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李沐之
4月20日消息,林曉東於2019年末卸任全球著名被動化投資基金先鋒領航亞洲區總裁一職,即將加入中信裡昂任副董事長。
從林曉東的簡歷來看,他「80後」標籤清晰,此前在巴西億達富亞洲證券公司、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先鋒基金等海外機構幫助開拓中國區業務,如今選擇加入中信裡昂。中信裡昂目前董事長由中信證券的董事長張佑軍兼任。
中信證券一直被業內成為「麥子店高盛」,它的「野心」一直都是「中國的高盛」。 近日,關於中信證券的消息頗多,此前傳出與中信建投合併的消息,欲打造航母級券商。
對於中信裡昂對於中信證券整個事業版圖的意義,中信證券2019年報中提到:「2020年,公司將堅定地持續推進境內外一體化全球機構股票經紀業務的整合和業務拓展,把中國本土業務優勢和客戶資源,以及海外子公司中信裡昂的境外客戶關係網絡以及專業服務能力,更好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努力為國際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股票資產提供更好的一體化的專業增值服務和全面的綜合服務,更好的滿足國際機構客戶在中國投資交易和業務發展的各方面需求;另一方面也積極為中資機構投資者客戶的海外市場投資相關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跨境增值服務。」
中信裡昂是中信證券旗下的海外業務平臺,分支機構遍及英、美、澳、東南亞等15個國家和地區,研究覆蓋超過1,000家「一帶一路」區域上市公司,是在「一帶一路」區域擁有最多當地分支機構、研究覆蓋、銷售網絡和清算交收基礎設施的中資證券公司,也是全球範圍內與「一帶一路」倡議契合度最高的投資銀行。
時間回溯到2012年7月,中信證券通過全資附屬公司中信證券國際以12.52億美元,向東方匯理銀行收購其亞洲業務全數股權。2016年11月,中信證券國際和中信裡昂證券合併為「中信裡昂證券」,後者亦被視為中信證券開拓國際業務的橋頭堡。
去年,中信裡昂經歷人事動蕩。中信裡昂多名高管接連「出走」,包括原董事長唐臻怡、原執行長施立宏(Jonathan Slone)、營運長Nigel Beattie及交易部門負責人。
中信證券2019年報中對於裡昂證券的成績並未具體說明,僅披露:「境外業務營收49.9億元,營業支出53.3億元,毛利率為-6.83%」這樣一組數據。」這與2018年對海外業務「濃墨重彩」地介紹大相逕庭。
在2018年中信證券針在國際業務方面,對裡昂證券投行、機構銷售、固定收益、零售經紀業務等有具體闡述,「2018年,中信裡昂證券亦完成8單配售項目、40單債權項目及9單併購項目;設立股票聯接產品業務線,順利完成3單項目。2018年,投資銀行收入同比翻番,創歷史新高。」
雖然中信證券從總市值、營業收入、淨利潤等數據來看,繼續穩坐券商行業頭把交椅位置。但是券業格局正悄悄發生著改變,其發展正處於「內外夾擊」的境地。
從中資券商拓展海外業務的角度來看,與中信證券國際業務今年泛善可陳相比,海通證券和華泰證券的海外業務2019年有亮點。
2019 年,海通國際保持了在香港投行中的領跑地位,其中,IPO項目和股權融資項目的承銷數量均位列香港全體投行首位。與此同時,海通國際海外市場拓展不斷獲得突破,在美國市場,海通國際現已成為納斯達克的首家中資做市商,建立了一套跨國界、跨市場和跨部門的交易清算體系。
華泰證券國際業務收入佔比達到 10.75%。2019 年,華泰證券成為首家試水滬倫通機制的中國公司,在英國成功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DR),並獲得倫交所會員資格,為海外布局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後,美國子公司 AssetMark 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華泰證券(美國)也獲得美國經紀交易商牌照。」
從外資券商積極發力國內業務角度來說,摩根史坦利、高盛集團宣布旗下合資券商的持股比例已獲中國證監會核准提高至51%。摩根史坦利對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持股比例將從49%升至51%。高盛集團對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持股比例從33%增至51%。
從2004年開始,中信證券陸續成功併購整合萬通證券、華夏證券、金通證券、裡昂證券,擴大境內業務規模,並開啟海外業務布局,是要成為「中國的高盛」而不是「麥子店高盛」。
林曉東的加盟是否能給中信證券海外戰略、管理、業務帶來新的改變,甚至是亮點?「內外夾擊」下中信證券在海內外的人事布局還將有什麼新的變化,市場都將拭目以待。
注釋(採用中信證券2019年報) :
中信裡昂,即CLSA B.V.及其子公司,是中信證券海外業務品牌名。
CLSA B.V.,即Crédit Agricole Securities Asia B.V.,一家根據荷蘭法律成立的私人有限公司,於2013年7月31日成為中信證券國際的全資子公司
中信裡昂證券,即CLSA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