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詩被稱為感恩詩。它讚美上帝是公義的審判者,懲罰惡人,保護受壓迫者。只有第13節用負面的話語打斷本詩勝利的音符。本詩是《詩篇》中第一首離合詩,即字母順序詩(詩9,10,25,34,37,111,112,119,145篇),儘管其離合體不像其他詩歌那樣嚴格。第一段的每一行都是以希伯來語的第一個字母開始的。後來只是每一段的第一行遵守這一規則,但仍有些違規現象。本詩的分段完全按照規則,共分成10個相等的段落。一般的離合式詩歌是通過重複不同的側面來強調主題,但在組織結構上沒有明顯的展開或程序。有人認為本詩的背景是撒下8章,但本詩沒有提到任何歷史事件。有些希伯來語文稿,七十士譯本和武加大譯本把本詩和第10篇合為一篇。見本書第625頁(《詩篇》序言)。
關於題記,見本書第616,628頁(《詩篇》序言)。
大衛的詩,交與伶長。調用慕拉便。
1 我要一心稱謝耶和華;我要傳揚你一切奇妙的作為。
一心。本詩以最深的感激開始。感情是非常專一的。詩人竭盡全力讚美上帝。所表達的感激是傾情而真誠的,比口頭的表達更加強烈。
你一切奇妙的作為。詩人始終熱情地讚美上帝的一切福氣,不僅指直接引發讚美的拯救。第3-5節提到了上帝的特殊幹預。
歌頌(zamar)。其詞根是名詞mizmor(「詩歌」)。Zamar意為「歌唱」,或「奏樂」。
至高者('Elyon)。見詩7:17注釋。上帝是世界的主宰。
3 我的仇敵轉身退去的時候,他們一見你的面就跌倒滅亡。
上帝一出現,仇敵就跌倒。是上帝大能的顯現帶來勝利。
4 因你已經為我伸冤,為我辨屈;你坐在寶座上,按公義審判。
已經為我伸冤,為我辨屈。上帝保衛了正義的事業。祂是維護者。
坐。描繪審判者坐在王位上(見第7節)審理案情。祂的裁定對詩人有利。
5 你曾斥責外邦,你曾滅絕惡人;你曾塗抹他們的名,直到永永遠遠。
外邦(goyim)。即「各民族」(見詩2:1注釋)。
塗抹他們名。當一個民族被徵服時,它的名字就從地上的國度中消失了。
6 仇敵到了盡頭;他們被毀壞,直到永遠。你拆毀他們的城邑,連他們的名號都歸於無有。
7 惟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他已經為審判設擺他的寶座。
惟耶和華。第六節的原文是以hemmah(他們)結束的。該詞大多數版本沒有譯出,因為其含義與上下文不符。據烏加列文獻(見本書第618頁),hemmah還有「看哪」的含義。若是這樣,該詞就屬於第七節。這一節的前半部分就成了:「看哪,上帝將永遠忍耐」。在詩人的時代沒有標點。如果標點用在hemmah之前,而不是在之後,本詩的離合結構就好多了。這樣的調整會使第7節以字母he開始。而目前的希伯來文本則不是這樣。
坐著為王。與第6節的毀滅形成強烈的對比。上帝永遠坐在審判的寶座上公正執法。「變化無常,環境何能留住?懇求不變之神,與我同居」(《讚美詩》505版38首)。
參啟20:12,13。本詩的背景是,上帝顯示自己為公義的審判者。祂在最後的審判時也會這樣。第7,8節為第四段,沒有按照離合詩的格式。
9 耶和華又要給受欺壓的人作高臺,在患難的時候作高臺。
高臺(misgab)。「平安的高臺」(見詩18:2;46:7;48:3)。
10 耶和華啊,認識你名的人要倚靠你,因你沒有離棄尋求你的人。
認識你名。見詩5:11;7:17注釋。認識上帝的名,就是熟悉祂的品性。
倚靠。律法是上帝頒發的。我們可以信任上帝能秉公行事(見詩62:8;64:10;111:5)。
沒有離棄。人可能離棄上帝;上帝卻永不會離棄祂的兒女。
11 應當歌頌居錫安的耶和華,將他所行的傳揚在眾民中。
歌頌。鑑於上帝神聖的品性和祂對人類的仁慈,,詩人呼籲別人也讚美上帝。
錫安。見詩2:6注釋;參詩3:4;5:7。
眾民中。要把上帝在以色列人中的奇妙作為告訴各國人民,使他們也承認上帝,得到祂的保護。上帝不是單憐憫以色列(見詩105:1)。這個觀念貫穿在整部《詩篇》。如果以色列學會了這個教訓,就不會出現法利賽人嚴格排外的做法。
12 因為那追討流人血之罪的,他記念受屈的人,不忘記困苦人的哀求。
