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徒步返校 13天走470公裡

2020-12-22 環球留學

這段470公裡的徒步旅程,對小吳和他的父母來說,也是兩代人的一次共同「成長」。

小吳和家人關係的緩和,是在他徒步旅程的第四天。吳先生說,面對兒子的不辭而別,他想到了年輕時的自己,人都有長大的一天,他和妻子不再勸兒子回家,更多的是叮囑兒子注意旅途安全,這次徒步也是在考驗兒子的毅力。

這是一次一開始就遭全家反對的「返程」。

從宜賓筠連老家,到位於南充的西華師範大學,470公裡路程,22歲的吳康琪決定徒步完成。出於安全考慮,父母甚至請來德高望重的長輩勸說他取消計劃。但2月5日,小吳仍偷偷從老家出發,並歷時13天徒步到達南充。

小吳向記者回憶此次行程時說,徒步鍛鍊了自己的心智,是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洗禮,讓自己更有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恐懼和困難,更有理由去迎接挑戰和困難。

而小吳的父親說,他已慢慢理解了兒子,兒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再不是那個時刻需要父母保護的小孩了。他還作了一首藏頭詩送給兒子,「既是對他能堅持下來的毅力的肯定,希望他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也能有這種毅力,也是對他的告誡,雖然長大了,但做事情也不能太衝動 」。

決定

從筠連到南充 大學生決定徒步返校

坐在西華師範大學華鳳校區的咖啡館內,小吳仍有些疲憊,一周前結束的470公裡「徒步旅程」,讓他的腿部肌肉需要一段時間休養。「現在想起來,當初決定徒步回學校的做法,還是有些衝動。」學軟體工程的小吳靦腆地笑了笑。

對小吳來說,「徒步」的想法,本就來得突然。

1月15日,宜賓境內發生輕微地震,小吳感到震動後趕緊朝屋外跑去,這讓他感到「人的渺小」。「我很不喜歡這種無力的感覺,急切需要讓身體和心靈變得更有力量,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不斷突破自身的極限。」小吳說,自己準備考研,也希望通過鍛鍊對接下來的備考帶來幫助。當晚,他便定下徒步返校的計劃。

小吳上網查了從老家到學校的距離,大約430公裡(最後跟著導航實際徒步了470公裡)。他本想買帳篷、睡袋,因遇上春節未果。出發那天,他僅帶了一把雨傘,背了一個背包,裡面裝著兩套衣服,加上一雙軍旅靴、充電寶、日記本、水杯、充電器,差不多有十五六斤重。

衝突

父母找來長輩勸兒取消「徒步計劃」

這次徒步,是小吳22年來第一次大膽的決定,但一開始便遭到家人強烈反對。

「兒子從小就聽話,有什麼事情都會跟我們商量,如果我們覺得不妥,他也聽得進去。」小吳的父親吳先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們主要擔心不安全,「希望他能在家裡看看書,開學時坐車去學校」。

春節前夕,小吳給父母做思想工作,試圖讓父母支持自己,但讓他詫異的是,父母為讓他取消計劃,甚至請來家族裡德高望重的長輩來開導他。最終,雙方都未妥協。

在父母的印象中,小吳一直是個聽話的孩子,幾乎從未違背過父母的意願。但這一次,小吳覺得自己長大了,要獨立完成這個計劃當做人生的「洗禮」。

2月5日早上8點,天下著雨,父母讓小吳一起去走親戚,但小吳藉口「晚一點出門」讓父母先走。當父母出門後,小吳便背著背包,揣著600元現金,開始了徒步返校。

當天下午,小吳接到母親的電話,母親對他的不辭而別感到惱怒,斥責他太過任性,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小吳再三向母親解釋自己的想法,但母子倆最終還是在電話裡「不歡而散」。

當晚,小吳給母親發去一條道歉簡訊,希望母親能理解自己,但母親仍勸他先返家,小吳沒同意。

挫折

路途艱辛曾想放棄 選擇堅持,不想半途而廢

從筠連到南充,坐車僅需四五個小時。按小吳的計劃,每天行走40公裡,10天便能到達學校,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最初兩天比較順利,小吳根據手機導航確定路線,沿國道、省道行走,並定下每晚落腳的小鎮。「最開始比較興奮,每天走9個小時,但只能走30多公裡。」小吳說,為了安全,一日三餐幾乎都在沿途小鎮的麵館解決,晚上住二三十元的小旅館。

