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寒食節,燦爛中華魂,10首詩記錄寒食節的樂與愁,推薦收藏

2020-12-23 六不和尚

寒食節是古人很重視的一個節日,日期多在「清明」的前一天或者兩天。「寒食」即禁火吃冷食之意,因此「寒食節」又稱「禁菸節」或者「熟食日」等等。

寒食節的由來,通常說法是為了悼念春秋時期晉國人介子推。據記載: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流亡國外,有介子推等人忠心輔佐。介子推為人非常忠誠,流亡時,晉文公飢餓難忍,他就割下來大腿的肉給重耳吃。

△ 寒食節的由來

後來重耳回國繼位,是為「晉文公」,封賞當年追隨功臣時,介子推不言功,重耳也就忘了封賞他。經人提醒後,晉文公去找已隱居綿山的介子推,但遍尋不著,於是下令焚山,想用火逼介子推出山。但是介子推堅持不出,抱樹而死。晉文公為了悼念介子推,下令自介子推被燒死之日起,三日全國禁火冷食。此即為「寒食節」。

但是,據《周禮》記載:周國在中春之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仲春禁火是周的舊制,早在春秋之前都已存在。不過,世俗相傳多以紀念介子推為主,世相因襲,也就如此了。

△ 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的風俗一二三

寒食節的風俗比較多,首先是禁火、寒食。其次是掃墓祭祖,焚燒紙錢等。另外,寒食節也與體育活動有關,比如「蹴鞠」,蕩鞦韆,拔河等。在漢代的劉向就有「寒食蹋蹴」的記載。

還有一些習俗,如今已經不多見,比如門上插柳,鬥雞、戴柳等等。其中「賽畫卵」比較有趣,每逢寒食,婦女們都要在煮熟的雞蛋上繪畫,互相比賽,看誰心靈手巧。

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挨得很近,寒食節的一些習俗活動,常延續到清明節,漸漸就模糊了清明節和寒食節的區別,如今很多寒食節的習俗已經移入清明節。「寒食節」這個節日,也漸漸從國人生活中消失了。

△ 寒食節與清明節

王和尚點評九首寒食節絕美詩句

古代人,特別是唐人對寒食節非常重視,也留下了很多吟詠寒食節的精妙詩篇。今天,王和尚就選取十首絕句,加以評析,送與諸君欣賞。

01:寒食即事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是唐朝詩人韓翃的名篇。韓翃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他的詩語言華美,寫景明麗,敘事精巧,為中唐名家。這首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 唐朝中晚期,宦官專權

詩的首聯描繪出一幅明媚的暮春景色,風吹柳斜,滿城飛絮,寫得形象生動。而二聯則著重敘事,蒼茫暮色中,一支支點燃的蠟燭,分別傳入王侯權貴之家。

這首詩並無議論,卻暗含諷刺之意。中唐時期,宦官擅權,得到皇帝的寵信,一時權勢燻天。「五侯」就是指皇帝寵信的近臣。寒食節時,百姓不準熱食,要禁菸,但是皇帝卻可以給近臣賜火。其中的諷刺與擔憂,不言自明。

△ 唐朝宦官

02:寒食 (唐·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這是唐朝詩人孟雲卿的作品。孟雲卿有才名,詩風高古,卻仕途不順,天寶年間應試不第,大曆年間又流落江南,見識到百姓的疾苦,也屢屢為此發聲。此詩就是其中一例。

他流落江南,恰逢寒食卻內心湧起愁思,雖然處處雜花生樹,春景正美,但是終究不是家鄉。作者以樂景寫哀思,對比之下更有沉痛之意。他漂泊貧居,家中時常斷炊,別人禁菸是應節,他禁菸卻是無奈為之,從而傾吐出他內心深沉的鬱悶和不平。

這首詩,平易中見深刻,直訴時又委婉,善用對比映襯之法,細讀很有韻味。

△ 貧苦書生

03:寒食寄京師諸弟 (唐·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佳節思親是詩詞寫作的母題之一,韋應物此詩即圍繞這一主題,細膩寫出自己的孤獨寂寥。首句的「雨、空、冷」等字,渲染出寒食節孤寂悽清的氣氛。作者獨居無聊,唯有去江邊散心,,雖然流鶯清脆悅耳,但是「獨坐」,卻加深了孤獨之感。首聯由近及遠,動靜結合,融情於景,寫得細膩動人。

