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舊時,由於受「事死如事生」傳統喪葬觀念的影響,古人一直把「死」看成是與「生」同等重要的大事,故而形成了繁縟複雜的喪葬禮儀和文化。殃書(又稱殃榜),正是這種禮儀和文化的真實反映。
清同治十一年「謹遵塋元」殃書
舊時,由於受「事死如事生」傳統喪葬觀念的影響,古人一直把「死」看成是與「生」同等重要的大事,故而形成了繁縟複雜的喪葬禮儀和文化。殃書(又稱殃榜),正是這種禮儀和文化的真實反映。
1、內容詳盡講究多
殃書為何物?簡單來說,就是人死後家人請陰陽生(風水先生)開具的書寫有死者生卒年月以及定有入殮、出殃、發引、破土、下葬時間的出殯文書,又稱殃榜。
洛陽民俗博物館副館長田國傑介紹,由於在治喪結束後大多不作保存,現保存下來的殃書,便成為研究舊時喪葬習俗的重要實物資料,甚為珍貴。
那麼,殃書上都寫些啥?讓我們先看一份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範氏孺人的殃書——
「皇清顯妣範氏孺人原造孫壬戌相在陽享壽六十一歲,生於嘉慶七年正月二十日,大限於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巳時告終正寢病故。
一卜殃煞河魁加(駕)臨辰地,逢大耗神衝回
一卜入棺生鐵木炭雞鳴枕神曲
一卜隨喪瓦磚柏木板五色石七福香避殃煞十二精銀珠一串
一議同治元年正月二十六日未時下葬大吉
塋墳辛山乙向
壬寅年
壬寅月
巳酉日
辛未時
祭主丁亥相」
該殃書用毛筆書寫於宣紙之上,長49.5釐米、寬34.5釐米,詳細記載了死者的生卒年月、隨葬器物及放置位置等。
下面再看一份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殃書「謹遵塋元」——
「謹遵塋元
一推乾道王三生於嘉慶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十子時建生
一推清故大限逝於同治十一年六月十三日丑時壽終
一推享壽五十六歲
一推陽精陰魂之氣鬱結為殃煞定於本月二十一日戌時
西北方一丈二尺高化為紅氣
一推入棺時妨龍狗牛羊四相避之大吉
一推入棺鎮物好麻生系雄黃木炭神曲歲錢雞鳴枕」
這份長43.7釐米、寬28.9釐米的殃書同樣用毛筆書寫於宣紙之上。舊時,死者小殮停屍時,均要請陰陽生根據死者咽氣的時間「算」出死者的出殃時間等,即為「開殃書」。
「從用途上看,舊時的殃書和如今醫院開的『死亡證明書』相似。」田國傑表示,殃書的內容一般書寫死者生辰、卒時、享年、入殮、入棺、入墓、下葬時所用物品、下葬時間及出殃與殃煞注意事項等內容。由於其在民間有著深厚的俗信基礎,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不管是官宦富人,還是貧苦百姓,在治喪中都要開具殃書,以示重視。
同時,殃書一般由陰陽生書寫,即佔卜吉兇、選擇日子、勘察風水的人。據清徐珂《清稗類鈔》記載:「京師人家有喪,無論男女,必請陰陽生至,令書榜書,蓋為將來屍柩出城時之證也。陰陽生並將死者數目呈報警廳。」洛陽地區也不例外,家中有亡故之人,都要請陰陽生到場開具殃書,並依據殃書內容辦理喪葬事宜,相沿成俗,十分盛行。
田國傑說,舊時民間殃書中對年齡的書寫也是十分講究的:年過六十者才能稱為壽終正寢;六十歲以下用享年、享壽。三十歲以下用得年、存年;意外身亡須用死於非命、終於非命、卒於非命。而且悼文、祭文或殃書落款也十分講究:哀悼長輩用慟於,平輩用悼於;夫死,妻子尚存者自稱未亡人;妻死,丈夫尚存者則稱杖期夫。
另外,舊時殃書中計算死者的享年一般都要比實際年齡加上一歲,系生者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和追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