追討。參創9:5。這裡描寫上帝對惡人實施懲罰。在上天看來,謀殺是可憎的罪孽。上帝追討流人血的罪,絕不會姑息剝奪他人性命的人(見創4:10)。以色列人是祂的兒女。祂發誓要報應流無辜者血的罪(見得2:20注釋)。
困苦人。即「受苦者」。
13 耶和華啊,你是從死門把我提拔起來的;求你憐恤我,看那恨我的人所加給我的苦難,
希伯來人把死亡與she'ol聯繫起來。該詞指死者的居所。在詩人的想像中,它是一個有門看守的入口。巴比倫人認為she'ol是一座城市,外面有七道牆。每道牆上都有帶雙道門閂的門,防止死人回到活人之地。詩人覺得自己離死亡的門戶太近了。只有上帝能救他,所以他在危險中仰望上帝,求上帝拯救他。「死門」還出現在詩107:18。本詩只有第13節中斷了勝利的宣告。
14 好叫我述說你一切的美德;我必在錫安城(原文作女子)的門因你的救恩歡樂。
述說。由於死人不能讚美上帝(詩88:10-12;115:17),詩人呼籲上帝拯救他,使他可以在活人中間讚美祂。
門。與13節的「死門」形成對照。這些門是城市的入口。人們聚集在那裡,交流新聞,就象現在的每日看報。這是一個方便的公共場所,就象希臘人的會所和羅馬人的廣場。
錫安城的門(城原文作女子)。指耶路撒冷的居民。錫安或耶路撒冷被視為母親城。本節和第11節出現「錫安」,暗示創作的年代是在錫安或耶路撒冷成為首都和敬拜的場所以後。
15 外邦人陷在自己所掘的坑中;他們的腳在自己暗設的網羅裡纏住了。
外邦人。拜偶像的國家合夥反對詩人(見詩2:1;9:5注釋)。
坑中。本節的「坑中」和「網羅」與詩7:15的說法相同。採用了兩種捕獵方法作為比喻。這種觀念在下面的第16節裡有重複。他們是罪有應得。
16 耶和華已將自己顯明了,他已施行審判;惡人被自己手所做的纏住了(或作:他叫惡人被自己手所做的累住了)。(細拉)
施行審判。上帝通過讓各國自食其果而在萬民面前展現了祂拯救的大能。
自己手。參第15節和詩7:15。
Higgaion。該詞沒有譯出。在詩19:14裡譯為「意念」;在詩92:2裡譯為「幽雅的聲音」。該詞含義模糊,很難確定在本詩中的意義。它可能是一種音符,或公共演唱時的插曲。
細拉。見本書629頁(《詩篇》序言)。
18 窮乏人必不永久被忘;困苦人的指望必不永遠落空。
窮乏人。該詞和後半句的「困苦人」不但指窮人,而且指受壓迫者(見第12節注釋)。上帝特別關照窮乏人和困苦人。這是《舊約》的偉大真理之一。
被忘。與第17節「忘記」相呼應。上帝不會忘記那些需要祂拯救和保護的人。
指望。最誠懇地希望得到拯救。窮乏人和困苦人總不會失望。
19 耶和華啊,求你起來,不容人得勝!願外邦人在你面前受審判!
耶和華啊。詩人莊重地呼籲上帝就席全地的審判者(見詩3:7注釋)。
人('enosh)。是軟弱無力的,與大能的審判者上帝形成強烈的對比(見詩8:4注釋)。
面前(paneh)。直譯是「臉」。烏加列語(見本書第618頁)的pn 意為「臉」,還有「意願」,「目的」的意思,與亞馬拿書信裡的迦南詞panu相義(見本注釋卷一105,106頁)。所以在這裡和其他地方(在詩21:9譯為「震怒」;在詩80:16中譯為「臉」;在詩82:2中譯為「人」), paneh可譯為「意願」。這樣,整句就成了:「願各國按你的旨意受審判。」
20 耶和華啊,求你使外邦人恐懼;願他們知道自己不過是人。(細拉)
恐懼(morah)。該詞的輔音意為「教師」。七十士譯本和敘利亞譯本是這樣譯的。其他譯本認為morah是mora(恐懼)的誤拼,還有人認為morah是me'erah(詛咒)誤拼,意為「使他們受到咒詛」。
人('enosh)。與第19節相同。本詩的最後強調,在全地審判者的眼中,人是軟弱的。
細拉。見本書629頁(《詩篇》序言)。
四份希伯來語文稿,七十士譯本和武加大譯本都把《詩篇》第9篇和第10篇合為一篇,列為第九篇。這兩首詩對上帝仇敵的描寫有相似之處,但第10篇描寫仇敵人壓迫以色列民族軟弱的兄弟。第9篇充滿讚美和感恩;第10篇呼籲上帝為受壓迫者報仇,並消滅壓迫者。本詩呈現一些離合體的格式。第10篇和第9篇一樣劃分正規,共有十段;前六段描寫仇敵,後四段祈求上帝拯救(見本書第625頁)。
1 耶和華啊,你為什麼站在遠處?在患難的時候為什麼隱藏?
