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50復旦大學石祥

2020-12-13 書目文獻

專欄往期回顧

可以翻看本「話題」上下篇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

——050復旦大學石祥

個人介紹

石祥,1979年出生,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青年研究員。2006年博士畢業後,在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工作。2020年11月,開始在復旦大學古籍所工作。代表作,下一部。

1.文獻學是一個冷門學科,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這門學問的?是主動報考還是調劑?談一談您對「文獻學」的最初印象,現在的理解有沒有變化?

上學已是陳年舊事(驚覺自己已是老人),我用力回想對文獻學的最初印象,也茫然無著落,或許根本沒有什麼「最初印象」吧,所以只能說些大學時代的記憶碎片。

我從小喜歡軍事,熱衷於歷史上的打打殺殺。高考填報志願時,本想報歷史學系。但那一年(1997)北大在滬沒有投放歷史系的招生指標,遂選擇中文系作為一志願。

軍事愛好者石祥不務正業的「成果」,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1年(此非廣告,書已絕版,再印無望)。

入校報到後沒幾天,系裡給我們新生開會,要求大家自願選報專業。當時中文系分文學、語言學和古典文獻三個專業。我們剛進大學,對專業一無所知,那時網際網路在國內剛剛起步,也談不上什麼上網尋找資料,甚至根本無此意識。所以,我們完全是靠老師的宣講了解專業,再做選擇。不用說,這樣的了解與選擇,當然非常膚淺而倉促。印象中,文獻專業由裘錫圭先生作介紹(文學專業是費振剛先生,語言學專業應該是陸儉明先生)。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中文系不培養作家」,這大約是宣講的第一要義與保留項目,看前後各級同學的回憶,無一例外,都會提到這句。

具體到文獻專業,非常慚愧,裘先生講的其他內容已無印象,只記得他說大三暑假會安排去西安、敦煌專業實習。大家對此頗感興趣,議論紛紛,真有同學是為此選擇了文獻專業。我覺得文獻似與歷史頗有關聯,便選擇了它。我們97級文獻專業一共12人,其中包括幾位文科實驗班的同學,他們上的課程與我們有所不同。

當時,校方將部分文科院系的大一新生安排在昌平園。昌平園在昌平西山口(現在地鐵有此一站),相距燕園本部數十公裡。校區北面靠山,南面是大片的高粱或者玉米地,往東(昌平縣城方向)走一段距離,田地的內容由糧食作物變為經濟作物,似乎是蘋果或者桃子(本人完全沒有不看果子只看樹木便能分辨種類的能力),西面有小山和大坑。總而言之,那是個荒僻的地方,周邊幾乎看不到人,夜間四下寂靜,不時可以聽見遠處傳來的貓頭鷹的幽幽叫聲。

昌平園有幾百畝大,學生大約七八百人,人均佔地接近一畝。院內樹木繁密,生物多樣性相當可觀,不時有同學聲稱目擊了兔子、黃鼠狼、松鼠、蛇……等等。此地的另一優點是有1個標準足球場和多個籃球、排球場,於是乎男生們非常愉快地實現了球類自由,加深了院系交流。當然,中文男足的失利史早在那時便開始書寫,這是某公眾號所宜及早開展的口述歷史的好項目。

大一的課程,基本都是中文系各專業的通行基礎課,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相對比較特殊或者說有專業性的,是中國古代史(文學、語言學專業不上此課),這其實是歷史系的專業必修課,我們跟著歷史系同學一起聽講。第一學期是榮新江先生講授,第二學期是張帆先生。記得一學期末考試有一道大題,是評價秦皇漢武的歷史地位(大意如此)。另一門比較特殊的課,是大一下學期的當代文學,專供文獻與語言專業(文學專業的當代文學課好像是一學年制的),臧棣先生講授。他是著名詩人,於是這門課實際被講成了當代詩歌史。依稀記得他大概用兩節課時間了結了小說、散文,還說了句「這個沒什麼可講的」,帶著誠懇而為難的神色。講到80年代詩歌,臧老師提起,那時的某次大會上,有年輕詩人當面批評民國時已成名的某位老人,「你根本不懂詩」。然後,臧老師低頭一笑,說了句「有些事心裡明白就行了,何必說出來」,全場鬨堂。

昌平園有一個圖書館,藏量當然很小,似乎只有一間大屋子的半邊放了書架,上面有氣無力的排了些書。因為還沒上過真正的小專業課,我自然談不上有意識地去搜尋專業書來看,不知為何,倒是將10卷本的《王蒙文集》看了一遍。教學樓的二樓有一間屋子,開辦一家小書店,品種不多。當時,民國學術名著重印風潮初起,我在那裡買了《經子解題》《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類的書。

