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以為入盆就代表著可能快要生了,事實上醫學上的臨產症狀並不看是否入盆,畢竟有的胎兒是邊生邊入盆。既然入盆不代表著胎兒要出生,那麼胎兒入盆又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入盆是什麼?
女性的子宮垂懸於骨盆中央,被子宮韌帶固定著,懷孕期間,胎兒不斷變大,子宮的體積也會不斷變大,但是不管怎樣變子宮依舊是垂懸在骨盆中央的,一般到了臨產前2周左右,胎兒開始為出生做好準備,因為重力的作用,胎兒頭大身輕自然會胎頭進入到骨盆深入,一旦胎頭進入骨盆,因為骨盆的直徑也就10㎝,所以只要胎頭對稱,胎兒一般很難在出去。
可以說入盆是順產的必備條件,但是胎頭朝下並不代表著胎兒一定入盆了。通常判斷胎兒是否已經入盆,醫生會打開兩隻手的食指和拇指在恥骨邊緣處去搖動胎頭,如果胎頭可以晃動,代表著胎兒未入盆,如果胎頭不能晃動,已經固定則代表著胎兒已經入盆。
這些因素會影響胎兒入盆時間
通常臨產前兩周左右胎兒會開始入盆,所以每個產婦的入盆時間都會不同,但是影響胎兒入盆的因素很多,如果孕婦有下列特徵胎兒入盆時間會推遲甚至出現入盆困難。
孕婦的腹壁肌肉力量
如果孕婦腹壁肌肉力量非常好,比如經常鍛鍊的產婦,因為腹壁過緊,對於胎兒來說想要在肚子裡翻身會比較困難,因為肚皮緊繃改變了胎兒先露部分和骨盆的角度,讓胎兒轉頭位難度加大。
解決辦法:平時儘量放鬆肚皮上的肌肉,可以儘量讓肚子向前傾,而不是挺直了腰,讓肚皮更緊繃。
孕婦的姿態
如果孕媽經常躺在沙發上,寶寶很容易出現枕後位姿勢,也就是寶寶的後腦勺對著媽媽的尾椎骨,這樣的姿勢會影響到胎兒入盆和分娩。除此以外,孕婦的坐姿如果經常是膝蓋高於臀部,無形中胎兒的先露部位會過高同樣會導致入盆困難過入盆晚。
尤其是上班的媽媽,幾乎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坐著,坐姿不對就會導致胎兒入盆難。
解決辦法:平時坐下的時候儘量放低自己的膝蓋,讓膝蓋的高度不高於臀部,有利於胎兒的背部轉向媽媽,更有利於胎頭入盆。
胎兒的狀態不允許
胎兒能否入盆也需要看胎兒自身的條件,通常臍帶繞頸,胎兒大小都會影響入盆。如果寶寶臍帶繞頸導致臍帶過短,就會影響胎頭下降。如果胎兒本身較大,而產婦本身身材嬌小,也容易導致胎兒入盆困難。另外,如果孕婦是二胎,肚皮本身比較松,胎兒體重合適,在子宮裡活動空間大,就會導致入盆困難。
骨盆因素
如果孕婦是漏鬥式骨盆,也就是骨盆中部較狹窄,導致胎頭不容易穿過,也就是我問說的頭盆不對稱,這類情況屬於骨盆異常。
入盆之後什麼時候生?
入盆之後究竟什麼時候生?通常入盆之後兩周左右會生,但是這樣的判斷並不完全準,想要知道入盆之後什麼時候生?可以在入盆之後觀察是否有以下兩個特徵。
特徵一,頻繁的宮縮
胎兒入盆之後,肚子的下墜感會越來越明顯,這個時候肚子發緊發硬的假性宮縮也會越來越頻繁,假性宮縮目的是讓宮頸口變短變軟,為生產做準備,通常這樣的狀況出現在臨產前2周前,如果胎兒已經入盆,感覺假性宮縮開始變得頻繁就要開始格外注意。
特徵二,宮頸黏液排出
隨著分娩的臨近,如果你的子宮頸開始張開,你可能會排出宮頸黏液栓——少量稠厚的黏液,在過去的9個月裡,它起到密封子宮頸管的作用。這塊粘栓可能會一次性成塊地被排出,也可能會以增多的陰道分泌物的形式在幾天內排出。
如果出現宮頸黏液,通常在1-2周之內就會臨產,如果宮頸黏液中帶有血絲,會在一周內臨產。
所以說胎兒入盆後什麼時候生,不能只簡單看是否入盆,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只有有以上兩個症狀,提前做好準備,馬上就要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