本詩一開始就生動地描寫上帝在詩人最需要祂幫助的時候卻似乎不理睬。
2 惡人在驕橫中把困苦人追得火急;願他們陷在自己所設的計謀裡。
驕橫。第2-11節描寫了仇敵一系列可怕的特性。
追得火急(dalaq)。在創31:36譯為「火速地追」;在哀4:19譯為「追逼」。本節的下半句是祈求伸張正義(見詩7:15,16注釋)。向上帝的長篇祈求是從第12節開始的。
3 因為惡人以心願自誇;貪財的背棄耶和華,並且輕慢他(或作:他祝福貪財的,卻輕慢耶和華)。
心願。他吹噓心中邪惡的欲望,並自誇可以隨心所望。
祝福貪財的。這一句很難翻譯。英文RSV版譯為:「貪財的人詛咒和背棄上帝」。「祝福」有時意指「詛咒」(見伯1:5注釋),但不知道這裡是不是這個意思。「貪財的」源於希伯來語詞根「割斷」,故有「賺大錢」之意。耶穌警告說「要免去一切的貪心」(路12:15)。我們經常強調肉體上的罪孽,卻忘記貪婪的本能和肉體的情慾是一樣邪惡,墮落和難以駕御的。貪心就是拜偶像(西3:5;參出20:17)。下面描寫惡人如何藐視上帝。
4 惡人面帶驕傲,說:耶和華必不追究;他一切所想的都以為沒有上帝。
面。驕傲表顯在臉上。
他一切所想的,都以為沒有上帝。惡人不一定否認上帝的存在,但他不把上帝當回事。今日的惡者竭力說服自己不相信上帝的存在。長期堅持這種看法,會把人變成無神論者,儘管人是否會成為絕對的無神論者,仍然是值得懷疑的。惡人行事無法無天,實際上等於否認上帝的存在。第11節表明他的觀念中還是有上帝的。
5 凡他所做的,時常穩固;你的審判超過他的眼界。至於他一切的敵人,他都向他們噴氣。
時常穩固。原文還可以表示「忍耐」。惡人因自己的罪惡行徑得逞,就以為自己會繼續成功,而且可以繼續作惡而不受懲罰。旁觀者往往也這樣想的(見伯12:6;耶12:1)。這是《舊約》作者所探討的重大問題之一。
超過他的眼界。他以為上帝鞭長莫及,不會懲罰他的。
6 他心裡說:我必不動搖,世世代代不遭災難。
7 他滿口是咒罵、詭詐、欺壓,舌底是毒害、奸惡。
舌底。換句話說,到處亂說。詩人現在歷數惡人的公開行徑。
奸惡。或「邪惡」。
8 他在村莊埋伏等候;他在隱密處殺害無辜的人。他的眼睛窺探無倚無靠的人;
可能指沒有城牆的村落。這裡的住房,農莊或者遊牧家族的帳篷,處在沒有戒備的位置,容易受到襲擊(見利25:31)。惡人埋伏在這裡掠奪進出村莊的不幸者。
9 他埋伏在暗地,如獅子蹲在洞中。他埋伏,要擄去困苦人;他拉網,就把困苦人擄去。
如獅子。惡人隱瞞自己的目的,在受害者無路可逃時,突然發起襲擊。
網。現在轉到以獵人為喻。獵人張開網,突然向可憐的受害者撒去。畫面的迅速轉換,是希伯來文學的一個特徵。
10 他屈身蹲伏,無倚無靠的人就倒在他爪牙(爪牙:或作強暴人)之下。
11 他心裡說:上帝竟忘記了;他掩面永不觀看。
惡人的作為好象不知道有上帝關注似的(見第4節注釋)。意識到上帝的關注,是人抵制罪惡最有力的保障。1-11節沒有遵從第9篇開始的離合體格式。12-18節揀選了最後四個字母。
12 耶和華啊,求你起來!上帝啊,求你舉手,不要忘記困苦人!
忘記。參第11節的「忘記了」。從本節起,1-11節的控訴轉變為感謝,勝利和平靜信靠上帝的語氣。
為何?為了維護上帝作為審判者的尊嚴,詩人懇求上帝回答惡人的狂言(見詩7:15,16注釋)。
必不追究。認為不會有最後交帳的信念,造成了世界上許多的罪孽。相信審判之日終將來臨,上帝要主持審判,這本身是對罪惡的威懾。
14 其實你已經觀看;因為奸惡毒害,你都看見了,為要以手施行報應。無倚無靠的人把自己交託你;你向來是幫助孤兒的。
你已經觀看。詩人堅決否認惡人的傲慢看法。他們認為上帝不會關注世人的罪惡。所以無倚無靠的人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案情交託上帝。祂肯定會伸張正義。
孤兒。象徵貪婪者的掠物,需要上帝的幫助。「孤兒」特別是在《申命記》,《約伯記》和《詩篇》中用於這種意義。
15 願你打斷惡人的膀臂;至於壞人,願你追究他的惡,直到淨盡。
膀臂。象徵力量。
願你追究他的惡,直到淨盡。直到上帝憑著祂的神性查不出任何罪惡的痕跡為止。本節求上帝懲罰罪惡,使罪惡不再重演。
16 耶和華永永遠遠為王;外邦人從他的地已經滅絕了。
上帝作為君王必須主持正義。祂推翻外邦人(詩9篇),並懲罰以色列人中的惡人。本節是典型的對句(見本書第24頁)。
17 耶和華啊,謙卑人的心願,你早已知道(原文作聽見)。你必預備他們的心,也必側耳聽他們的祈求,
謙卑人。謙卑人希望擺脫壓迫。
預備(kun)。「堅定」,「堅立」。
18 為要給孤兒和受欺壓的人伸冤,使強橫的人不再威嚇他們。
孤兒。見第4節注釋。
人('enosh)。見詩8:4;9:19注釋。
強橫的。希伯來語的「強橫」和「地球」,三個輔音字母中有兩個相同,故這裡是一語雙關。為什麼地球上的人要踐踏同胞的權利,自稱比同胞優越呢?
