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有熱度、有態度」
凡事有理,我是高凡。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關鍵詞是「高速度」。
培育「有機蔬菜」要多久?答案是:一瞬間……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培育「有機蔬菜」要多久?一年?一季?還是一個月?答案是:一瞬間……
為啥嘞?有機蔬菜一般被視作蔬菜中的「貴族」,生長全程不用化肥農藥,賣的價格也更貴。
但本周有多家媒體爆料,這些所謂的「貴族」,其實只要花錢就能貼牌!有機證書花錢就能辦!這不是一瞬間的事兒嘛……(詳情點擊:「有機」蔬菜有貓膩!花錢貼牌,身價能暴漲十倍)更可怕的是,這些菜品真實的合格率很可能不到一成……
這其實很有代表性,你說如今怎麼投資賺得最快?投一大筆錢,買現成的東西攢個架子,好好吆喝兩嗓,賺一波熱錢再說。比如恆大,比如樂視,比如各種叫得很響但很快就沒了的「名牌」。但蔬菜,可經不起「高速有機」,甚至還是「假有機」。
現在大家都追求速度,但有些東西,真不能太快。假有機能有市場,原因有很多:比如認證機構設置門檻較低、認證行為缺乏監管,導致一些認證機構不專業、不負責;比如有機蔬菜雖然賣的貴,但成本也高,農戶的利潤並不高,積極性當然也就受影響。這些,都是可以進一步規範的地方。
但除了這件事本身,我更想說,農業是一個高投入、回報周期長的領域,所謂的「中國速度」不是體現在賺錢的快和催熟的猛,更不是「一夜換標」的假機靈,而是踏踏實實做品質、一點一滴推動行業發展的從容和堅定。
現在有機蔬菜的利潤是低,但你想要的遠方,總要從今天開始啟程。
農業眾籌跑完了衝刺,往後的拉鋸戰怎麼辦?
近期,多家農業眾籌平臺宣布不再涉及眾籌領域,或是終止了很多眾籌項目。
從2014年開始,像「大家種」「有機有利」「嘗鮮眾籌」這樣的農業眾籌平臺大量出現、高速發展,但如今能堅持下來的並不多,農業眾籌模式也受到質疑。
那咱們就得想一想了,頂著光環出現的農業眾籌跑完了衝刺,往後的拉鋸戰該怎麼辦?
農業眾籌從模式上說跟其他眾籌差別不大,都是一種「輕資產」發展模式,也可以簡單理解為「預售」:我作為平臺自己不投錢,而是招呼很多消費者(投資者)先給錢,然後按照你的要求生產,最後把產品送到你手裡,我賺點辛苦錢。
那為啥效果不好呢?畢竟,農業有自身的特性——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回報慢、戰線長。同時,消費者想要「綠色」「有機」,但眾籌平臺很難實現對生產過程的全程監控和全透明呈現,同時很多農場主還不太具備專業的眾籌金融知識,導致消費者投了錢卻不安心,最終的結果也的確沒有保證。
問題很明顯,第一波的衝刺顯得後勁不足,怎麼辦?查漏補缺。首先,了解和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想消費的要讓他感受到「多快好省」,想投資的要讓他看到發展的穩定性和潛力;其次,普及農業眾籌的專業知識、利用新技術嚴把生產環節、擴大農業眾籌的影響力,讓消費者安心。
歸根結底,培育出有趣有料的好產品,才能有好的成績。畢竟,農業眾籌,農業是根本,眾籌只是形式。
中國鄉村之聲原創作品,歡迎轉發轉載,但請務必註明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鄉村之聲」,並保持轉載內容的單獨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