殃書:內容詳盡講究多 喪葬習俗從中窺(河洛文書大觀)

2021-01-09 洛陽網

    核心提示: 舊時,由於受「事死如事生」傳統喪葬觀念的影響,古人一直把「死」看成是與「生」同等重要的大事,故而形成了繁縟複雜的喪葬禮儀和文化。殃書(又稱殃榜),正是這種禮儀和文化的真實反映。

清同治十一年「謹遵塋元」殃書

  舊時,由於受「事死如事生」傳統喪葬觀念的影響,古人一直把「死」看成是與「生」同等重要的大事,故而形成了繁縟複雜的喪葬禮儀和文化。殃書(又稱殃榜),正是這種禮儀和文化的真實反映。

  1、內容詳盡講究多

  殃書為何物?簡單來說,就是人死後家人請陰陽生(風水先生)開具的書寫有死者生卒年月以及定有入殮、出殃、發引、破土、下葬時間的出殯文書,又稱殃榜。

  洛陽民俗博物館副館長田國傑介紹,由於在治喪結束後大多不作保存,現保存下來的殃書,便成為研究舊時喪葬習俗的重要實物資料,甚為珍貴。

  那麼,殃書上都寫些啥?讓我們先看一份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範氏孺人的殃書——

  「皇清顯妣範氏孺人原造孫壬戌相在陽享壽六十一歲,生於嘉慶七年正月二十日,大限於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巳時告終正寢病故。

  一卜殃煞河魁加(駕)臨辰地,逢大耗神衝回

  一卜入棺生鐵木炭雞鳴枕神曲

  一卜隨喪瓦磚柏木板五色石七福香避殃煞十二精銀珠一串

  一議同治元年正月二十六日未時下葬大吉

  塋墳辛山乙向

  壬寅年

  壬寅月

  巳酉日

  辛未時

  祭主丁亥相」

  該殃書用毛筆書寫於宣紙之上,長49.5釐米、寬34.5釐米,詳細記載了死者的生卒年月、隨葬器物及放置位置等。

  下面再看一份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殃書「謹遵塋元」——

  「謹遵塋元

  一推乾道王三生於嘉慶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十子時建生

  一推清故大限逝於同治十一年六月十三日丑時壽終

  一推享壽五十六歲

  一推陽精陰魂之氣鬱結為殃煞定於本月二十一日戌時

  西北方一丈二尺高化為紅氣

  一推入棺時妨龍狗牛羊四相避之大吉

  一推入棺鎮物好麻生系雄黃木炭神曲歲錢雞鳴枕」

  這份長43.7釐米、寬28.9釐米的殃書同樣用毛筆書寫於宣紙之上。舊時,死者小殮停屍時,均要請陰陽生根據死者咽氣的時間「算」出死者的出殃時間等,即為「開殃書」。

  「從用途上看,舊時的殃書和如今醫院開的『死亡證明書』相似。」田國傑表示,殃書的內容一般書寫死者生辰、卒時、享年、入殮、入棺、入墓、下葬時所用物品、下葬時間及出殃與殃煞注意事項等內容。由於其在民間有著深厚的俗信基礎,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不管是官宦富人,還是貧苦百姓,在治喪中都要開具殃書,以示重視。

  同時,殃書一般由陰陽生書寫,即佔卜吉兇、選擇日子、勘察風水的人。據清徐珂《清稗類鈔》記載:「京師人家有喪,無論男女,必請陰陽生至,令書榜書,蓋為將來屍柩出城時之證也。陰陽生並將死者數目呈報警廳。」洛陽地區也不例外,家中有亡故之人,都要請陰陽生到場開具殃書,並依據殃書內容辦理喪葬事宜,相沿成俗,十分盛行。

  田國傑說,舊時民間殃書中對年齡的書寫也是十分講究的:年過六十者才能稱為壽終正寢;六十歲以下用享年、享壽。三十歲以下用得年、存年;意外身亡須用死於非命、終於非命、卒於非命。而且悼文、祭文或殃書落款也十分講究:哀悼長輩用慟於,平輩用悼於;夫死,妻子尚存者自稱未亡人;妻死,丈夫尚存者則稱杖期夫。

  另外,舊時殃書中計算死者的享年一般都要比實際年齡加上一歲,系生者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和追慕之情。