本詩的結尾表示絕對相信上帝會幫助受壓迫者。信心把這件事當作已經實現的。
大衛在西弗曠野裡流亡,意外得到約拿單的來訪,使他深受鼓舞。二個人自由地交談,並「在耶和華面前立約」(撒上23:16-18)。探訪結束以後,大衛吟唱了本詩(見本書660,661頁)。大衛以這首詩表達了他絕對相信上帝會在他人生遭遇危險,需要繼續逃亡的時候保護他。本詩是有趣的間歇手法的例子。本詩的主題是承認詩人信靠上帝的看顧,因不信者的威脅而中斷(詩11:1-3)。這首希伯來短詩活潑,有力而坦誠,大量使用準壓韻,而且主要的元音在每節的最後均有不同的發音。據說蘇格蘭女王瑪利跪在絞架前等候處決時就背誦本詩。在受試煉的時辰,本詩也表達了我們對上帝的信靠。
關於題記,見本書616頁(《詩篇》序言)。
大衛的詩,交與伶長。
1 我是投靠耶和華;你們怎麼對我說:你當象鳥飛往你的山去。
投靠(chasah)。「尋求避難」。本詩一開始就表達了絕對的信心,結束時(第7節)也是這樣的語氣。這個觀念在本節當中被打斷了。
你們怎麼對我說?這個勸告一直延續到第3節結束。
我。英文KJV 為「我的靈」(見詩16:10注釋)。
像鳥飛。可能是一句格言,用來警告逃生的人。有誰能找到躲在叢林和巖縫中的小鳥呢?這個畫面希伯來人一定非常熟悉,因為他們有時會在洞穴裡藏身。大衛心裡很平安,因為他藏身在上帝裡。這個觀念經常出現在《詩篇》裡。
2 看哪,惡人彎弓,把箭搭在弦上,要在暗中射那心裡正直的人。
根基指好的政權所應依賴的原則。如果根基毀壞了,義人還能做什麼呢?如果國王和他的顧問藐視他們本該維護的原則,他們肯定就會垮臺。義人這時無可奈何,只能逃生。但是詩人並不聽勸說。4-6節是他的回答。
4 耶和華在他的聖殿裡;耶和華的寶座在天上;他的慧眼察看世人。
在天上。參哈2:20。有上帝在天上,所以詩人無所畏懼。受迫害的人有一位可以求告的保護者。詩人斬釘截鐵地回應勸他的人。
祂的慧眼察看。雖然上帝在天上,祂仍觀察祂地上兒女的舉動。上帝的觀察並不驚人所聞。祂憑著慈愛和公義,看到事實的真相。上帝在天上並無不諧之處,但祂仍關懷著祂在地上的兒女(見賽57:15)。
5 耶和華試驗義人;惟有惡人和喜愛強暴的人,他心裡恨惡。
試驗義人。上帝考驗所有的人,包括義人,但祂悅納義人,保證眷顧他們。
恨惡。上帝的本性是憎恨罪惡的。祂討厭罪惡在人間存在。這裡用人的語言來表達觀念,把罪和罪人等同起來(見賽1:14;見詩2:4注釋)。
6 他要向惡人密布網羅;有烈火、硫磺、熱風,作他們杯中的分。
網羅(pachim)。「陷阱」。英文RSV版譯為「火炭和硫磺」,是把原文的pachame 改為pachim。這種改法只是出於推測。七十士譯本與希伯來文是一致的。這裡可能暗指所多瑪和蛾摩拉的厄運(創19:24,28)。參耶穌再來時惡人的毀滅(路17:29,30)。
杯。這是比喻。上帝向惡人拿起杯子要他們喝。在古希臘,對受害人的懲罰往往是讓他飲下一杯毒酒。聖經常用杯來代表惡人的命運(見詩75:8;啟14:10;16:19)。
7 因為耶和華是公義的,他喜愛公義;正直人必得見他的面。
喜愛公義。義人是無所畏懼的;他們安心投靠上帝。大衛就這樣繼續闡述第一節所開始的觀念。
正直人必得見他的面。虔誠的人可以來到上帝面前(見詩4:6注釋;又見約壹3:2;啟22:4)。
「面對面我必要見主,
在星空中遙遠處;
面對面見主的榮耀,
到那時心意滿足!」(《讚美詩》505版205首)
正是因為這樣完全信賴與天上上帝的交往,支持著詩人依靠上帝每日的照顧。
以利亞曾抱怨「只剩下我一個人。」(見王上19:10)。本詩一開始也和他一樣,責難社會普遍的罪惡。詩人祈求拯救的禱告很快得到了答覆。上帝出面保護祂的兒女。本詩分為四段。
關於題記,見本書第616,629頁(《詩篇》序言)。
大衛的詩,交與伶長。調用第八。
1 耶和華啊,求你幫助,因虔誠人斷絕了;世人中間的忠信人沒有了。
耶和華啊,求你幫助。或「求你救我」。對詩人的答覆記錄在第5節。
斷絕。和以利亞一樣,詩人認為世上只有他忠於上帝(見王上19:10;參彌7:2)。「忠信」與「虔誠」是相對應的。在這普遍墮落的世代,詩人忘記了他在第5,7節所指的「剩餘的人」,即「一小群人」。我們要注意,不要過於強調虔誠的人總是一小群。耶穌曾宣布:「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個圈裡的」(約10:16)。祂有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忠信的人。參上帝對以利亞所說的話(見王上19:18)。
2 人人向鄰舍說謊;他們說話,是嘴唇油滑,心口不一。
謊。或「假話」。
心口不一。這樣的人是靠不住的,因為嘴上說一套,心裡想一套。
4 他們曾說:我們必能以舌頭得勝;我們的嘴唇是我們自己的,誰能作我們的主呢?
