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多讀書」,相信爸爸媽媽都非常贊同這個觀點。但是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從贊同這個觀點到自家孩子真的讀了很多書,這兩者之間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在這段路上,不少父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讀書少的孩子究竟會遇到什麼問題?怎樣讓孩子喜歡讀書?怎樣讓孩子大量閱讀?其實,這些問題難住父母也不足為怪,因為在實際操作中幫助孩子愛上閱讀,並引導孩子開展量大質優的閱讀,不僅需要在教育理念上更新,還需要在方法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索。
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本報採訪了家庭閱讀推廣人蘭紫老師。蘭紫老師是著名家庭閱讀推廣人。從事出版行業多年,酷愛讀書和教人讀書,擔任過電臺讀書節目主持人。曾參與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多個欄目的錄製和採訪。2009年創立樂朗樂讀中心,致力為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提供個性化教學方案。
閱讀量不足的短期影響
「蘭紫老師,您在工作中看到,很多孩子的學習問題是因為閱讀量不夠而產生的,那麼請問從閱讀量不夠到學習問題的出現,這中間是怎樣一個過程?」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學習習慣、家庭氛圍、父母教養方式等等,但是,有統計數據表明,70%-80%的孩子的成績不好是因為閱讀能力不足導致的,所以說閱讀能力不足是造成學習成績不好的最主要的原因。」蘭紫老師用數據說明了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那麼,閱讀量和學習成績兩者之間那根因果影響的鏈條是怎樣環環相扣的呢?蘭紫老師一點點地進行剖析。
缺乏常識
閱讀量少會讓孩子常識缺乏。我們知道,孩子小的時候主要通過感覺和體驗獲得直接經驗,來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的直接經驗就不足以滿足他的認知需求,這時候,他需要通過閱讀獲得間接經驗,來滿足自己的認知需求。閱讀是一個非常便捷高效地獲取間接經驗的方式,如果孩子的閱讀量很少,那他所擁有的常識的數量自然就少。長此以往,他就會因為常識的缺乏而導致知識結構簡單。簡單的知識結構,當然難以應付複雜的問題。比如,蘭紫老師就曾遇到一個孩子在解數學應用題時,因為不懂「秘書」兩字的意思,而沒法解題。因為常識缺乏,在問題面前就顯得能力不足,能力不足會進一步影響什麼呢?
缺乏學習動力
能力不足必然帶來一些挫敗,如果不能跨越挫敗就會傷及內在的學習動力。「幹不好的事情、不擅長的事情,就不願意去幹,這是人之常情。」蘭紫老師一語中的。孩子解決不了問題,當然就不願意去解決問題。在學校裡,因能力不足而缺乏學習動力,就體現為孩子在一二年級時不怎麼願意去上學,三四年級開始成績明顯下滑,五六年級時出現厭學現象。「如果家長在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就能看到這個徵兆,及時地幫助孩子增加閱讀的量,豐富常識,提高學習動力,就能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況,但如果等到五六年級,發現孩子厭學了才看到問題,那時候就不能僅靠閱讀來幫助孩子了。」所以說,在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單純閱讀就可以幫助孩子,避免更大學習問題的產生。
影響學習成績
因為閱讀量不夠,缺乏學習動力,孩子在課堂上也會倍受煎熬和挑戰。比如孩子讀一段文字,雖然字都是認識的,但會把握不住重點,會造成理解上的錯誤。還有,孩子也會因為閱讀量不足,儲存的詞彙量不足,而沒法進行書面表達,寫起作文來非常困難。同時,閱讀量不足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如數學、自然、美術、音樂等都會有明顯的影響。「一位大學美術老師說,如果孩子沒有大量的閱讀,畫畫也畫不到工匠水平,因為畫畫除了技巧以外,還有對人物的深層理解,對人文、歷史等的理解,這些都是靠閱讀來達成的。」
因此,一個孩子的閱讀量不足,就短期影響來看,會讓他在學校裡表現不好,成績不理想。
閱讀量不足的長期影響
從長期看,閱讀量不足會有什麼影響呢?
