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背景與意義
博羅發展正處於難得的機遇疊加期:一是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二是廣東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發展新戰略;三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加快推進,深莞惠全方位合作不斷深入;四是廣州實施東進戰略,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和產業布局向增城傾斜;五是惠州奮力開創國內一流城市建設新局面,構建「2+1」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差異化高質量發展。此外,新冠肺炎疫情重塑全球產業鏈,世界產業鏈中心向中國轉移。
博羅發展也面臨嚴峻的挑戰:一是外部環境嚴峻複雜;二是土地、勞動力和生態等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三是區域競爭激烈,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周邊強市(區、縣)林立,產業大平臺眾多,集聚效應明顯。博羅在大灣區的發展中相對滯後,產業布局散亂,集聚效應不強,基礎設施配套欠帳多,缺乏發展大平臺。博羅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
在上述背景下,博羅擬選擇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較好的沿東江區域(羅陽街道、龍溪街道、園洲鎮、石灣鎮)重點發展,整合資源,聚焦發力,按一個城市的格局一體化打造沿東江經濟帶,實現沿東江經濟帶同頻共振,構建現代產業集聚和城市發展的大平臺。
第二章
發展機遇與挑戰
發展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廣東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發展新戰略,構建地區差異化發展新格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加快推進,深莞惠全方位合作不斷深入;廣州實施東進戰略,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和產業發展向增城傾斜;惠州奮力開創國內一流城市建設新局面,構建「2+1」現代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差異化發展。
面臨挑戰:外部環境仍有不確定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區域競爭更加激烈。
第三章
優勢條件和制約因素
區位優勢明顯。沿東江經濟帶地處廣州、惠州、東莞三市交界,毗鄰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處於粵港澳大灣區核心發展區域,是深莞惠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珠三角輻射帶動粵東北的關鍵節點,擁有通江達海、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
此外,沿東江經濟帶還具有產業基礎良好、生態環境優美、土地資源利用潛力大、技能人才保障度高、與惠城區同城化程度高等優勢。
制約因素:一體化發展機制缺失;交通基礎設施制約明顯;園區和企業競爭力不足;高素質人才匱乏。
第四章
總體要求
發展定位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力推動先進位造業集聚,大力提升城市品質,探索建設未來城市形態,不斷促進科產城人融合,助推惠州高質量發展,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宜樂的「四宜」新型濱江城市。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先進位造業重要集聚區、惠州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區、博羅現代魅力強縣引領區。
發展目標
一、近期目標
到2022年,沿東江經濟帶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取得初步進展,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先進裝備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產業規模得到一定提升,石灣-園洲產業園一體化發展機製得到建立,龍溪-羅陽產業園起步區開始招商工作,現代服務業競爭力有所提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初步完成,產業空間布局得到一定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得到一定改善,公共服務軟硬體初步改善,沙河流域治理得到鞏固,羅陽-龍溪組團的城市品質得到明顯提升,園洲-石灣組團的城市品質得到一定提升。
二、中期目標