作者「獨坐」時在想什麼呢?原來他在思念遠在京城的兄弟們,他又想到家鄉杜陵上的青草。在《楚辭》中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故而「草青青」其實是暗喻自己久別不歸之意。

△ 韋應物

04:途中寒食(唐·白居易)

路傍寒食行人盡,獨佔春愁在路旁。

馬上垂鞭愁不語,風吹百草野田香。

唐德宗建中四年,兩河用兵,12歲的白居易與父母在越中避禍。逃難異鄉,恰逢寒食,正是暮春季節,春愁與鄉思一起湧上心頭。作者騎馬站在路旁,呆呆地發愣,只有春風送來田野上的陣陣清香。作者以景寫情,把滿腹無處訴說的鄉思寫得深沉含蓄。

白居易少年聰慧,並且讀書非常刻苦,故而12歲就能寫出如此圓融動人的作品,可見其積累與巧思。

△ 詩人白居易

05:寒食日題杜鵑花(唐·曹松)

一朵又一朵,並開寒食時。

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

寒食節禁菸冷食,且時值暮春,故而詩人多於此興起傷春愁緒。但曹松這首詩卻另闢蹊徑,寫出別樣的神採。寒食節家家禁火,戶戶冷食,在一片陰冷,悽清的氣氛中,唯有杜鵑花燦然盛開,花發如火,給人間帶來溫暖和生機。

曹松是中晚唐詩人,少年孤貧,中年屢試不第,一生漂泊流離,但是此詩卻充滿希望和光明,可見詩人內心之火熱。而詩雖平淡卻暗含韻味,可謂「淡而有味,枯而內腴」,與賈島之冷瘦不同。

△ 杜鵑盛開

06:寒食夜 (唐·韓偓)

惻惻輕寒剪剪風,杏花飄雪小桃紅。

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細雨中。

韓偓是晚唐大詩人李商隱的外甥,自幼聰慧工詩,有「雛鳳清於老鳳聲」之譽。韓偓詩風華麗,多寫豔情,有「香奩體」之稱。其詩風可從此詩窺見一斑。

寒風細雨之夜,院落中飄滿杏花與桃花,如此悽清的氣氛中,詩人的目光注視著空懸的鞦韆,作者內心無限惆悵,或許他在思念曾經在鞦韆上嬉戲的少女,或許他想起了風光旖旎的往事,如今人去院空,而唯有遠處的樓閣隱沒在朦朧細雨之中。

這首詩境界悽迷惆悵,寫景敘事含蓄婉轉,表達出作者迷茫而憂傷的心情。

△ 佳人已去

07:寒食夜(宋·蘇軾)

漏聲透入碧窗紗,人靜鞦韆影半斜。

沉麝不燒金鴨冷,淡雲籠月照梨花。

蘇軾這首詩寫得淡雅悽清。寒食之夜,周圍一片寂靜,唯有更漏聲滴滴在心上敲打,鞦韆在月光下閒靜,詩中的人沒有燃起薰香,屋內一片清冷,唯有月光照著梨花,白而沒有生氣。

這首詩似寫閨怨,細緻地刻畫出閨房的孤寂冷清,用字也精緻華美,寫出閨中人的孤獨之感。筆法細膩,值得細賞。

△ 梨花美女

08:寒食馬上(元·薩都剌)

道傍楊柳已棲鴉,幾度春深未到家。

城北城南千樹雪,行人馬上看梨花。

薩都剌是元朝著名詩人,畫家和書法家。他自幼家貧,早年科舉不順,唯有以經商為業,後考中進士。他一生只做過低微的官職,但為官清廉,頗有政績。薩都剌好遊歷山水,善寫山水詩作,詩風流麗清婉,但也有不少反應民生疾苦的作品。

