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朋友圈 修訂本《五代史》:三位復旦學人的七年

2021-02-13 復旦青年


圖為唐雯和仇鹿鳴在辦公室伏案工作。

復旦青年記者 刁詩琪 報導

本文首發於復旦青年微信平臺,即將刊於《復旦青年》第283期。

2015年10月10日上午,修訂本新舊《五代史》出版座談會在復旦大學召開,逸夫科技樓內文史學者雲集一時。

修訂本新舊《五代史》,屬於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的一部分,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帶領的三人修訂小組承擔。小組中除了陳尚君,還有兩位年輕的學者,中文系副教授唐雯和歷史系副教授仇鹿鳴。

從2007年10月通過《舊五代史》修訂方案算起,到2015年修訂本新舊《五代史》正式交付出版,修訂小組已與這項工作一同跨過了七個春秋。

事實上,這不是復旦的文史學者首次與點校本「二十四史」結緣。在四十年前,政治環境較為動蕩的時代,復旦的先輩學者就曾承擔《舊唐書》和《舊五代史》的點校工作。接近二十位學者參與了整理工作,其中包括朱東潤、陳守實、譚其驤、吳文祺、張世祿、胡裕樹、王運熙等著名學者。而當時參與點校的年輕學者,在四十年後的今日也成為學術前輩。

點校本:文革期間的「特殊任務」

香樟掩映的理科圖書館,已廢棄的本部4號樓,相輝堂草坪西側的100號樓,三個在復旦校園內遙遙相望的地標,曾出入過同一批文史學者的身影,他們是《舊唐書》和《舊五代史》點校組的成員。1971年到1974年的四年間,點校組的學人們在復旦開展校勘工作。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點校工作,最早是從1958年開始的。在毛澤東的指示下,吳晗、范文瀾主持召開「標點前四史及改繪楊守敬地圖工作會議」,做出了點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決定。經過毛澤東的肯定和批准,長達二十年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整理工作從此展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二十四史」整理工作一度陷入停頓。七十年代初,周恩來下達指示重新開始整理,分工也作了調整。原先已經在北京開展工作的新舊《唐書》、新舊《五代史》及《宋史》轉由上海地區高校承擔,簡稱「上海五史」。

其中,交由復旦負責的是《舊唐書》和《舊五代史》。由於特殊的政治背景,點校工作成為了一項「政治任務」,獲得了較為優越的工作條件,專家們可以拋下一切本職工作專心參與整理點校。

中文系教授陳允吉在四十年前參與整理工作,他在文匯報的採訪中回憶道,最初的工作場所是在復旦圖書館(現理科圖書館)。當時圖書館不對外開放,學校把樓上西邊的閱覽室隔出六分之一給點校組使用,顯得相當寬敞,「南北兩頭有大窗戶,夏天通風很好」。

除了工作條件的優越,點校組的學者們還擁有當時難得的學術環境。在突出政治學習的「文革」期間,讀書和做學問是比較禁忌的,而點校組的工作讓學者們得以自由地閱讀書籍。學校為點校組創造了很好的借書條件,組員可以去學校圖書館大庫裡挑選書籍,挑完了,放在一個大籮筐裡拿到圖書流通處,把書卡抽出來,蓋上二十四史組的專門圖章,就可以拿到點校組辦公的地方用。

那時,上海的文史力量總體上和北京差距較大。復旦的年輕學者在加入點校組之前,大多數從未接觸過此類工作。點校體例的慢慢熟悉和統一,是在年輕學者與資深學者的交流討論之中實現的。體例的問題有很多,比如駢體文應該如何標點,引文的首行及以後每起一行各空幾格。組內的中文系「元老級」教授吳文祺對語言學和文獻都很在行,他為年輕學者作了指導和示範,提了很多建議。

在點校工作的五年時間裡,復旦的年輕學者們逐漸成長起來。「點校二十四史差不多用了五年時間,我也和老先生們有很多接觸,充實了自己,業務上的進步也比較迅速。」陳允吉在文匯報的採訪中說道,「五年裡,我們沒有放過一次寒暑假。大家在一起工作,氣氛融洽。」

1971年到1975年間,復旦所整理的《舊五代史》《新唐書》,和其他二十二史、《清史稿》一起,被簡稱為點校本,是新中國規模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在整理的具體工作中,直接形成了現在學界公認的古籍整理的學科規範,如儘可能採取底本式校勘等原則。