舌頭。他們利用言談實現自己邪惡的目的。他們用謊言和欺騙來武裝自己。他們不用公開的暴力,而是靠自己的口才,把上帝原為人類的福祉賜下的才能用在卑鄙的目的上。「在我們從上帝那裡所得到的一切恩賜中,沒有什麼比口才更大的了」(《天路》第335頁)。人們應當從這個恩賜中認識到自己最大的責任。
我們自己的。直譯是「與我們在一起的」,即站在我們一邊供我們使用。
作我們的主。就是控制我們的言談,使我們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許多人承認自己對所做的事情負責,但不願意對自己的話語責任。這樣的人應當注意救世主的勸戒(太12:37)。
5 耶和華說:因為困苦人的冤屈和貧窮人的嘆息,我現在要起來,把他安置在他所切慕的穩妥之地。
因為。上帝開始答覆詩人的祈禱。
起來。一旦時機成熟,上帝就會介入。壓迫者已有充分的機會暴露他們罪惡的企圖。上帝要實施神聖的裁決(見出2:24)。「起來」,指上帝為祂受苦的兒女出面施行審判。該詞經常在《詩篇》出現(見詩3:7;詩9:19;10:12)。
切慕。參該詞用於詩10:5。
6 耶和華的言語是純淨的言語,如同銀子在泥爐中煉過七次。
純淨的言語。這是一句典型的格言。與2-4節惡人的謊言相比,上帝的話語沒有任何虛假。
如同銀子。上帝的話語非常純潔,如同在爐中煉過七次的銀子。在其他東方的語言中,「七」象徵著完全。但願人說話都能象他們的創造主(見箴10:20;25:11)。
7 耶和華啊,你必保護他們;你必保佑他們永遠脫離這世代的人。
必保護他們。指第5節裡受騙子迫害的人。上帝必然保護祂的聖徒(見詩37篇)。
保佑他們。直譯為「保佑我們」或「保佑他」。這兩種形式在沒有元音的希伯來語中是一樣的。如果詩人考慮的是單數,他所強調的就是個性。
世代。詩人這裡指的是奉承,強暴和虛謊的人。他們人數眾多,所以有了第一節的印象。
統治者如果腐敗,作惡的人就會多。腐敗從統治者蔓延到受統治者。本詩的結束雖然是這種現狀,但全詩的主調依然是相信上帝會保佑無辜的人。
本詩以抗議開始(第1,2節),經過祈禱(第3,4節),最後以讚美結束(第5,6節)。在本詩中,詩人似乎被上帝拋棄,因仇敵每日的追逼而絕望,於是懇求上帝來幫助他,並在新的信心和希望中意識到上帝對他的祈求的答覆。一步一步畫面的轉換,使這首短詩顯得不同凡響。大衛可能是在掃羅手中不斷受試煉時寫下這首詩的。本詩是一個令人鼓舞的範例,說明義人在感到自己被上帝拋棄時,有權利求告上帝,並體驗祂看顧的美好保證。
關於題記,見本書第616,627頁(《詩篇》序言)。
大衛的詩,交與伶長。
1 耶和華啊,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你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
詩人在苦難中發出這人性的呼喊。他覺得自己的苦難似乎沒有盡頭。這是基督徒在長期默默忍受痛苦,到了人性再也忍受不了的程度時自然發出來的呼喊。在這種情況下,人可望體驗詩人在本詩的最後所表達的滿足(第5,6節)。
據說路德曾講過:「希望會失望,但失望會生出希望」。詩人苦難的第一個方面是覺得上帝忘記了他(見詩42:9;44:24)。他焦急地呼喊:「難道我的苦難將永不休止嗎?」在第1,2節出現了四次「幾時」,說明了詩人受苦的四個方面。他苦難的第二方面是覺得上帝對他掩面不顧(見詩30:7)。上帝面上的光是我們最大的福惠;如果這個光撤走,我們就會絕望。參亞倫的第二句祝福(民6:25)。
2 我心裡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要到幾時呢?
