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寧靜
學院:勞動人事學院
本科專業:本科勞動關係,副修金融
研究生專業:勞動經濟學
GPA:本科3.64,WES 3.7,排名5/28,研究生:3.77
語言成績:託福101(S26)GRE低分
交換: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暑期學校
獲獎情況:全國計算機設計大賽二等獎,全國集體談判大賽三等獎,CUBA北京賽區第八名,小創一等獎,大創校級,兩次學習類獎學金,籃甲冠軍,100米第三等體育獲獎若干
實習:民生證券、瑞士再保險、光大證券、中信建投證券(申請後)
申請方向:MSF+BA+MMS混申,英美港混申
留學機構使用情況:籤了一家全包的
錄取結果:Duke MMS DKU,LSE Economics&Management
畢業去向:Duke MMS
備註:本文約9182字,閱讀全文大約需要30分鐘
內容摘要
一、馬不停蹄的大學
二、為什麼我決定出國——長達三年的心態變化
三、申請季開始前要做什麼
3.1成績三維之第一維:最重要的GPA
3.2成績三維之第二三維:託福和GRE
3.3背景補充:副修、實習、交換
3.4中介
四、申請乾貨
4.1選校
4.2 CV、推薦信、文書、面試
4.3 甜蜜的煩惱:擇校(內含杜克管理碩士、LSE經濟與管理碩士介紹與對比)
五、走心建議
大家好!我是勞人院2017級碩士寧靜,目前已經完成人大研究生課程任務,正在杜克大學Fuqua商學院MMS項目讀第二個碩士。首先,感謝約稿!關注思享四年,每年申請季都感受到了各路大神的peer pressure,沒想到自己也能被推一次。另外就是很抱歉,我已經拖稿三個月,其實並不是因為不重視,相反是很想拿出一塊時間好好寫,給大家最有用的東西,目前我已經在美國入學,對項目的理解也比申請時多了許多。再有就是慚愧,作為多準備了一年的學姐,申請過程和結果並不理想,拖延+匆忙+海申之後幸運拿到了還算ok的offer,再來一次應該可以做好很多,但不會有下一次了,所以在此把我踩過的坑說一說,希望能幫到弟師妹們,同時也希望能為跟我一樣想在國外再讀個碩士的研究生們提供一條思路。
一、馬不停蹄的大學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人大的求學經歷豐富。在人大本科四年+研一共五年時間裡,學生生涯的幾件大事兒,轉專業、副修二學位、保研、出國都經歷了一遍。雖然每一件事兒都十分坎坷曲折,打怪升級的路上焦慮也是家常便飯,但好在我一直沒有放棄治療,心態也比較樂觀。在完成這些大事兒的同時,還參加了一些比賽、搞了一些科研、跟大家一起創建了一支球隊。不管做成的還是沒做成的,所有心動過的算是都嘗試了,這幾年基本上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完了,所以如果真正回顧大學,每件事其實都能長篇大論,簡要概括,我就是那種什麼事兒都參加的人。總的來說,雖然很多方面還有待提高,但還好沒什麼遺憾,所以我過的很踏實,而且幸福感很高,感謝人大!