大二回到燕園本部,課程逐漸以小專業課為主。版本學(王嵐老師)、目錄學(許紅霞老師)、校勘學(倪其心先生)、文字學(沈培老師)、音韻學(耿振聲老師)、訓詁學(董洪利先生)、古文獻學史(漆永祥老師)、四部要籍(各部分別為一門課,吳鷗老師、李更老師、陳曉蘭老師分別講授)、中國文化(楊忠先生),這些好像都是必修。至於專業選修,有李家浩先生的《說文》、孫欽善先生的《論語》(本科期間我選修的最後一門課)等等。

坦率說,我不是一個好學生,上課去否,隨心所欲,去了也不怎麼做筆記,有趣時則聽,無趣時則神遊。有一次,古文獻學史課上,漆永祥老師發火,批評我們是有史以來最差的一屆,聲色俱厲,我緊張了三秒鐘,然後釋然。漆老師當年的火氣,可能是老師們的共識。2014年,我回校看老師,陳曉蘭老師、李更老師說:「石祥,沒想到你會堅持做專業,當年真是沒有看出來。前後幾級裡還在大學做本專業的,可能就你一個。」足見在老師們心目中,我當年很不成樣子,以至於讓今天的他們吃驚。——在本系列訪談中,不少同仁談及自己大一大二時就樹立了明確的專業意識與求學目標,從師問道,好學勤求,真令我無比汗顏。

當然,即便是我這樣的不肖子弟,也還是有興趣這樣東西的。大三時,有版本學課(王嵐老師講授),也不知為何,我突然覺得刻本、抄本、活字本們相當可愛有趣。特別是最後一次課,王老師帶我們去北大圖書館古籍部參觀,古籍部老師拿出不少本子,一一講解。具體是哪些本子,現在一個都記不得了,但想來應該是有宋元本的;之後又帶我們參觀善本庫,裡面清一色的樟木書櫃(後來聽沈乃文先生講過這批書櫃的由來),味道很大。我們當然覺得大開眼界兼無比神秘。

彼時,學校周邊書店極多,較知名的有東門外的萬聖書園、南門東側的風入松以及南面的海澱圖書城,還有校內的周末書市。在這樣的環境中,買新書、淘舊書的癖好愈發加重。大二起,我接了家教的活,每周六下午去蔚秀園家屬院,教一個男孩高中語文(家長似乎都是理科院系的老師)。每次一個半小時,報酬是50元,在當時大約是很高的標準。從蔚秀園出來,我直奔海澱圖書城,買一兩本書,愜意而歸。

儘管平日聽課時漫不經心,但畢竟一回生二回熟,好歹知道了一些人名和書名,選購時就有所留意。現在印象所及,《四庫總目》《書林清話》《經籍會通》《書目答問》《國朝漢學師承記》《販書偶記》等等,都是當時買的。研究著作也買了一些。高路明老師的《古籍目錄與中國古代學術研究》,被當作目錄學課的教材使用;由此及彼,我又買了該書所在的《中國古文獻研究叢書》(江蘇古籍出版社)的其他若干種。《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宋版書敘錄》等等,也是上課時聽見,書店中發現,一看封底,價格不貴,在50塊經費之內,便買下。此外,《藏書家》雜誌那時正出了頭幾期,我看得津津有味。由此又知道了一些作者的名字,連類比物,黃永年先生的當時在市面上可見的幾種書、黃裳、潘景鄭的題跋,當時或之後在書店裡見到,就陸續買下。圖書館剔舊,也是很好的入手途徑。當時,每個季度有一次剔舊,書放在西面舊館一樓的一個靠邊小房間裡,誰都可以進去挑書。我買過品相極好的80年代影印的《古史辨》,1塊錢1冊。——大概,亂摸書亂買書,是我本科時在專業方面印象最深之處了。

大三暑假,自裘先生宣講以來,我們一直心心念念的專業實習來了,由李更老師帶隊。先去西安,參觀了大小雁塔、碑林、驪山、兵馬俑、陝西省博等等,住宿在陝師大校內招待所。最後一天是自由活動,我們幾個男生很喜歡碑林,又去逛了一次。

從西安登上綠皮火車,一路搖晃到柳園站。敦煌研究院派了一輛中巴來接,在戈壁灘公路上繼續搖晃了許久,來到了莫高窟,我們住在研究院內的一個小樓裡。在敦煌大約有10天,主要內容是觀摩洞窟,由研究院的老師講解。我們不僅看了南區驚心動魄的壁畫造像,還參觀了北區洞窟。當時的印象是,古代僧人們住在一無所有、灰禿禿的洞裡,真不容易。我們參觀的很多洞窟,不對外開放,其中印象最深的當屬北區465號窟,裡面有男女雙修的內容。那時,北區考古的成果正在陸續出版或發表,其中有一天的安排是講座,介紹北區情況,樊錦詩先生致辭,彭金章先生主講。我們對於灰頭土臉的北區興趣盎然,彭先生講完後,大家提了不少問題。