2月7日上午,天空下起了雨,小吳撐著傘,但雨水仍打溼了衣服,腳上磨出了血泡,膝蓋也越來越酸痛。雨停後,他把雨傘當拐杖勉強支撐身體,小心避讓著經過的車輛,「幸好沒帶帳篷,在旅途中我才知道,哪怕行囊多一點重量,都可能成為壓倒我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時,他再次接到母親勸他回家的電話。「當時真的動心了,因為才走了100公裡,離學校還那麼遠,就想回去算了。」但小吳還是回絕了母親。他事後向成都商報記者解釋,因為這次徒步返校是自己定下的,不想半途而廢讓人看笑話。

小吳在徒步日記中寫到:「路雖遠,我不知道能否堅持到最後,盡所有力量就可以無悔了,大概就想通和驗證了這些小道理。」

冷暖

好心大叔為他做蛋炒飯 也曾被賓館老闆拒之門外

2月17日下午5點半,徒步第13天,小吳終於平安抵達南充,此時已開學兩天。手機導航顯示,小吳徒步了大約470公裡,他第一時間給父母和同學朋友報了平安,並在校門口拍照紀念。「雖然這次旅途沒給自己帶來身體上的傷害,但也感受到太多人情冷暖。」小吳說。

他稱,為節省時間,有些路段他會選擇放棄省道改走鄉道,山區雨霧瀰漫,手機導航有時並不準確,自己曾一度迷路,沿途也曾遇到好心人邀他坐順風車,但被自己婉拒。而每到一個鎮上,總有好心人熱心為他指路。

2月7日晚,小吳因連日疲憊,當天僅走了31公裡,一場大雨讓他看上去甚是狼狽。當晚,他到達一個小鎮,向一位大叔打聽旅館時,好心大叔讓他先在家裡休息一下,還為他炒了一份蛋炒飯,並稱「不收錢,慢慢吃」,這讓他非常感動。在徒步後期的一天,他到達另一個小鎮時,已是晚上8點過,當時只找到一家160元/晚的賓館。他說,當時身上只剩120元,賓館老闆又拒絕網絡轉帳,他想給手機充充電也未果,後來直接被老闆請了出去。下樓後,在熱心人提醒下,他走了1小時才找到一家小旅館住下。

一路上,人情冷暖都體會到了,但小吳說:「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站在他們的角度,可能會以為我是一個騙子」。

470公裡旅程兩代人的「共同成長」

13天徒步經歷,讓小吳的腿部肌肉有些疲乏,目前仍在休養。

他算了一筆帳,這次徒步總花銷在900元左右,比坐大巴要多出600多元,到達南充時他身上僅剩20元,但他說:「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極大地鍛鍊了我的心智。」

小吳說,13天徒步旅程中,除了忍受孤獨,還有來自對未知的恐懼。小吳回憶,有一天因早上出發太遲,加上白天走得慢,直到天色暗下來,他距最近的小鎮仍有12公裡路程。他打開手機,微弱的光灑在路面上,嗖嗖夜風吹來,孤獨感、恐懼感油然而生。

一路上,除了偶爾從村民窗戶中透出的燈火,大多數時候都是黑壓壓的山巒,「當時心裡很害怕。」為戰勝恐懼,他哼唱著《敢問路在何方》、《倔強》,平時要走兩個半小時的路程,當天他1個多小時便走完了,到達鎮上那一刻,他覺得自己終於得救了。

「這是我第一次做這麼大膽的事情,經過此行,我也終於知道我是一個勇敢和堅毅的人。」小吳說,徒步旅程最大的困難就是邁出第一步,第一步邁出去了,你就會發現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有什麼困難就想辦法克服,其實,生活也是同一個道理。

父親 兒子長大了 父母是時候懂得放手了

兒子出走後,吳先生除了擔心兒子的安全,也想起自己年輕時在江蘇宜興打工,曾騎自行車前往60多公裡外的無錫,後來還說服妻子一道從紹興騎自行車到杭州看西湖,「年輕人就是這樣,想多跑跑,看看外面的世界。」