「點校本代表了當時中國文史研究的最高的水準。」仇鹿鳴評價說。

圖為新舊《五代史》與《舊唐書》修訂小組辦公室,光華樓西主樓2715,書架上堆滿了書。

修訂本:三位學人的七年

走進光華樓西主樓的2715,好像走進了一個小型書庫。

從兩壁的書架到中間的長辦公桌,都放滿了校勘用的「大部頭」,如全十二冊的《冊府元龜》和厚重的《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過去的七年間,修訂組成員唐雯和仇鹿鳴每天在這裡坐班,為點校本新舊《五代史》和《舊唐書》的修訂工作而忙碌。

原點校本整理的二十年,處於我國歷史上較為特殊的時期。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臺灣、日本等地區的珍貴善本沒有用到;在「文革」中「避免繁瑣校勘」的指導下,學者們做的很多校勘、考證工作並沒有能夠在校勘記中充分體現。2007年5月,文史學者聚集京城,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了第一次修纂工作會議,對點校本的修訂工作正式啟動。

在修訂工程中,由陳尚君帶領的修訂小組承擔了其中的三部——《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和《舊唐書》。先著手修訂的,也率先出版的,是兩部《五代史》。

「《舊唐書》的難度遠遠超過(新舊)兩《五代史》,從篇幅上來講就是兩《五代史》合起來的二倍多。」唐雯談到先修訂兩《五代史》的原因時說,「陳尚君老師之前著有《舊五代史新輯會證》,研究基礎比較好。」

唐雯和仇鹿鳴兩位是陳尚君的助手。唐雯是陳尚君門下文獻學方向的博士,2006年留校後不久即進入了修訂組。仇鹿鳴則是歷史學的博士,2008年畢業留校的時候,由陳尚君挑選,正式開始做修訂工作。

「儘管校勘是文獻的工作,但畢竟校勘對象是三部史書。」仇鹿鳴在被問及自己被挑選進入修訂小組的原因時說,「有一個史學背景的人來參加,可以平衡點校小組的知識結構,對於提高校勘水平也會有所幫助。」

修訂小組三人先是投入半年的精力,為新舊《五代史》做出兩本樣稿,共七卷。

樣稿是選取出每部史書中的幾卷進行修訂。《舊五代史》一共有一百五十卷,樣稿選取了其中體例不同的三卷,分屬本紀、列傳和志。「做樣稿的目的,就是確立工作的程序,確立校勘尺度和原則。」仇鹿鳴介紹。通過兩《五代史》的樣稿階段,他們確定了重要版本要兩位學者交叉校對兩遍的程序,確立了以版本校勘為基礎,適當進行考證的原則。

種種工作規範確立之後,除了不太重要的版本會請學生幫忙校對,日常一卷一捲地校對、修訂、考辨史實,主要由唐雯和仇鹿鳴共同完成。七年裡,幾乎每個工作日的上午九點到下午六點,唐雯與仇鹿鳴都在光華樓西主樓2715室坐班。

「校勘的這類工作是聚沙成塔,堅持每天都做一點工作,長久積累總是會有成績的,這也是我們堅持要坐班的原因。」仇鹿鳴說。

中華書局為他們專門製作了原點校本的大字本,十卷為一冊,作為他們修訂的工作本。最開始,他們分開工作。仇鹿鳴看第一冊,唐雯就看第二冊,順序隨機。而到後期定稿的時候,他們又交換著把對方修訂的部分看了一遍。

修訂工作的進度時快時慢,因為三種基本模式——「紀」、「志」、和「傳」的難度不同。仇鹿鳴介紹說,記錄生平的「傳」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因為「現在利用電子檢索,可以比較輕鬆地把一個人的事情集中地搜索出來」。「紀」和「志」則比較繁瑣,紀是編年長編,志是典章制度,「每一件事情,每一條制度,在原書裡面可能只有一句話,可查找原始材料就會比較花費時間。」

2715隔壁的2716是陳尚君的辦公室。樣稿階段之後,基本工作主要由兩位年輕學者承擔,一牆之隔的陳尚君隨時回答他們的疑問。在後期定稿階段,陳尚君把全文通讀一遍,審閱並提出意見。比如他主張對舊《五代史》諱改(因為避諱而對文字進行改動)改動較大的部分出一些校記,以方便讀者了解清人輯佚時諱改的情況。