四年的時間一晃而過,經歷了很多,又似乎什麼都沒經歷。等到在百年講堂的典禮末尾齊唱《歌唱祖國》的時候,我才確實感覺到本科四年結束了。

四年下來,不知為何,我居然有推免資格。因為父母希望我回上海,在王嵐老師的建議下,我與復旦古籍所聯繫,經面試,被錄取。

復旦古籍所的做法是,一入校即分配導師。我的碩士導師是陳廣宏先生。廣宏老師主要研究文學。研一下學期,有他講授的明代文學課程,形式是大家讀書後做匯報。課上有件瑣事,印象最深:明代詩歌宗唐風氣,往往上推到高棅《唐詩品匯》,再由此及至閩中十子。我翻看了幾本早期文學史,看到某書溯及十子之前的藍仁、藍智以及較藍氏兄弟更早的某人,匯報時說起此節。陳老師是溫潤君子,面對我的荒陋,不以為忤,反而誇讚了幾句。這門課最大的收穫是:我切實認識到自己對文學毫無感覺,確無能力,更缺乏興趣。我寬慰自己,如同色盲一樣,這的確會造成一些阻礙,但不值得羞恥。Just lose it.

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往往開設在中文系/文學院之下,即便是相對獨立的古籍所,也大多中文氣息濃厚,所以文獻專業的很多學者會涉足乃至主要研究古代文學文獻。而我幾乎沒有做過與文學或文學文獻的研究,若說領域選擇的契機,這門課是非常重要的節點之一。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實在是非常要緊的一件事。

在研一和研二的兩年間,幾乎所裡的每位老師都開過必修或者選修課,由於專業不同,我沒有將這些課聽遍,現在想來,很是遺憾。碩士階段的第一門課程,名稱已經忘卻,由吳格先生講授。課程內容當然非常豐富,因為文學專業的同學也一同上,吳老師肯定講了很多文獻學的基礎知識。而我更有印象的是,吳老師旁逸斜出時隨口提及的王欣夫、周子美、劉承幹等人的舊聞掌故。還有一次,他發下一篇別人寄來求正的文稿,內容是考述某圖書館新發現的春秋類某書的宋刻殘本。吳老師命我們挑錯,無論知識性、論述邏輯的,還是行文上的,但凡不妥存疑之處,皆可。我們回去準備了一周,挑的「錯」或疑問,五花八門,自有很多可笑之處,卻幾乎未能指出真正的問題。吳老師先表揚了我們一番,然後談了他的修改意見,並逐一講解。

還有一門重頭課「古籍整理實踐」,為期一年,由錢振民先生、鄭利華先生先後主講,內容是點校一部明人文集。復旦古籍所創設時,承擔了《全明詩》項目,所裡有大量從各圖書館複製的明集(紙質件或膠捲),以及抄錄的明集卡片。這門課的選材範圍,就以此為核心。我信手而選盧楠《蠛蠓集》,此人經歷坎坷,蒙冤入獄多年,集中哭訴喊冤的書信文章佔了很大比重。我抱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當小說看。

當時章培恆先生年近七旬,仍擔任所長,西服革履,日日到崗,幾乎每天工作到夜間。我們入學後不久,便私下裡知道他身患重疾,看到他如此不計日夜的工作,均覺不可思議。章先生對我們這些二十出頭的小孩,很是和藹,每次他慢慢走過樓道,我們問候「章先生好」,他必點頭示意,緩慢而清晰地答以「你好」或「謝謝」。某次所裡辦會,章先生打電話到會務組房間,詢問曹虹老師的房間電話號碼。滬語的「曹」「趙」發音相同,我對學界人物茫然無知,以為是「趙虹」,將會議名單從頭翻到尾,一無所獲,便告訴章先生,會議代表中沒有姓趙的呀!章先生沒有責怪我的無知,反而說是自己的上海普通話讓我誤會了,是曹操的「曹」。我大感臉紅。——後來遭遇某些章先生學生輩的「大佬」,相其儀表,聞其言語,觀其對待年輕人的態度,望之不似人師,便覺極不適應。

研一上學期末,所裡籌劃師生聯歡,交給我們新生去辦。我和兩位女生提出去五角場的飯店AA制聚餐。那兩位女同學是章先生的學生,卻不敢邀請他,一個勁地慫恿我去。女士表示為難,是紳士登場的時候了。我橫下一條心,敲開章先生辦公室的門。章先生聽後,表示此事很好,一定出席,從公文包裡掏出一個信封,將裡面的1300元錢交給我,說這是他的份子錢,學生們不應承擔費用,不足部分由其他老師均攤。我出了辦公室,拿著「戰果」,得意洋洋地向那兩位女同學炫耀,獲得了她們的讚譽。那頓聚餐吃了幾個小時,黃白紅啤,花色俱全,席上章先生教我們如何品酒(病情所累,那時章先生已滴酒不沾),舉座皆歡。我們大多吃醉了酒,從五角場開開心心地走回了武川路的北區宿舍。