到2025年,沿東江經濟帶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先進裝備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產業呈集群發展態勢,現代服務業競爭力明顯增強,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初步完成,產業空間布局得到優化,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配置初步合理,立體化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公共服務軟硬體明顯改善,自然環境得到一定修復,生態山水城市組團格局初步形成。
三、遠期目標
到2030年,沿東江經濟帶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達到較高水平,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先進裝備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產業集群效應進一步顯現,現代服務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基本完成,產業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配置基本合理,立體化大交通格局全面形成,公共服務軟硬體得到完善,自然環境進一步修復,綠色發展指標位於惠州市前列,生態山水城市組團格局基本形成。
第五章
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
第一節 發展壯大三大主導產業
充分融入區域分工體系,主動承接深圳、東莞、廣州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產業轉移,與周邊區域形成層次有序、融合配套、錯位互補的產業分工格局。
結合沿東江經濟帶產業基礎、稟賦條件和發展階段,以深圳聯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惠州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為契機,發展壯大高端電子信息產業;以粵港澳大灣區推動汽車、電氣、機械設備等優勢製造業集聚發展為契機,發展壯大先進裝備製造業;以惠州打造萬億級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為契機,聚焦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型顯示、精準醫療、高效儲能和無人駕駛等新興產業對新能源新材料的重大需求,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充分發揮龍溪環保電鍍產業園的支撐配套作用和成本降低引力,結合主導產業定位引入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上下遊企業,延長和補強產業鏈。
一、發展壯大高端電子信息產業
5G器件、設備:重點發展基站天線、基站設備、傳輸設備、光器件、射頻器件與終端配件;優先發展光交換、基帶、中高射頻等5G高端晶片;大力發展下一代核心網、100G至T級別波分光傳輸設備、刀片式基站、微基站、新一代數位化室分系統、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天線陣設備等網絡產品和配套軟體。補齊補強第三代半導體、濾波器、功率放大器等基礎材料與核心零部件產業。
5G應用:重點發展物聯網(傳感器、無線模組、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生活等),培育發展車聯網、AR。大力推動5G與智能製造、工業AR和VR、超高清視頻、智慧農業、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能交通、智慧政務、智慧城市的結合。積極發展面向垂直行業融和應用的5G產品,支持5G企業建設面向智能製造、自動駕駛、超高清視頻、虛擬實境等場景驗證平臺。結合羅浮山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推動5G+超高清視頻+人工智慧技術在遠程醫療、臨床手術、醫療影像監測等醫療健康領域廣泛應用。
汽車電子:主要發展汽車信息系統(行車電腦)、導航系統、汽車音響及電視娛樂系統、車載通信系統、上網設備等車載汽車電子,培育發展汽車電子控制裝置。
二、發展壯大先進裝備製造業
智能裝備製造:重點圍繞汽車、石化、電子信息、裝備產業需求,大力發展智能裝備製造。實施聚焦發展戰略,力爭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取得優勢,重點發展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產業鏈,提升重大智能成套裝備的集成水平,發展壯大機器人骨幹企業,推廣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推動5G、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大數據和製造業深度融合。
汽車零部件:以汽車產業園為載體,以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為產業承接方向,重點發展節能汽車電子電器、動力總成系統、制動系統,培育發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燃料電池、新型充換電技術裝備、智能網聯汽車、無人駕駛汽車、高精度定位系統,推動汽車零部件與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的融合發展。
節能環保裝備:結合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重點發展報廢動力電池、廢碳纖維材料、廢節能燈等新型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及無公害化處理技術及裝備。