2015年1月5號開始,唐雯和仇鹿鳴在北京中華書局進行封閉式的集中定稿。每天從早上九點一直到晚上十點,小組連續工作了34天,期間只休息了兩個上午。「當時勞動強度可高了。」唐雯笑著說。

修訂本《舊五代史》校勘記是原點校本的兩倍多,改動標點兩千餘處;新增校記1100多條,改動標點千餘處。此外,此次修訂廣泛利用出土文獻,尤其是新出碑誌,進行細緻的比勘校證,成為修訂本的一大亮點。

「我們修訂之初的目標就是超過點校本,現在基本是達到了。」唐雯說道,「兩本書已經出版了半年,做得工作的好壞從長遠來看是要由學界來評價的,但從我們的角度而言是盡力了。」


圖為新舊《五代史》與《舊唐書》修訂小組辦公室,光華樓西主樓2715。

文獻工作:「低頭拉車,不要看路」


仇鹿鳴上班的第一天,陳尚君就對他說:「校勘這個事情比較枯燥,但你做這個事情,就要有一種聰明人做傻事的精神。」

古籍整理的工作,確實不如其他一些工作那樣「有趣」。用唐雯的話來說,做文獻的工作,是「必須要忍得足夠的無聊,必需要沉下心來」的。就算是小小一個標點的確定,都需要不斷地讀前後文;在給地名加專名線時,需要對著歷史地圖集一點一點對照,來判斷專名線是連標還是分標,因為分標表示兩個州,連標則表示一個節鎮。「每一個最小的細節後面都要查很多的東西,保證不錯。」

張恆怡是今年剛剛畢業的古典文獻學碩士生,她曾經給修訂小組做過一些基礎的校勘工作。在她看來,文獻學前期的工作是非常枯燥和艱苦的,要坐很久的「冷板凳」。「可是把板凳坐穿了,就能夠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她說。

「文獻工作本來就要坐冷板凳,吃這碗飯當然有心理準備。避免消極情緒的最好辦法就是,低頭拉車,不要看路,因為你抬頭的時候,書堆得比你的頭還高,這種埋沒感,還是蠻讓人絕望的。」不過在唐雯看來,古典文獻的學問,是做實際的古籍整理與研究,有時候還會無意中接觸到隱秘的歷史真相,這「比做某些空對空的論文要有意義得多」。而這也是為什麼她從一開始就選擇走這條路。

陳尚君一直倡導著「快樂學術」的理念。搞古典文獻學研究,前期的沉澱非常辛苦,陳尚君希望他的學生挑自己最好奇、最有興趣的對象來研究,在學術中體會到快樂。

張恆怡14年春季學期在日本神奈川訪問,曾幫助修訂小組訪得靜嘉堂藏的一個《舊五代史》早期版本。回國之後,研究生三年級的她和陳尚君提出更改自己碩士論文的題目,因為突然對《舊五代史》這個本子很感興趣。雖然上交論文的時間緊迫,陳尚君最終同意了張恆怡的決定。

張恆怡笑著回憶說,「我非常感激陳老師,他給學生很大的空間,讓學生做自己最感興趣的東西。」她最終的碩士論文題目是《靜嘉堂所藏<舊五代史>鈔本述略》,發表在了《文史》15年第三輯上。

仇鹿鳴的博士論文集中在魏晉南北朝,因為參加整理工作,近幾年他的工作重心慢慢地轉到了隋唐。「研究的跨度比較大,一開始確實有一點吃力。」仇鹿鳴道,「但是從長遠來說,對我個人幫助很大。與同齡學者相比,較早開闢了一個個人研究的新領域。」

陳尚君有一個提法,叫「打通四部」,大意是指一個好的學者應對經史子集「四部」都有很好的了解。作為歷史學背景的學者,「貫穿文史」的能力,是仇鹿鳴一直想要達到的一個目標。

「做史學的人近年流行討論『歷史書寫』的問題——一件本應記載的事情被史書忽略,會不會是編纂者有特殊的意圖?」有過古籍整理的經歷後,仇鹿鳴會將文獻學的立場納入考慮,「從文獻學的立場來看,有時候可能只是因為編纂者沒有看到材料,或者整個編修比較粗疏,未必有特殊意圖,懂得史源學後能夯實歷史書寫這類新研究視角立論的基礎」。