章先生的威嚴之處,我只有很模糊的側面印象。大約是博一,某天傍晚,剛吃過晚飯,陳正宏老師忽然打電話給我,問我能否立刻來所裡幫忙。我覺得有些奇怪,便馬上騎車趕過去。原來古籍所須向教育部遞交年度工作總結,章先生命陳老師辦理,陳老師因事忙忘記了。方才章先生問起,陳老師答以還沒做。章先生用紹興腔普通話緩慢地說:「陳正宏,這個樣子是不可以的。」(陳老師複述的情形,至今如在面前。不得不說,他模仿章先生的語氣口音,非常精準,不愧浙江同鄉。)章先生生氣的樣子,大約止於此。我幫陳老師弄電腦,複印文件,回覆郵件……忙到九點半前後,章先生經過房門口,看了看我們,一言未發,走了過去。陳老師眉開眼笑,說這下可以了,領導看到我們這樣賣力。那天差不多弄到10點,我們離開時,章先生辦公室的燈還亮著。

在所裡,吳金華先生的年輩僅次於章先生。吳先生給研一新生講授古代漢語專題研究類的課程(具體課名委實記不得了)。第一堂課,他先問我們每個人的姓名,然後笑眯眯地逐一籤贈大著《古文獻整理與古漢語研究》。授課中,吳先生所舉語例,多用《三國志》《世說新語》,如數家珍。之前我雖也翻過二書,《三國志》大約是草草過完,《世說》則未到尾;經吳先生一講,頓覺親切可愛,於是將兩書從頭再讀了一遍。

古籍所的學生人數少,但講座活動多。記得每個學期都有若干次,短者半天,長者持續一周,大多是章先生請來的專家。章先生的眼界既高且寬,印象中黃永年、吳哲夫、吳宏一、鍾振振、姚小鷗、張伯偉、程章燦等先生都來過(必然還遺漏很多),外國學者則有森本繁、高橋智、王靖宇等等。

黃永年先生予我的印象最深。在復旦,我聽過兩次黃先生授課,所講都是唐史,每次一周,連續五天。之前大三的專業實習,在陝師大招待所曾聽過黃先生的講座(這是北大古文獻專業實習常年的必備項目)。那時,黃先生尚能徒步來回;復旦這兩次(03年前後),他走路已然困難,甚至站立稍久,便氣喘不已。是故,正宏老師負責每天接送,我作為跟班,給黃先生推輪椅。雖然健康狀況明顯變差,但黃先生授課清晰明快,神色炯炯,閒談犀利可愛,天南海北而又一以貫之,真是丰神俊採,光華灼灼。第二次授課中間,穿插過一次講座,地點在第三教學樓的某間大教室,黃先生專講買書故事,聽者神往。

更有幸的是,我跟著正宏老師他們,陪過幾次飯。其中一次,黃先生談及版本學,極不屑地說某人「連石印本與刻本都分不清,居然也寫了版本學的書」。另一次,正宏老師介紹說我是北大古文獻本科,我隨即說之前在西安聽過您的講座,黃先生突然問「你是否買線裝書?」那時,我的確已開始買刻本,手頭大約有五六冊(其中一種是津逮秘書本《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但轉念一想,在他面前,稱自己買書,不啻釋迦面前說法,豈不可笑?於是答以雖有想法,奈何價格太高,窮學生無力舉此。黃先生點頭,表示理解,然後談了他年少時的買書(撿漏)故事,最後以一句「你們現在是碰不上了」作結。後來有時不免會想,若那時答曰「買書」,又會引發黃先生如何一番高論呢?——順便說一句,本科時的北大周末書市,確實偶有刻本出沒,記憶中所見都是《四書備旨》之流,數冊一小摞,要價幾十元。彼時雖然無知,但也知道此類東西意思不大,所以一冊也沒買過。

其他老師請來的講座或者組織的參觀,也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是,陳正宏老師的版本學課,帶我們去上圖參觀,聽陳先行先生講解。宋元明清善本擺了一桌,其中肯定有宋刻十卷殘本《金石錄》,陳先生講了此本作偽與被識破的故事,至今記得。

研二下學期,有轉為碩博連讀的機會,我申請並通過。博士階段的導師,轉為陳正宏老師。正宏老師風趣活潑,而我膽大心也大,經常與他嘻嘻哈哈,沒有大小。他很鼓勵學生直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他會一步步追問,打算怎麼做,如果碰到困難甲,你打算如何解決,進而遭遇困難乙,又如何處理,直至將問題談清楚。即便他傾向於反對,只要學生能講出道理或者合理的解決路徑,他也會認可。

此方面印象最深的是:畢業後的2014年夏,陳老師推薦我去學習院大學編明刻本圖錄,這是他與大澤顯浩教授合作的項目。我寫完初稿後,有一次類似於審稿會的討論,陳老師、大澤教授以及參與此事的日方人員(大多是博士課程修了、在學習院大學做非常勤的年輕人)到場。從選目(陳老師、大澤教授先議定選目,我實際入館調查後,提出某些品種可增入)、解題行文到排序(以版刻時代排列)、配圖,逐一審查。陳老師先提出修改意見,我當然沒有全盤接受,提出了不少反意見或辯解理由。我們有來有往,說得非常坦率,日方諸位瞠目。結束後,有兩三位非常勤研究員,對我們的師生關係表示極大驚訝和羨慕,說他們決計不敢對自己的導師如此。