相關焦點

  • 喪葬基本習俗講究,都有哪些?
    隨著社會發展,很多傳統習俗,慢慢被人遺忘,特別是喪葬白事,會很少涉及到,相關的習俗講究不清楚,導致於遇到喪葬問題,會很困擾。那麼喪葬基本習俗,都有哪些?與逝者相關的祭日:1. 重要祭日:逝者每年的生日2.
  • 收據文書:錢物收訖憑證 名目繁多可窺(河洛文書大觀)
    從形式和外觀上看,這些收據文書雖然差異不大,然而名目之多、發放之頻繁,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局挖空心思向老百姓索要錢糧的事實。 洛陽民俗博物館收集的收據文書,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  「這些收據文書包括契紙費收據、買契納稅收據、派款收據、契稅附加收據、田賦及借糧收據等。」說起館藏文書,洛陽民俗博物館館長王支援讓我們先看看1925年的一份收據:  「契字第()號()縣為發給收據事。據郭可義稱,今有地四畝,甘願典與李逢庚,憑中,面議,定典價十六元六錢七分。
  • 藏族喪葬習俗
    藏區的喪葬禮俗有較多的講究及類型,在藏族當地的習俗有哪些呢?關於藏族喪葬習俗禁忌又有哪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藏族喪葬習俗講究藏族的喪葬習俗比較特別,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這五種,並且等級森嚴,界限分明。
  • 平江喪葬習俗
    新中國成立之後提倡移風易俗,特別是自提倡創建文明與和諧社會後,極力主張厚養薄葬,辦喪事逐漸簡化,火葬的方式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在農村一些地方,人們還是遵從「入土為安」的古訓,因此傳統的喪葬形式仍然比較流行。傳統禮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1、送終。當老人生命垂危之時,老人的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等候聽老人對後輩的囑託,俗稱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稱為「送終」。
  • 《民間喪葬習俗》葬禮的含義並不是goodbye,而是see you later
    不知道是因為地廣人稀不好籌辦,還是我所在的那個小鎮子的習俗中不講究大辦喪事,家鄉的老人去世,都是悄無聲息的,有時發現有位老爺爺或者老奶奶好久沒見到了,略一打聽,才知道已經走了。所以我12歲之前,從來沒見過葬禮。對「死人」這件事的印象,都是從書裡來的。白事為什麼要放鞭炮?還有煙花?為啥還要搭臺唱戲?唱戲就算了為啥還要唱歌?啥?還有脫衣舞?還收費?
  • 古代人尊禮重孝,一整套的喪葬禮制,民間也流行著種種喪葬習俗
    古代人尊禮重孝,一整套的喪葬禮制,民間也流行著種種喪葬習俗古代人尊禮重孝,人死後,子孫後裔對祖先要盡禮盡敬,恪守孝道,喪葬因而被列於五禮之一,稱為兇禮。隋唐承前代,制定出一整套的喪葬禮制,民間也流行著種種喪葬習俗。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七七規矩也是極多,更有撞七之說,即燒七忌日這天農曆逢七。那這日便不燒七,但恰逢的是頭七、七七這兩個日子即使撞七也要燒七。「頭七」這四十九日中,以「頭七」的形式隆重,為之最。
  • 農村喪葬習俗:親人去世後,為啥要把他的衣物燒掉,有什麼講究?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再點關 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農村喪葬習俗
  • 農村喪葬習俗,「孝子壓喪,金剛抬龍槓」,什麼意思?
    在農村,喪葬預示著一個人「壽終正寢」,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後的一個儀式!在農村,由於受到過去封建思想的影響,很多農民信奉靈魂不死以及生死輪迴這些被現代科學驗證的謬論!在過去那個封建的農村,喪葬的習俗甚是繁縟,規矩也很多又造成很大的浪費,因此隨著近年來農村經濟文化的提升,以及移風易俗思想的深入,厚養薄葬逐步成為農村辦理喪事的規矩。很多舊社會遺留下的喪葬舊習被摒棄,今天我們就講述一下舊社會農村出殯時的習俗,以史為鑑,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精簡辦喪葬的新風!
  •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喪葬」是指一種為死去的人舉辦的儀式,有關漢族農村喪葬習俗都是怎樣的呢?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漢族農村喪葬習俗1、漢族人亡後薄棺俗稱匣子,多用於幼喪。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雜 以紅色,內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內底部鋪煉熟的糯米灰數寸厚,還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壽衣習慣用單數,5件,7件不等,藍、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綴鈕扣,綴布帶繫著。衣外系一條白色棉線腰帶,線的根數與死者的年齡相同。腳穿棉鞋。、死者彌留之際,親屬靜候身旁「送終」。氣絕後,燒落氣紙,將屍體 移至正屋,置於床板或草鋪上,頭向下方,臉蓋黃裱紙。