「對我來說,「貫穿文史」現在還遠遠沒有達到。」仇鹿鳴說。但這段經歷讓他對文獻學的立場更加熟悉,「相比於之前單純的史學立場,文獻學的立場有利於研究厚度的積累。這對我思考一些史學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有的工作是可以突飛猛進的,就好像聽到春天竹林裡的竹子在一節節的往上竄。」陳尚君道,「但也有一些工作,比如文獻的工作,是持之以恆的,是潤物細無聲的。」

陳尚君覺得,對於唐雯和仇鹿鳴這樣的年輕學者來說,文獻工作的積累,讓他們讀透了中國基本的典籍之中每一句話背後所包含的無窮內容。「文獻工作中的讀書,與『翻一翻』的讀書有著根本的不同,」陳尚君說,「我相信在這幾年裡,他們學術能力得到了很大層級上的提升。」


相關焦點

  • 點校本《南齊書》的修訂與青年學人的學術成長
    2017年12月1日下午3:00-6:00,「史學文獻整理與青年學人的學術成長——點校本《南齊書》修訂工作的啟示」座談會在中山大學永芳堂三樓學術報告廳舉行。 「二十四史」修訂工程中的《南齊書》《梁書》《陳書》三書修訂由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景蜀慧教授主持。
  • 《隋書》修訂本面世,見證學人傳承接力
    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又有新成果。
  • 重磅 |《金史》修訂本出版
    《金史》(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精裝八冊)[元]脫脫等 撰傅樂煥、張政烺 點校程妮娜 主持修訂978-7-《金史》修成之後,頗受後人好評。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七稱讚《金史》「敘事最詳核,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元》二史之上」, 認為《金史》修撰得益於金代實錄本自詳慎,宣、哀以後諸將傳記,多本之元好問《壬辰雜編》、劉祁《歸潛志》二書,皆二人耳聞目見,「其筆力老勁,又足卓然成家」。「纂修諸臣於舊史亦多參互校訂,以求得實,非全恃鈔錄舊文者」。
  • 重磅|《梁書》修訂本出版
    《梁書》(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全三冊)[唐]姚思廉 撰盧振華、王仲犖 點校景蜀慧、趙燦鵬 修訂《梁書》點校本此次修訂以商務印書館據北平圖書館藏宋大字本(闕卷以上海涵芬樓藏元明遞修本配補)影印百衲本為底本,以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原北平圖書館宋大字本縮微膠片(原書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著錄作宋紹興間刊明初修補本,已與原書作比對核校)為首要之通校本,以彌補百衲本因描潤校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
  • 【專題】《遼史》修訂本有哪些學術推進
    此前筆者曾寫過一篇介紹《遼史》修訂本有哪些學術推進的文字,其中交代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竊以為有必要讓讀者周知,以作為補充和迴響。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劉浦江教授主持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之《遼史》修訂工作,自2007年5月至2014年7月,前後歷時七年告竣。
  • 《金史》專題|程妮娜談《金史》的編纂、點校與修訂
    程妮娜:《金史》修訂工作是在原點校本的基礎上進行的,修訂工作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全面系統的版本覆核、文本校訂,吸收學界的研究成果,消弭點校本存在的缺憾,使修訂本成為符合現代古籍整理規範,代表當代學術水平的典範之作。
  • 《日本學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新書發布會在西安舉行
    《日本學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新書發布會現場本網記者趙立凡/攝西北大學出版社社長馬來介紹,《日本學人唐代文史研究八人集》為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海外中國研究書系」項目首批出版作品,由西北大學李浩教授和日本專修大學松原朗教授共同擔任主編,西北大學日本研究所所長、文學院高兵兵教授擔任副主編,西北大學文學院院長段建軍教授擔任編委會主任。
  • 哈佛燕京學社中國印度研究訪問學人項目
    為推動中國的印度研究和印度的中國研究,哈佛燕京學社面向中、印兩國若干夥伴機構的青年學者,特別設立「中國印度研究訪問學人項目」(India-China Studies Fellowship Program),入選者可在哈佛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為哈佛燕京學社的合作機構,2018-2019年度的訪問學人項目現已開放申請,詳情請見下方信息。
  • 所謂的五代十國,指的是哪「五代」和哪「十國」?
    後梁的建立,標誌著唐朝的滅亡,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五代十國」的開始。那麼,所謂的「五代十國」分別是哪「五代」和哪「十國」呢?「五代」這一稱呼最早來源於北宋史學家薛居正監修的《五代史》。「五代」顧名思義,指的便是五個朝代。
  • 中國史——五代十國
    最近更新速度比較快,每次11點半更新,每次更新1~2篇左右有需要考研資料的同學可以加我微信,朋友圈中也會不定時分享考研資料
  • 復旦大學史地所舉辦首屆全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生聯席會議