亦非廣告,學習院大學印刷,無公開發售。

博士階段,有陳老師的版本學課。他在各處尤其是日本,買了不少本子以及雕版、活字等物件,上課時作為教具。有一次,他拿出一折佛經,有不少蛀眼,外面裹著透明塑料紙,在所有教具中保護最為嚴密,是在日本買到的宋刻殘葉(具體是何藏,已不記得)。他告誡我們要小心,因為下了血本。一般的清刻本、江戶時代的和刻本,則隨意攤在桌子上,讓我們翻看。又有一次,他帶著我們幾個同學去某家舊書店,幫老闆整理一堆殘本,意在讓我們多摸摸書。清理過程中,看到有值得一講的本子,便將大家聚攏,講解一番。我在裡面翻出來三冊嘉靖本,是孔天胤刻的《資治通鑑》,白棉紙,相對後印,有些蛀。我拿給陳老師看,他很高興,書店老闆的心情也不錯,隨口說了個價,賣給陳老師。後來,我評上副教授,陳老師將這書送給我,作為祝賀,還說「當初就是你翻出來的,理應歸你」。——我有時買些刻本,作為教具,便是學習陳老師的做法。

此外,陳老師還組織讀書會與討論會,門下碩博士全部參加。讀書會的內容是讀《史記》,討論會則是討論論文。每次由一個同學做發表,事先將論文發給大家,可以是學位論文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單獨的小論文,大家提出各種意見,作者回應。

博一開始,要考慮博士論文的選題了。我先想出選題,做調查評估,確定大致框架,然後與陳老師面談。他從可行性等方面提出質疑,比如題目太大,無法按時完成,某部分似無必要,某部分需要強化,某問題應找何材料,等等。如此這般,很快否決了幾個題目,最終選定八千卷樓丁氏為題。我本想做大而全的研究,開題報告列了一個很「全面」的框架提綱。陳老師說,這難免人云亦云,反而衝淡主題;凡前人已有充分研究,或研究雖不充分,但受限於材料等,無法更進一步者,不提或少提;要將精力專注於新材料、新問題、新的論述視角的開掘,有所為有所不為,切忌面面俱到,處處稀鬆。吳格老師、錢振民老師也提出了類似的意見。——這是此階段我所獲得最重要的教示,遂將博士論文的論述範圍選定為丁氏藏書聚散、《丁志》《丁目》等書的編纂、丁氏刻書三個板塊。

方針既定,接下來是搜集材料。首先,當然是利用學校圖書館、上圖。八千卷樓舊藏絕大部分在南圖,浙圖也有一些。為此,我先後跑了兩次南京、一次杭州,花了大約一個月時間,有針對性地提閱了一些丁家舊藏、丁氏著作的稿抄本,抄錄了十多萬字材料。吳格老師還為我寫了一封古風盎然的介紹信,給南圖古籍部。

初稿寫好後,陳老師做了非常細緻的批改,小到行文,大至結構調整,電子文檔上標紅拉黑,五彩雜陳。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丁氏所刻叢書底本考這一部分,我最初是按照叢書及其子目排序,先寫甲書以何本刊刻,證據是何,再寫乙書、丙書、丁書。陳老師說,丁家刻書幾百種,如此寫法,無異於菜市場裡擺攤,太雜亂了,要求我有邏輯框架。我琢磨了一番,改為「以明刻本為底本」、「稿本為底本」,等等。

論文寫完,需要送審。盲審無須操心,明審評委三位,上海本地的只有陳先行先生一位,所以約了時間,我直接送去上圖。我本想上班時間不宜多擾,打算送到即走。說來也巧,我到上圖時,陳先生正拿著極有名的宋蜀刻大字本《春秋經傳集解》,和郭立暄師兄說話。我剛說告退,郭師兄拉住我,說一會有參觀,機會難得,讓我陪看。陳先生對我講了一會蜀本《春秋經傳集解》,參觀者來了,好像是萊頓大學的兩位研究者。拿出來的書,有唐伯虎藏過的書棚本《王建詩集》、元刻本《文心雕龍》、老朋友十卷殘本《金石錄》、翁家舊藏《長短經》,以及上百葉宋元殘葉集錦。還有一些,書名已記不清,其中有一套,書衣顏色特別,郭師兄告訴我,這是項子京家特有的裝幀。因為荷蘭友人來得較晚,看完後已是下午,完全忘記了吃午飯。那是目前為止最過眼癮的一天,蓋因既多且精,又無玻璃櫃檯阻隔。

博士論文答辯也非常有趣。因為答辯委員人選有重合,無法同時進行,所以先是吳格老師門下的王立民兄、羅琤師姐,我的答辯放在下午。答辯委員裡年歲最大的是沈燮元先生,沈老極健談,以至於答辯主席嚴佐之先生多次說「沈先生,咱們回到問題上來/沈先生,該石祥回答了」。答辯至六點多結束,但我感覺自己似乎沒有說多少。

現在回想自己從本科入學到博士畢業的九年間,只記得一些有趣或無關宏旨的場面,似乎很難回答訪談所設定的問題,只能說「反而求之,不得吾心」、「不知為何」吧。

2.畢業後又從事古籍工作,您覺得涉古專業本科生學習「文獻學」課程的必要性是什麼?

