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是古人很重視的一個節日,日期多在「清明」的前一天或者兩天。「寒食」即禁火吃冷食之意,因此「寒食節」又稱「禁菸節」或者「熟食日」等等。
寒食節的由來,通常說法是為了悼念春秋時期晉國人介子推。據記載: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流亡國外,有介子推等人忠心輔佐。介子推為人非常忠誠,流亡時,晉文公飢餓難忍,他就割下來大腿的肉給重耳吃。
後來重耳回國繼位,是為「晉文公」,封賞當年追隨功臣時,介子推不言功,重耳也就忘了封賞他。經人提醒後,晉文公去找已隱居綿山的介子推,但遍尋不著,於是下令焚山,想用火逼介子推出山。但是介子推堅持不出,抱樹而死。晉文公為了悼念介子推,下令自介子推被燒死之日起,三日全國禁火冷食。此即為「寒食節」。
但是,據《周禮》記載:周國在中春之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仲春禁火是周的舊制,早在春秋之前都已存在。不過,世俗相傳多以紀念介子推為主,世相因襲,也就如此了。
寒食節的風俗一二三
寒食節的風俗比較多,首先是禁火、寒食。其次是掃墓祭祖,焚燒紙錢等。另外,寒食節也與體育活動有關,比如「蹴鞠」,蕩鞦韆,拔河等。在漢代的劉向就有「寒食蹋蹴」的記載。
還有一些習俗,如今已經不多見,比如門上插柳,鬥雞、戴柳等等。其中「賽畫卵」比較有趣,每逢寒食,婦女們都要在煮熟的雞蛋上繪畫,互相比賽,看誰心靈手巧。
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挨得很近,寒食節的一些習俗活動,常延續到清明節,漸漸就模糊了清明節和寒食節的區別,如今很多寒食節的習俗已經移入清明節。「寒食節」這個節日,也漸漸從國人生活中消失了。
王和尚點評九首寒食節絕美詩句
古代人,特別是唐人對寒食節非常重視,也留下了很多吟詠寒食節的精妙詩篇。今天,王和尚就選取十首絕句,加以評析,送與諸君欣賞。
01:寒食即事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是唐朝詩人韓翃的名篇。韓翃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他的詩語言華美,寫景明麗,敘事精巧,為中唐名家。這首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詩的首聯描繪出一幅明媚的暮春景色,風吹柳斜,滿城飛絮,寫得形象生動。而二聯則著重敘事,蒼茫暮色中,一支支點燃的蠟燭,分別傳入王侯權貴之家。
這首詩並無議論,卻暗含諷刺之意。中唐時期,宦官擅權,得到皇帝的寵信,一時權勢燻天。「五侯」就是指皇帝寵信的近臣。寒食節時,百姓不準熱食,要禁菸,但是皇帝卻可以給近臣賜火。其中的諷刺與擔憂,不言自明。
02:寒食 (唐·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這是唐朝詩人孟雲卿的作品。孟雲卿有才名,詩風高古,卻仕途不順,天寶年間應試不第,大曆年間又流落江南,見識到百姓的疾苦,也屢屢為此發聲。此詩就是其中一例。
他流落江南,恰逢寒食卻內心湧起愁思,雖然處處雜花生樹,春景正美,但是終究不是家鄉。作者以樂景寫哀思,對比之下更有沉痛之意。他漂泊貧居,家中時常斷炊,別人禁菸是應節,他禁菸卻是無奈為之,從而傾吐出他內心深沉的鬱悶和不平。
這首詩,平易中見深刻,直訴時又委婉,善用對比映襯之法,細讀很有韻味。
03:寒食寄京師諸弟 (唐·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佳節思親是詩詞寫作的母題之一,韋應物此詩即圍繞這一主題,細膩寫出自己的孤獨寂寥。首句的「雨、空、冷」等字,渲染出寒食節孤寂悽清的氣氛。作者獨居無聊,唯有去江邊散心,,雖然流鶯清脆悅耳,但是「獨坐」,卻加深了孤獨之感。首聯由近及遠,動靜結合,融情於景,寫得細膩動人。
作者「獨坐」時在想什麼呢?原來他在思念遠在京城的兄弟們,他又想到家鄉杜陵上的青草。在《楚辭》中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故而「草青青」其實是暗喻自己久別不歸之意。