吳先生說,兒子曾是一名留守兒童,1年前他才和妻子結束打工生涯回到老家做小生意,此時兒子已成為一名大學生。在他的印象中,兒子從小就聽話,以前做任何事情都會聽從他的意見,這次還是兒子第一次如此堅決地去做一件事情。

小吳出走幾天後,吳先生開始慢慢佩服兒子的勇氣,「當時心態其實比較複雜,既希望他安全回來,又怕他回來,畢竟他是個大人了,這是他自己做的決定,要對自己負責。」

得知兒子平安到達南充後,46歲的吳先生為兒子作了一首藏頭詩,「吳氏筠州一愚青,康莊不走涉泥濘,琪之潤澤輕初露,徒憑雙足千裡行,步急心驚身前傾,南校在望腿來勁,充耳脹目多體會,行思踐想事可成。」每句首字連讀便是「吳康琪徒步南充行」。

吳先生說:「這既是對他能堅持下來的毅力的肯定,希望他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也能有這種毅力,同時也是一種告誡,雖然長大了,但做事情也不能太衝動。」

翻看兒子旅途中發的朋友圈信息,他突然覺得,兒子不再是那個時刻需要保護的孩子,如今長大獨立,父母是時候懂得放手了,畢竟,他終究要獨自去面對社會。

相關焦點

  • 大學生9天徒步400公裡 墊鞋用掉3包衛生巾(圖)
    出發的第二天晚上,李樹晨已經到達銅梁縣虎鋒鎮,獨自一人打著電筒,走在319國道上,路一眼望不到盡頭,但眼睛已經睜不開了。在路邊的一個草叢中,李樹晨架起了帳篷過夜,幾米外呼嘯而過的車輛發出的噪音,讓他無法入眠,導致他晚上幾乎都在半夢半醒中度過。
  • 走川渝鄂贛,跨危險地區,重慶六旬大爺為尋夢,徒步3000公裡走長江
    2019年8月,花12天從宜賓徒步362.48公裡到重慶;第四階段耗時60天,從重慶徒步到武漢,因疫情中斷;今年9月,第五階段終於從武漢啟程。用時116天,徒步1273.88公裡,老吳在10月24日成功到達上海浦東南匯嘴長江入海口。
  • 山西大叔赤腳徒步北京,每天走40多公裡,只為一個小小的夢想
    圖中這個大叔名叫程五一,今年50歲,酷愛徒步,他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赤腳徒步。去年他五月一日從山西介休出發去往首都北京,赤腳徒步17天後踏入北京界,走了近700公裡的路程,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小夢想。今年他又是五月一號從介休出發,赤腳去往井岡山,然後再從井岡山去往北京,今天是他徒步的第四天,已經走了100多公裡,現已到達山西省太原市。「我現在每天能走40多公裡,再苦再難我都會咬牙堅持。」大叔說。圖為五月一日出發時的照片。他背著一個包,拿了幾件衣服,拿著自製的旗,開始了自己的赤腳徒步旅程。「我特別喜歡徒步,很多人都不理解,問我為什麼要赤腳徒步?
  • 武漢大一學生5公斤重書包徒步65公裡回老家 耗時26小時
    ­  寒假開始,各所高校的大學生多會選擇乘坐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回家,武昌理工學院的大一學生黃希,卻從學校獨自徒步回家,歷時26個小時,總計65公裡。­  黃希是武昌理工學院環境工程1601班的學生,出生於1999年,他平時非常注重身體鍛鍊,與父母通過電話溝通並獲得同意後,他選擇了徒步回孝感老家。
  • 全長1464公裡小興安嶺入選國家森林步道 徒步70天鐵力到嫩江一路綠...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13日公布「第三批國家森林步道」名單,我省小興安嶺已具備國家森林步道建設的基本條件,位列名單之中。這是首條完全在我省地域範圍內的國家森林步道,此前公布第一批步道名單中包括大興安嶺國家森林步道,從赤峰至我省漠河,只是部分線路位於我省地域範圍內。
  • 在能看大海的深圳灣地鐵站打卡,然後徒步13公裡去蛇口的海上世界