前面已有不少同仁發表了意見。簡單說,文獻學課程除掉表面的知識性內容之外,旨在傳授發現史料、梳理史料、批判史料與利用史料的原則與手法。古代文史哲的研究,無法脫離史料而展開,文獻學課程的必要性也就由此確立。

3.您的研究方向是偏向歷史文獻學還是文學文獻學?又或者說偏重目錄、校讎和版本的哪個具體方面?請重點談一下您在這個領域的治學心得?

從興趣上來說,我喜歡版本學。回顧自己做過或正在做的題目,八千卷樓丁氏的研究涉及藏書史、目錄學、版本學和刻書史;魯迅輯校古籍研究主要是針對輯佚與校勘的討論;近期寫的較多的,則是寫樣、試印等書籍刻印細節,可以說是書籍史性質的研究。此外比較成塊、以後想寫成專著的研究,還有版本學史的研究。另如域外漢籍、學術交流史研究,也偶爾做過一些。

個人的體會有以下幾點:首先,要關注、尊重其他領域的研究。切忌移情與入戲過深,將自己研究的領域乃至人物、專書視為天下第一等大題目,其他皆不足道。否則,不僅會引發無謂的是非,也將局限自己的視野。

其次,不能脫離實物而言文獻學,因此要與圖書館、文博界、古舊書業的同仁多交流,會得到很多幫助。兩三年前,我去杭州市圖看書,提閱的書籍都是寫樣本。古籍部前臺的老師(本不相識,交談後才知道她是彭喜雙老師)主動提示:「我們這裡還有一個寫樣本,可能目錄上沒有反映出來,你要看看麼?」差不多前後,我去北京中國書店,結識了劉易臣先生,他聽說我對寫樣試印感興趣,便以店中收儲的試印本相示。像這樣的幫助和機緣,不僅要感謝他們的熱情,更是一般翻目錄查資料庫所無法提供的。

第三,之前似乎已有同仁指出,抄錄材料(尤其是在圖書館看古籍時),不要怕麻煩,要儘量抄全,否則事後發覺有關鍵遺漏,再去返工,會多花不少時間和精力。我有過深刻教訓。

第四,要勤於練筆。不要誤信十年磨一劍、古人一書足以傳世、大學者不輕易下筆之類的話,自我代入,自我寬慰。否則,當真要寫時,便覺得筆頭艱澀。一來我們不是古人,更不是超人;二來傳世之作又談何容易,不是人人所能寫出;三來大學者恐怕大多經常下筆,一看王國維、陳垣、陳寅恪等人的文集部頭,即可知此點。寫作,是學術的實操,沒有人可以不依靠實操或者極少實操,就能成為一流學者或者寫出傳世之作。

4.有人說「文獻學」是個基本工具,算不上單獨的「學科」,對這個問題您怎麼看?如果是「工具」,是否應該有更廣泛的應用?是「學科」,主要研究對象是什麼?是否有瓶頸和走出困境的思路?

關於「工具」與「學科」之辨,之前很多同仁從多個角度寫了很好的意見,我沒有什麼可補充的。

如何走出困境,如何面對學科弱勢的挑戰與困難,是同仁們一致關心的話題。2019年,北大古文獻中心舉辦「中國古典文獻學新生代研討會」,即以危機、挑戰和機遇為主題。我個人的看法是:文獻學誠然也必然需要理論,必須持續地、堅韌地進行理論探索。但理論不能是閉門造車、懸空虛擬,而首先應放寬眼界,借鑑其他學科、其他領域一切可以借鑑引入、可以參照的理論。誇張地說,倘若佔星術有助於版本鑑定,那麼我將毫不猶豫地學習它。借鑑與引入,並不是學科無法自足、學科邊界模糊的表徵,更不是此學科研究者的恥辱。面臨著理論的貧困與貧困的理論,卻仍不願廣收博採,才是真的恥辱。事實上,借鑑與引入,是各學科普遍存在的現象與做法。它只會帶來新的視角、新的問題、新的處理方式以及新的自己的理論。

其次,文獻學是人文科學的一個門類。人文科學在追求科學性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具有藝術性的一面。而「藝術性」的欠缺,恐怕是造成文獻學困境的重要誘因。如果研究者不能欣賞體味文獻實物與文本之美,不能帶著藝術的熱情去追求著述之美,文獻學的未來恐怕非常不樂觀。人文科學永遠不可能如自然科學(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那樣「科學」,進而又喪失了藝術性,又將如何立足自存?