籌算。指詩人不斷謀劃擺脫仇敵的方法。這個仇敵可能是掃羅。這是他苦難的第三方面。他心裡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
愁苦。心靈中所背負的憂慮和重擔。
升高。這是詩人苦難的第四方面。詩人現在從絕望的叫喊轉向求救的祈禱。我們不要向黑暗觀看,而當仰望光明。我們要謹慎,免得心靈的痛苦變為焦躁。我們一心關注自己的苦難上是沒有好處的。班揚說:「我看出魔鬼的一個老詭計就是讓人過多考慮自己的罪孽。」
3 耶和華我的上帝啊,求你看顧我,應允我!使我眼目光明,免得我沉睡至死;
看顧我,應允我。與第一節不同,詩人雖然覺得上帝忘記了他,仍稱祂為「我的上帝」。
使我眼目光明。「眼睛是心靈的光」。它反映了我們內心的感情。禱告是心靈的望遠鏡。它能提供真正的洞察力。
沉睡至死。直譯是「睡死」。死亡常常被說成睡覺(伯3:13;7:21;14:12;但12:2;比較約11:11;帖前4:13,14)。
4 免得我的仇敵說:我勝了他;免得我的敵人在我搖動的時候喜樂。
詩人祈禱的內容從本詩所指迫害他的人,擴大到從所有仇敵的手下得救。禱告現在轉變為信心。
我依靠。忠實的祈禱戰勝了第1,2節的沮喪。
救恩。主要是指從目前的困境中得救。
心中充滿讚美就必須表達出來。詩人從第1,2節失望的「幾時」,變成成讚美的歌。通過懇求,他從悲傷到歌唱。感恩的金絲貫穿於整首詩。
本詩呈現一幅十分不幸的畫面。在邪惡不信的世界中,道德普遍敗落。但詩人確信上帝必與義人同在。《詩篇》53篇與本篇基本上相同(見該篇注釋)。
關於題記,見本書第616頁(《詩篇》序言)。
大衛的詩,交與伶長。
1 愚頑人心裡說:沒有上帝。他們都是邪惡,行了可憎惡的事;沒有一個人行善。
愚頑人(nabal)。指在道德或智力方面有缺陷的人。這裡的nabal 似乎指缺乏智慧,道德觀念和屬靈觀察力,看不見道德和宗教方面的價值。他們是實利主義者,按照規模和權力來判斷價值。「愚頑人」的最好注釋是《箴言》。
沒有上帝。愚頑人為了社交和生意,口頭上也許承認上帝,但他們「心裡」沒有信仰上帝的位置(見羅1:20,21)。
沒有一個人行善。這是一幅完全墮落的畫面,是以下幾節所強調的。保羅曾引用1-3節證明猶太人和外幫人都受罪惡所控制(羅3:10-12)。
2 耶和華從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沒有,有尋求上帝的沒有。
與愚頑人的說法(第1節)相反,這裡描繪上帝從天城垂視觀察世人的活動(見詩102:19)。和挪亞的時代一樣,世界似乎已經到了必須審判的時候了(見創6:12;參創11:5;18:21)。
3 他們都偏離正路,一同變為汙穢;並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
偏離正路。即偏離公義的道路。
變為汙穢('alach)。與一個表示牛奶變酸的阿拉伯語詞根有關係。該詞只用在伯15:16和詩53:3的相應句子裡。詩53:3是與詩14:1相對應的。
4 作孽的都沒有知識嗎?他們吞吃我的百姓,如同吃飯一樣,並不求告耶和華。
沒有知識。這個問題以上帝的口吻發出。人內難道愚蠢到以為上帝會忽略他們的腐敗而不懲罰他們呢?
我的百姓。餘民,就是第5節「義人的族類」。詩人把自己與上帝的子民,他的家庭和朋友視為一體。
並不求告耶和華。他們不承認上帝。他們既然不信祂,又怎能求告祂呢(見羅10:14)?第4節與第2節的相對應的。
5 他們在那裡大大的害怕,因為上帝在義人的族類中。
在那裡。就是他們作惡的地方。當上帝起來審判的時候,他們就害怕了。
義人的族類。上帝幫助和保護那些在祂的眼前行義的人。關於「族類」,見詩12:7;參詩24:6;73:15。在烏加列文獻中(見第618頁),該詞譯為「會眾」或「住處」。也許就是本句的意思。
6 你們叫困苦人的謀算變為羞辱;然而耶和華是他的避難所。
惡人不相信上帝。他們嘲笑諷刺信靠上帝之困苦人的計劃和意圖。
7 但願以色列的救恩從錫安而出。耶和華救回他被擄的子民。那時,雅各要快樂,以色列要歡喜。
錫安。見詩2:6注釋。錫安經常被說成是上帝的住處。祂從在那裡統治著世界。
救回他被擄的子民。不一定指字面上的被擄。希伯來人經常離鄉背井(見《士師記》)。這句話常用來表示擺脫受壓迫或屬靈低落的狀況(見伯42:10;結16:53;何6:11;摩9:14)。
雅各。常與「以色列」並提(見詩78:21,71;105:23),在整部《舊約》中是對希伯來人的又一個稱呼(見賽2:3;摩7:2)。關於「以色列」,見創32:28注釋。本詩一開始描繪普世的不信現象;在結束時宣布希望以色列最終得救。
除了《詩篇》23篇以外,本詩可能是《詩篇》裡最為人熟悉和喜愛的了。本詩被稱為《好公民和上帝的紳士》。它最完整地表達了《詩篇》中理想的人。《塔木德》說,本詩歸納了《摩西五經》的613條命令。在結構上,第1節和第5節第二句形成一個包裹,裡面是理想之人的具體美德。
關於題記,見本書第616,627頁(《詩篇》序言)。
大衛的詩。
1 耶和華啊,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在你的聖山?
耶和華啊。本詩一開始就指出上帝是主人。祂的住所歡迎什麼樣的客人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十一項(見詩24:3-5;賽33:13-16;亞8:16,17)。
寄居。指暫時做客,而不是長期居住。
住。指長期居住。什麼樣的客人才有資格成為上帝住處的永久居民呢?