    當然了,雖然這裡依山傍水,風光秀麗,也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通電有網,但也太過於偏僻了,去鎮上買菜需要走10公裡,就是來回20公裡,這就完全斷絕了和世界的溝通。不要在意年輕人能不能吃苦與這個工資低的要死的蠢問題,我就忽然對這個10公裡的山路比較感興趣,忽然想想我在深圳的日子,10公裡的話,大概也就是深圳灣那邊的距離吧,從地鐵口徒步到蛇口的海上世界,我經常走的,雖然是一段一段地路程。
  • 徒步達人率先體驗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濟源段 8天130公裡
    11月11日,提起徒步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濟源段的經歷,濟源徒步愛好者鄭迎風與郭冬冬對沿途秀美的風景讚不絕口。10月27日,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濟源段正式揭牌,該段穿越十裡河、水洪池、九裡溝、黑龍溝、盧仝茶園、蟒河口水庫、盤谷寺、沁龍峽等多個精華景區。沿著130公裡長的步道,既可穿越廣袤林區,飽覽秀美森林景觀,還可領略濟源獨特的人文內涵,品味美麗鄉村的獨特韻味。
  • 3天保山徒步遊!10小時重走50公裡滇緬路,一路風景美到爆了!
    3天保山徒步遊!10小時重走50公裡滇緬路,一路風景美如畫!這一切就發生在2020年年末的雙十二之際。2020第二屆雲南省戶外運動嘉年華,暨第十六屆AA百公裡,為勝利遠徵,重走榮耀之路—滇緬公路,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大型徒步活動。12月12日如約保山龍陵,參加重走50公裡滇緬路的戶外活動。
  • 50公裡徒步後咋恢復?醫生建議連續3天保持適當運動
    佛山日報訊 記者韋娟明報導:「徒步40多公裡,第二天腳就腫了,鞋子穿上去都有點緊。」前日50公裡徒步活動結束後,不少人和姜小姐一樣,出現腳部腫脹、小腿酸痛等。醫生建議,在沒有運動損傷的前提下,市民可連續3天保持每日3~5公裡徒步的運動量,進行恢復。
  • 徒步千裡!「00後」大一女學生歷時26天從湖南徒步至汕大報到
    3個人,26天,徒步一千多公裡,路上飲水約400公斤……8月21日上午8時許,汕頭大學2019級湖南籍女學生盧悅與父親妹妹三人同行,歷時26天,全程一千多公裡徒步抵達汕頭大學報到。而這場「說走就走的徒步」,源自父女倆的一場約定。盧悅的父親盧慶豐告訴記者,在高考前他就與盧悅約定,說如果你考上大學,不管在哪,我們就一起徒步去報到,盧悅很贊同。他知道女兒盧悅的身體素質和毅力,相信她能做得到也願意挑戰。他認為在這過程不僅可以鍛鍊女兒的意志,同時能提高女兒的處事能力。
  • 湘潭大學800名學生參加50公裡徒步活動
    湘潭在線11月13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谷桔)11月10日-11日,湘大學生國防教育協會組織800名在校大學生開展「紅色之旅」徒步韶山行活動。50公裡的徒步夜行培養了大學生愛國精神,幫助了大學生磨練自我意志。10日下午17時,800人分成4個大隊按秩序從湘潭大學南門出發。此次「紅色之旅」目的地是韶山毛澤東廣場,夜間全程徒步。初冬的夜晚寒風瑟瑟,一場不期而遇的夜雨使隊員們疲憊不堪,但大家依然在互相鼓勵中戰勝了困難,11日上午9時50分,隊伍順利抵達韶山毛澤東廣場。
  • 26天徒步1300公裡赴大學報到!父妹同行!這個湖南妹子成最硬核新生
    汕頭大學19級市場營銷專業新生盧悅,於7月27日從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盧家村出發,徒步前往汕大。歷時26天,跋涉1300多公裡,終於在8月21日上午九時順利抵達汕大!雖然家與學校相距2公裡,盧慶豐也要求小女兒盧珺徒步上學,儘量不要乘坐公交車。常年堅持運動,兩個女兒的身體素質比同齡人強,性格也很陽光樂觀。經過規劃,路線越來越詳盡,計劃越來越詳細。臨行前,盧慶豐還特意帶著女兒們進行了兩次連續步行測試。女兒的表現正如父親預想,一個下午走完了25公裡,依舊蹦蹦跳跳、精力充沛。
