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埋葬哪種人

2021-01-09 上遊新聞

金庸先生曾在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虛構了一個名為古墓派的武林門派。據小說中的描繪,古墓派弟子皆隱匿於「活死人」墓中。其中,第三代弟子李莫愁和小龍女,都是江湖中數一數二的高手,並且小龍女後來又收楊過為徒,並演繹出了一段曠世絕戀。

很顯然古墓派只是虛無縹緲的門派,不然哪還有弟子願意投其門下,每天都住在古墓中,豈不是像幽靈一樣可怕。金庸迷之所以會坦然接受這個門派,皆因國人心目中人死偉大的思想,以及傳承了幾千年的喪葬禮儀使然。

當文明誕生之際,敬畏死亡的思想便同步出現,早在夏商時期,就形成了一種具有等級之分、比較完備的喪葬制度。到了西周時期,這種制度被進一步完善,並成為了「五禮」之一的「兇禮」,簡而言之就是禮節性的喪葬禮儀。

據《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大宗伯......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襘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

兇禮的核心思想,除了是對死亡的一種敬畏之外,還有「入土為安」的樸素想法。至此古人將一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禮儀,都容納進了「五禮」之中。

實際上早在四五千年之前,古人就意識到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由於他們特別忌諱死亡,所以才會按照兇禮的規定,將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死亡,使用不一樣的代稱去指代。

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可見階級不同就連死後的代名詞都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根據兇禮的規定,還按照尊卑劃分了不同階級的墓地規模,以及陪葬品的數量和祭祀形式。

可以說這些不同階級的死亡代稱,一一對應了不同階級埋葬地點的稱呼。其中,不同埋葬地點的稱呼大相逕庭。

這就是古代社會等級制度的罪惡,就算死了也要承受等級壓迫。那在古人喪葬習俗中,「墳、墓、冢、陵」有何區別?分別用來埋葬哪種人呢?

第一、「陵」中埋葬的皆為天子、帝王

黃帝陵、秦始皇陵、茂陵、陽陵、昭陵,都是現存比較完整的極為寶貴的帝陵。陵中埋葬著的天子、帝王都是華夏大地的風雲人物。所以按照當時的社會制度,擁有天下獨一無二權力的天子,就算是駕崩之後也要葬在最大、最好的陵寢中。

據《漢書·五帝紀》記載:「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將天子的死稱為「崩」,實乃本有山體倒塌之意。也就是說天子、帝王之死,就像天崩地裂一般聲勢浩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顯示出他們生前的地位,以及死後無限的哀榮。

《說文》中「陵」的解釋是大山級別的墳墓,據說秦始皇陵,高五十餘丈,周回五裡有餘,而茂陵的規模也不遜色。

《晉書·索綝傳》云:「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可見傾舉國之力修建的茂陵氣勢十分雄偉。

第二、「冢」中皆諸侯、高官

《說文》中有:「冢,高墳也」的說法,可見冢也勢必高大巍峨,《史記·高祖本紀》中曾記載:「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

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來,冢的規模應該次居於陵之後,可見冢中所埋之人非富即貴。

相傳曹操曾設「七十二疑冢」,作為東漢末年權傾朝野的魏王,他的「冢」的規格絕對不可能太小,或許僅次於帝王陵。

「衣冠冢」乃為王侯將相一級的官員,如果戰死沙場就會將其生前衣物埋葬於冢中,這樣看來冢就是天子之下的諸侯、高官葬身之地。

第三、「墓」中皆士大夫

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在封建社會中士大夫的地位不可小覷,他們是僅次於王侯的國家執政者。他們生前高官厚祿死後曰「卒」或「不祿」,可見厭惡或忌諱死亡都是上層社會的說法,如果用「死」去代替則會不合法度。

在當時社會中,「墓」的規制為不凸出於地平面,或者說與地平面持平。《禮記·檀弓》曰:「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

下葬時間應該選在黃昏時刻,寓意死者與太陽一同隱沒,因此根本沒有墳塋。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只有冤屈而死的人才會立墳塋,表達死者蒙冤而死之意。

據說武王伐紂滅商之後,曾命人給比幹的墓添土築墳頭,以表達他的冤屈之意。可見「墓」中所葬之人皆有身份有地位,類似於比幹這樣的國之重臣。

第四、「墳」中皆庶民

《禮記》有云:「土之高者謂之墳。」可見墳與冢看似是同一種類型,但是大家這樣想就是錯的,因為老百姓的墳,又怎麼可能和諸侯的冢相提並論呢!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所謂的「墳」,就是用黃土堆砌起來的高出地面的一個小土包。