5.結合自身的求學經歷和工作,「文獻學」的研究生培養上與其他學科有何不同,一般做些什麼具體學術訓練?他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基本素質?對有志於從事古籍編目和保護工作的研究生,您有什麼建議?

關於基礎的學術訓練和知識結構,第一部分所講的北大古文獻本科課程,可以提供參照。版本、目錄、校勘、文字、音韻、訓詁,以及對四部要籍,均宜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此外,將若干原典(具體書目可由個人興趣而定)點讀一過,也是極有必要的。不過由於開設文獻學專業本科的學校不多,很多碩士生入學時未接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乃至基礎的學科認知,以至於教師上課時不得不從頭講起,這是經常碰到的難題。實情如此,也沒有良策,只能寄希望於同學們更加刻苦專注,彌補這個缺陷。

關於古籍編目與保護,當然首先是要多接觸實物,而且編目的同學最好對保護(修復)有一定了解,反之亦然。保護(修復)方向的同學,還應多了解學習與之相關的科技知識。以現代科技完善古籍保護,將是以後該方向的重點之一。

6.「文獻學」專業的學生就業情況如何?論文發表難度?主要的就業方向是什麼?

我之前指導過或相識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的去向有出版社、圖書館、博物館、中小學教師、公務員等,當然也有繼續讀博的。至於本專業的本科同學,更是天南海北,各行各業。個人感覺,文獻學專業的就業方向,與中文系其他專業沒有大的差異,或許在圖書館與文博系統還有一點優勢。

論文發表的難度的解決之道,之前的訪談已講了不少,我沒有可以補充的。

7.請您談一談對文獻學前景的展望,會向什麼方向發展?哪些方面會引起更多關注?

在版本、目錄、校勘、輯佚等傳統領域,研究會更趨精細深入。與幾十年前相比,文獻的披露量、查詢檢索與獲取的便利性、新的輔助性工具,都有極大的提升。很多研究(或古籍整理),前人受限於條件而未臻完善,現在已具備展開再研究的條件。此外,明清刻本、稿抄本、地方文獻、域外文獻,都存在很大的可探索空間乃至空白。

與其他領域的交叉、引入新的研究方法與視野,也是今後可期的發展方向。比如說,書籍史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方面。當然,書籍史舶自歐美,西方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有著大不相同的書籍傳統,如何調試研究手法,使社會科學的方法思路與中國古籍的歷史現場相匹配,宜加深思與不斷試錯。

8.請您推薦一種「文獻學」的必讀書,簡要地介紹一下內容及您的閱讀體會。

好書當然極多。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201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譯本,最近又有重印。此書篇幅不大,行文親切生動,材料的甄選使用與論述展開的角度別具手眼,顯示出很好的思想銳度。日文初版發表於1991年,30年後的今天來看,整體思路框架亦不過時。我覺得,初涉文獻學領域的同學們,看看此書,一定能體味到文獻學研究的獨到魅力與趣味。