  • 傳統墓碑上對聯刻字內容寓意豐富,是一種獨特喪葬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十分重視喪葬禮儀文化,對於逝者的身後事處理,要按照特定的程序和禮儀,隆喪重禮,重斂厚葬,由此造成了流傳上千年的土葬厚葬之風。「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喪葬禮儀不僅是個體生命終結的儀式,也是體現孝道倫理的一種社會禮儀。
  •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要在墳上堆一個土包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喪葬文化,歷來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喪葬方式,多種多樣,如崖葬、海葬、土葬等等。在這其中,土葬是傳統中原王朝,最為常見的一個喪葬方式。這種習俗,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實際上,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喪葬習俗,其實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化的。在原始社會,一直到剛剛開始形成系統的文明,出現所謂的王朝。漫長的時間裡,古人在喪葬問題上,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的講究。那個時候的人們,往往是直接埋入土裡。既無棺槨,也無墳墓,就只是單純地把人埋進去而已。
  • 曹州那些年之喪葬習俗
    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就目前情況看,喪葬習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儀行當的人卻不少。習俗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解析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
  • 在喪葬習俗中為什麼「香」不能熄滅?
    在華夏這片土地上,有著無數的民俗,說起民俗,喪葬習俗不得不提。中華地大物博,民俗也是形態各異,各方各俗,但喪葬這一塊差別都不是很大。時搬到客廳,有,,時搬進陽光房,輕鬆音樂,,焚香品茗,談天說地;瓜果佐酒,漫論詩書。用一位作家朋友說的話,「醉裡挑燈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澀的美人,在在千呼萬喚中,一點一點地展現它的秀色。
  • 喪禮中會有摔盆的習俗,如果沒有兒子,誰來摔盆?這裡邊很有講究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我們就有禮儀之邦的說法,「禮」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周代的時候就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說法,古代有五禮「吉、兇、軍、賓、嘉」,吉禮是祭祀之禮、兇禮是喪葬之禮,賓禮迎接賓客的禮儀,嘉禮是冠婚、節慶之禮。
  • 傳統的喪葬習俗你都知道些什麼?
    喪俗,多與我國古代的祭祀的習俗有著密切的關聯,祭祀的習俗來自於人的靈魂不滅的迷信觀念。人們認為各種神靈、祖先在另一個世界裡也過著一種和凡人一樣的生活,也需要享受人間的各種美味佳餚。人死了以後,活著的人們要祭奠他們,要以食品供奉他們,就可以使他們感到愉悅,從而賜福給活著的人。
  • 「清明祭祖」關於閏月年的清明喪葬習俗
    關於閏月年的清明喪葬習俗以往在清明節前數日,家家戶戶均備祭品紙錢,由父輩率子孫到先祖墓地燒錢掛紙、祭祖。在清明這一天,可以加土添墳、修整墓地。由於今年是閏月年,便聽身邊老一輩們說起今年的喪葬習俗與以往不同。在閏月年,家中凡有亡者,皆禁止在這一年內入土正墳,取而代之的是「寄埋」。所謂「寄埋」,是讓識風水者選好可以暫時寄放棺柩的方位和大致位置,在棺柩四周及其頂部使用磚石壘砌,將棺柩封閉起來。等到來年的清明節或十月朝時方可遷入正墳,舉行下葬儀式。
  • 俗語:「老二抱盆,老大摔」,是什麼習俗?你們那邊講究這個嗎?
    導語:俗語:「老二抱盆,老大摔」,是什麼習俗?你們那邊講究這個嗎?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老二抱盆,老大摔」,是關於喪葬的一個禮儀,你知道是什麼嗎
  • 喪葬文化該被廢除嗎?看看北大教授怎麼說
    《荀子·禮論》中也曾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送葬之禮歷代沿襲,它能培養仁愛之心和盡孝之道。喪葬習俗歷經幾千年的代代相傳,早已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美國的喪葬習俗
    (一)傳統的喪葬習俗 1.守靈 美國的傳統葬禮多採用宗教形式,通常在教堂舉行。葬禮前,靈柩要放在教堂中由親友們輪流守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