二、為什麼我決定出國——長達三年的心態變化
自轉專業來到勞人院,我最初的計劃是安穩度過大學,畢業工作。但在上了一個學期的課之後,我發現相對輕鬆的學業並不能滿足我的需要,畢業後做一個HR也不適合我的性格。因此利用人大的豐富資源再修個學位就成了很自然的事。而隨著副修的深入,當我決定把金融作為職業目標時,我的出國之路基本上也就確定了,因為大部分目標崗位的招聘要求是碩士及以上,當時我的GPA不高,覺得自己不能保研,並且對跨考沒有信心。所以在諮詢了一些師兄師姐之後,我在大二下就確定了要申請國外金融碩士。可以說我最初出國讀書的決定完全是出於現實的考慮。
但是就在大三暑假,距離申請季開始三個月,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了勞人院保研夏令營,這是一場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成本的考試(當然為了準備考試和論文也投入了很多時間),有幸拿到預錄取,九月份拿到了保研資格。當時綜合考慮了我當年申請到dream school的概率、選擇人大研究生的投入和回報,我便擱置了當年申請,決定先在國內讀書再出國,緩衝一年為出國做準備。現在回顧這個決定,我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在我找實習和申請出國的過程中人大碩士階段更高階的課程都幫我增色不少,回國後它還能給我充足的時間讓我為找工作做準備。相對於直接出國的成本就是會晚兩年畢業,但我認為這不是壞事。
我在研一真正著手申請的時候,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都在國內讀一個碩士了,又回國就業,為什麼要出國?」看起來答案很簡單:即便有了人大的碩士,也很難找到符合預期的工作。但其實很多次我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即便世界名校光環加持,又能怎麼樣呢?所以當我真正有機會選擇,而不是被倒逼出國的時候,我才發現功利的考慮這件事是不會有結果的。單純一點,其實就是想感受一下最好的教育,體驗不一樣的生活,也許還能獲得更多機會吧。
不得不承認的是,選擇越多,猶豫越多。本科畢業出國和讀二碩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是必須出國,後者是可有可無的。時間成本、金錢成本、工作機會、這些因素是二碩申請者要更多考慮的。我在拿到杜克的offer後都有過直接工作的打算,但為了更多的可能性,最後還是決定出去看一看。所以在這裡想對申請二碩的同學們,或者對已經有工作機會的申請者來說,一定要想清楚為什麼要去出國讀書,這個決定值不值得。
三、申請季開始前要做什麼
決定出國讀研後,漫長的申請過程可以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從現在到下一個申請季開始,主要任務是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第二段是真正申請,也就是大四上學期國外高校學校開放網申的這段時間,當年10月到次年2月,主要任務是網申、面試等。
雞湯: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很早就有出國的想法,但中間這段漫長時間可能就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了。此時很多人第一想法是找中介。我曾經看到一些機構幫學生規劃好了整個大學四年「大一要參加什麼活動、大二要去xx公司實習……」。按部就班做下來的申請結果無疑會是很不錯的,但作為人大學生,自我規劃和自我約束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且申請成功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建議大好時光不要都浪費在申請這一件事上,還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過。以下將對申請季開始前要做好的成績三維、副修、實習、中介四個問題進行說明。
3.1成績三維之第一維:最重要的GPA
英國:英國院校比美國更看重學習成績,以G5給人大學生發的conditional offer來看,通常要求畢業時總成績86/100分,具體算法各個學校有自己的方式,找申請過的師兄師姐問或者直接email學校。我自己的情況為3.64 對應算術平均數為88分,LSE給我發的是unconditional offer,不牽扯成績換算的問題了。
