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渦陽老子墳:傳說中的「李聃之墓」

2021-03-01 多彩渦陽

文章底部已開通留言功能,歡迎微友留言互動

渦陽老子墳發現的象形文字

渦陽老子墳,又稱李耳之墓,也就是傳說中的「李聃之墓」。其遺址位置在渦陽天靜宮附近,即渦陽縣城西尹王村西。關於老子墳,造成「無從考究,眾說紛紜」的局面,或許只因史學家史馬遷在《史記》中對老子「不知所終」撲朔迷離的記載。其實作為老子故裡的渦陽縣,既有紀念老子誕生之地的天靜宮,又有安葬或紀念道祖落葉歸根的墓地,當然毋庸置疑。但是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對被奉為神聖的道祖老子博大精深思想的崇敬,而忽略其墓葬之地。致使渦陽老子墳成為平整的田地,僅存傳說中「李聃之墓」的遺址了。

代代相傳,渦陽老子墳,就在所謂的「李聃之墓」遺址處,與老子誕生地渦陽天靜宮僅一河之隔,即原老子廟南山門所在處。老子廟南山門,古稱為「李氏石門」或「石門王」。山門處有石柱、石臺階、石山門等建築,山門上方懸有壯觀的「李氏石門」與「李聃之墓」字樣的類似石牌坊的匾額。下方有粗壯的橫梁,左右的石柱與橫梁,均有偌大的字。可惜抗戰前期廢棄,據說有的被砸毀當石料,鋪路或墊橋基,還有的被村民搬去建房用了。雖然如此,但至今當地人仍記起這古老的遺蹟。

山門院牆東有偌大的輝子園,園內種植的均是輝子樹。輝子樹也就是李子樹,因避諱老子的姓氏,當地人稱之為輝子園。園北有古老的楸樹林,又稱紫楸林,有樹數百株,株株高大挺拔,樹姿俊秀,枝繁葉茂,花多蓋冠。其花形若鍾,花冠淺粉紫色,內有紫紅色斑點,淡紅素雅,如雪似火。每至花期,繁花滿枝,隨風搖曳,令人賞心悅目。因其材質優良,用途廣泛,素有「木王」之稱。在中國傳統裡,紫色是尊貴的顏色,如北京故宮又稱為「紫禁城」。明黃成《髹飾錄》中則將紫色解釋為茶色,雀頭等色。所以在古代漆器中,紫色漆器一般指偏為棕色的漆器。另有同名電影《紫色》,書籍《紫色》。另如漢•劉向《列仙傳》:「 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後遂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此處的紫楸林是否與「老子西遊,尹喜見紫氣浮關」有關,我們暫不作深入探究。但是至今渦淮沿岸人們仍有植楸樹習慣,眾多古籍對楸樹讚頌不已。《埤雅》載:「楸,美木也,莖幹喬聳凌雲,高華可愛。」唐代韓愈《楸樹》詩讚道:「幾歲生成為大樹?一朝纏繞困長藤。誰人與脫青羅帳,看吐高花萬萬層。」又詩云:「庭楸止五株,芳生十步間」。據村中傳說,古時有栽輝子樹與楸樹以作輝煌的事業或財產遺傳子孫後代的習慣。相傳這偌大的輝子園與這古老楸樹林,均歸屬原老子廟山門處的石門王村尹氏管轄。

輝子園與楸樹林東百米處有三節院落,為典型的明清時期的建築,傳說是從南京請來的設計師設計的。前後至少有一百五十米,均是由青磚長廊琉璃瓦穿廊院連接,可擋風遮雨,可避酷熱寒流。第一節院落有大門樓七間,由兩隻巨型石獅守護,後面分別是七間雕有各種獸狀、花朵紋理的廊房樓閣組成兩個院落,第三進院子靠最北邊是「轉香樓」,又名「香火樓」。相傳,此三節院落組成的高宅大院,專為過往商旅或達官貴人走馬敬香瞻仰道祖所建。而「轉香樓」是其整體主要建築,閣樓數十間,人置其間若迷宮一般。當地過去流傳「走馬門樓穿花獸,華燈榮耀轉香樓」,意思是說轉香樓門樓高大氣派,富麗堂皇,騎馬走馬往來自由,華燈盞盞徹夜朗照。可惜如此華美的建築,據傳大約毀於清朝末年,清政府鎮壓捻軍的炮火之下。

