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三明發展歷程,一切改革的出發點都源於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周澤中
很難想像,武夷山脈東側的臺田溪在一峭壁下匯成的一口小水潭竟是千裡閩江的源頭。它的所在地三明市不沿邊、不靠海,在福建省內同樣「低調」,但就是這個中等經濟水平的城市,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地發展、又能供全國去參考的治理改革經驗。一時間,「三明實踐」成為全國熱點話題,央媒報導焦點。
三明能稱為「寶藏」城市,不在於外表。作為「中等生」,為民生兜底,是三明的顯著特徵。醫改之後,三明市民告別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2019年,三明全市人均醫療費用還不到全國人均水平的一半,政府財政支出全力向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傾斜,三明市民的幸福感自然高漲。換句話說,三明的醫院走出了依靠患者「養活」的怪圈,成為藥品「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醫生同樣有獲得感的新時代醫療機構。
民生問題得到改善後,三明又將眼光放在了「小產業」上,這就是著名的沙縣小吃。說起國內小吃業巨頭,沙縣小吃一定是繞不開的話題,從大江南北到異國他鄉,沙縣小吃以一方小灶臺打造出年營業額超過500億的大產業。1999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指出了沙縣小吃應當加強研究和培訓,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這一發展路徑,在之後的歲月裡,當地政府一茬接著一茬幹,將原本的散兵遊勇打造成一支高水準的「正規軍」,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澎湃動力,讓「扁肉和拌麵」築起了沙縣的高樓大廈。
三明人說,習近平總書記11次深入三明調研,「人民」二字講得最多,分量最重。縱覽三明發展歷程,一切改革的出發點都源於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通過「三鋼」改革、「林票制改革」,三明將生態成色越擦越亮,使得工業化進程與綠色發展相得益彰,通過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去年,三明市僅生態旅遊產業就實現總收入750億元。
剛剛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吸引了海內外的目光,會議制定了明年八大任務,其中一項「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表明了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鮮明態度。當前正值「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即將啟幕的重要節點,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怎麼在人民至上的前提下做出正確抉擇?如何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形成攻堅克難的合力?這些問題都因「三明實踐」的積極探索而有了「planB」的選項。
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中等生」三明憑著敢擔當的勁頭交出學霸般的答卷再次證明了」知之非艱」這個道理,我們也更應該明白,只有在恰當時機抓住機遇,方能造就更多的「三明實踐」。
(作者單位:華聲在線新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