缺乏創造力
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國孩子的很多學業測試都優於美國孩子,但到高中、大學階段,中國孩子卻失去了優勢,甚至在很多領域完全處於劣勢,尤其是在創造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因為越到高年級,越強調個人的創造力和獨特見解,而個人的創造力和見解跟閱讀量密切相關。有統計數據顯示,在小學階段,美國孩子平均每年讀書42本,中國孩子是6本,整個小學階段讀下來,美國孩子讀了近300本,中國孩子讀40本書。這樣的差距勢必會在將來的某一天拉開不可跨越的鴻溝。
「創造力跟知識結構的完善強大是成正比的,沒有基本的積累,無從創造。我上學的時候,曾背下很多論文,當我背了很多論文之後,在我的大腦裡面自然產生新的連結,新的想法,這是真正有用的創造力。」蘭紫老師坦言。
在與人工智慧的競爭中被淘汰
當前,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時有振奮人心的成果。未來,會有很多常規工作被機器所取代,那麼未來什麼樣的人能長久的保有工作呢?「如果一個人處在科技前沿,要在一個崗位裡不落後的話,他每年深度閱讀的書不能少於30到50本。這個人要有迅速學習的能力,這個迅速學習的能力就是閱讀能力。」
對此,蘭紫老師引入「知識半衰期」的概念,來說明這個問題。
「現在知識半衰期越來越短,比如過去的工匠時代,長城上的磚的配方可以用兩千年;過去種地的方法可以用60年,再到古典網際網路時代,知識還可以用20年;到了現在,很多知識只夠用一兩年,甚至是半年,那麼一個人要在崗位上不被淘汰,怎麼辦?只有學習!怎麼學習?就是閱讀。而一個人長大後能不能大量閱讀,跟他小時候閱讀能力的培養有關。如果小時候沒有培養閱讀能力,長大後想要達到大量的閱讀、深度的閱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要想在與人工智慧搶飯碗的未來,讓孩子一直保有優勢,從小培養閱讀能力是最為緊要的,而培養閱讀能力,幫助孩子進行大量豐富的閱讀是唯一途徑。
如何幫助孩子實現「大量閱讀」
大量的「大」是多大
孩子要進行大量閱讀,究竟多少的閱讀量可以算是達標呢?
在閱讀的數量方面,蘭紫老師參考了美國和香港的做法。「美國小學生一年讀42本純文字的書,如果按6萬字一本來計算,那一年應該有250萬字的閱讀量了。香港的情況是,一二年級的孩子每年讀100本,家長辦理入學手續時,學校就提供書單。」
除了書的數量達標以外,書的內容豐富程度也需要關注,就像飲食要營養均衡一樣,孩子讀書,也需要廣泛涉獵各種內容,而不應該局限於某個喜歡的領域。「如果孩子讀書很偏,也會影響心智發展。有個三年級的孩子,他爸媽說閱讀量很大,但只讀一種書——《鬼吹燈》,結果人際關係極差,寫作文也不好。所以,孩子閱讀的豐富程度是家長要關心的。」
識字是閱讀的基礎
在閱讀之前,識字是一個必要的準備工作。這是幼兒園孩子的家長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幼兒園的老師、家長為此糾結很多。蘭紫老師從閱讀能力培養及大量閱讀的角度,講到識字的重要性。
「在小學的新課標裡面,大綱要求小學六年要掌握2800個漢字,而一二年級要學1800個漢字,佔整個小學識字量的近70%。」之所以要求一二年級的學生達到這個識字量,就是為了讓三年級以上的學生能順利過渡到純文字閱讀,如果三年級還不能順利進入到純文字的閱讀階段,那後面的困難就會更大。
實際教學中,蘭紫老師也看到那些識字量大的孩子,閱讀量更大,閱讀能力更高。「一個人如果能閱讀純文字了,證明他從那一刻開始,就可以不再依靠你來認知這個世界了,他可以通過閱讀純文字來建構自己強大的認知結構。我不贊成拔苗助長,但是父母要密切關注孩子對文字的敏感時間。在合適的時機,用合適的方法,教孩子認字。如果孩子對漢字敏感了,但父母不給予相應的刺激,這是在浪費孩子的能力。」
不可忽略的朗讀
朗讀是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的一個可靠途徑。蘭紫老師的實踐證明,「不管一個孩子的閱讀能力有多差,只要每天堅持朗讀半小時,他的閱讀能力就能得到提高。」日本有學者做過朗讀相關的研究,發現一個人朗讀完之後,掃描大腦發現,大腦裡各個區域的被激活程度都有了變化。
因為朗讀是需要激發多個大腦區域並配合完成的工作,孩子先看到一個畫面,輸入左腦判定意思再輸給右腦判定聲音,然後再輸入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分析他的意思,最後通過發聲朗讀出來。對於大腦來說,朗讀是一個複雜工作,對大腦的刺激是全面的,可以起到訓練閱讀能力的作用。
親子伴讀要講究趣味
有的孩子閱讀時專注力不夠,一會兒站起來走動,一會兒放下書扣手指頭。對於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蘭紫老師建議要分析具體原因,再對症下藥。如果要給出一個方法,蘭紫老師認為家庭親子伴讀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但是親子伴讀不能以監督為目標,而要以興趣為導向。讓孩子感受到跟父母一起讀書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這對閱讀習慣的養成會有幫助。
此外,孩子閱讀時不專注,也可能是閱讀材料跟他的能力不匹配,太難的材料讀不懂,太容易的又顯得無趣。所以,父母給孩子準備合適的閱讀材料也很重要。
最後,蘭紫老師特別提醒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提高對各種教育理念的鑑別能力,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策都事關孩子一生的發展。對此,一方面可以通過看教育類書籍來獲得相應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參加各種家長學習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