現年57歲的尹維峰,曾在老子廟(解放後為太清小學,《渦陽縣教育志》記載:民國時期為縣立第三十七初級小學。)教過書,對地方文化一直很關注。他過去常聽他爺爺說「轉香樓」為高大富麗堂皇的建築,老子廟南山門即所謂的「李氏石門」是由優質石料建成的。關於有沒有「李聃之墓」,「李聃之墓」究竟建於何時代,過去識字人不多,大都勉強養家餬口,誰也沒有心思關注此事。因為大家都這樣稱呼,所以尹維峰等村民也都這樣稱呼著。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渦陽重修天靜宮老子廟,並在城西建了西聃大市場、西聃一條街等。而當時還在老子廟教書的尹維峰突然醒悟:難道代代相傳的「李氏石門」或「李聃之墓」就是渦陽老子墳,也就是所謂的「李耳之墓」?!

因此返村後,他專程打聽村內有學問的人。其中當時最有文化、曾讀過私塾的年屆八十五歲的俞向齋老先生,告訴他說:石門橫梁上書寫的是「李聃之墓」不是「李耳之墓」,因「聃」字偏旁為「耳」,被誤讀為「李耳之墓」訛傳了。同時,尹維峰還告訴我們,可惜現在村內有文化的耄耋老人像俞老先生都已過世了。他們親眼目睹所鐫刻的「李聃之墓」、「李氏石門」、「石門王」等字樣,也鮮為人知了。但是「李氏石門」就是原老子廟南山門,「石門王」就是指現在的尹王村,村中一直流傳著這些古老的說法。

為此,我們也多次走訪當地村民。現年65歲的尹明山,告訴我們說:「過去,我們村名為石門王,因村西為老子廟山門所在地,故又稱為石門王村。石門的倒塌毀壞時間,大概為上世紀五十年代大煉鋼鐵的時期。」而如今89歲的耄耋老人尹文山,提到此事很激動,他回憶說:「原老子廟山門處有兩排高大石柱與一道石質橫梁,柱約兩人高,橫梁約有兩拖長。小時候我和村內的孩子常爬到柱梁玩耍,把柱梁當馬騎,累了也不下來吃飯,就爬到山門牆頭上去傍邊院內樹上的輝子吃,有時吃得太飽被尿憋急了,頑皮的我們站齊向石門下撒尿。對,我還清楚記得橫梁上有碗口大的許些字,柱子上也有字,具體是啥字,俺也不知道了。但是清晰記得每個字都很大,或者說跟咱們現在盛飯用的碗或盛菜瓷盤子大小差不多。」同時尹文山老人還向我們講述冬天雪花飛舞時節,他和小夥伴們在楸樹林玩耍的情景。

恰好93歲的村民、尹文山的親兄嫂尹王氏也在採訪現場,她也熱心地介紹。說:「是的,村西頭過去確實有石門,有輝子園,有楸樹林等。後來這些全都被破壞掉了,山門處的石柱、石門、橫梁等全都炸成碎石鋪路,老磚頭也被村民搬去蓋房子或圈井用了。早些年我家老房屋還有許多帶有『壽』字方形花磚,據說就是從山門處搬的。現在過去的老屋又扒掉蓋成新樓房,那些『壽』字磚也不知弄哪裡了。」而如今71歲的尹王村村民尹領山家還保存著巨型麻布乳丁圖案古磚,他告訴我們說,他家保存的古磚已經很多年了,究竟是「老子墳」磚還是原老子廟山門磚,目前記不起清楚了,反正這磚頭在他家有年頭了。

此磚長度34•5公分,大端寬19公分,小端為17公分,厚度5•5公分。小端頂端有太陽紋(或稱乳丁紋)兩枚,大面一面有繩紋。

據上海宗教學會研老專家王振川老師推斷,應為漢代以前的墓或廟門上的建築構件所用。王振川老師進一步推斷說,漢桓帝崇拜老子,兩次派特使來渦陽修建老子廟。而我們渦陽考古發掘出來的渦陽老子廟遺址就是那個時候修建的。它應該與渦陽現在發現的老子墓遺蹟,還有以前在渦陽相老家發現的孔子見老子樹立的紀念碑,都應該是那個時候的作品。因為漢代晚期的經濟比較發達,給祖宗修墓是一種風氣。但究竟這古老的巨型磚是為傳說中的「李聃之墓」,還是「李氏石門」上的磚,王老師認為墓頂的拱劵的磚可能性更大些。由於此磚體態巨大,且規制高,看上去很大氣。所以我縣老子文化傳承人、弘道聯誼會長、當年重修老子廟發起人之一的馬傑老師也初步推斷為老子廟山門或老子墓之磚。因為唯有道祖李聃擁有此身份享用此高規格的建築構件,而一般貴族或皇親國戚是不可能有資格享用的。

