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35東吳大學賴信宏

2021-02-19 書目文獻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

——035東吳大學賴信宏

 

編者按:2019年《文獻》雜誌第3期推出「文獻學青年談」專欄(文獻學青年談[一]文獻學青年談[二]),廣受學界關注;11月23-24日,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召開了「2019年中國古典文獻學新生代研討會」,海內外數十位青年學者匯聚一堂,回顧「文獻學」歷史,暢談現狀,展望前景,碰撞出很多有益的學術火花。為了讓更多的讀者尤其是在校年輕學生了解「文獻學」,借鑑前人讀書治學方法,甚或主動地報考學習「文獻學」專業,「書目文獻」公眾號推出「青年學者說文獻學」專欄。此次參與採訪調查的青年學者有數十位之多,主要來自高校、古籍收藏機構和相關出版社及期刊編輯部,他們或講學於各大高校文獻學課堂,或終日摩挲古籍,或矻矻於古籍整理出版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揭示,均是從自身角度深入淺出地講述他們眼中的「文獻學」。所設問題僅為框架,有些闡述在框架之外,受訪者根據心得梳理邏輯層次。本號推送時不作結構調整,僅對明顯錯誤進行訂正。感謝在百忙之中支持本次「專欄」的各位老師!

記得關注「書目文獻」,陸續推送的青年學者中,或許就有你現在或未來的導師哦!

前期框架設計和邀約人員,得到石祥、董岑仕等老師的具體幫助!特此說明。

 

南江濤謹按

2020-4-23

個人介紹

 

賴信宏,1981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專業領域為文言小說、小說文獻學,現為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著作有《志怪到傳奇的遞嬗研究──述異話奇的書寫成規與知識利用》、《〈聊齋誌異〉主體意識的呈顯與構設》,及《明末武林書坊刊行叢書之板片重組與編改──以〈唐人百家小說〉為中心》、《孤本明代小說〈晉安逸志〉考述》、《〈湖海新聞夷堅續志〉補遺──兼議前、後集十二卷本之復原》、《〈漢武故事〉成書時代新探》等十餘篇期刊論文。

 

1. 文獻學是一個冷門學科,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這門學問的?是主動報考還是調劑?談一談您對「文獻學」的最初印象,現在的理解有沒有變化?

   

文獻學在臺灣一般附屬於中國文學系之下,只有臺北大學曾經設立過古典文獻學研究所。我接觸文獻學很晚,本科就讀的東華大學以現代文學和古典文學批評為主,在古典小說課程中接觸到王國良、李劍國等先生的相關論著,了解古典小說保存流傳的情況,並開始閱讀魯迅《古小說鉤沉》輯佚之作,當時接觸的文獻學較為粗淺,並沒有深入相關學科的底蘊。博士班才在臺灣大學修習潘美月老師的目錄學、版本學,其間李劍國老師擔任臺灣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我也旁聽了目錄學,才真正開始踏入文獻學的領域。在臺灣能夠接觸實體古籍的機會並不多,只有以研究對象為目的的零星訪查,大多只能查閱微捲。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階段,我曾到立命館大學擔任客入研究員,與芳村弘道先生前赴陽明文庫、尊經閣文庫、靜嘉堂文庫、公文書館等地訪查小說孤本、佚本,赴日訪書期間,多方蒐羅資料,積極補足相關的基礎知識,也由此以小說文獻學專業取得教職。