相關焦點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35東吳大學賴信宏
    專欄往期回顧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1西北大學景新強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2山東大學姚文昌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3江西科技師範大學陳緒平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4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孫顯斌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5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圖書館劉明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6上海師範大學王賀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7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馬豔超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8浙江大學出版社王榮鑫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9南京大學趙庶洋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38臺灣成功大學簡凱廷
    004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孫顯斌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5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圖書館劉明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6上海師範大學王賀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7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馬豔超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8浙江大學出版社王榮鑫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9南京大學趙庶洋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42陝西師範大學翁彪
    004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孫顯斌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5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圖書館劉明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6上海師範大學王賀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7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馬豔超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8浙江大學出版社王榮鑫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09南京大學趙庶洋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44敦煌研究院王東
    專欄往期回顧可以翻看本「話題」上下篇青年學者說文獻學——044敦煌研究院王東個人介紹王東,男,1980年生,歷史學博士。2013年畢業於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現就職於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敦煌文獻與西北民族史,在《文獻》《中國藏學》《敦煌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數篇,偶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轉載。1.文獻學是一個冷門學科,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這門學問的?是主動報考還是調劑?談一談您對「文獻學」的最初印象,現在的理解有沒有變化?
  • 2019年度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
    2019年12月26日至27日,2019年度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論壇以「逐夢新時代,復旦燦光華」為主題,來自世界各地頂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400餘位海內外青年學者齊聚復旦,通過主論壇專題報告會、分論壇學術研討會等形式,圍繞國際學術前沿,探討學科熱點問題,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共商復旦大學「雙一流」建設大計。
  • 復旦大學第四屆光華青年學者論壇暨2019年度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
    論壇簡介本論壇旨在為各學科領域的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搭建學術交流平臺。通過主論壇專題報告會、分論壇學術研討會和人才洽談會等形式,圍繞國際學術前沿,探討學科熱點問題,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為我校「卓越2025」人才引進計劃和「超級博士後」計劃的實施匯聚全球英才。
  • 2021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考博招生目錄
    2、本所實行申請-考核制,選拔方案參見《復旦大學各院系2021年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制選拔辦法》。專業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01(全日制)版本目錄學 陳正宏02(全日制)古籍校釋學 蘇傑03(全日制)比較文獻學 蘇傑陳正宏04(全日制)文學文獻學 陳正宏05(全日制)美術文獻與美術史 陳正宏招生計劃2考試科目①1101英語或1103日語
  • 「第三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在山東大學舉行
    來自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河南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北京印刷學院、故宮博物院、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臺灣地區「中研院」史語所、香港城市大學等單位的30多位學者參加了會議。開幕式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何朝暉教授主持,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教授,商務印書館杜非編審,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杜澤遜教授先後致辭。
  • 青年朋友圈 修訂本《五代史》:三位復旦學人的七年
    復旦青年記者 刁詩琪 報導本文首發於復旦青年微信平臺,即將刊於《復旦青年》第283期。2015年10月10日上午,修訂本新舊《五代史》出版座談會在復旦大學召開,逸夫科技樓內文史學者雲集一時。修訂本新舊《五代史》,屬於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的一部分,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帶領的三人修訂小組承擔。小組中除了陳尚君,還有兩位年輕的學者,中文系副教授唐雯和歷史系副教授仇鹿鳴。從2007年10月通過《舊五代史》修訂方案算起,到2015年修訂本新舊《五代史》正式交付出版,修訂小組已與這項工作一同跨過了七個春秋。
  • 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生命科學分論壇開啟,誠邀海內外英才參加!
    一、生命科學分論壇簡介 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生命科學分論壇由復旦大學主辦,生命科學學院和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承辦,旨在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二、論壇時間 2017年度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分論壇定於2017年12月28-29日在復旦大學舉行,我們熱忱歡迎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報名參會。 三、申請條件 1. 年齡不超過38周歲; 2.
  • 青年學者是怎樣煉成的
    這些年來,我多次為北師大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和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的研究生開設「中國古代文學史概論」課程,其中一項重要的研習內容,就是請研究生分別考察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古代文論專業優秀學者的成長曆程,以便研究生「近距離」地觀察「優秀學者是怎樣煉成的」,以之為鑑,規劃自己的學術人生。
  • 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計算機分論壇 誠邀海內外英才
    復旦大學始創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1917年定名為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前身是1927年創辦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1932年定名為上海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復旦大學,進一步拓寬學科格局,增強辦學實力,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2009年6月,經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批准,復旦大學成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 「秦史青年學者論壇」在西北大學舉行
    、秦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秦史青年學者論壇」在西北大學舉行。來自全國15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的30餘名青年學者參加會議。與會學者圍繞政治史、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簡牘學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孫聞博副教授對秦國崛起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 陳子善「文獻學十講」:文獻如何重煥活力
    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研究和教學的文學理論家陳子善是這一領域的代表學者,在周作人、鬱達夫、徐志摩、梁實秋、張愛玲等現代重要作家作品的發掘、整理和研究上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今年上海書展期間,凝聚了他多年研究心血的《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十講》由復旦大學出版社重點推出。
  • 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分論壇 誠邀海內外英才
    復旦大學始創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1917年定名為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前身是1927年創辦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1932年定名為上海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復旦大學,進一步拓寬學科格局,增強辦學實力,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2009年6月,經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批准,復旦大學成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 13名青年獲第四屆復旦大學青年五四獎章稱號
    為紀念五四愛國運動101周年,傳承五四精神,講好青年擔當,引領青年向上,共青團復旦大學委員會組織開展了第四屆復旦大學青年五四獎章評選活動。經由初審、覆審,共有27位候選人進入今天下午的終審答辯。終審評委由校領導、團市委領導、相關部處負責人、附屬醫院、師生代表和歷屆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共25人組成。
  • 誠邀海內外英才加盟復旦!第五屆光華青年學者論壇來啦!最全信息匯總!
    邀請函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 您好!復旦大學第五屆光華青年學者論壇的各分論壇將在2020年12月-2021年3月期間陸續舉辦,誠邀您共襄學術盛會,碰撞思想火花。論壇簡介本論壇旨在為各學科領域的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 青年學者匯聚南科大,共議「創新型大學與城市發展」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朱柯錦12月4日,由南方科技大學主辦、南方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承辦的首屆「全國高等教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在南科大教職工文化活動中心舉行,論壇主題為「創新型大學與城市發展」。
  • 【2017212·人類學】青年學者專輯丨楊麗娟丨丨學術合作:人類學中國化的學者探索——以徐傑舜教授為例
    】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三季目錄[4]【201712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四季目錄[5]【201715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五季目錄[6]【201718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六季目錄[1]【201718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六季目錄[2]【2017182·人類學】青年學者專輯丨錢霖亮
  • 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文本如何變成文獻和書籍
    5月25日—27日,由浙江大學外語學院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研究中心、人文學院古籍研究所共同主辦,商務印書館與《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協辦的「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召開。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商務印書館等單位的22位學者應邀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