你的聖山。見詩2:6注釋。本句所暗示的高度說明完美的品格遠超過普通的品格。要獲得蒙上帝悅納的品格,就要攀登到平凡之上。
行為正直。第2-5節是對第1節兩個問題的具體回答;先用肯定句(第2節);後用否定句(第3-5節)。「正直」的原文tamim有「完美」,「沒有欠缺」的意思。上帝叫亞伯拉罕作完全人(「tamim」,創17:1)。他是《舊約》裡的完美人物之一。上帝對基督徒也有這麼高的標準(太5:48),並承諾幫助達到這個目標(見《教育論》第18,19頁)。
作事公義。見約壹3:6-10。
心裡。真正的基督徒說話絕對誠實。他的信仰在心中有位置,並從口中忠實地說出來(見箴4:23)。
本節是對第1節問題的概括性回答。答案不在禮儀和形式,而在高尚的行為所表現的品格。
3 他不以舌頭讒謗人,不惡待朋友,也不隨夥毀謗鄰裡。
讒謗人(ragal)。參雅3:2-11節。猶太人的傳統認為誹謗人就是否認上帝的存在。《塔木德》說:「我(上帝)和他(誹謗者)不可能一起住在世上。」
不惡待朋友。不傷害朋友。「朋友」可以指任何與我們有關係的人。
不隨夥毀謗鄰裡。不隨便相信有關他人的壞話,不傳播有關他人品格的流言,在生活上遵循那黃金之律(利19:18;太7:12)。本節的三個否定句是接在第2節的肯定性概述之後的。
4 他眼中藐視匪類,卻尊重那敬畏耶和華的人。他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
藐視。不要與「定罪」混淆。理想的人會正確評價他人,看到實際的品格,不掩飾罪惡。他不惡待毀謗他人(第3節),對所有的人行義。他冷靜地判斷問題。「如果實行這樣的原則,就會產生多大的社會變革啊!」(戴維森)
尊重。他不在乎人的等級,膚色和其他區別人的條件,卻尊重真正跟隨上帝的人。他視同胞的真正信仰,高過他的出生或地位。
敬畏(yara)。「敬畏」是智慧的開端(詩111:10;箴9:10)。
自己吃虧。他一旦做出承諾,或籤下合同,即使吃虧,也要信守。「他一諾千金。」
5 他不放債取利,不受賄賂以害無辜。行這些事的人必永不動搖。
放債(neshek)。「利息」。這是合法的,而不是高利貸。希伯來人不可向窮人收取利息,特別是貧窮的以色列人(出22:25;利25:35-37;申23:19),但可以向外人收取利息(見申23:20)。定這種區別似乎是為了讓希伯來人相互視為兄弟。如果收利息,就失去了兄弟的情分。遵守這種倫理理念,會達到更高尚的品格。
不受賄賂。他不損人利己。聖經禁止受賄(見出23:8;申16:19;參箴17:23)。一個好政府的生存,靠的秉公行義。賄賂會毀掉好的政府。
永不動搖。這是對第1節問題最終簡潔的回答。一個具備2-5節所描述之品格能成為上帝的客人。他站在可靠的基礎上,「永不動搖」。「有穩固根基!」(《讚美詩》505版286首;見太7:24,25;參詩16:8)
這就是在上帝和世人眼中真正基督徒的品質。
本詩表達了來自完全順服上帝的完美幸福。詩人從認為上帝是他唯一的保護者,進步到宣布永生的信念。這是《舊約》少有的明確宣言。本詩的最後幾節含有彌賽亞的信息。本詩共有六段。有人認為撒上26:19是本詩的特殊背景,但這只是推測。關於大衛是本詩的作者,見徒2:25;參《使徒行述》第227頁。
關於題記,見本書第616,627頁(《詩篇》序言)。
大衛的金詩。
求你保佑我。本詩一開始就是真誠信靠的祈禱。詩人不是在危險中求救,而只是求主不斷的眷顧。
我投靠你。或「避難」。
2 我的心哪,你曾對耶和華說: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
我的心哪。這個詞組原文中沒有。插進去是因為原文的動詞「說」是陰性的。若是這樣,主語就必須理解為陰性的。但好幾份希伯來語文稿和七十士譯本裡的動詞是第一人稱,故可譯為:「我對主說」等。
我的主。這裡的原文不是Yahweh,而是'Adonai(「我的主」,見本注釋卷一第35頁)。
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直譯是「我的好處不在你」。故含義不明。英文RSV版「除了你,我沒有好處」是依據《塔木德》和耶柔米的意譯。詩人可能指「上帝是我一切好處的來源;所以我只相信和依靠祂」。
聖民(qedoshim)。「聖」就是像上帝(見利19:2)。上帝的子民順從祂的律法,披戴基督的義袍,應當因上帝稱他們為祂的聖民而歡欣。大衛很高興與聖民聯繫在一起。他們是上帝特選的子民,是屬於上帝的真正貴族。愛上帝是上帝子民之間最牢靠的紐帶(見詩55:14;133:)。
4 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或作:送禮物給別神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他們所澆奠的血我不獻上;我嘴唇也不提別神的名號。
愁苦。那些選擇耶和華之外別神的人將繼續愁苦,而詩人從真神那裡所得到的都是好處。
澆奠的血。由於酒在耶和華的崇拜中用為「奠祭」(出29:40;民15:5,7),本句似乎暗示動物的血被外邦人用於相似的目的。希伯來人拒絕這種做法(見創9:4;利3:17;7:26)。大衛不會參加異教神的崇拜,連他的嘴唇也不提這些神的名字。
5 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
產業。參民18:20。同樣,在迦南的土地分配給各個支派時,利未人的產業是上帝,而不是土地。所以詩人說上帝是他產業。基督徒也可以這樣信靠上帝。我們的祈禱應當是:「在地上只有你。」
我杯。我的命運或生活狀況(見詩11:6)。在烏加列文獻中(見本書第618頁),「杯」是指「命運」。詩人的乾渴只能在上帝那裡得到滿足。
持守。可能源於希伯來詞tamak。
我所得的。參民26:55。詩人可能想分到一塊迦南地。
