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獲第11個淨利潤冠軍,華泰證券升至第三,增速47.94%;IPO通過率降低,投行人士稱「有壓力」
截至4月4日,23家上市券商公布2017年業績,數據顯示,23家上市券商2017年完成淨利潤780.89億元。若以全年250個工作日計算,上述券商相當於日賺3億元。行業龍頭包括中信證券、華泰證券、海通證券、廣發證券均取得營收正增長,而一些區域性券商,例如太平洋證券、國元證券、浙商證券等,業績分化愈發明顯。智能投顧已經成為行業競爭的焦點,在IPO從嚴審核,過會率下降至五成的情況下,券商投行業務的競爭越發激烈。
從業績來看,中信、國泰君安、華泰、海通、廣發證券分列行業前5名。值得注意的是,華泰證券2017年表現突出,從2016年的第五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三位。
中信證券連續11年龍頭,華泰增長迅速
券商「龍頭」依然是中信證券,這已經是中信證券第11個淨利潤冠軍。年報顯示,中信證券2017年實現營收432.92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114.33億元。自營業務收入大幅增長,是中信證券完成衛冕的關鍵。數據顯示,其「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淨收益」合計133億(2016年為86億),同比增長55%。
不過,中信證券的「龍頭」地位已經受到後來者的挑戰,從淨利潤同比增速的角度來看,華泰證券的「快速」成長已經改變了行業5強的座次,並逐步逼近第一的寶座。
數據顯示,華泰證券2017年營收為211.09億元,同比增長24.71%,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2.77億元,增長47.94%,這一增速在前5名中位列第一,其餘四家增速分別為:10.3%、0.4%、7%、7.1%。
從收入構成來看,華泰證券的股票質押式回購利息收入大增,全年實現利息收入20.86億元,同比增長50.07%。受益於APP推廣和低佣金的策略,華泰證券的股基交易份額已經連續四年保持行業第一,不過,受制於股票市場整體弱勢,2017年公司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42.10億元,同比減少22.45%;公司代理股基交易總額19.01萬億,市場份額7.86%,較2016年下降。
由於金融行業整體「去槓桿」,受再融資新規的影響,券商投行業務調整壓力加大。數據顯示,2017年,中信證券實現投行收入40.02億元,同比下滑23.83%;國泰君安實現投行收入23.24億元,同比下滑25.98%;海通證券下滑幅度為5.60%。
年後證監會保持了從嚴監管的態勢,Wind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共有71家公司上會,其中34家公司成功過會,過會率為48%,同比降低了33%。
監管機構對擬上市公司的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位證監會內部人士透露,「3000萬淨利要求已經是很多年前的標準,大型投行在選擇保薦項目時也會考慮推薦更好的企業。」監管機構對企業的現場檢查頻次也在加強,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現在想要渾水摸魚,已經不太可能了。」
伴隨著IPO過會率下降,投行業務面臨調整壓力。上述投行人士稱:「內部對於存量項目的要求更高,對我們的工作也有一定壓力。」
中小券商分化,太平洋證券淨利降八成
隨著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大券商表現普遍優於行業平均水平,中小券商的業績分化則更加明顯。
在已披露的22家券商中,太平洋證券淨利同比下滑82.59%,行業倒數第一。
數據顯示,太平洋證券2017年實現營收12.97億元,同比下降28.11%。實現歸屬淨利潤1.16億元,同比下降82.59%。同期,證券業協會披露的行業全年營收及淨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5%和-8%。太平洋證券的業績數據遠遠跑輸行業平均水平。
這已是太平洋證券連續兩年淨利大幅下滑。2016年太平洋證券實現的歸屬淨利潤約為6.68億元,同比下滑41.07%。
太平洋證券解釋稱,證券經紀業務由於市場交易量萎縮、市場競爭激烈、佣金率顯著下降等原因導致收入下降,同時公司繼續加大營業網點建設投入,導致營業利潤下滑。
除了經紀業務不給力,投資業務的虧損也拖累了整體業績。太平洋證券自營業務虧損2.03億元,營業利潤虧損2.04億元。華鑫證券研報認為,由於太平洋證券自營持倉結構與市場風格偏離,導致2017年全年投資業績較上期出現大幅下滑。