公元1330年,薩都剌騎馬從外地回到京城,快到城郊時,已經是柳樹棲鴉,鳥雀歸巢的黃昏了。由於久未回家,愈近家門,周遭的景色愈加顯得親切和眷戀,故而他放慢腳步,被城邊盛放的梨花所吸引。

這首詩輕靈細膩,寫出自己歸家時的喜悅之情,但是用筆含蓄,讀來有一種親切感。

△ 梨花樹下有人在等待

09:寒食上蘧冢 (明·湯顯祖)

總為金陵破我家 子規啼血暮光斜。

寒漿獨上清明冢 年少文章作土苴。

這是一首祭奠亡子的作品,作者是明朝著名戲曲作家湯顯祖。「蘧」即湯顯祖的長子士蘧,他於1600年秋在金陵去世,老年喪子,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傷痛。湯顯祖晚年棄官居家,寒食節為亡子掃墓,寫下這首感人至深的詩。

△ 英才少年

長子早亡,給他帶來「破家」之痛,作者用了「子規啼血」,「暮光」兩個意象寫出他內心的沉痛。他的兒子聰慧能文,而一旦去世,留下的文章也像土渣一樣再也不可收拾。土苴,即土渣,比喻極輕賤之物。這句自然是反語,相比兒子來說,留下的文章又值得什麼呢?

這首詩寫得沉痛而真摯,寫出「白髮人哭黑髮人」的傷悼之情。

10:寒食雨 (明·陳子龍)

繡野春樓動地紅,美人遙夜玉鈴風。

憑欄盡日常無語,相對殘花細雨中。

明朝崇禎十二年,詩人陳子龍在守孝在家。這是他在南園讀書時所寫的詩。這首詩描寫寒食的雨夜,風聲雨聲中,多愁善感的美人徹夜不眠,每日裡她憑欄遙望,看到的是落紅滿地,一片蕭索。她默無言語,卻流露出無限的惜花惜春情緒。

