「現在只要資料齊全,公租房的申領流程,當天現場就能辦完」,1月7日,鄭州市保障性住房中心新聞發言人王書江在鄭州市公租房政策調整新聞通氣會上表示,目前鄭州市公租房申請流程已經實現「當日申請、當日審核、當日辦結」,並實現「掌上辦」和「零次跑」,也是全國首個實現的城市,經過流程提速,申辦時間從44天辦結壓縮至1天,大大提高審批流程,方便市民更好地享受公租房福利政策。
44天審批縮短為1天
鄭州提速實現全國首個
據了解,此前鄭州市公租房申領流程辦理,存在準入條件過於寬泛、申請審批程序繁瑣、智能化滯後效率低、區域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完成整個審批流程需44天。
王書江表示,在經過提速辦理之後,通過大數據技術和線上辦理,鄭州在全國首次實現了「掌上辦」「零次跑」,除了通過「鄭好辦」APP進行網上申請外,申請對象可到戶籍或工作單位所在地住房保障部門服務大廳窗口辦理。
對於不能夠通過部門信息共享比對的,由申請對象承諾申報並出具查詢授權聲明,拍照上傳或窗口提交相關信息,通過人工方式在1個工作日內完成比對,實現當日辦結,從辦理完結第二月開始,就可以領取公租房貨幣化補貼,如有公租房輪候房源,則可直接入住。
大數據系統動態審核
日均申請2400人
和以往公租房「多資料、多部門、多證明」審核不同,此次公租房政策改革中,審核資料更加簡便,住房保障中心採取「1+1+N」(一張身份證、一份承諾授權書、N個自證材料)的審核方式,簡便了審核的資料內容。
同時,在實時審核的過程中,對於公租房申領對象的資格,進行大數據系統動態審核,對於不符合條件的申領對象,及時予以清退。王書江提到,在線下辦理的過程中,也必須由本人攜帶身份證親自辦理、如實填寫承諾書和告知單表格,「公租房只租不售,申請對象謹防上當受騙」。
鄭州市保障性住房中心準入管理科張志廣告訴記者,自1月4日公租房「掌上辦」審核埠開通以來,每天的公租房資格申請達到2400名,在篩選的過程中,也優先實物保障在環衛、公交、教育、醫護一線崗位工作的市民,「設立最長保障期限8年和優先保障政策,採用電腦自動配租的方式分配供應方圓,實現不見面分配,取消自由裁量權,保證公平公正」。
準入標準一升一降
時間規定更加嚴格
此次公租房政策調整的細節中,有兩點在審核標準上的變化,影響最為明顯。
張志廣提到,對於單身人員的年齡限定,從以往的達到法定結婚年齡(女20歲,男22歲)「提高」為「年滿28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準入門檻,其中,對於新畢業未滿3年的全日制本科大學生來說,門檻有所降低,「這類『智匯鄭州』所認定的青年人才群體,可直接申領,不受戶籍年限、養老保險繳納時限和年齡限制,外地戶籍大學生在就業後,申請時需要加上居住證」。
張志廣說,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很多,例如申請人在申請時,其名下5年內不得有房產信息,包括房屋出讓信息,夫妻二人離異後3年內,無房產一方,方可進行公租房資格申請,「如果是離婚的時候,男方將名下房產析產給了女方,那男方同樣需要5年後才能進行申請」。
【新聞連結】
公租房申請標準:
(一)本市市區戶籍住房困難家庭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1. 取得本市市區戶籍3年以上。
2. 在本市範圍內無自有房產和未租住公有住房。
3. 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本市低保標準6倍(含)。
4. 市政府規定的其他條件。
(二)非本市市區戶籍住房困難家庭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1. 持有 《鄭州市居住證》。
2. 在鄭州市區正常繳納養老保險且三年內累計24個月以上。
3. 在本市範圍內無自有房產
(在戶籍地有房產除外)且未租住公有住房。
4. 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本市低保標準6倍(含)。
5. 市政府規定的其他條件。
(三)共同條件
申請保障的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單身申請人員除應當符合前述規定條件外,申請時應年滿28周歲;以家庭為單位申請的,申請人與共同申請人之間有法定的贍養、撫養或者扶養關係。
新就業大學生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畢業未滿3年並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和人才引進人員不受戶籍年限、養老保險繳納時限和年齡限制。
(四)申請人或共同申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申請
1. 在本市市區購買過政策性住房 (房改房、經適房等)或在本市市區享受拆遷安置補償的以及申請之日前5年內有房產轉移記錄的 (因患有醫療行業標準範圍內的重大疾病、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並能夠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的除外)。
2. 在本市市區有自有產權住房家庭夫妻離異後一方單獨提出申請,申請時距辦理離婚登記或離婚判決生效時未滿3年的。
3. 在各類企業中認繳出資額合計超過15萬元的。
4. 購有8萬元以上 (以車輛購置稅發票上計稅金額為準)非營運車輛或2輛 (含)以上營運車輛的。
5. 計入徵信黑名單或被法院列入 「失信被執行人」的。
6. 其他不符合公共租賃住房保障的情形。
———————————————
來源:頂端新聞·大河報
記者:吳俊池
編輯:邱瑾
審核:楊化濤
更多優秀視頻請關注「大河報」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