近年來文獻學的研究範圍不僅是版本鑑別、目錄、校勘、辨偽、藏書家等相關內容,更成為漢字文化圈中交流的重要媒介。臺灣80年代後期,在王三慶、王國良、陳慶浩等前輩學者的努力下,很早就留意到域外漢籍與域外漢文小說。「域外漢籍」近幾年在南京大學張伯偉教授的推動之下,將視野放到東亞地區的流傳,文獻不再只是著眼於中國古籍之上,也觸及朝鮮刻本、和刻本漢籍、域外註解本。域外註解本如匯集多種蘇詩注本之《四河入海》,又如日僧萬裡集九對蘇軾、黃庭堅詩所注的《帳中香》以及對《史記》、《漢書》的注釋,已經獲得不少學者關注。另外,卞東波先生所編《寒山詩日本古注本叢刊》《朱子感興詩中日韓古注本集成》《中國文集日本古注本叢刊》《日本世說新語注釋集成》,為我們提供許多以往不易取得之資料。從中國典籍到域外漢籍,文獻學串聯起漢字文化圈,尤其日本對於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多從文獻版本的角度出發,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文獻學可以說是熱門學科。

 

2. 畢業後又從事文獻學研究和教學,您覺得涉古專業本科生學習「文獻學」課程的必要性是什麼?

 

東吳大學中文系是少數重視古典文獻學的大學,每二年會舉辦古典文獻學國際研討會,迄今已有五屆。丁原基先生長年在東吳大學開設目錄學、類書的課程,而我的教學主要放在「治學方法」這門課,因應課程調整,拆分為「工具書檢索與利用」、「治學方法與習作」二門。我認為文獻學是閱讀古籍、掌握可靠知識訊息的基礎,從古籍的範疇、分類去了解其性質與內涵,而充分使用工具書則是進一步掌握古籍總貌的必備能力,因此包括傳記檢索、古籍調查、校勘實作等,都是我教學的重點項目。

 

3. 您的研究方向是偏向歷史文獻學還是文學文獻學?又或者說偏重目錄、校讎和版本的哪個具體方面?請重點談一下您在這個領域的治學心得?

   

我的研究方向為小說文獻學,著眼於文言小說的研究,特別是受到李劍國先生所開啟的「志怪傳奇」系列研究的學風影響,李劍國先生廣泛地爬梳唐前到宋代的志怪傳奇之史料,其弟子陳國軍、佔驍勇又陸續開拓由明至清的小說調查。我在這些前行研究中進行拾遺補闕的工作,偏重在目錄、版本的調查,比方說,對於《漢武故事》的重新整理與年代考訂、在日所藏小說文獻的調查等。相較於白話小說研究的盛況,文言小說相對較為邊緣,散佚的情況相當嚴重。近幾年我也針對明代書坊編纂文言小說選集的情況,討論其別出新裁、陳陳相因、重新包裝刊行之處,對此發表了系列文章。換言之,對資料的流傳、利用的情況有所判分,才能充分評定文言小說之價值。

 

4. 有人說「文獻學」是個基本工具,算不上單獨的「學科」,對這個問題您怎麼看?如果是「工具」,是否應該有更廣泛的應用?是「學科」,主要研究物件是什麼?是否有瓶頸和走出困境的思路?

文獻學具有工具性,但仍是一門專門之學,因為閱讀古籍沒有文獻學為基礎,在史料真確詳實的判斷上容易有誤差,特別是明代版本層出不窮的改頭換面,如李劍國判斷現存明刊本《搜神記》《異苑》,屬於明人輯錄所得,摻雜半真半假之內容,利用上必須保持警覺,而這是不明小說文獻者經常踩入的誤區,如《法苑珠林校注》利用《搜神記》改動《法苑珠林》,即是未考慮到明代刊刻的小說不可靠。這部分應當有基礎認識,才知道如何利用前人的成果。文獻學有其獨立之重要性,在古籍年代的具體研判上,雖然可以透過牌記、字體、紙張具體判分,但如接觸古籍不多者,就不容易判斷書估改造、偽印、殘本混充全本、稿抄本價值的判定等問題,這方面仍有賴於專家泛覽的經驗,才能進一步解決。

 

5. 結合自身的求學和教學,「文獻學」的研究生培養上與其他學科有何不同,一般做些什麼具體學術訓練?他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基本素質?您對學生們有何期待?