△ 美人無語

這首詩若是聯繫作者所處的背景,以及寫詩常用的「比興」手法,則可知這首詩暗喻著作者對明朝危亡的無奈和回天無力的慚愧之情。

相關焦點

  • 說說寒食節的來歷,讀幾首寒食節詩詞,讓寒食節攪動人生的惆悵
    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後來寒食便代表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也許正是因為寒食節的來歷和它所傳達的一種精神,所以古代詩人留下了很多關於寒食節的作品,下面就一起欣賞幾首。寒食即事(唐 王昌齡)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 白永飛寒食節二十首
    五絕•寒食節(二首)一寒食猶來久,風催向冢煙。籬鴉棲臥柳,幾處墜鞦韆。二悽期別景離,柳燕剪春枝。十裡尋青徑,何驚暮影熙。七絕•寒食節感題(八首)一惻隱寒思淚若風,殘梅散點小桃紅。遙知嶺外多愁意,憑以鸞箋寄我衷。
  • 寒食節的起源與文化風俗
    3、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以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墳前插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簷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和門皆插柳等,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4、詠詩: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5、踏春、蹴鞠、植樹、鞦韆、賞花、鬥雞、饋宴等等,就不一一細說了。
  •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這首詩的大意為春季長安城道出飄散著落花;寒食節這一太難東風吹拂著皇宮內的柳樹黃昏時分皇宮中傳出「御賜燭火」,這些燭火的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韓翃撰寫的這首《寒食》其實是一首諷喻詩,按照舊俗「寒食節」這一天必須要「禁火」。但是受寵的宦官卻得到了皇帝御賜的「燭火」,這說明人們已經忘記了舊制。
  • 寒食節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寒食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鬥雞子、蕩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在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寒食節是山西民間春季一個重要節日,山西介休綿山被譽為「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每年舉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儀式活動。
  • 今天是寒食節?明天是清明節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 兩首描寫寒食節的名作,千古傳誦,值得一讀
    寒食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一般都在清明節前的一兩天。寒食節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流傳了晉公子重耳與大臣介子推的故事,後世的人們為了紀念這為忠臣,就在這一天禁止煙火。很多詩人都創作過寒食節的作品,比如唐代的孟雲卿就有,「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宋代的李清照就有「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嫋殘煙。」寒食節期間,民間有祭掃、踏青、蹴鞠、鬥雞等風俗,體現了一種民族的根祖文化,更豐富了百姓們的文化生活。下面就分享兩首描寫寒食節的名作,千古傳誦,值得一讀。
  • 「寒食節」一個古老的節日
    《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由於世人對蘇東坡的喜愛,稍微對歷史有所涉獵的人對這篇貼都有所耳聞。
  • 清明前一日稱為寒食節,寒食節的4大講究你了解多少?
    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即今年的4月3日,有一個鮮少被人提及的節日,它也是我們古人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名叫「寒食節」。但時過境遷,如今這個節日已經甚少被人所提及,但我們依然要發揚中華傳統的文化,為新的時代增添一份亮色。
  • 寒食節在古代是個什麼節日?寒食詩詞知多少
    又是一年寒食節。現在的寒食節不再是法定節日,一般和清明節合併起來過,可是你知道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寒食節曾經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2013寒食節是哪一天 寒食節的由來與習俗盤點
    寒食節的來歷與習俗盤點(資料圖)2013年寒食節是哪一天?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在4月5日左右)。當前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等地方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今年的寒食節為2013年4月3日寒食節的由來遠古時期寒 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
  • 中國被遺忘的傳統節日(寒食節)
    寒食節位於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從先秦到南北朝, 寒食都被當作一個很大的節日,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所以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
  • 寒食節詩節丨梨花自寒食 又是一年春
    寒食節,原本是春秋時期晉文公哀思介子推從而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至今已經有2600年的歷史。古人很重視這種紀念忠義之士的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不燒火,只吃冷食,後來漸漸興起了祭掃、踏青、蹴鞠、鬥雞等活動。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六首寒食節詩詞。
  • 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為你講述寒食節的由來——介子推的故事
    在中國悠久的民俗文化中,有兩個節日是紀念歷史人物的:一個是端午節,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一個是寒食節,為緬懷晉國大夫介子推。今天講講介子推的故事。一、重耳流亡: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惠公登基後,害怕公子重耳威脅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殺重耳。
  • 2019年寒食節是幾月幾日哪一天?寒食節是什麼節日
    2019年寒食節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寒食節是什麼節日  「寒食」是冬至以後第一百零五日,一般多在夏曆清明節前一兩日。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士介子推而創設的一個節日。
  • 都說寒食是古代重大節日,來看看古代人民豐富多彩的寒食節活動吧
    寒食節是古代三大節日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冬至和春節。在古時候人們會在寒食節進行一系列活動,話不多說,下面請聽我一一介紹吧。唐朝中國社會發展到了最繁盛的時候,朝廷將寒食節寫進了律法,人們除了祭祖還進行很多娛樂活動。
  • 寒食節的背後故事和發展歷史,由一段感人的君子情義開始
    這首名為《寒食》七言絕句為唐代詩人韓翃所作,詩的前兩句描寫了寒食時節長安城美麗的景色,後兩句以寒食節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來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此詩以寒食為題,在詩中也提到了寒食,這裡的寒食指的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的寒食節。說起寒食節,年紀小一點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節日。
  • 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
    寒食節:又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禁火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寒食節和清明節知多少
    問   你對寒食節和清明節有多少了解?那麼清明節和寒食節究竟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聯繫?   01   2019年清明節和寒食節是哪一天   2019年寒食節是哪一天:農曆二零一九年二月廿九,公曆2019年4月4日,星期四   2019年清明節是哪一天:農曆二零一九年三月初一,公曆2019年4月5日,星期五
  • 寒食節與清明節,有什麼區別
    寒食節與清明節,有什麼區別文/@成長新視點寒食節和清明節,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兩個節日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時間、來源、功能和活動等四個方面。1.寒食節,也叫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農曆冬至後的第105天,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曾經,寒食節在中國民間是第一大祭祀之日。2.清明節,也叫踏青節,一般在每年公曆的四月五日,是中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寒食節之後。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