在古代社會由於庶民的地位,一直都處於當時社會的最底層,他們既沒有錢也沒有地位,並且要受到等級制度的束縛,所以在此了之後只能稱作「死」,並且也只能埋在簡陋的墳塋中。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在階級制度的壓迫之下,不同地位人群死後的待遇也不同。除了這四種人死之後的埋葬地點之外,還有一種被稱作「林」的埋葬地。

能夠埋在「林」中的人,一定是高功大德者,文聖人孔子、武聖人關羽皆埋在「林」中。

總而言之,天子「崩」後的埋葬地點稱為「陵」;而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則以「薨」代稱,葬身之地則稱為「冢」。

士大夫死後的代名詞是「不祿」,顯而易見說的是不能領取俸祿了,他們一般都會被葬在被稱作「墓」的地方;而普通庶民死後直接稱為死亡,而容納他們身軀的地方則稱為「墳」。

李白曾在《登金陵鳳凰臺》中寫道:「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隨著時間和歲月流逝曾經的帝王將相,也都被一抔黃土掩身。

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陵、冢、墓,早已變成了黃土掩埋的土包,曾經的榮耀已經陷入了時光中。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古時的墳、墓、冢、陵分別是什麼意思?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說到墳、墓、冢、陵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很多人只知道它們統稱為墳墓,但要細分區別卻不太清楚了。那麼,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來科普一下。墳、墓、冢、陵古往今來都是安葬死者的地方。
  • 墳,墓,冢,陵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不同?
    墳,墓,冢,陵都是表示人死後下葬的地方,為什麼會有不同的 叫法,其實這和我們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相關。在封建社會關於住宅是有詳細的規定的,比如說皇帝居住的地方稱為「宮」,王侯居住的地方稱為「府」,官員居住的地方稱為「宅」,平常百姓居住的地方稱為「家」。
  • 墳、墓、冢、陵都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不同?
    在現代語境中,談及墳、墓、冢、陵,如不深究,皆為埋葬死者之處。然而,在講究禮制與等級的古代社會中,墳、墓、冢、陵卻有著特定的含義,甚至存在著巨大差異。國人素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在埋葬死者時,除了實用棺槨、實行陪葬外,還要舉行葬禮,並定期祭祀。這種風俗已然沿襲數千年,也成為了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至於今時今日尚有清明假期的存在。大家最為熟知的墓葬,多是埋葬之後,又堆起一座土堆,這便是墳。不過,在墓壙之上堆土的葬俗,卻經歷了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
  • 你能分得清墳、墓、冢、陵嗎,分別是什麼意思?看完漲知識!
    說起墳或是墓我們都知道是死者最後的安身之所,但是類似的還有陵、冢這樣的稱呼,那你知道墳、墓、陵、冢之間的區別嗎?一起來長長見識吧!墳-土之高者謂之墳墳在農村比較多,因為墳一般都是用土堆成的墳包,也就是說有土堆攏起的埋葬死者的地方是墳,農村的墳都是在一些空曠的田地裡都會有的!
  • 陵、冢、墓、墳意思相同,但不能混為一談,亂用違法,有啥區別?
    再來說說陵、冢、墓、墳,大家都知道這幾個詞的意思是相同的,其實在古時候,這幾個詞是被嚴格區分的,絕對不能亂用。首先說說陵,一座墳墓能夠被稱之為陵,是需要幾個要素的,第一點墓主人的身份得是皇帝,陵是皇帝專屬的詞,根據歷史記載來看,大約戰國中後期帝王的墓開始使用這個詞。
  •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要在墳上堆一個土包的?
    這種習俗,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實際上,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喪葬習俗,其實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化的。在原始社會,一直到剛剛開始形成系統的文明,出現所謂的王朝。漫長的時間裡,古人在喪葬問題上,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的講究。那個時候的人們,往往是直接埋入土裡。既無棺槨,也無墳墓,就只是單純地把人埋進去而已。
  • 「挖墳掘墓」不如「封墳護墓」
    筆者想在此提醒人們的是:不論以什麼樣的名義,「挖墳掘墓」的做法都有悖中國「封墳護墓」的傳統價值觀,缺少基本的道德合法性。  根據歷史記載:周文王出遊,見路邊枯骨而命人掩葬起冢;周武王克商,不下車即命人封比幹之墓。時人以為:文武仁德能澤及枯骨死者,況生民百姓乎?所以天下民心歸周,而有周獨傳世八百年,為中國史之最。自此以後,「封墳護墓」成為儒家王道思想和仁政觀念的重要內容。