04:途中寒食(唐·白居易)
路傍寒食行人盡,獨佔春愁在路旁。
馬上垂鞭愁不語,風吹百草野田香。
唐德宗建中四年,兩河用兵,12歲的白居易與父母在越中避禍。逃難異鄉,恰逢寒食,正是暮春季節,春愁與鄉思一起湧上心頭。作者騎馬站在路旁,呆呆地發愣,只有春風送來田野上的陣陣清香。作者以景寫情,把滿腹無處訴說的鄉思寫得深沉含蓄。
白居易少年聰慧,並且讀書非常刻苦,故而12歲就能寫出如此圓融動人的作品,可見其積累與巧思。
05:寒食日題杜鵑花(唐·曹松)
一朵又一朵,並開寒食時。
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
寒食節禁菸冷食,且時值暮春,故而詩人多於此興起傷春愁緒。但曹松這首詩卻另闢蹊徑,寫出別樣的神採。寒食節家家禁火,戶戶冷食,在一片陰冷,悽清的氣氛中,唯有杜鵑花燦然盛開,花發如火,給人間帶來溫暖和生機。
曹松是中晚唐詩人,少年孤貧,中年屢試不第,一生漂泊流離,但是此詩卻充滿希望和光明,可見詩人內心之火熱。而詩雖平淡卻暗含韻味,可謂「淡而有味,枯而內腴」,與賈島之冷瘦不同。
06:寒食夜 (唐·韓偓)
惻惻輕寒剪剪風,杏花飄雪小桃紅。
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細雨中。
韓偓是晚唐大詩人李商隱的外甥,自幼聰慧工詩,有「雛鳳清於老鳳聲」之譽。韓偓詩風華麗,多寫豔情,有「香奩體」之稱。其詩風可從此詩窺見一斑。
寒風細雨之夜,院落中飄滿杏花與桃花,如此悽清的氣氛中,詩人的目光注視著空懸的鞦韆,作者內心無限惆悵,或許他在思念曾經在鞦韆上嬉戲的少女,或許他想起了風光旖旎的往事,如今人去院空,而唯有遠處的樓閣隱沒在朦朧細雨之中。
這首詩境界悽迷惆悵,寫景敘事含蓄婉轉,表達出作者迷茫而憂傷的心情。
07:寒食夜(宋·蘇軾)
漏聲透入碧窗紗,人靜鞦韆影半斜。
沉麝不燒金鴨冷,淡雲籠月照梨花。
蘇軾這首詩寫得淡雅悽清。寒食之夜,周圍一片寂靜,唯有更漏聲滴滴在心上敲打,鞦韆在月光下閒靜,詩中的人沒有燃起薰香,屋內一片清冷,唯有月光照著梨花,白而沒有生氣。
這首詩似寫閨怨,細緻地刻畫出閨房的孤寂冷清,用字也精緻華美,寫出閨中人的孤獨之感。筆法細膩,值得細賞。
08:寒食馬上(元·薩都剌)
道傍楊柳已棲鴉,幾度春深未到家。
城北城南千樹雪,行人馬上看梨花。
薩都剌是元朝著名詩人,畫家和書法家。他自幼家貧,早年科舉不順,唯有以經商為業,後考中進士。他一生只做過低微的官職,但為官清廉,頗有政績。薩都剌好遊歷山水,善寫山水詩作,詩風流麗清婉,但也有不少反應民生疾苦的作品。
公元1330年,薩都剌騎馬從外地回到京城,快到城郊時,已經是柳樹棲鴉,鳥雀歸巢的黃昏了。由於久未回家,愈近家門,周遭的景色愈加顯得親切和眷戀,故而他放慢腳步,被城邊盛放的梨花所吸引。
這首詩輕靈細膩,寫出自己歸家時的喜悅之情,但是用筆含蓄,讀來有一種親切感。
09:寒食上蘧冢 (明·湯顯祖)
總為金陵破我家 子規啼血暮光斜。
寒漿獨上清明冢 年少文章作土苴。
這是一首祭奠亡子的作品,作者是明朝著名戲曲作家湯顯祖。「蘧」即湯顯祖的長子士蘧,他於1600年秋在金陵去世,老年喪子,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傷痛。湯顯祖晚年棄官居家,寒食節為亡子掃墓,寫下這首感人至深的詩。
長子早亡,給他帶來「破家」之痛,作者用了「子規啼血」,「暮光」兩個意象寫出他內心的沉痛。他的兒子聰慧能文,而一旦去世,留下的文章也像土渣一樣再也不可收拾。土苴,即土渣,比喻極輕賤之物。這句自然是反語,相比兒子來說,留下的文章又值得什麼呢?
這首詩寫得沉痛而真摯,寫出「白髮人哭黑髮人」的傷悼之情。
10:寒食雨 (明·陳子龍)
繡野春樓動地紅,美人遙夜玉鈴風。
憑欄盡日常無語,相對殘花細雨中。
明朝崇禎十二年,詩人陳子龍在守孝在家。這是他在南園讀書時所寫的詩。這首詩描寫寒食的雨夜,風聲雨聲中,多愁善感的美人徹夜不眠,每日裡她憑欄遙望,看到的是落紅滿地,一片蕭索。她默無言語,卻流露出無限的惜花惜春情緒。
這首詩若是聯繫作者所處的背景,以及寫詩常用的「比興」手法,則可知這首詩暗喻著作者對明朝危亡的無奈和回天無力的慚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