三、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重點發展高分子材料、新能源電池、新能源材料(新型電池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材料、先進陶瓷和人工晶體),培育發展裝備新材料。
新型高分子材料:大力發展發展高性能化、功能化和生物化的高分子材料,推動高分子複合材料、光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離膜等行業集聚發展。
新能源電池及電池材料:依託欣旺達,發展3C消費類電池、動力電池及動力總成,大力推動欣旺達產能整體遷入和後期工程建設,引導欣旺達電芯研究院提升本地研發水平。大力實施集群戰略,引入新能源電池上下遊企業(電池材料、電池設備、3C電子產品)集聚發展。發展鋰電池材料,包括正極材料、正極導電劑、正極粘結劑、負極材料、負極增稠劑、電解液、六氟磷酸鋰、聚烯烴隔膜、陶瓷隔膜、極耳、電芯及封裝、鋁箔、銅箔等。
電子信息材料:與電子信息產業集聚發展,依託南亞電子材料(惠州)有限公司,推動其產能整體遷入,做強覆銅板(阻燃型環氧玻纖布覆銅板、複合基材環氧覆銅板等)、玻纖布產品,發展高技術覆銅板,提升在高頻通信材料及製品行業的市場份額等。
裝備新材料:圍繞高端裝備產業發展需要,推進超材料產業化,發展超材料、可穿戴裝備用新材料、警用裝備新材料。
第二節 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
一、培育壯大現代物流業
以惠州(石灣)綜合物流園為中心,以園洲、龍溪、羅陽公路沿線和石灣恆盛碼頭、園洲福和碼頭、龍溪宏興碼頭為主要節點,大力推進水鐵、公鐵、水公多式聯運,加大對廣州東、東莞、惠州西部等區域貨物的承攬,推動石灣及周邊城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和物流聯繫,建成珠三角東岸區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大力推進物流園區的規劃與整合,推進中俄物流園、惠州(石灣)綜合物流園、嘉民物流園、宏興碼頭等重要物流園區、物流通道、儲運設施建設,推動物流經濟成為經濟新增長點。
二、積極發展現代旅遊業
全力打造沿東江濱水休閒旅遊帶,繪就東江畫廊。基於博羅縣「江山統籌、東西聯動」的全域旅遊空間構想,依託羅浮山旅遊資源輻射,大力發揮沿江沿河水生態景觀優勢,深度挖掘銀崗古窯址、葫蘆嶺貝丘遺址公園、橫嶺山考古遺址等歷史遺存和文化價值,結合沿江碧道、綠色廊道、慢行系統、文化設施、休閒公園、遺址公園建設和沿江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建設,串聯沿東江四鎮(街)旅遊景點,打造沿東江自然與文化交融的濱水休閒旅遊帶,形成「羅浮看山、沿江觀水」的旅遊新風貌。
三、大力發展金融業
大力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引導銀行調整信貸結構,改變銀行貸款過度流向房地產的局面,加強對小微企業、先進位造業、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發展住房租賃融資業務。加大金融對現代服務業的支持。建立創投風投與項目對接路演常態化機制,搭建多種形式、經常性的路演對接平臺,促進創投風投機構與創業企業、科研院所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引導深圳、廣州等地的風險投資基金進入沿東江經濟帶投資。爭取商業銀行將博羅作為業務發展的重點支持區域,在資源配置和綜合服務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
四、培育發展新興服務業
以羅陽街道為中心,以龍溪、園洲、石灣沿江臨鎮(街)中心區域為節點,依託濱水景觀和沿江碧道,通過嚴控濱江住宅比例保障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濱水土地空間,積極培育城市綜合體、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商貿服務、科技服務、軟體設計、教育服務、養老服務、健康管理等新興服務業,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培育「網際網路+」「大數據+」新模式新業態。
第三節 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一、推動傳統製造業技術改造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嚴格環保執法,運用環保倒逼機制,不斷引導服裝、皮革、化工、橡膠塑料製品、金屬加工、電鍍、農副食品加工等傳統製造業進行節能、節水、節工、節地、降本、降廢技術改造。
順應機器換人趨勢,推廣智能製造,建設一批智能製造單元、智能生產線、無人車間和智能工廠。
二、提升服裝產業發展質量
利用園洲服裝產業鏈相對完善的優勢,補齊產業短板,提升服裝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適應服裝產業向小批量、多款式、高質量、品牌化方向發展的要求,加快創意設計與園洲鎮服裝製造業的互相滲透,積極培育服裝品牌,推動服裝產業向「設計+品牌+網際網路」轉型,形成新的增長點。加快出口退稅速度,減少異地(廣州、東莞、深圳)出口比例。加大與阿里巴巴國際、惠州市跨境電子商務行業協會的合作,舉辦專場培訓會,推動服裝跨境電商的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大幅改善後,組織專家對設立專業市場進行論證,探索服裝產業發展新路徑。
