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曾在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虛構了一個名為古墓派的武林門派。據小說中的描繪,古墓派弟子皆隱匿於「活死人」墓中。其中,第三代弟子李莫愁和小龍女,都是江湖中數一數二的高手,並且小龍女後來又收楊過為徒,並演繹出了一段曠世絕戀。
很顯然古墓派只是虛無縹緲的門派,不然哪還有弟子願意投其門下,每天都住在古墓中,豈不是像幽靈一樣可怕。金庸迷之所以會坦然接受這個門派,皆因國人心目中人死偉大的思想,以及傳承了幾千年的喪葬禮儀使然。
當文明誕生之際,敬畏死亡的思想便同步出現,早在夏商時期,就形成了一種具有等級之分、比較完備的喪葬制度。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制度被進一步完善,並成為了「五禮」之一的「兇禮」,簡而言之就是禮節性的喪葬禮儀。
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大宗伯......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襘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
兇禮的核心思想,除了是對死亡的一種敬畏之外,還有「入土為安」的樸素想法。至此古人將一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禮儀,都容納進了「五禮」之中。
實際上早在四五千年之前,古人就意識到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由於他們特別忌諱死亡,所以才會按照兇禮的規定,將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死亡,使用不一樣的代稱去指代。
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可見階級不同就連死後的代名詞都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根據兇禮的規定,還按照尊卑劃分了不同階級的墓地規模,以及陪葬品的數量和祭祀形式。
可以說這些不同階級的死亡代稱,一一對應了不同階級埋葬地點的稱呼。其中,不同埋葬地點的稱呼大相逕庭。
這就是古代社會等級制度的罪惡,就算死了也要承受等級壓迫。那在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用來埋葬哪種人呢?
第一、「陵」中埋葬的皆為天子、帝王
黃帝陵、秦始皇陵、茂陵、陽陵、昭陵,都是現存比較完整的極為寶貴的帝陵。陵中埋葬著的天子、帝王都是華夏大地的風雲人物。所以按照當時的社會制度,擁有天下獨一無二權力的天子,就算是駕崩之後也要葬在最大、最好的陵寢中。
據《漢書·五帝紀》記載:「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將天子的死稱為「崩」,實乃本有山體倒塌之意。也就是說天子、帝王之死,就像天崩地裂一般聲勢浩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顯示出他們生前的地位,以及死後無限的哀榮。
《說文》中「陵」的解釋是大山級別的墳墓,據說秦始皇陵,高五十餘丈,周回五裡有餘,而茂陵的規模也不遜色。
《晉書·索綝傳》云:「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可見傾舉國之力修建的茂陵氣勢十分雄偉。
第二、「冢」中皆諸侯、高官
《說文》中有:「冢,高墳也」的說法,可見冢也勢必高大巍峨,《史記·高祖本紀》中曾記載:「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
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來,冢的規模應該次居於陵之後,可見冢中所埋之人非富即貴。
相傳曹操曾設「七十二疑冢」,作為東漢末年權傾朝野的魏王,他的「冢」的規格絕對不可能太小,或許僅次於帝王陵。
「衣冠冢」乃為王侯將相一級的官員,如果戰死沙場就會將其生前衣物埋葬於冢中,這樣看來冢就是天子之下的諸侯、高官葬身之地。
第三、「墓」中皆士大夫
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在封建社會中士大夫的地位不可小覷,他們是僅次於王侯的國家執政者。他們生前高官厚祿死後曰「卒」或「不祿」,可見厭惡或忌諱死亡都是上層社會的說法,如果用「死」去代替則會不合法度。
在當時社會中,「墓」的規制為不凸出於地平面,或者說與地平面持平。《禮記·檀弓》曰:「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
下葬時間應該選在黃昏時刻,寓意死者與太陽一同隱沒,因此根本沒有墳塋。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只有冤屈而死的人才會立墳塋,表達死者蒙冤而死之意。
據說武王伐紂滅商之後,曾命人給比幹的墓添土築墳頭,以表達他的冤屈之意。可見「墓」中所葬之人皆有身份有地位,類似於比幹這樣的國之重臣。
第四、「墳」中皆庶民
《禮記》有云:「土之高者謂之墳。」可見墳與冢看似是同一種類型,但是大家這樣想就是錯的,因為老百姓的墳,又怎麼可能和諸侯的冢相提並論呢!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所謂的「墳」,就是用黃土堆砌起來的高出地面的一個小土包。
在古代社會由於庶民的地位,一直都處於當時社會的最底層,他們既沒有錢也沒有地位,並且要受到等級制度的束縛,所以在此了之後只能稱作「死」,並且也只能埋在簡陋的墳塋中。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在階級制度的壓迫之下,不同地位人群死後的待遇也不同。除了這四種人死之後的埋葬地點之外,還有一種被稱作「林」的埋葬地。
能夠埋在「林」中的人,一定是高功大德者,文聖人孔子、武聖人關羽皆埋在「林」中。
總而言之,天子「崩」後的埋葬地點稱為「陵」;而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則以「薨」代稱,葬身之地則稱為「冢」。
士大夫死後的代名詞是「不祿」,顯而易見說的是不能領取俸祿了,他們一般都會被葬在被稱作「墓」的地方;而普通庶民死後直接稱為死亡,而容納他們身軀的地方則稱為「墳」。
李白曾在《登金陵鳳凰臺》中寫道:「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隨著時間和歲月流逝曾經的帝王將相,也都被一抔黃土掩身。
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陵、冢、墓,早已變成了黃土掩埋的土包,曾經的榮耀已經陷入了時光中。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