在業績持續堪憂的情況下,多家市場機構對太平洋證券給出了「中性」評級,這一評級往往被市場認為展望偏負面。
也有券商依賴自營投資業務「彎道超車」。從淨利同比增幅來看,東方證券的業績亮眼,數據顯示,東方證券2017年實現歸母淨利潤35.54億元,同比增長54%;實現營業收入105.32億元,同比增長53%。
自營業務是其年度業績大增的「功臣」。東方證券年報披露,公司投資組合淨值增長率在市場50億以上規模的普通股票型加偏股型基金中排名前10%。全年實現投資淨收益(考慮公允價值變動損益)55.3億元,同比增長53%。投資業務收入佔比高達52%。
「靠天吃飯」?超八成客戶願為投顧付費
證券行業「靠天吃飯」的傳統即將成為過去。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券商平均佣金率已降至萬分之三點四,逼近券商的運行成本,而經紀業務在券商收入(不含融資融券)佔比更是歷史上首度跌破30%。
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顯示,131家證券公司當期實現營業收入3113.28億元,與2016年相比下降5.08%。但是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含席位租賃)僅為820.92億元,降幅達到22.04%,佔比也大幅下降至26.32%。
在A股市場交投清淡的情況下,經紀業務的業績突破越發困難。轉型投顧,成為不少券商選擇的方向。
在麥肯錫的調查中,超過八成客戶願為投顧付費,年輕人付費意願更高。50歲以上的客群偏好個股推薦,「80後」和「90後」客群更鍾情行業趨勢和投資洞見,看重投顧的專業性並最想獲得資產配置建議。
多家券商將「向財富管理轉型」寫入工作展望。平安證券認為,進入2018年,佣金率下滑空間有限,券商在線上將集中解決用戶活躍度低的問題,在線下營業部將繼續成為獲客窗口,拓展財富管理、資管、直投等業務。
開源證券表示,自從實行浮動佣金制度以來,佣金率的持續下降已成必然,傳統經紀業務的轉型也已成為證券行業的共識,投資顧問、資本中介以及網際網路證券業務正成為券商業務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證券板塊連跌,國家隊增持
雖然證券公司一直被市場機構視為白馬股,分紅的優質股,但股價表現一直讓股民「心涼」。證券板塊已連續3年下跌,2016年證券板塊下跌20.87%、2017年證券板塊下跌17.44%,2018年至今證券板塊下跌8.28%。
股價一直下跌,但「國家隊」證金公司在「反向」增持。
年報顯示,去年四季度,證金公司對10隻券商股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增持。其中環比三季度增持幅度超10%的券商股有興業證券、國元證券、國金證券、廣發證券、東北證券、中國銀河。值得一提的是,證金公司在去年四季度新進東北證券、中國銀河前十大流通股東。
另一路「國家隊」匯金公司去年四季度末同樣持倉山西證券、華泰證券、廣發證券、海通證券、國元證券、國金證券、方正證券等券商股,相比去年三季度,匯金公司在去年四季度對這些券商股的持股比例大多未變。
中泰證券認為,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過程中,券商直接融資業務有望受益,定價權提升,紅籌CDR回歸即將開啟,資源有望向頭部集中,龍頭優勢顯著。
■ 員工說
「月入四五千,正在考投顧證轉型」
李華(化名)是一名90後,目前在招商證券某營業部工作。李華告訴記者,「新員工壓力比較大,今年的A股市場交投清淡,我們沒有人脈資源,拓展客戶很困難。」
「營業部有嚴格的考核指標,現在我每個月的收入只有四五千元,壓力還比較大,如果不能達到營業部的要求,我們還會被扣工資。」李華告訴記者,「同事的流動性很大,有些同事一年都沒有幹完就離職了。我現在在考投資顧問的證件,公司也在鼓勵我們向投資顧問轉型,這樣我們可以接觸一些高淨值客戶,對自己的人脈也有幫助。」
李華稱,現在可以一名客戶多個帳號,所以存量客戶會比較容易拓展,「我們會和市場上一些股票分析類公號建立合作,通過他們公號的引流,來提高我們的業務量。我希望考下投顧證後,建立自己的公號,形成社群,擴大影響。」
張明(化名)是銀河證券的一名資深投資經理,他表示,「今年黑天鵝事件較多,一方面美股面臨牛轉熊的調整壓力,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也增加了今年經濟的不確定性,所以我會建議我的客戶適當降低股市倉位,購買債券類資產。」
張明稱:「公司多次提到向財富管理轉型,營業部也在加強這方面的人員配置,在目前網上開戶較為普遍的情況下,我認為個人財富管理是我們的發展方向。這個方向相較經紀業務需要的專業性更強,也需要投顧人員具有更豐富的投資經驗,對員工的要求更高。」
新京報記者 王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