第四節 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一、加快創新主體建設
加強創新型企業和人才引進,重點對接廣州科學城、東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區等高端研發平臺,開放共享科研成果,共促成果轉化落地。鼓勵行業協會、投融資機構等服務主體,搭建創新要素流動橋梁,實現全方位引才、引項目。
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引導企業加強創新管理,推動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入庫,爭取省財政設立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資金,培養一批真正具有核心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後備企業。嚴格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管理,對「假研發」企業不予入庫,防止「數量井噴質量蕪雜」現象。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依託創新鏈做強產業鏈,全面優化提升現有專業園區、特色園區。
二、加快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加強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建立由政府資助的技術和商務平臺,重點建設公共技術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公共檢測平臺、科技信息平臺。依託專業鎮和產業園區,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機制科學的技術創新平臺網絡。完善縣、鎮兩級創新公共服務體系,加強互通對接與資源共享。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打造國家(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
三、加快孵化器建設
加大資金和用地扶持力度,扶持孵化器的發展。探索舊廠房舊物業改造、企業自建、政企共建、政校共建、政村共建等多種孵化器建設形式。引入專業孵化器管理公司,提供專業化服務。對接海外科技資源,設立留學生創業園。
四、探索異地孵化本地加速模式
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聚焦深圳、廣州、東莞等地,積極探索「異地孵化+沿東江經濟帶加速和轉化」的創新模式。以粵港澳大灣區經過初步孵化並渡過初創期具有獨創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對接沿東江經濟帶產業需求,利用土地要素和生態優勢,創新服務模式,充分滿足企業對於空間、管理、服務、合作等方面個性化需求,做好產業鏈對接服務,建立科技企業加速器,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共建產業創新生態。
第五節 優化產業承接與招商
一、重點承接潛力企業和製造環節
積極接洽行業龍頭企業,對有意落戶的龍頭企業開展「貼身式」「管家式」服務,建立「綠色快速通道」,優先保障土地資源,力爭行業龍頭企業在沿東江經濟帶落戶;重點關注具有核心技術和市場前景的高成長潛力企業、行業隱形冠軍、行業子龍頭、擬上市後備企業。力爭承接總部和集團公司,重點關注大型企業分部和大型企業子公司。力爭承接研發環節,重點承接製造和組裝環節(特別是無汙染製造環節)。
二、重點承接深圳、東莞、廣州產業轉移
重點承接深圳、東莞、廣州產業轉移,其次為珠三角其他節點城市。市內重點關注仲愷高新區的製造業和惠城區現代服務業,力爭接受仲愷高新區製造業和惠城區現代服務業的輻射帶動。在深圳、東莞、廣州等地定期開展招商宣傳推介活動,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
三、重視構建良好產業生態
一是承接時注意產業鏈的對接,以有核心技術能夠根植於本地的企業為中心,以鳳引鳳,打通產業鏈條,實現群鳳來儀。二是重視「大、中、小、微」企業的協同,既要以戰略眼光抓「大象型」「獅子型」的大項目,讓大企業頂天立地,也要讓「羚羊型」企業鋪天蓋地。在承接一般項目的同時,預留部分大項目用地,既保障前期產業發展,降低風險,又保障承接大項目能力和發展潛能,構建「大、中、小、微」企業共生共榮的產業生態。
四、創新招商工作
堅持以大招商推動大發展。吸納懂行業、懂技術的專業人才進入招商隊伍,開展產業鏈招商培訓工作,成立專業招商小組,精準主動開展上門招商工作。完善招商資源庫建設,提高招商選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聚焦主導產業,用足最大縣級權限,爭取上級授權支持,對標行業龍頭、行業子龍頭、大型央企,引入能根植於本地的核心企業,以商引商,帶動上下遊企業的進入。創新對核心企業的招商方式,改變先引資後供地的格局,探索通過熟地招商、對賭協議等方式引入優質企業。對連片開發的產業園區,可採取第三方招商模式,委託擁有優質項目和企業資源的大型國有企業進行市場化招商,並開展招商後的全方位服務,力爭優質項目早日落地。
第六章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以產業園為載體,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推動產業集聚和高質量發展,形成「一帶融合、二核驅動、四鎮(街)協同、多點支撐」的產業空間新布局。
第一節 一帶