近日,在傳說中「李聃之墓的遺址處,尹王村村民和我們老子文化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還撿拾到各個不同時期器皿上的構件,大都為破碎的陶片或青花瓷片等。其中有些殘片為先民們用竹籤或樹枝直接在上面刻畫的痕跡。經地方考古專家和縣文物所工作人員鑑定,此些陶片上的文字大約距今有五千年史前文化的象形文字。

這些象形文字有的像燈或火炬,有的像魚字形,把傳說中的「老聃之墓」就是渦陽老子墳的說法精彩展現於世。縣文物所劉永新說,此前渦陽縣考古資料中從未發現過這種歷史文化遺存,其與渦河北岸天靜宮所在的新石器時期的馬莊遺址相呼應,此次象形文字陶片的發現,填補了渦陽考古史上的空白。由此可見具有大道高德的道祖所安葬之地,或後人為紀念他而重修的墓地,絕非尋常之地。或許就是這「絕非尋常」之地的靈性,召喚著今日的我們不得不去關注天靜宮附近——尹王村西渦陽老子墳的遺址了。

常言「一片甲骨驚世界,千年帝都見真容。」而在傳說中「李聃之墓」的老子墳遺址處所發現的比甲骨文歷史還悠久的象形文字,也恰好佐證了渦陽亙古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 也許就是這亙古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孕育著渦陽這方靈性的土壤,進而誕生了道祖老子,給我們留下一筆筆難得的物質與精神的財富。所以筆者堅定地認為《史記》中關於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的記載,或許不是故意迷惑我們,而是對道祖「道法自然」思想的弘揚與肯定。

——妙哉,傳說中的「李聃之墓」!聖哉,渦陽老子墳!!  

來源:鳳凰網安徽頻道 作者:石芳霞

以下為贊助商告:


