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若干意見》(蘇政發【2020】18號)第七條規定:七研究建立符合實際的再選科目保障機制。在高考綜合改革制度框架內,結合我省實際進一步細化配套政策,建立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四門再選科目保障機制。任何再選科目出現考生選考比例明顯偏低、嚴重失衡的情況時,可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研究確定保障比例,作為計算該再選科目考生等級賦分的基數,以滿足國家對該學科的人才需求,保證高考公平公正。
一、為什麼研究建立再選科目保障機制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動,第三批八省市採取「3+1+2」的選科模式。以下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實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屆學生(準高三)的各科選考數據,從整體來看各省選科佔比相對比較均衡,最受歡迎的科目是生物。
1、兩個首選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數較往年有所上漲
首先從首選的物理、歷史兩個科目來看,總體來說選考兩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選歷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們通過對比2019年其中六個省份的文科生佔比情況(見下表)發現,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漲。
說明:表中2019文科佔比數據是基於2019年各省發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數計算而來,藝術類考生暫未計入。
2、生物成熱門,政治受冷落
為方便大家直觀的看出各科目選考比例,我們將2020屆七省選考數據轉換成柱狀圖:
從上述圖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選考比例高居首位,緊接著就是物理和地理兩門科目選考人數最多,其次就是歷史、化學。而政治科目選考人數最少,學習哥認為這可能與政治這門學科背誦內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關。而選擇生物,地理較多的原因應該是和初中基礎關聯不大,只要高中期間用心學好好準備,誰都有勝出的可能。大多數學生都會在生物或地理中選擇一科,甚至兩科,以緩解其他科目壓力。
3、江蘇出現「棄化學」現象
江蘇選科數據與其他幾省相比,顯得比較獨特,結合數據具體分析一下:
單從這批數據來看,江蘇選考地理和生物選考人數最多,但選考科人數最少的卻不是政治,而是化學。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自從江蘇新高考選科以來,很多考生或是家長為了在賦分制度下平衡分差,在選擇化學時普遍比較謹慎,甚至在網絡有流傳江蘇重點中學為了保證升學率而不開設化學學科。很多人都認為選化學的基本上都是學習高手,在新高考實行賦分制政策下,和優秀學生PK要吃虧的。顯而易見,理化成了牛娃們「自相殘殺的戰場」,也就是說學霸們選理化,大多數人選生物、地理。
二、建立再選科目保障機制原則和目標
再選科目保障機制是指,在實施新高考方案(「3+1+2」模式)過程中,經充分論證,確定再選科目的保障比例。當某一再選科目考生實考人數佔總實考人數的比例低於保障比例時,啟動再選科目保障機制,依照保障比例計算該科目的保障基數進行賦分。
建立再選科目保障機制的目標是,促進考生自主選科與國家人才需要和高校選拔要求更加匹配。其原則是「四個有利於」:一是有利於更好地滿足國家人才需要,二是有利於高校科學選才和人才培養,三是有利於普通高中教育健康生態的形成,四是有利於維護高考的公平公正。
三、再選科目保障比例的測算依據和方法
再選科目保障機制針對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等全部四門科目。針對當前學生選考科目實 際,先實行化學選考科目保障機制。
保障比例的測算主要依據國家人才宏觀需求和高校人才選拔現實要求。以化學為例,根據國家人才需要,依據相關學科(專業)對化學科目選考要求和全國高校近5年面向江蘇的招生計劃數進行測算,化學科目保障比例為當年高考總實考人數的25%。當化學科目實考人數佔當年高考總實考人數的比例低於25%時,啟動化學科目保障機制。考生原始分轉換等級時,將以保障比例(25%)對應的考生數作為等級賦分基數;當化學科目實考人數佔當年高考總實考人數的比例等於或高於25%時,以實際參加化學科目考試的人數為等級賦分基數。
其他再選科目出現類似情況的,參照上述方法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具體辦法由省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實施。
示例:假如今年考生共有10萬人,而報考化學的人數是2000,只佔實考人數的20%,而依據相關學科(專業)對化學科目選考要求和全國高校近5年面向江蘇的招生計劃數進行測算,化學科目保障比例為當年高考總實考人數的25%,報考化學的人數應不低於2500人,等級賦分的基數應是2500人,按照等級賦分辦法E等佔2%,2500*2%=500人,這500人卷面分是0分,他們的賦分應是30分,但是這500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原來實報的2000人的賦分位次相應的要前移,賦分也就相應的高起來。
但家長們注意了,從文件來看,化學科目保障比例為當年高考總實考人數的25%,這是個變數(其他科目也一樣),影響這個比例的確定有兩個變量:相關學科(專業)對化學科目選考要求和全國高校近5年面向江蘇的招生計劃數,由於這兩個影響因素各年是不同的,因此化學學科的保障比例每年也是不一樣的。
總之,選科要根據本人對個人志向、興趣愛好、自身優勢等因素的綜合評估,結合意願報考院校相關專業選考要求,選擇自己的選考科目。不管怎麼選,一切以分數說話,認真學習,把所選學科儘量向前考,這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