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吉林市中心醫院全貌
健康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百姓病有所醫,離不開醫療保障帶來的福祉。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醫療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逐步提升。我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從2001年起步。截至目前,職工參保人數由2002年27.8萬人升至81.3萬人。全市城鎮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由最初12家增至262家,定點零售藥店達到1102家。
惠及農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從2003年蛟河市成為國家試點開始,2007年這一制度在我市全面鋪開。截至目前,新農合參保171.1萬人,連續多年參合率保持在95%以上,基本實現了在鄉人口的全覆蓋。伴隨新農合統籌補償水平不斷提高,參合農民受益面漸進擴大。
繼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之後,我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於2007年啟動,覆蓋範圍包括非從業城鎮居民和學生、兒童和靈活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截至目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由2007年啟動時79.9萬人升至目前113.7萬人。
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工作思路,我市用制度築起了醫療保障的安全大堤。整個醫療保障體系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2014年開始,我市全面實施新生兒落地險政策。參加吉林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婦女生育的新生兒,免繳基本醫療保險費,可享受最長30天的吉林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新生兒自出生起30日內,繳費參加新生兒基本醫療保險的,不設待遇等待期,從繳費之日起,自動接續吉林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至此,我市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為參保對象實現一生全程保障。
為解決超過退休年齡人員享受醫療保險待遇,2016年我市明確,凡經市、縣(市)、區人社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審批通過的具有本市戶籍的退休人員、尚未參保或參保後中斷的、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男滿60周歲(含60周歲)女滿55周歲(含55周歲)的,均可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2017年初,我市著手試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經醫保經辦機構組織醫療專家共同認定的「長期失能」參保人員,可以申請到定點護理服務機構接受日常照料和醫療護理,其間產生的護理人工費、護理設備使用費、日常用品費等都被納入長期護理保險支付範圍。
不斷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為百姓帶來了紅利。
2018年,我市重新調整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最高報銷限額從最初2.8萬元提至9萬元,職工大額補充保險可報銷30萬元。
慢性疾病和重大疾病保障機制也逐步健全起來。制度建立之初,只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慢性疾病和重大疾病門診病種19種,如今我市共設有職工、居民慢性病各21種,重大疾病各3種,特殊疾病各5種。患有上述範圍疾病的職工和居民每年都可按一定數額報銷門診費用。
為進一步提升居民醫療保險待遇,我市逐年提高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最初的40元,提高到現在的520元。
今年2月28日,市醫療保障局掛牌成立。新組建的市醫療保障局立即制定出臺《吉林市醫療保障扶貧三年行動工作方案》和《「兩不愁三保障」推進落實方案》,開展醫保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入戶調查和政策宣傳普及,實現全市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醫保參合率100%。
按照省政府下發的《關於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提出的實現覆蓋範圍、籌資政策、保障待遇、醫保目錄、定點管理、基金管理 「六統一 」要求,我市已梳理了全市醫療保障相關待遇政策,對新農合門診待遇享受人數、報銷比例等情況進行系統調研和分析,為我市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統一奠定基礎。
為進一步方便異地居住和異地急診人員辦理相關手續,我市搭建了網上經辦平臺,參保人員可在網上辦理備案及申報手續。目前,我市已開通16517家異地聯網定點醫院即時結算業務。今年上半年,我市有2215人次實現了跨省異地住院費用即時結算,11091人次實現了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
伴隨醫療保障部門的組建,我市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的步伐持續加快,醫療保障安全大堤進一步築牢。不斷完善的醫療保險體系守護著千家萬戶的安康,也翻開了醫療保障事業的新篇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