 

我認為即便不以文獻學為研究對象,也應對古籍有基礎之認識,比方說,對於「異文」的判斷,如果沒有實際校勘古籍的經驗,即便閱讀今人點校之排印本,可能也不容易注意各種異文背後的內涵。此外,史料的真確性要多方檢證,包括作品繫年,就需要基礎的傳記、制度、方輿知識的輔助,才能在疑信之間做出有效的判斷。

 

6. 「文獻學」專業的學生就業情況如何?論文發表難度?主要的就業方向是什麼?

 

由於臺灣的文獻學被納歸於中文系的範疇,課程中文獻學相對邊緣,相關專業的學生必須兼通其他領域,才容易取得教職。《書目季刊》為專門發行文獻研究相關之刊物,不過如果要在核心或重點期刊發表,則必須結合新史料、新觀點的發掘。

 

7. 請您談一談對文獻學前景的展望,會向什麼方向發展?哪些方面會引起更多關注?

 

文獻學需要透過廣泛的資料比對,近期大套古籍叢書的編印以及中國國家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等館藏大量公開古籍影像,對於以內容取向的文獻基礎研究,具有相當大的助益。過去需要跨國、跨域的訪書,如今因線上資料取得之便,為文獻研究解決不少資料取得的疑難,不過,目前公開的情況還遠遠不足。當資料累積足夠,將可以幫助古籍全文資源的整合,也同時成為龐大的漢語語料資源,未來傳記、辭典、年曆,甚至是地圖,應該都可以和古籍全文的閱讀結合為一,進行跨資源整合的研究,基礎文獻的問題將更容易被解決。人們可以從文獻深化到內容判讀的細緻化,包括典故應用、意象分析、情志涵詠。

 

8. 請您推薦一種「文獻學」的必讀書,簡要地介紹一下內容及您的閱讀體會。

 

文獻學的入門書,我推薦陳先行先生的《古籍善本》,透過豐富的圖例,可以看到文獻學目錄、藏印、稿抄本相關知識的具體應用,對於文獻學這種亟待目驗的學科是很好的入門書。至於小說文獻學的研究,我推薦李劍國先生的《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該書基於唐代志怪傳奇的普查,提要十分嚴整,將各書的作者、卷次、版本及條目進行總體清理,亦可見古小說與《太平廣記》《說郛》《類說》等小說文獻之版本演變密切相關。這部書擴充了當年魯迅《古小說鉤沉》之文獻工夫,徹底解決志怪傳奇存佚真偽的問題,從中可知文言小說校勘、辨偽之難,透過這部書可習得古小說研究的基礎治學之法。

專欄往期回顧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1西北大學景新強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2山東大學姚文昌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3江西科技師範大學陳緒平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4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孫顯斌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5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圖書館劉明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6上海師範大學王賀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7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馬豔超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8浙江大學出版社王榮鑫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9南京大學趙庶洋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10香港中文大學潘銘基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11天一閣博物館李開升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12安徽大學唐宸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13復旦大學沈暢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14武漢大學李寒光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15國家圖書館劉鵬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16浙江師範大學孫曉磊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17南開大學趙建成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18河北大學李俊勇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19湖南大學翟新明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20蘇州博物館李軍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21遼寧師範大學高明峰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22復旦大學唐雯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23揚州大學孔祥軍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24南京大學張宗友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25暨南大學王京州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26同濟大學趙成傑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27北京外國語大學謝輝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28南京大學卞東波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29北京師範大學李小龍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30天津圖書館胡豔傑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31中華書局朱兆虎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32中山大學史洪權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33南京圖書館韓超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34四川大學羅鷺