美國:對商科申請來說,美國學校對GPA的要求大概會分3.5-/3.5-3.7/3.7+這幾個檔次。通常以3.5作為申請的底線,再低就是硬傷了。有些競爭激烈的項目,會發現GPA3.9是標配。所以不管申請哪裡學校,GPA永遠是越高越好。
關於GPA和其他標準化成績的要求,在學校官網上都有非常詳細的每年錄取學生的背景統計,以備申請人比照。所以如果有心儀院校,不妨提前去官網看一眼數據,自己也好有個大致的目標。對二碩申請者來說,國外院校主要看申請人的本科成績,當然碩士成績也最好保持相當的水平,我申請時碩士成績是3.9+,是要比本科成績高出許多的。
3.2成績三維之第二三維:託福和GRE
說實話我不喜歡英語,英語也不好。雖然我很早就想出國,但是始終沒有拿出一個很好的態度去應付這兩個考試,經常在「又要考試了可是還沒預習」的循環往復之中。所以直到申請季的6月我的託福才上100,中間又從考Gmat換成考GRE,12月我不僅在跟文書做鬥爭,同時還在考GRE,緊鑼密鼓複習了半個月勉強考了一個能申請的GRE成績,最後為了趕申請的DDL實在沒時間刷了也只能硬上了。成績的拖沓導致我的申請遞交的很晚。1月中旬我剛剛開始申請的時候,很多十月份申請同學offer早已到手,坑位少了,無形中申請難度陡然增加。
因為GT成績不好,有的學校我甚至都認為是系統自動把我篩掉了。所以我真心建議大家,一定要在大三結束前考出滿意的成績,這樣才能為暑期實習留有餘地,為大四有充足的時間寫文書、網申等做好準備。
(1)託福
根據我的經驗,託福的重要性是要大於G的。如果託福是入場門票,G則是座位號。對英語水平一般的同學來說,託福需要三個月的備考時間,市面上的託福備考材料不盡其數,個人認為對閱讀和聽力來說最有用的是TPO,口語和作文要以真題為主,這些資料在各種機構開辦的線上做題網站、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上都可以免費獲取。商科申請者最好要在105分以上,越高越好。可以在實習、G都準備完畢後再刷一次衝分。
另外,現在大部分的英美高校都會同時接受託福和雅思,建議去項目網站查看具體要求,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考試,在此只強調並不是普遍認為的那樣去美國非得考託福。
(2)GRE
我曾學過GMAT,但是由於申請方向不明確,最後改成了適用範圍更廣的GRE。許多人可能跟我一樣在考哪個G上糾結,我認為要考慮三個方面:項目要求、個人偏好、學校偏好。學校官網會明確寫出對哪個G有要求,需要自行查閱;個人偏好方面,Gmat更注重邏輯,GRE對詞彙量的要求更大;學校偏好方面,部分項目官網會寫申請人不管是用GMAT還是GRE都會同等對待,沒有偏好,這樣的話考什麼都可以。但是極少數學校,經過後期我與他們的溝通,可以看出有一些隱約偏好Gmat,這個問題不確定的話直接去給招生官發郵件明確問就行了。總之,成績高了是硬道理。
關於GRE的備考經驗,我是很早就開始了解這個考試,但是真正刷題時間很緊迫,而且都在刷verbal。這裡強調很多人會覺得quant部分對中國人來說很簡單,隨便考考就行,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後來就只能自食其果了,現在刷題網站很多,可以每天抽出時間卡著點隨手做題。對於Verbal的填空部分,我是上了一個講解真題的網課,用十天時間把講過的900道真題認認真真刷了三遍,每天做100+道填空,結合題目背單詞對我更有效。我在閱讀上花費的時間很少,因為Verbal題目只要做對一半就可以上155了,所以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我只爭取閱讀50%以上的正確率,大部分時間用在了填空上。我的Verbal成績還可以,主要是短時間內複習量大、了解了題目的套路,G不比託福,不懂邏輯生做題是毫無意義的。
3.3背景補充:副修、實習、交換
對跨專業申請者來說,副修和實習是最行之有效的兩種彌補背景的方式,交換就看是往哪個方向操作了。
(1)副修
如果沒時間修學位,可以選擇選一些重要的基礎課和專業課,課程反映在成績單上,以向學校證明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旁聽無法證明自己學過,還是要選課的。