即沿東江經濟帶,包括羅陽、龍溪、園洲、石灣四個鎮(街),是博羅目前產業基礎最好、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行政區域面積637.26平方公裡,東江沿線56.5公裡,2018年末常住人口54.2萬人。
第二節 二核
「二核」指兩大核心園區,是沿東江經濟帶將來產業發展的最核心平臺和驅動力。
一、沿東江經濟帶石灣-園洲產業園
整合石灣、園洲的工業園區(含村級工業園),對兩鎮園區進行統一招商、統一管理。其中,重點在石灣和園洲交界處打造中心園區,按照國家級工業園區標準建設智能裝備產業園,園區面積約20.5平方公裡。
在廣東博羅產業轉移工業園博西片區基礎上,整合石灣科技產業園、惠州(石灣)汽車產業園,推動省級產業園向園洲方向擴園。
實行「一園多區」模式,將惠州(石灣)綜合物流園、園洲欣旺達、樺陽工業園等一併納入園區,對標大亞灣、仲愷、松山湖、光明新區,聚焦主導產業,集合優勢資源,加快騰籠換鳥,加速園區原有優質項目供地、投產、擴能工作,打造成為最重要的博羅先進位造業集聚區。
重點發展智能裝備製造業,優化發展高端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電池、新能源電池材料、電子信息材料)和現代物流業。
二、沿東江經濟帶龍溪-羅陽產業園
整合羅陽、龍溪的工業園區(含村級工業園),對兩街道園區進行統一招商、統一管理。重點在羅陽和龍溪交界處打造中心園區,按照國家級工業園區標準建設,園區面積約9平方公裡。
重點發展新材料產業,優化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培育和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
第三節 四鎮(街)
一、羅陽龍溪共建產業園
在龍溪與羅陽交界處共建園區,重點發展新材料產業。
二、羅陽街道
羅陽街道產業發展方向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逐步降低房地產在服務業中的比例,改變房地產一業獨大的局面。製造業主要為優化提升原有布局,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向高端化發展,建設小金珠寶特色園區。農業主要方向為多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產加銷一體化以及農業與旅遊和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
小金片區:優化提升現有電子信息產業,推動小金珠寶產業向「設計+技術改造+集約化+網際網路」轉型升級,加快四角樓國際珠寶創意產業園建設,打造特色專業化小鎮,依託惠城輻射發展跨境電商。
中心區、高鐵新城:發展城市綜合體、文化創意、金融、電子商務、總部經濟、軟體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養老服務等,引導房地產向產業地產方向發展。高鐵新城片區建設全域旅遊集散地副中心。
南部片區:發展高端商住和商貿、房地產。
北部片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旅遊業,推動農旅康融合發展。
三、龍溪街道
龍溪街道重點發展環保電鍍產業,結合電鍍發展新材料和環保裝備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環保電鍍產業園:推動電鍍向「環保+高技術」轉型升級。依託電鍍培育發展節能環保裝備和裝備新材料,打造節能環保基地。
其他工業園區:逐步改造其他傳統產業,吐故納新。
高鐵新城片區:發展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
龍溪東部: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龍溪創新中心,打造未來知識新城。
龍溪北部:建設農旅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農旅、文旅示範點。
四、石灣園洲共建產業園
重點發展智能裝備製造業,優化發展高端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電池、新能源電池材料、電子信息材料)和現代物流業。
五、園洲鎮
園洲鎮重點發展高端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優化發展服裝產業。
園洲時尚產業城:打造成為集創意、設計、研發、生產、物流、電商、產品展示、休閒度假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時尚產業城,推動服裝產業向「設計+品牌+跨境電商」轉型升級。
村級工業園:大力推動村級工業園改造,騰籠換鳥。
濱江區域:優化岸線利用,結合綠道布局城市綜合體、創意設計、電子商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
園洲北部片區:發展現代農業與旅遊業,推動農業和旅遊業的融合。
六、石灣鎮
石灣鎮重點發展高端電子信息(5G、汽車電子、車聯網)、汽車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培育壯大現代物流業。房地產價格與東莞石龍相比「窪地效應」明顯,適度發展房地產業。
南亞項目基地: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材料、塑膠材料。
惠州(石灣)綜合物流園: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打造區域物流集散中心依託物流基地發展國際商貿、跨境電商、專業市場。
濱江區域:發展城市綜合體、總部經濟、電子商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
黃西村、鐵場村、白沙村:發展韭黃、水稻、馬鈴薯等特色農業。