註:本文為書目文獻公眾號原創,轉載請後臺留言或發消息獲取白名單。紙媒刊載,請直接聯繫作者。感謝賴信宏老師授權發布。

「書目文獻」約稿:凡已經公開發表有關文獻學、古代文史相關文章,古籍新書介紹、文史期刊目錄摘要等均可。來稿敬請編輯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夾壓縮方式配圖(含個人介紹),發到郵箱njt724@163.com。感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38臺灣成功大學簡凱廷
    004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孫顯斌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5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圖書館劉明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6上海師範大學王賀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7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馬豔超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8浙江大學出版社王榮鑫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9南京大學趙庶洋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42陝西師範大學翁彪
    004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孫顯斌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5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圖書館劉明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6上海師範大學王賀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7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馬豔超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8浙江大學出版社王榮鑫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9南京大學趙庶洋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44敦煌研究院王東
    專欄往期回顧可以翻看本「話題」上下篇青年學者說文獻學——044敦煌研究院王東個人介紹王東,男,1980年生,歷史學博士。2013年畢業於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現就職於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敦煌文獻與西北民族史,在《文獻》《中國藏學》《敦煌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數篇,偶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轉載。1.文獻學是一個冷門學科,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這門學問的?是主動報考還是調劑?談一談您對「文獻學」的最初印象,現在的理解有沒有變化?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50復旦大學石祥
    專欄往期回顧可以翻看本「話題」上下篇青年學者說文獻學——050復旦大學石祥個人介紹石祥,1979年出生,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青年研究員。2006年博士畢業後,在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工作。2020年11月,開始在復旦大學古籍所工作。代表作,下一部。1.文獻學是一個冷門學科,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這門學問的?是主動報考還是調劑?談一談您對「文獻學」的最初印象,現在的理解有沒有變化?上學已是陳年舊事(驚覺自己已是老人),我用力回想對文獻學的最初印象,也茫然無著落,或許根本沒有什麼「最初印象」吧,所以只能說些大學時代的記憶碎片。
  • 關於蘇州大學2020年國際青年學者東吳論壇延期舉辦的公告
    關於蘇州大學2020年國際青年學者東吳論壇延期舉辦的公告各位海內外青年學者:為貫徹落實國家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有關要求,切實保障廣大參會青年學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堅決維護社會穩定大局,經學校研究決定,原定於2020年4月9日至
  • 青年學者是怎樣煉成的
    這些年來,我多次為北師大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和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的研究生開設「中國古代文學史概論」課程,其中一項重要的研習內容,就是請研究生分別考察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古代文論專業優秀學者的成長曆程,以便研究生「近距離」地觀察「優秀學者是怎樣煉成的」,以之為鑑,規劃自己的學術人生。
  • 【2017212·人類學】青年學者專輯丨楊麗娟丨丨學術合作:人類學中國化的學者探索——以徐傑舜教授為例
    】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三季目錄[4]【201712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四季目錄[5]【201715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五季目錄[6]【201718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六季目錄[1]【201718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六季目錄[2]【2017182·人類學】青年學者專輯丨錢霖亮
  • 「第三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在山東大學舉行