  • 80天徒步1800公裡:人類首次僅靠雙腳抵達南極難抵極
    有一位中國80後姑娘名叫馮靜,她柔弱的外表下,隱藏著驚人的毅力和能量,她獨自闖入一百多年來一直由男性探險家佔據的南極探險領域,兩次徒步徵服南極大陸:第一次,2018年初,馮靜和一名外籍嚮導歷時52天,徒步穿越1130公裡南極大陸成功抵達南極點,成為完成此路線的中國女性第一人
  • 帶著一歲孩子夫妻102天徒步1600公裡 旅行需要規劃
    歷時102天帶1歲的娃兒徒步1600公裡,是愛是冒險也是夢想帶著一歲孩子夫妻102天徒步1600公裡 旅行需要規劃標籤:旅遊話題事件人物、澳大利亞、帶著孩子徒步1600公裡、戶外徒步旅行、旅遊雜談言論隨筆
  • 我和臺灣島的約會 | 徒步環島37天920公裡(12月4日 海金沙線上分享)
    (自然名:海金沙)在家長們仍在負重前行的6-7月疫情並不能阻擋海金沙老師對生命的探索海金沙老師做出了一件瘋狂的事情帶著兒子柏祥和2位夥伴海蛇、變色龍一起徒步環臺灣全島(海金沙老師和兒子柏祥)海金沙老師邀請大家一起進行一次徒步環島沙龍一起分享親子間有趣的徒步故事一起探討親子對話海金沙老師說:不能見面擁抱大家希望她的故事能溫暖大家
  • 步行27天,行程近1000公裡!桃江三父女再次徒步到廣東
    去年暑假,汕頭大學2019級市場營銷專業新生盧悅與她的父親盧慶豐和11歲的妹妹盧珺一行三人從她的家鄉桃江縣大慄港鎮的盧家村出發,徒步1300多公裡,歷時26天,於8月21日順利抵達汕頭大學報到。今年7月21日,盧悅父女三人再次從家鄉出發,歷時27天,步行近1000公裡,於8月16日下午到達本次終點站廣州黃埔軍校舊址。
  • 他們,50公裡徒步 「最美的風景」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浩宇、周文吉、溫利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楓上周末,「美麗佛山 一路向前」50公裡徒步大會,吸引了30多萬人參與,很多參與者都拍照發文,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的心情和喜悅。原來它是由醫院社工、志願者和癌症病友組成的參賽隊伍,令人感動的是,這是他們連續三年參加徒步大會,今年挑戰的公裡數,比去年翻了一倍。很多路過的市民都為他們打氣加油,不少人深受感動。
  • 3天保山徒步遊!半天參觀松山戰役遺址,向英雄致敬!
    #3天保山徒步遊!12月11日從大理至保山龍陵,參加2020AA百公裡,「為了勝利遠徵,重走滇緬公路」的活動。12月12日參加了重走50km滇緬路的徒步活動,最後用時10小時、安全順利的完成比賽。12月13日由組委會統一組織安排,前往松山戰役遺址,半天時間參觀學習,緬懷先烈致敬英雄!
  • 這些大學生如返校,應校外隔離14天!
    返校需要核酸檢測嗎?來自中高風險地區的大學生可以返校嗎?返校後線上還是線下上課?這些大家關心的問題,不少高校已明確,一起來看看吧!來自或途經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及其所在縣(區、市)或當地政府宣布全域封閉管理地區的同學,建議在當地降為低風險後再行返校,如返校,應按照相關要求在校外實施14天嚴格的隔離健康觀察,實行2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檢測結果符合相關要求方可申請返校。
  • 訪談一個徒步2000公裡的男人
    去年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身邊有一位小夥伴辭掉工作,準備從上海徒步回貴州老家。經歷了77天的長徵後,今年2月5日,Martin行走超過2300公裡,途徑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貴州,最終達到六盤水市鐘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