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江蘇省教育廳獲悉,作為江蘇新高考方案的細化配套方案,再選科目保障政策正式公布。根據江蘇考生當前再選科目選考實際,將先行建立化學學科的保障機制,並將保障比例設定為25%,即當選考化學的學生低於25%時,將以25%對應的考生數作為等級賦分基數。
江蘇建立4門再選科目保障機制,先行為化學學科「託底」
高考方案是一個綜合系統工程,圍繞新高考方案江蘇也一直在研製細化配套方案,再選科目保障機制就是其中之一。所謂再選科目保障機制,是指在實施新高考方案(「3+1+2」模式)過程中,針對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這4門再選科目,充分論證後確定一個合適的保障比例,當某一再選科目考生實考人數佔總實考人數的比例低於保障比例時,將啟動保障機制,依照保障比例計算該科目的保障基數進行賦分。根據江蘇當前學生選考科目的實際,先行建立化學科目保障機制,保障比例設定為25%。也就是說,當化學科目實考人數佔當年高考總實考人數的比例低於25%時,將以保障比例(25%)對應的考生數作為等級賦分基數。舉例說明,假設江蘇考生30萬人,25%就是7.5萬人,當再選科目選化學的考生不足7.5萬時,保障機制將啟動,以7.5萬人作為等級賦分基數,也就是前15%的A等級是7.5萬的15%,即:拿到A等級的人將有11250名考生。
保障比例的確定是依據人才需求及招生計劃
保障比例的測算主要是依據國家人才宏觀需求和高校人才選拔的現實要求。以化學為例,根據國家人才需要,並依據相關學科(專業)對化學科目選考要求和全國高校近5年面向江蘇的招生計劃數進行測算,化學科目保障比例為當年高考總實考人數的25%最為恰當。當其他再選科目出現類似情況的,也將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具體辦法由省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實施。
再選科目保障機制是一種動態保障
化學學科的保障機制雖然建立,但2021年錄取時是否一定會採用,現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因為如果化學科目實考人數佔當年高考總實考人數的比例等於或高於25%,那麼保障政策就不會啟用,會以實際參加化學科目考試的人數為等級賦分基數。不妨假設一下,由於保障政策的公布,可能使一部分考生增加了選考化學的信心,轉而改選化學,再加上分類考試改革的推進,部分應用型本科加入提前招生的行列,實際參加高考的人數還會下降,到2021年高考時江蘇選考化學的實考人數佔比未必會低於25%,那麼保障政策也就自然不會啟用了。
因此所謂保障機制,其實是一種動態的政策供給,不到考生人數最後確定,沒法斷定會不會啟用。另外,託底政策是針對4門再選科目的,那麼自然這也不僅只是化學有這「特權」,當其他三門的選考人數低於保障比例時,也會啟動保障機制。
建立保障機制是為引導考生均衡選科
為什麼要建立再選科目保障機制呢?教育部門負責人介紹,建立再選科目保障機制的目標是,促進考生自主選科與國家人才需要和高校選拔要求更加匹配。其原則是「四個有利於」:一是有利於更好地滿足國家人才需要,二是有利於高校科學選才和人才培養,三是有利於普通高中教育健康生態的形成,四是有利於維護高考的公平公正。實際上,面對高考,考生也好,家長也好,甚至部分中學,很難不從實用的角度去考慮,怎麼選對我最有利,怎麼選上好大學的可能性大,這本身無可厚非。但當趨利避害的選擇成為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無論是從國家對人才的需要而言,從高校對人才培養和考生未來發展角度,還是高中教育的健康完整上都會存在一定偏差。中國是實體經濟國家,要求我們培養大量理工類人才,即便是文史哲人才也都須具備科學素養,化學學科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這個時候,就需要政策指揮棒的引導,再選科目保障機制就是一種政策上的基礎保障。通過這個保障,讓學生能一定程度上擺脫純功利的選擇,回歸興趣本身和未來規劃。在採訪中,有校長說:正在進行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社會和百姓呼喚能有更多的鐘南山站出來。但是有一個情況許多人沒想過,這就是學了化學不一定能成為鍾南山,而不學化學一定成不了鍾南山。
實際上,本輪高考改革啟動以來,浙江和上海也啟用了託底政策,在6選3中,他們「託」的是物理學科,浙江的政策是當選物理選科人數低於6.5萬時,將按照6.5萬作為等級賦分基數。相較而言,設定比例的做法更適合江蘇的實際,因為今後幾年來江蘇高考人數每年在增加,用比例來計算更為恰當,即使考生人數增加了,也不需要每年都要根據人數變化來調整基數。
影響
保障機制會帶來一波改選化學風潮嗎?
保障機制對於選了化學的考生無疑是一個利好。
南京某中學校長認為,給化學學科「託底」,不僅能讓化學優等生更加底氣十足,對於選修化學學科但成績中下遊的學生來說同樣是個利好,會堅定這部分考生的信心。可能也會有一部分對化學感興趣但此前由於擔心化學不好拿A而被迫放棄的考生,轉而改選化學,但這部分人群不會太多。畢竟化學學科難度擺在這兒,如果沒有一定基礎,純粹衝著保障機制去報考,可能性不大。而且在750分中佔100分的化學,再扣除30分的基準分,靠託底提升的那一點百分比也沾不了太多的光。
不過現在重新選科倒也是一個時機。一位中學校長分析說,經過高二第一個學期的選科學習,又通過第一學期末的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學生大致心中有數了。在第二學期開學前後,學生可根據學考成績研判學科比較優勢,確定最終的選科意願。
建議
選擇應理智,而不是玩「對賭」
說到選科,可能對於2022屆考生意義更大一點,化學被冷落現象也有可能一定程度上得到糾正。有了一屆考生的錄取作為參照,他們的選擇依據也會更全面一些。實際上江蘇自從「08方案」以來,化學的地位一直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理化組合一度被認為是「王者對決」,讓考生望而生畏。但從國家層面對人才需求而言,從高校選科要求而言,化學的重要性又是顯而易見的。根據2019年公布的高校選科要求,以南京大學為例,南大公布的選科要求中,專業首選科目為物理的佔到了2/3,主要是傳統的理工類專業,比如數理科學類、電子信息類、工科試驗班等,其中要求物理和化學的專業超過總計劃的1/3。浙江大學11類專業中,有5類專業對化學有要求,佔比45.45%。其中理科試驗班,包括生命、環境、化學與地學專業要求考生必須選考化學,佔比約9%。南京工業大學要求物理和化學的專業佔29.2%,近總計劃的1/4。綜合所有高校數據,化學是四門選考科目中要求必選佔比最多的學科。如果考生選學化學,可以報考的專業達到27733個,涵蓋全部985、211院校的所有專業。即便是某些院校,如臨床醫學對選化學沒有硬性要求,但從進校以後專業課程安排和未來就業角度,選化學的必然學起來更輕鬆,地基打得更牢。
所以選不選化學,最終還應該是考生的興趣、特長以及未來規劃說了算。「與其做著高風險的計算,考生們還不如遵從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參照自己的學習興趣和特長來進行選科。」一位校長建議,在決定自己的未來時,不妨將眼光放遠,看一看未來社會需要什麼。「只有打好基礎,未來走上社會的每一步才會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