    來自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河南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北京印刷學院、故宮博物院、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臺灣地區「中研院」史語所、香港城市大學等單位的30多位學者參加了會議。開幕式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何朝暉教授主持,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教授,商務印書館杜非編審,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杜澤遜教授先後致辭。
  • 史睿談數字人文與現代文獻學研究
    這讓我想到《引得》叢書,是洪業先生與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在中國開辦的引得編纂處耗時二十年編制的六十四種古籍索引,對於中國現代學術的建立意義重大。這關係到一個知識管理的關鍵詞,就是學術檢索。古代學者靠大量的背誦把知識儲存在自己腦子裡,但當知識數量過大,超過人的記憶能力時就很難處理與重組。這時就要依靠學術共同體的工作,將之有機規劃組合。
  • 學者揭南京東吳大墓墓主身份 被稱已是突破
    最近,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寧邦在學術期刊上撰文,提出這座墓是孫吳之「高陵」,墓主為孫權的父親孫堅及其兩位夫人。有學者依據墓前、後室墓頂四隅券進式穹隆頂結構,判斷大墓屬孫吳晚期王或侯墓,還有學者從大墓被破壞的遺蹟和相關資料,推測其屬於孫吳中期孫亮在位時的權臣孫峻。  1 學者撰文:孫權把父親墓遷到江寧  作為南京江寧人,王寧邦對家鄉的這座神秘古墓一直很感興趣。王寧邦說,東吳時期各帝王葬所,史書上大都缺少明確記載。
  • 臺灣東吳大學青年學生談參訪廣西印象
    臺灣東吳大學青年學生談參訪廣西印象 2017年08月29日 09:0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我叫陳奕瑾,是一名就讀於臺灣東吳大學法律系和英文系雙主修專業的學生,我是在珠海讀的小學。
  • 科學網—東吳大學法學院迎來百年華誕
    本報訊 9月3日,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的前身——東吳大學法學院迎來百年華誕。
  • 華東政法大學與東吳大學 2021年「兩岸青年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壇」徵文通知
    為促進海峽兩岸人文社會學科學生與青年學者的學術交流、拓寬我校研究生人文社科研究視野,我校與臺灣地區東吳大學自2014年起聯合創辦「兩岸青年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壇」(以下簡稱「兩岸論壇」),迄今已舉辦七期。2021年,兩岸論壇以「社會生活中的秩序與活力」為主題,擬於2021年7月5日-7月6日線上舉行。
  • 訪東吳大學校友——馬崇霞
    2018年6月13日,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楊樂、副書記羅山鴻一行,探訪東吳大學校友馬崇霞女士。馬崇霞女士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畢業於東吳大學會計系,她的父親則畢業於上世紀20年代的東吳大學法律系,可謂一家人均與東吳大學深有淵源。
  • 夜讀北外灘 | 東吳大學法學院舊事鉤沉 (二)東吳法學人
    再有東吳法科改組為法學院後,由中國人吳經熊擔任首任法學院院長;經濟上則仍接受教會補助。在整整半個世紀中,東吳大學法學院曾培養出許多法律方面的人才,如曾在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任職的閔剛侯及著名國際法學家倪徵燠,都是東吳法學院早期畢業生,後者還曾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律研究院法學博士學位,榮任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法學硏究院榮譽研究員等職位,並當選為設於海牙的聯合國國際法院法官。
  • 東吳大學的研究生教育
    當翻開中國高等教育史和蘇州大學校史,許多人會為東吳大學在人才培養,特別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而驚嘆! 名師風採耀葑溪 蘇州大學的前身是1900年創辦於蘇州城東葑溪之西的東吳大學,由於東吳大學是美國衛斯理宗教會之監理會在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其開風氣之先的創舉可謂不勝枚舉。
  • 【沙龍簡報】青年學者圖情檔教育危機專題研討會簡報
    12月8日下午,青年學者圖情檔教育危機專題研討會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313圓桌會議室順利舉行。
  • 東吳大學(錢穆故居)到了|臺灣訪學記(一)
    by 小光哥哥每次乘公車聽到廣播「東吳大學(錢穆故居)到了」,與司機互道「謝謝」,下車即是家門口。我們的宿舍位於東吳地理位置最高處,從山腳一直爬到半山腰的楓雅樓才算是真正到家。曾經對到臺灣交流學習心馳神往,經過無數的關卡和漫長的等待,我終於2月22日下午迎著春雨進了東吳大學。這是唯一沒有廣播的一次,但當看到「東吳大學」四字校門時,我確認自己確確實實是到東吳大學了。
  • 陳子善「文獻學十講」:文獻如何重煥活力
    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研究和教學的文學理論家陳子善是這一領域的代表學者,在周作人、鬱達夫、徐志摩、梁實秋、張愛玲等現代重要作家作品的發掘、整理和研究上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今年上海書展期間,凝聚了他多年研究心血的《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十講》由復旦大學出版社重點推出。
  • 「秦史青年學者論壇」在西北大學舉行
    、秦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秦史青年學者論壇」在西北大學舉行。來自全國15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的30餘名青年學者參加會議。與會學者圍繞政治史、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簡牘學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孫聞博副教授對秦國崛起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