  • 臺灣掃墓習俗:培墓、壓紙有講究
    原標題:臺灣掃墓習俗:培墓、壓紙有講究  新華網臺北4月5日電(記者姚遠 李寒芳)臺灣5日迎來清明節。臺灣民俗學家告訴記者,臺灣的清明習俗深受閩文化的影響,培墓、壓紙等掃墓形式最為普遍。   臺灣的清明節定在公曆的4月5日,但民間掃墓祭墳未必在這一天。
  • 【滎陽文化】狐偃冢——待解的墓主之謎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於該墓的時代及主人,傳說為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偃之墓。清代《河南通志》亦說「春秋狐偃冢,在汜水胡固村之南。為晉大夫」。狐偃,春秋時期晉國人,晉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的舅舅。
  • 古代人尊禮重孝,一整套的喪葬禮制,民間也流行著種種喪葬習俗
    古代人尊禮重孝,一整套的喪葬禮制,民間也流行著種種喪葬習俗古代人尊禮重孝,人死後,子孫後裔對祖先要盡禮盡敬,恪守孝道,喪葬因而被列於五禮之一,稱為兇禮。隋唐承前代,制定出一整套的喪葬禮制,民間也流行著種種喪葬習俗。
  • 曹州那些年之喪葬習俗
    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就目前情況看,喪葬習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儀行當的人卻不少。8.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9.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東北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趙本山就是靠做哭活出來的。
  • 你不知道的這個字——墳!
    墳和墓不同,與冢相近。首先,「墳」「墓」兩個字是近義詞,也經常合在一起使用,但是這兩個字的含義卻不完全相同。《禮記·檀弓》說:「古者墓而不墳。」意思是說,遠古時候人死了之後只有墓沒有墳。既然有「墓而不墳」的說法,可見兩個字是有區別的。實際上,墓指的是墓室,地下埋的部分。墳,是指的墳包兒、土堆。屈原《九章·哀縈》中有「登大墳以遠望兮」的詩句,屈原並不是登上別人的墳頭而遠望,而是高大的土堆遠望。所以墳指的是墳墓地上部分的土丘。
  • 古人是怎麼反盜墓的?修假墓,開山鑿崖墓
    招數一:虛墓疑冢 疑冢防盜,有一個考古名詞,叫「虛冢」。虛冢,只是秘葬方式的一種,又稱假墳、虛墓、虛葬、潛葬、潛埋,說白了,就是造若干假墓穴,而將真屍葬地隱匿起來。 傳說中最著名的虛冢,當數孔仲尼的弟子為其設的五座虛墓。
  •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麼複雜?到現在都不能打開,源於四個條件的制約
    於是,在生命的最後10多年,秦始皇並沒有閒著,他又開始大興土木,萬裡長城、秦始皇陵、阿房宮、秦直道、靈渠等建築,都是他的野心勃勃的實物見證,每一項工程都是空前絕後的偉大藝術。秦始皇在地上的生活有何等豪華,他在地下的生活就有多麼奢侈。因為在秦始皇看來,人死後要去另一個世界,作為死後居住的場所——陵墓,必須建造得高大上,方可安放自己的宏願。
  • 殃書:內容詳盡講究多 喪葬習俗從中窺(河洛文書大觀)
    核心提示: 舊時,由於受「事死如事生」傳統喪葬觀念的影響,古人一直把「死」看成是與「生」同等重要的大事,故而形成了繁縟複雜的喪葬禮儀和文化。殃書(又稱殃榜),正是這種禮儀和文化的真實反映。
  • 有什麼區別嗎?
    根據《周禮》記載中喪葬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三代之前,在商周宗法制起源發展的這一階段,喪葬文化同此時期的祭祀文化開始並駕齊驅、步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正行軌道。這也就是說,喪葬文化的起源發展要早於商周時期萌芽發源的宗法制,很多學者認為,喪葬文化是在氏族社會末期開始萌芽的。
  • 古人用字習俗一瞥
    祧子,是指男子無子,生前未立嗣子,上家譜時,宗族中修譜者選一侄輩承其香火,又稱「承祧」,即在生前並無父子之實,而譜上有父子之名。民間有「一子雙祧」,即以獨子兼承叔(或伯)兩房宗祀的特殊繼承方式,書面語稱「兼祧」。養子與義子二者意義相近,都是指男子選外姓人作自己的兒子,但二者又有區別。養子一般從小就被收養,視為已出,且從養父姓。
  •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喪葬」是指一種為死去的人舉辦的儀式,有關漢族農村喪葬習俗都是怎樣的呢?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漢族農村喪葬習俗1、漢族人亡後在農村紅白喜事中,資歷豐富的年老長者享有最大的話語權。他們經驗豐富見多識廣,遇到這種事情,他們能沉穩冷靜,妥善處理好一切事情。亡人屍休停放好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確定「封殮」、「出殯」和「落葬」的日期和時辰,稱作「打破水」。在農村有專職的「道士」來從事這一行業。這些日期和時辰在農村人看來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日子沒有看好的話,是沒有人願意來幫忙將死者抬出去安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