石灣北部:發展現代農業與旅遊業,推動農業和旅遊業的融合,建設農旅、文旅示範點。
第四節 多點
即原有其他產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是沿東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兩大核心園區外布局,實行一體化管理。製造業主要有羅陽小金產業園、南亞項目基地、園洲時尚產業城、景田純淨水生產基地及各鎮(街)的村級產業園。服務業主要有羅陽街道、龍溪街道、園洲鎮、石灣鎮中心區域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高鐵新城。農業主要有各類種養基地。
一、小金產業園片區
主要布局高端電子信息和珠寶產業。完善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改善教育、休閒、文化設施和條件,做好威博等公司擴能配套服務工作,大力盤整小金片區低效工業用地,發展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加快國際珠寶創意產業園項目建設,優化發展珠寶產業。
二、高鐵新城核心區
高鐵新城核心區位於羅陽中部,以廣汕客運專線設博羅站為契機,發展旅遊、商貿、商務、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將其建設為博羅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產城融合新示範區。
三、抽水蓄能電站周邊區域
發揮抽水蓄能電站能源、生態等優勢,在抽水蓄能電站區域謀劃建設大數據中心機房。
四、龍溪環保電鍍產業園區
破除傳統行業即夕陽行業的錯誤認識,將龍溪環保電鍍產業園建成有高新技術內涵的產業園區。做好園區清潔生產、循環利用和綠色環保化技術改造,推動園區充分利用設計產能進行擴容,引入智能裝備製造企業和裝備新材料企業。
五、各鎮(街)村級工業園
當前,沿東江經濟帶村級工業園數量多,僅園洲鎮就有27家,石灣有16家,呈現「布局散、汙染重、隱患多、利益雜、改造難」等問題,應大力進行改造。
六、南亞項目基地
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材料(覆銅板、玻纖布)、塑膠材料。
七、景田純淨水生產基地
現為健康水產業,下一步增加工業旅遊布局。
八、園洲時尚產業城
打造成為集創意、設計、研發、生產、物流、電商、產品展示、休閒度假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時尚產業城,推動服裝產業向「設計+品牌+跨境電商」轉型升級。
九、濱江沿岸生產性服務產業帶
依託濱江黃金水岸線,通過嚴控濱水住宅比例保障產業發展空間,在鎮(街)臨江區域發展樓宇經濟,推動電子商務、創意設計、科技金融、軟體開發等生產性服務業集聚。
十、沿東江經濟帶北部農旅融合發展產業帶
發展南藥、水果、蔬菜種植,利用生態優勢和文化資源,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旅遊業,深度推動農業和旅遊的融合,為產業工人打造休閒基地。
第七章
建設綠色生態走廊
節約保護水資源,加強生態環境共建共享共治,實現「河暢、水清、堤固、天藍、田綠、地淨、景美、人安」。秉持山水城市建設理念,構建開放式、山水組團式的新城市發展格局,把沿東江經濟帶建成為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和諧相融的生態山水城市。
第一節 節約保護水資源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汙「三條紅線」剛性約束。
發展節水型農業和工業,大力推廣應用微灌、滴灌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同時建設一批現代化農業節水園區等。
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採取「河長制+」模式,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脫貧攻堅等工作。
第二節 加強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共享
打破四鎮(街)環保設施重複建設的現狀,統籌建設環保設施。重點推動和鼓勵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汙水收集管網、排水管網、汙水深度處理廠的共建共享,加快推進垃圾處理設施和汙水處理廠的一體化建設和網絡化運營,降低建設運營成本,提高設施利用效率,擴大服務覆蓋面。同時,加大環境汙染綜合治理力度,落實企業環保主體責任,發揮環保社會力量作用等。
第三節 做好沿江三線規劃
合理規劃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做好沿江土地空間三線規劃。利用東江沿線景觀,實施濱水碧道工程,加強東江濱水碧道、生態廊道、公共慢行系統、遊憩設施建設,創造東西向城市景觀帶。
濱江一線在重要節點位置建設塊狀城市公園,串珠成鏈,豐富區域景觀風貌。融合濱水城市景觀帶,布置城市綜合體、總部經濟、網際網路、軟體開發等現代服務業和研發中心、孵化基地,形成濱江生產線服務業產業帶。提升濱江地區可達性,完善濱江服務設施水平,打造可親近的濱江;嚴格控制和有序引導濱江建設的風貌和高度,提高城市空間的美學設計水平,推進天際線規劃,塑造風貌獨特的濱江天際線。
濱江二線適配產業發展需求布置住宅區,建設高端人才安居房和企業員工住宅,控制投機性房地產發展。
濱江三線布置製造業,濱江一定距離範圍內原則上不新增製造業企業和園區。
第四節 建設生態山水城市組團
一、創新城市發展思路