相關焦點

  • 渦陽老子墳:傳說中的「李聃之墓」
    渦陽老子墳發現的象形文字渦陽老子墳,又稱李耳之墓,也就是傳說中的「李聃之墓」。其遺址位置在渦陽天靜宮附近,即渦陽縣城西尹王村西。關於老子墳,造成「無從考究,眾說紛紜」的局面,或許只因史學家史馬遷在《史記》中對老子「不知所終」撲朔迷離的記載。其實作為老子故裡的渦陽縣,既有紀念老子誕生之地的天靜宮,又有安葬或紀念道祖落葉歸根的墓地,當然毋庸置疑。但是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對被奉為神聖的道祖老子博大精深思想的崇敬,而忽略其墓葬之地。致使渦陽老子墳成為平整的田地,僅存傳說中「李聃之墓」的遺址了。
  • 古時的墳、墓、冢、陵分別是什麼意思?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說到墳、墓、冢、陵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很多人只知道它們統稱為墳墓,但要細分區別卻不太清楚了。那麼,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來科普一下。墳、墓、冢、陵古往今來都是安葬死者的地方。
  • 渦陽「九龍井」造假揭秘
    更有人好奇,渦陽天靜宮附近也有九龍井,而且是九眼,究竟哪一個是真的?在辨清兩地九龍井真假之前,我們先搞清九龍井的來歷。一、九龍井的來歷首先要指出的是,九龍井並不是老子誕生時出現的,是後人挖的。在東晉之前,史書上從未有過老子出生地有九井的記載,九龍井的來歷源自道教傳說。
  • 【新春見聞】年初一安徽渦陽老子廟萬人上香祈福
    17:44:2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彥宇     位於渦陽縣城西關的老子騎牛像。 劉浩 攝 16日,遊客帶著香燭來渦陽老子廟天靜宮上香。 劉浩 攝16日,遊客在老子廟天靜宮上香。 劉浩 攝16日,遊客在老子廟天靜宮上香祈福。 劉浩 攝16日,遊客在老子廟天靜宮上香祈福。 劉浩 攝16日,遊客在老子廟天靜宮排隊進殿祈福。
  • 墳、墓、冢、陵都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不同?
    在現代語境中,談及墳、墓、冢、陵,如不深究,皆為埋葬死者之處。然而,在講究禮制與等級的古代社會中,墳、墓、冢、陵卻有著特定的含義,甚至存在著巨大差異。墳《說文解字》中講到:「墳,墓也。」段玉裁註:「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墓為平處,墳為高處。」即墳可泛指一切墓葬,但深究起來,則特指有高出地面土堆的埋葬場所,與平地埋葬的「墓」相對。
  • 說文解字|亳州市渦陽人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到底是何意?
    春秋時期的安徽省亳州市渦陽人,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到底是何意?探究老子的上善若水的奧義,必須理解「水」在春秋時期的含義,現在就從三個方面來解讀上善若水的「水」字。二、從同時代著作中的水的含義來分析孫子也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文化人物,他與老子是同時代的人物,現在讓我們看看他是怎麼說「水」的,他說:「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可以看出他主要是強調「水」的流動性。
  • 「挖墳掘墓」不如「封墳護墓」
    「挖墳掘墓」不如「封墳護墓」   王達三   小心翼翼的考古工作者、駐足觀看的遊客乃至整個世界,都在熱切期待著秦俑第三次發掘能出現更大的奇蹟。與此同時,發掘秦始皇陵、唐乾陵、明十三陵等皇陵的呼聲也再次泛起。
  • 墳,墓,冢,陵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不同?
    墳,墓,冢,陵都是表示人死後下葬的地方,為什麼會有不同的 叫法,其實這和我們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相關。在封建社會關於住宅是有詳細的規定的,比如說皇帝居住的地方稱為「宮」,王侯居住的地方稱為「府」,官員居住的地方稱為「宅」,平常百姓居住的地方稱為「家」。
  • 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那在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用來埋葬哪種人呢?第一、「陵」中埋葬的皆為天子、帝王黃帝陵、秦始皇陵、茂陵、陽陵、昭陵,都是現存比較完整的極為寶貴的帝陵。陵中埋葬著的天子、帝王都是華夏大地的風雲人物。所以按照當時的社會制度,擁有天下獨一無二權力的天子,就算是駕崩之後也要葬在最大、最好的陵寢中。
  • 老子都不願看到的鹿邑媒體對《安徽渦陽縣老子研究會組團到鹿邑縣拜謁老子》不友好報導
    文章中斷章取義的摘錄了胡副局長的話:「我們同飲渦河水、同在一片天,感觸最深的,是老子故裡鹿邑縣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承載歷史的注碑、基碑、贊碑,底蘊厚重的老子文化,這也是我們最欠缺的。」為什麼只選用了這幾句話呢?當時你們錄像的時候,我在現場,大意是:我們同飲渦河水,同在一片天,鹿邑、渦陽同是老子故裡,辭海裡已有定論,我們也同意兩說並存。老子故裡是泛指出生地或曾工作生活之地。