我讀本科的時候發現周圍很多人都在猶豫中浪費了時間,會怕學的多了成績就掉下來。以我自己為例,本科我一共修了82門課,224個學分,遠遠超過學校要求的本科培養要求,從我的GPA和學分數可以看出成績的高低和學業壓力其實不大,反而是課程很少,開始放飛自我的末期,成績下降了。完全印證了有付出就有回報的說法。
(2)實習
實習在申請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推薦信、簡歷和文書寫作上,所以最好選一些有乾貨的實習,為申請材料增加素材,讓自己變得更unique。這裡多說一句,在國外商科碩士很多都是一年制的情況下,如果參加當年的秋招,入學沒多久就要開始一邊上課一邊找工作了;如果參加次年秋招,出國讀書前的實習經歷也基本決定了在投遞summer intern時的背景;如果項目結束時間在第二年七八月份或者更晚,則很有可能會面臨沒有時間再去實習直接找工作的狀況,這個時候手裡能打的牌還是出國前的這些實習經歷。所以如果申請人是跨專業,軟背景也比較少的情況下,要儘量選擇時間比較長的項目,為將來的實習和考證留夠時間。
大四上學期副修壓力稍有輕鬆的時候,我幸運拿到了第一份券商實習,也是我的第一份實習。第一次體會到了這個行業前臺部門的標準化業務特點,技術上簡單卻亟需仔細和耐心處理各種情況,以及需要很強的抗壓能力以適應快節奏工作。有了第一份實習的經驗和副修的加持,之後的實習相對好找了許多,我在大四上到研一上的一年內一共實習了三家公司,沒有空窗期,這三份實習經歷也佔據了我申請時簡歷最大篇幅。對跨專業申請來說,我認為至少要有兩份與申請專業相關行業實習,只有一份實習會使簡歷空空蕩蕩,更不能說明申請人對這個行業有多深入的了解。由於申請的是國外的學校,建議至少有一份外企,最好是世界500強。不建議做水實習,不建議為了追求實習份數忽略質量和時間長度,不建議找市面上的機構去買實習。
(3)國際交流
國際交流在申請中是錦上添花的作用,我因為要上的課太多,沒時間參加一學期或者一年的交換項目。就在大二到大三的暑假,通過學院的項目去加拿大上了暑期學校。雖然當時在國外只待了兩個月,但我發現自己還是挺適應這種相對自由、到處都充滿了新鮮感的生活,也更傾向於研究生出國讀書了,但是去完之後也堅定了回國就業想法,覺得宜居的加拿大隻適合養老。在交換期間,我因為學的課程和申請方向不一致,就沒有考慮要推薦信,所以只注重體驗。
3.4中介
許多人選擇中介的原因,一是規劃申請之路,二是解決信息不對稱,三是更有餘力申請多所學校。但我認為中介對我們的心理安慰的作用更大些。我籤了一家全包的中介,但是現在經歷了整個申請過程,我認為申請就是個紙老虎,普通中介提供的服務自己完全可以搞定,所以我不建議找中介,沒必要浪費錢。但我也不建議孤軍奮戰,選校和背景提升方面多問同類型的師兄師姐,chasedream上也有無數樣本可以比對;信息不對稱直接上官網自己看就行,不懂的多問同學或者直接給招生官發郵件;文書方面找一個文書老師,或者多個英語過硬的朋友輪番把關,這樣不僅可以把成本大大降低,還能分散風險,畢竟一旦找錯了中介,掉進坑就出不來了。當然這方面還是要多跟相同申請方向的師兄師姐聊,如果能找到靠譜的老師、預算足夠的話那自然很好。
中介這個行業魚龍混雜,加上一個人只會籤一家中介,很難制定出一個好中介的標準,只看申請結果的話,也不能分清是這個學生本身就很厲害,還是中介比較強。但是就我的經驗來說,不要抱有通過中介的包裝逆襲名校的僥倖心理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把自己的三維考高了比什麼都強。
四、申請乾貨
申請是把大學期間所做的努力有重點的展示給學校,如果準備工作做的充分,比如該有的成績都有、該實的習都做了、自己又有一些unique的閃光點,文書寫作的和面試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要單獨提出來的是時間問題,商學院大部分採區Rolling申請制和Round申請制。Rolling以英港學校為主,顧名思義就是不設DDL,合適一個錄取一個,越往後名額越少,難度越高,此時一定要早申,爭取在9-12月全部解決戰鬥。我在2月中才投遞香港的學校,3月份才投遞帝國理工,都是火爆的王牌項目,脆拒。Round制的學校只需在這一輪的DDL之前提交即可,我申請大部份都是第三輪,往往都是DDL前一天提交申請,都拖到了最後時刻,建議還是在前兩輪申請。
4.1選校