6 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我的產業實在美好。
繩(chabalim)。「測量分配土地的繩子」。上帝為詩人挑選,所以是最好的。
我的產業實在美好。指第5節的「產業」。這種體會使詩人發出以下幾節的感恩。
7 我必稱頌那指教我的耶和華;我的心腸在夜間也警戒我。
心腸。見詩7:9注釋。內心深處對於上帝的情感。
在夜間。在寧靜的夜晚,上帝以特別甜蜜的口吻對人心說話(見詩4:4)。
8 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至搖動。
擺。彼得把8-10節、保羅把第10節解釋為預言基督在肉身復活(徒2:25-31;13:35-37)。所以本詩的這一部分是有關彌賽亞的。這幾節顯然是指基督從墳墓中復活出來。關於耶穌的復活,見路24:39;約20:27。
在我面前。在大衛看來,上帝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地在他身邊。以諾曾與上帝同行(創5:22;見《證言》卷五第596頁;《證言》卷八第329-331頁)。摩西始終注視上帝(見《證言》卷五第652頁)。我們需要經常意識到上帝的同在。這種感覺不但能遏止罪惡,而且使心情舒暢,生活快樂,境遇有了意義。
在我右邊。這個短語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上帝,在《詩篇》裡經常用到。這是一個尊貴光榮的位置,是受到保護的。本節指上帝。
不至搖動。見詩15:5。基督徒站在萬古磐石之上,完全可以歡喜快樂。
9 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原文作榮耀)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
靈(原文作榮耀,kabod)。七十士譯本是「舌」,參徒2:26。大衛是最活躍的歌手。他用全身心來讚美上帝。他在地上的生活是他將來天上生活的預嘗。「讚美的歌聲能營造天國的氣氛」(《教育論》第161頁)。
居住(shakan)。「定居」。
10 因為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
撇(`azab)。「拋棄」。 「陰間」是she'ol」。
靈魂(nephesh)。該詞在《舊約》中出現755次,有144次出現在《詩篇》中,經常譯為「靈魂」。這種譯法並不合適。現簡單分析該詞詞義,可能有助於讀者理解聖經作者使用它的原意。
Nephesh的詞根是動詞naphash,在《舊約》中只出現三次(出23:12;31:17;撒下16:14),譯為「舒暢」,「歇息歇息」。它似乎回到了「呼吸」的基本含義。
nephesh的定義源於聖經中創造人類的記錄(創2:7)。聖經說,上帝賜生命給祂所創造的人,使他「成了有靈(nephesh)的活人」。「靈」 (nephesh)不是原來存在的,而是在創造亞當時才有的。一個新的「靈」是每一個孩子出生時才產生的。每一次出生都意味著一個獨特的新生命的誕生。它是獨立的,與其他類似的生命體不同。儘管有無數類似的個體,但沒有一個是完全一樣的。希伯來語nephesh 所強調的,似乎是這種個體的獨特性。
nephesh 不僅指人,也指動物。「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nephesh)的物」(創1:20)。飛禽走獸被稱為「活(nephesh)物」(創2:19)。所以動物和人類都是有「nephesh」的。
「靈」 (nephesh)的基本概念是表示個體,而不是個體中一個成分。這似乎就成了nephesh各種場合含義的基礎。所以最好說某個人或動物是一個nephesh,而不是說他或它有nephesh。
根據nephesh表示個體或個人不基本概念,產生了它與人稱代詞連用的習語。「我的靈魂」就是指「我」。「他們的靈魂」就是指「他們」。
由於每一個新nephesh均代表一個新生命,故nephesh經常被用作「生命」的同義詞。在英文KJV版中,有119次把nephesh譯為「生命」。還有的地方譯為「生命」更加準確(見王上17:21注釋)。
聖經裡的nephesh大都可譯為「人」,「個人」,「生命」,或相應的人稱代詞。如「在哈蘭所得的人口(nephesh)」(創12:5);「我的命(nephesh)也因你存活」(創12:13);「那人(nephesh)必從民中剪除」(利19:8)。
離世的人睡在一起(見箴15:11注釋)。這個預言在基督復活時應驗了(徒2:25-31)。關於《舊約》預言解釋的原則,見申18:15注釋。
聖者(chasid)。常譯為「聖民」(見詩30:4;31:23;50:5;79:2等等;見詩36篇補充注釋)。
朽壞(shachath)。常譯為「坑」(伯33:18,24,28,30;9:31等),「朽壞」(伯17:14),「深坑」(伯33:22)和「滅亡的坑」(詩55:23)。
11 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
指示我。直譯是「使我知道」。
生命的路。即通往生命之路。
滿足的喜樂。給上帝的兒女綽綽有餘的滿足(見弗3:20)。
在你右手中。上帝的手中有充足的永恆喜樂,要賜給祂的兒女。這種喜樂是取之不竭的。它與無窮的上帝共存(見林前2:9;《善惡之爭》第674-678頁;《教育論》第301-309頁)。
本詩美妙地表達了人對上帝的選擇,在祂裡面的喜樂,對別神的拒絕,在上帝所安排的命運中的安慰,以及上帝現在和永遠幫助他們的默默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