    2019年12月14日,首屆全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生聯席會議在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舉行,會議由復旦大學青年禹貢學社具體承辦。作為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子為主體而組建的新興社團,青年禹貢學社在會議開幕式中舉辦了簡短而又正式的成立儀式。
  • 發揮學科集群優勢產出綜合性成果,復旦學人交出又一份「抗疫」答卷...
    《危機應對與社會治理》一書是繼公共衛生和經濟學領域之後,又一發揮學科集群優勢產出的綜合性成果,是復旦學人交出的又一份「抗疫」答卷。焦揚強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吹響了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號角。市委十次全會提出,上海要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以社會治理創新持續激發基層活力。從中央到地方,都對社會治理高度重視。
  • 曦園星光 史苑流芳:慶祝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建系九十五周年!
    如今,進入了新時代,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建系95周年之際,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我們以《曦園星光 史苑流芳》為題,懷著誠摯的心情,繼承和發揚這15位先賢的史學遺產,追尋他們的足印再出發,創造復旦歷史系更加燦爛的明天。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即將在復旦大學舉辦
    這簡直就是『一部中國近史研究的當代學術史』!」誠如斯言!明德史館記者有感於此,專門採訪了此次會議的籌辦人之一復旦大學歷史系馬建標教授。請他談一談「青年學術論壇」的創辦歷程,以饗讀者。 一,您曾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做過兩年的博士後研究,比較熟悉近代史研究所的情況,可否談談您在近代史研究所的經歷以及青年學術論壇的基本情況?
  • 13名青年獲第四屆復旦大學青年五四獎章稱號
    為紀念五四愛國運動101周年,傳承五四精神,講好青年擔當,引領青年向上,共青團復旦大學委員會組織開展了第四屆復旦大學青年五四獎章評選活動。經由初審、覆審,共有27位候選人進入今天下午的終審答辯。終審評委由校領導、團市委領導、相關部處負責人、附屬醫院、師生代表和歷屆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共25人組成。
  • 點校本《二十四史》迎來大修
    背景資料    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是當年毛澤東主席指示,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由中華書局組織全國百餘位文史專家,全國學術界、出版界通力合作,歷時20年完成的新中國最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系統完整、科學規範的現代整理本,也是海內外學術界和文史愛好者普遍採用的最好的現代整理本。
  • 《探索與爭鳴》的2020·​青年論壇篇
    該論壇上半場圍繞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角色與職權展開,四位發言人分別就全國人大的四重憲制角色、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性決定的界定與效力、全國人大兜底職權條款的生成與演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職權的規範基礎作了發言。該論壇下半場圍繞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具體職權及其程序展開,三位發言人分別就立法者如何應對科技議題、關於人大基本法解釋權的博弈與出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特定問題調查制度研究作了報告。
  • 資訊 | 《隋書》修訂本出版:隋朝是南北朝的收官,還是唐朝的開局?
    二十四史的點校和修訂是幾代人的學術接力。《隋書》也是這樣,原點校者汪紹楹先生、陰法魯先生,都是傑出的古代文史研究大家。近日,經過近十年的工作,由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文史研究院研究員吳玉貴和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孟彥弘研究員承擔的點校本《隋書》修訂,由中華書局出版。此次《隋書》的修訂與先前的版本有何區別?對先前的點校做了哪些修正?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隋代的意義?
  • 對話90後青年學人羅雅琳:鄉土的新美學,並非回到田園牧歌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關於鄉土的敘述是一方沃土,因此,吳曉東教授在為青年學人羅雅琳的新著《上升的大地:中國鄉土的現代性想像》撰寫序言時,有幾分「擔心」地提到:在這一學術領域,想獲得新的研究角度、視野和方法似乎已不那麼容易了。
  • 葛兆光 | 當思想史「化身萬千」
    十二年之後,我放下文史研究院的工作,所以,還是想回到思想史研究領域。剛好前年「雙一流」建設會議上,許寧生校長曾提及,要重視思想史研究的意義,在上海市「高峰計劃」中,歷史系就設置了一個課題,就是思想史高端論壇。思想史在中國很重要。傳統中國,常常會討論究竟什麼是末,什麼是本?什麼是器,什麼是道?什麼是用,什麼是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