第一個要想清楚的問題:是否打算留外國?因為我只想回國工作,所以stem、工作籤這些對我來說無所謂。加上二碩申請不存在無書可讀的壓力,所以名氣、就業質量不如人大的我覺得沒必要去浪費時間和金錢,這是我首先確定的選校原則(但由於中介原因我也選了保底校)。專業方面,我主申MSF,這也是一直以來就確定好的,但由於MSF開設院校較少,正好BA這兩年非常火爆,高質量項目很多,我就加了三個BA項目(都集中在Fintech方向)。根據自己的三維如此篩選後,我仍然不滿意,所以又加了一些名校開設的申請難度較低的項目(LSE、哥大開設項目很多可以多挑挑)。最後我任性了一下,因為喜歡打籃球,所以加上了一直很喜歡的Duke。經過和很多人的討論,我得出了一份涵蓋了美、英、港三地,多專業的,多層次的選校名單。後來因為拿到了Duke的offer,便放棄了後續學校的跟進,有幾個都沒申請。
BA:Emory, UCSD, 哥大AA
MSF:WUSTL, Rochester, JHU, Maryland, IC(dream school), Warwick, HKU, CUHK
其他:Duke MMS DKU, LSE Economics & Management,哥大qmss
4.2 CV、推薦信、文書、面試
(1)CV
我習慣隨時更新英文簡歷,所以到申請的時候我簡歷的排版和敘述已經比較成熟了,申請前只找了同學規範措辭。有以下要點:控制在一頁、字數不要太多550左右即可(我的簡歷大概在650字,顯得很擁擠)、排版要好看、模板不要花哨、不用加照片。內容上自由發揮,統一時態、語氣,能有條理的突出自己的優勢即可。建議找一份優秀的簡歷對照修改,找多人過目查找問題。
(2)推薦信
選擇推薦人時,不要一味追求title,要以了解申請人、願意幫助申請人為原則,不然申請學校太多也會打擾老師,錄取後的背調也會有溝通問題(背調不是每所學校都有)。我的推薦信是找了我研究生導師、一位財金的老師和最近一份實習的老闆,都是了解我或者至少給我上過課的人。Tips:國外老師>國內老師,老師自己寫>代筆。
(3)文書
文書方面,美國的項目會指定題目,大部分要求2-3篇essay,每篇不超過500字(具體要求見官網)。英港需交一篇長Personal Statement或者叫Statement of Purpose。項目官網都會明確掛出題目要求,除了個別學校,其實都萬變不離其宗,把PS換了一種問法而已。我申請項目雖然多,但每個專業大類都有一條主線,我是按照:通過社團/比賽等引出讓自己產生興趣的領域→指出這個領域現存的問題→短期+長期career goal→我為實現career goal在學校所做的努力(課程/科研)→我為實現career goal在real business world所做的努力(實習/Capstone)→申請的項目為什麼適合我(多角度有重點的誇項目)來展開的。我是中文寫完長PS之後讓中介翻譯,自己再找靠譜的人把關這種模式操作的。寫好我認為不能再改的PS之後,我再根據每個項目的不同要求在PS上刪減和修改。做完這步,70%的項目都可以申請了。
我申請的項目裡文書要求比較特殊的有Duke 、Emroy、JHU。他們的文書題目表達了學校對於申請人特質的偏好,比如Duke就喜歡有team work spirit的人; Emory讓寫五個數據分析的經歷;JHU五選二的文書給人一種想要商業精英的感覺。學校的偏好其實可以從往年錄取學生背景中總結出來,當然,已經有人給總結好了,直接留學論壇上去看、微信講座上去聽就行。
(4)面試
主要分為三種形式(除了CUHK要線下面試):申請時錄短視頻(WUSTL)、Skype(Duke)、沒有面試(LSE)。所有的面經都可以在論壇上找到,我的中介只管文書,面試部分是完全不管的,所以還是要自己搜集面經(當年的面經基本不會有變化)、mock面試直至可以流利回答。我經歷過的都是行為面,聽說有極少數技術面,總之面試需要語言和內容兼具。我記得我在準備錄視頻時,對照著面經一道一道的想怎麼說,請教了很多人幫忙審查回答思路。準備Duke的Skype面試時閉關了三天然後找各種人mock,有的段子都可以倒背如流,這樣會比較穩。
4.3 甜蜜的煩惱:擇校
雖然被dream school帝國理工秒拒了,但是意外收穫了申請學校中英美各自排名最高的學校,來自LSE和Duke的offer,也算做到了學校和專業的平衡。這兩個項目往年人大申請者都很少,首先簡單介紹兩個項目,然後列表比對。最終的選擇完全基於我個人情況的考慮,畢竟我在人大還有一個學位要完成,希望早點回國實習,又很心水杜克,才做出了這個決定。
(1)Duke University, The Fuqua School of Business, MMS-DKU