秉持山水城市建設理念,尊重自然,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環境,突出環山、濱水、臨湖的城市格局,顯山露水,把自然風光引入城市,追求山環水繞的形式和意境,保持和完善古榕城風貌格局,傳承嶺南建築風格,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變環狀發展為帶狀發展,變一中心為多中心,構建開放式、山水組團式的新城市發展格局,建設兩大城市組團,把沿東江經濟帶建成為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和諧相融的生態山水城市和深莞惠城市群的重要節點(願景展望:用20年左右的時間,將東江沿線50多公裡建設為連綿的城市帶,成為夜空下璀璨的地上星河)。
二、建設羅陽-龍溪組團
規劃形成「一心生五瓣、三軸共拓展」的城市總體布局。「一心」為羅陽綜合服務核心片區:「五瓣」為北部科技研發及康養產業片區、江南生態宜居片區、東江高鐵新城片區、龍溪現代產業集聚區、小金綜合服務片區,形成「花開博羅」的城市形態。「三軸」為羅陽城市文化景觀軸、東西向城市空間拓展主軸、南北向城市空間拓展次軸。推動老城保護與更新,構建「綠網串聯」的城市綠地體系和「通江連山」的藍網濱水空間,把老城建設成為「嶺南水城」。加快江南片區建設,推動擴容提質。
三、建設園洲-石灣組團
實行大城市發展戰略,適時推動鎮改街工作,將兩鎮納入城區範圍,實現城市向西擴容,增強城市對高端要素和人口、產業的吸聚能力。在現有兩鎮各自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加強一體化城市規劃設計,推動公園、綠地、交通、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將東江、沙河沿線一體化打造為城鎮生態景觀廊道。利用外圍綠地、田地、水域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山水組團式新城區。
第五節 建設美麗鄉村
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傳統底蘊傳承,不斷美化人居環境,創建既有現代文明又有山水田園風光更有厚重歷史底蘊的美麗生態宜居家園。依據實際情況,採取更加靈活的措施,繼續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活動,深入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力爭至2030年全國生態文明示範村的比例達到100%。
第八章
完善基礎設施網絡
突出頂層設計,突破鎮(街)行政區域界限,實現沿東江經濟帶基礎設施統籌建設與統一管理。加快交通互聯互通,構建立體化交通網絡,加快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教育、醫療、文化服務設施條件,為產業大發展、城市大提質、民生大提檔的宏偉藍圖夯實基礎。
全力建設東西向交通主幹道;連通增城,實現「帶入廣州」;大力改善跨江交通,全面「融入東莞」;加快完善其他主幹公路網;積極構建立體化交通網絡;大力打造東江黃金水道;加快完善能源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分階段構建智慧博羅平臺;積極改善教育條件;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文化服務設施等。
第九章
深化開放與合作
加速引入國外和港澳臺優質企業和創新資源,積極開拓出口市場,深化區域合作,加強與深圳、東莞的合作,強化與廣州的對接合作,建設廣惠同城化先導區,實現「融入東莞、帶入廣州」,深化與仲愷、惠城和縣域內其他區域的合作,構建大開放大合作格局。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土地保障
強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保障作用;統籌全縣土地資源;盤活土地存量;強化重大工業項目用地保障;強化過程控制;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等。
第二節 資金保障
爭取上級財政資金支持;用好上級政府債券資金;探索「基礎設施+優質產業和經營性資源」打包模式;利用長期收入融資;把握財政增量;集中使用財力;探索推進財政體制改革。
第三節 人才保障
激發乾部隊伍活力,探索實行有利於激發沿東江經濟帶活力的人才政策,探索競聘管理,把想幹事能幹事的幹部調整配備到沿東江經濟帶;著力引進高質素專業化人才,探索柔性引才機制,改善教育、醫療、休閒、文化條件,推行「一站受理、全程代理、一站辦結」工作機制等;加快建立適應沿東江經濟帶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機制。
第四節 金融保障
由政府牽頭,聯合金融機構或其他企業設立新興產業引導基金,「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決策、防範風險」原則進行運作,通過政府資金的種子作用,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放大財政資金效果,引導新興產業做大做強等。
第五節 組織與機制保障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成立沿東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探索沿東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機制;適時推進「鎮改街」和「村改社區」工作;建立差異化考核機制;優化財稅分享機制;探索園區開發經營新模式;探索工業企業「畝均效益」綜合評價機制等。
(周覓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