  • 「安徽省渦陽縣老子研究會「道家智慧」徵文大賽」16號作品:讀《道德經》,做道德人|(重慶)徐崇仁
    拿到錄取通知書那天,我長跪在爺爺的墳前:「把酒遙祝君,東風一拋灑,仰首出門去。狂歌笑天地。」在大學的日子裡,學習沒有那麼緊張,我拿出爺爺留下的《道德經》,晨曦初露,斜椅桌邊,任窗外黃葉如花,離愁飄掛,我的心卻固守著與書的約定。夕陽西下,獨坐窗前,聽窗外細雨如詩,品「東流之水」的智慧,思「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哲理,我不斷地汲取著文學的精華,品味著思想的精髓。
  • 議程 | 中國•渦陽第四屆老子道文化學術探討會暨第五屆崑崙高峰論壇
    中國•渦陽第四屆老子道文化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崑崙高峰論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南京大學道學與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亳州學院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委宣傳部渦陽縣文化旅遊體育局>08:10—08:30開幕式(主持人:沈文華)1.渦陽領導致辭(韓龍)2.嘉賓致辭08:30—09:30代表大會(主持人:沈文華)1.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工作報告2.章程修訂3.換屆選舉
  • 你能分得清墳、墓、冢、陵嗎,分別是什麼意思?看完漲知識!
    說起墳或是墓我們都知道是死者最後的安身之所,但是類似的還有陵、冢這樣的稱呼,那你知道墳、墓、陵、冢之間的區別嗎?一起來長長見識吧!墳-土之高者謂之墳墳在農村比較多,因為墳一般都是用土堆成的墳包,也就是說有土堆攏起的埋葬死者的地方是墳,農村的墳都是在一些空曠的田地裡都會有的!
  • 傳說中的孔子存世真跡,藏在一座墓前面
    比幹,3000多年前的殷商重臣,《封神榜》中的神話人物,傳說被剖心而死的「亙古忠臣」,他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以死諫君的忠臣,被稱為「天下第一仁」。在比幹的家鄉河南衛輝市,留存著一座傳承歷史的比幹廟。
  • 大連一水庫現怪石圈 疑來自三國「將軍墳」(圖)
    當地人稱是傳說中三國時期墓葬專家認為尚不明確  碧流河水庫驚現「怪石圈」!今夏,由於少雨,碧流河水庫水位下降,一部分水庫淹沒區逐漸浮出水面。神秘石塊疑來自三國「將軍墳」  記者現場觀察發現,這些刻有奇怪花紋的神秘石塊長寬約1米左右,一側有弧形凹槽,上面並無文字記載,也沒有人物形象,只有類似車輪、門、窗等形狀的圖案。  劉大爺表示,這些石塊應該是當年公社建房之時,從附近山溝裡的「將軍墳」搬過來的,但是因為「將軍墳」地處山溝深處,他一直未曾親見。
  • 老子,孔子,季子,三大聖人穿越大半個中國來握手!
    後來,郭沫若寫過一副對聯:「返國空餘掛墓劍,斫泥難覓運風斤」。下聯出自《莊子》的《徐無鬼》。而上聯則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故事中的主人公呢,就是吳太伯的後人——季札。(圖)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漢書》中稱為吳札,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
  • 實拍老子墓:被尊道教始祖成太上老君,60年代墓地被毀今仍斑駁!
    老子墓:著作《道德經》是海外最受歡迎之書,墓地卻悽清荒涼!文/婉清老子大家並不陌生,老子又名「老聃」,本名叫做李耳。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以及哲學家。世人對老子的理解,多是道教始祖以及或者是道家創始人。老子創立道家這是無可辯駁的事,莊周后來曾承續老子道家,繼續發展。是道教的人自願將老子尊為始祖,稱起為太上老君,或許這是受道家學說啟發吧!
  • 【老子傳說】九牛二虎一隻雞!
    (洪澤區城南公園裡後人雕的雞和水牛) 傳說雖然是傳說,但老子在洪澤湖邊的老子山煉丹卻是實有其人,真有其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教創始人,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現在洪澤區的老子山就因老子在此練丹而得名,又名丹山,丹山現留有老子練丹的仙洞和他得道成仙馱他飛升的青牛足印。至於"九年二虎一隻雞",那卻是清朝康熙年間製作的放在洪澤湖大堤上的鎮水神獸。
  • 傳統文化中修墳立碑有什麼講究?
    傳統文化中修墳立碑有什麼講究?我是大夫覺成,歡迎點讚、收藏、關注、評論、轉發。01修墳有什麼講究?一、什麼時候需要修墳?清明時節,陰陽相通,正是交匯之時,此時,調節陰宅,可事半功倍,興旺整個家族運勢。清明前後各七天,動土、遷移、上墳等等事宜,都百無禁忌。但是,如果是剛修建不到一年的新墳,是不能移動的。
  • 廣東潮汕陳氏名墓之「剌史墓」
    「剌史墓」位於河浦鄉東南約一裡處的「蜘蛛經網地」,是潮陽十大古墓之一。陳憺卒於元朝仁宗延祐五年,當時宋亡,處於兵荒馬亂年代,草草安葬,初墓僅是一塊貝灰砌成的大月眉,直至明代嘉靖時,由大同府第十代孫陳層樓騁一代名地師黃妙應先生按宋墓制官誥予正式重修。墓人全建石砌成大古亭。墓碑正面中間勒刻「宋墓」,右側刻「考潮州剌史開峰陳公」,左側刻妣四品夫人淑德黃氏,碑的背面刻有陳憺公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