Duke的好不用多說,其Fuqua商學院位列全美前十,是一所有態度的商學院,申請時以別具一格的「關於你的25件事」文書題目獨樹一幟,看重teamwork,喜歡體育好的學生,喜歡couple一起申請,相比於郵件收到錄取結果,Fuqua招生官會給每個人打電話,申請全程都很有意思,非常刺激。它擅長於無聲處打動申請人,喜歡它的人總是很喜歡。而且,Fuqua不卡成績,我覺得我低GT申到Duke的原因是還挺個性的文書,因為題目完全不同,我拋棄了之前MSBA和MSF的套路,全部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在面試時我記得必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對Team Fuqua的理解,在競爭中共同進步,無論你是哪個項目什麼學歷,都是Fuqua大家庭。在錄取結束後,世界各地會舉辦Fuqua Around the World,今年還有新任校長Price的巡迴見面會,以及學生會舉辦的見面會,感覺大家都緊密聯繫在一起。
我申請的是商學院下設的MMS管理碩士項目,共有FOB和DKU兩個分支,FOB全在美國完成,DKU要在美國杜克大學完成半年,剩下五個月要回國在崑山杜克完成。兩個分支的主要區別是地理位置、回國後的那半年授課老師、學費(DKU學費20萬人民幣,FOB學費7萬刀,費用差距明顯)。其實,包括中介在內了解到這個項目的並不多,一般聽到半年回國完成會將其定性為中外合作的野雞項目,此時我會給一個大大的白眼。在此我給MMS DKU項目正名,畢業證書、回國認證等都是美國杜克大學的畢業生,證書與FOB無異。由於項目中國人比較多,就業質量借鑑意義大,開設這幾年以來就業情況越來越好。特別是免去了找工作時的時差問題、飛回國面試問題等等。
論壇上有小助手詳細介紹了項目細節,在此甩一個連結。
https://forum.chasedre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7977&page=1&fid=14&showoldetails=yes
(2)LSE, MSc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這個項目是由LSE的經濟系和管理系合辦的,授課教師分別來自經濟和管理這兩個LSE的王牌院系,項目質量自然不必多說,項目將較會學生如何將經濟學原理應用於商業問題。課程學術性很強,有博弈論、公司財務等。每年錄取約20人的小班,這一屆共錄取三個中國人,除了我還有一個美本、一個英本。不選擇它的原因還是學習壓力太大、就業質量可參考的樣本太小這兩個原因。詳見官網:
http://www.lse.ac.uk/study-at-lse/Graduate/Degree-programmes-2018/MSc-Economics-and-Management
(3)選校對比
Tips:在拿到offer後可以加進錄取群,偷偷圍觀你未來同學們的的背景和群裡的氛圍,選擇更優秀的夥伴。從官方群裡也可以看出一所學校的風格。
五、走心建議
不得不承認我申請方面的準備工作不足,最後能拿到這兩個offer實屬幸運。感謝支持我的任何決定並且無條件給予心理和財力支持的家人,感謝不厭其煩收發學校郵件與我溝通的老師和實習領導,感謝幫我挑選項目、修改文書、Mock面試的朋友們。最後是想跟師弟師妹們說的話,申請相關問題,特別是有關Duke MMS DKU項目,可以隨時問我。
1、利用好人大的豐富資源
人大作為國內頂尖學府能提供給我們無數資源和發展機會,比如從我們2013級開始開放了全員都可以副修的政策,多學東西總不會錯,所以我很感激人大幫我打開了三個領域的大門,最後獲得的絕對比想像的要多,感恩母校!
2、在某一領域做到專業
通識教育之後就要有取捨,至少選擇一個方向做到專業。我學的東西有些雜,哪方面都不精專,很後悔自己少讀了很多書,之後再補就要費更大力氣了,所以學業上希望師弟師妹們至少變成一個領域的小專家,朝著某個領域的top1努力。
3、不要隨波逐流
我的選擇實際上很功利,最初完全是從就業方面考慮的這些問題。前兩年人人申金融,這兩年人人申請BA,然而金融的工作很累很無聊,更不像想像中那麼光鮮亮麗。我做出這個決定相當程度是受大環境趨勢,再來一次,我真的希望自己可以發現俄語文學的奧妙,可以領悟到經濟學的有趣。建議師弟師妹們最好能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自己喜歡的方向,並且為之努力。
4、兢兢業業工作
希望大家都可以做一個真誠、正直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