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瞧文圖
「見客先上茶,這是桐柏人的禮俗。這是我從家鄉帶來的特產茶,全是我手工自製的。來,快嘗嘗!」日前,大河報記者在鄭州市黃河飯店見到了來自南陽的省人大代表、桐柏縣固縣鎮魏崗村的茶農張海青。一杯一壺一洗,茶條索緊細勻整,色澤烏潤且金毫顯露,沏85℃水入杯,頃刻間茶香瀰漫了滿屋。「這是我們的『扶貧茶』『致富茶』。」張海青說。
專業做茶40載,帶領社員脫貧奔小康
在張海青住處的桌子上,擺著3種自製茶,分別為「桐柏玉葉」「桐柏紅」「白桑茶」。說起茶葉,這位出身農家的國家高級評茶師打開了話匣子:「桐柏山美,桐柏水甜,桐柏茶香。一芽一葉的『桐柏紅』是最高等級的,一芽二葉不出展的次之……你聞聞這個白桑茶,是不是有股子糯米香?」
張海青從事種茶40年,經歷了從種茶自用,到為市場種茶;從昔日提籃賣茶,到如今產業化種植生產;從憑經驗種茶,到如今的科學化管理;從粗放管理,到有機種植。桐柏茶產業的「蛋糕」,已越做越大。
「希望好山好水孕育出的桐柏茶,能讓更多的人品嘗到。」張海青稱,17歲那年,她離開校園到桐柏縣茶場學習制茶,那時起早貪黑地忙,種茶、採茶、炒茶、包裝,各個工序都搶著做,不懂的地方就向前輩求教……技術能手終被錘鍊出來。1993年,張海青開始承包茶園。
2010年10月,張海青籌資註冊成立了桐柏縣海青茶葉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茶戶+貧困戶」的茶葉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吸納了社員106戶,引進茶葉生產加工機械,建成茶葉炒制生產線,並推出「桐柏玉葉」「桐柏紅」等為代表的紅、綠茶品。
因茶葉專業合作社為茶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系列化服務,實現了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機對接,提高了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效益遠超單打獨鬥,很快合作社就成了茶農眼中的「香餑餑」。
「一個人日子過好那不行,還有那麼多父老鄉親呢!得帶著鄉親們走共同富裕之路。」張海青說,截至2018年底,參加合作社的30多個貧困戶已全部摘掉了「窮帽子」。
來自田間地頭沾著泥土,染著茶香的建議
張海青表示,作為來自基層的人大代表,這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她說,此次她帶來了兩個建議,一個與茶葉有關,一個則聚焦「三農」問題。
「河南是茶葉大省,目前,我省茶葉市場整體需求趨於飽和,消費增長速度低於茶葉生產能力的擴張速度,呈現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特徵。茶葉企業多,生產技術弱,品牌意識弱等,都是目前存在的問題。」張海青說,如何規範引導茶葉行業,讓茶走進尋常百姓家,推動茶葉扶貧,這都是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應該引導茶葉企業盯緊中低端消費人群,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另外,主打電商,重視超市和創新渠道。」張海青表示,在市場調查中她發現,中低端消費群體不喜歡純綠茶、純紅茶等單一風味,好多年輕人更青睞花果風味。「在香港的店裡,能看到貨架上的茶葉居然有幾十種口味,那是加了各種配料的,什麼黑醋慄、玉蜀漆、蘭香子……真是聞所未聞。」張海青說,這些茶的口味雖多,但衝泡形式只有一種——袋泡茶,「銷量卻出乎意料的好,好多年輕人買」。
說起茶葉扶貧,張海青拿起自己所帶的「白桑茶」,表示這款茶是以桑葉為原料製成,「桐柏的野桑樹有很多,家中貧困的農戶完全可以採摘野桑葉來制茶」。
此外,張海青十分關注合作社整體的發展狀況,她發現有些合作社的農民沒接受過系統的農業知識培訓,所掌握的技術都來自於種植經驗,且大多習慣了以前單一的種植方式,十分保守,對新的種植方式和種植結構難以接受。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張海青說,「要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問題,首先要打造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把課堂和產業緊密結合,農民種啥,老師就教啥。要進專業村、開專業班、培養專業農民,精準對接農民需求。」
小物件·大情懷
履職之旅,部分代表的行李箱中,除了參會使用的資料和生活用品,也攜帶了從家鄉帶來的小物件,或是一種水果,或是一枚乾果,或是一件樂器,或是一封家書……小物件,大情懷,帶著新鮮的泥土氣息,帶著濃濃的生活印記。14日起,本報推出了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專題融媒體欄目——「從我家鄉來」,用一段視頻、一幅圖片、一篇文字,記錄代表、委員為兩會會場帶來的「家鄉味道」,講述背後的履職好故事、河南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