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收費專欄是配套《中學生如何寫出優秀議論文·原理》的議論文高分實戰專欄(初中版)。凡購買本專欄者即可免費獲得《中學生如何寫出優秀議論文·原理》(完整修訂版35000字)。
這是目前我見過的最好的議論文實戰教程。
中考高分議論文實戰30課,每一道真題從三層階梯進行引領:
1.題解邏輯:精準審題 成功一半
2.哲理思辨:深度立意 高分保障
3.構思成篇:精煉表達 挑戰滿分
每一課都能提升你的審美,為你激發出讓人驚豔的創造。
正課開始:
真題
閱讀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只是抵達了生活的平凡」。平凡,是每個人都想著要去突破的。但平凡的真味、深味,又恰恰是在人生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之後。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從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種自知平凡的謙卑。
請以「平凡的智慧」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如下:
1、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
2、不少於600字。
3、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
1 題解邏輯:精準審題 成功一半
這是一道給材料的命題作文,題目「平凡的智慧」,明確指向是要探討「智慧」,且必須是關於「平凡」的智慧,顯然這最起碼要思考這兩層內容:
① 平凡中到底有些什麼樣的智慧?
③ 平凡中的智慧有怎樣的意義?
要思考這些內容,首先得明確「平凡」的概念。這需要充分結合題目材料去理解。
一個詞語如果沒有特定條件的限制,其概念範圍就可以無邊無際,討論起來將非常複雜。比如平凡這個詞,可以與優秀對應,就是很一般,沒啥優秀可言。可以與特別對應,就是普普通通,大眾化,沒啥特別之處。可以與創新、特色、個性、顯赫、異常、神奇、怪誕、深邃、引人注意、與眾不同、富有情趣、獨有情操等等對應,每一種不同的對應,都有不同的意味。一個詞語具有豐富而細微的意味變化,正是漢語魅力之一。
這麼說,是要同學們注意分析題目材料中對「平凡」的定位,雖然「平凡的智慧」本身沒有明確範圍,但這個命題是在一段材料之後出現,是對材料的概括提煉,材料對「平凡」是有明確概念範圍的。我們可以冒險突破材料定義的範圍去探究更廣闊的平凡意味,但並不意味著這個突破就是更好的作文方法,反而稍有不慎就可能寫偏題,後面會專門探討這一點。對這個題目而言,在一段材料後給出了一個確定命題,顯然是要考核你能否基於材料邏輯來進行定向的探究思考。
先來研究這個材料中「平凡」的意義。
這個題目給出的四句話,前面三句所構成的邏輯是為了說明第四句這個結論:人不能光想著超越,還要有一種自知平凡的謙卑。來看一下這個具體邏輯:
①「我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只是抵達了生活的平凡」。
這是出自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的一句話,後因安徽省文聯主席陳先發在復旦大學的演講而廣為人知。不過,不知道它出自哪裡,是誰講的,也並不影響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裡我需要先插入一個常識:有人喜歡把大量名人名言當作知識儲備背下來,這個是個人喜好,沒什麼問題,但並不意味著背了很多名人名言就有深刻思想,如果因此而寫作文時動不動就堆上幾句名人名言來顯示深刻,有時可能效果適得其反。——每一句名言應該都有嚴謹的邏輯,即使並不非得結合名言誕生過程中的人物個性、經歷、命運、價值觀等背景,也得理順名言本身的內在邏輯,建立起名言與作文內容之間的邏輯關聯。但是把名言當作死知識背下來的,往往就忽略了解讀名言的邏輯,只是把名言當成一個知識來顯擺。作文中的名言如果引用不當,反而會造成作文的擰巴,甚至因此暴露了作文者思想的蒼白和審美水平的低下。
我們試著脫離毛姆或思特裡克蘭德(《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來理解這句關於平凡的名言。
這句話裡的「平凡」看起來非同凡響,因為是「用盡了畢生力氣」才抵達的。但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一輩子白折騰了,最終仍然不過是平凡。細細一想,「抵達」這個表達,是朝著既定方向的行進,最終才有「抵達」的結果。也就是說,這句話中的「我」是把「生活的平凡」當作了人生目標,且經過了「畢生努力」才終於實現了這個目標。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平凡,這麼奇怪呢?
這個句子裡並沒有明確定義,所以這個奇怪的平凡就有無數種可能,這可不好猜。別急,先放下,接著往後看,就會發現,原來後面兩句其實正是對這個「平凡」的解釋。
②平凡,是每個人都想著要去突破的。
③但平凡的真味、深味,又恰恰是在人生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之後。
我不明白這裡為什麼要分成兩句。我懷疑把應該是逗號的打成了句號。這裡的兩個句子,語意上是完全連貫的,後句的轉折也分明是對前句而言,句式上也是承接了前句的「平凡」的,所以基本可以判斷並不是兩個獨立的句子。但因為是從原卷上拷貝下來的題目,我就保持原樣,正好可以藉機再給同學們普及一個常識:如果發現試卷上出現了錯誤,就不能去糾結,只要基於邏輯能推理出原來是命題者(有時是作者)犯的一個錯誤就行了,我們有時的確得透過錯誤去理清命題者(或作者)想要表達的本來意思。這種情況在平時考試中是偶有發生的,畢竟卷子都是人出的,文章也是人寫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犯點錯也並不奇怪。不過,在規範嚴謹的中考、高考時,這種情況是極少出現的。
咬文嚼字,是文字推理邏輯中特別重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在整體語意的基礎上來咬文嚼字。
這個句子用「平凡是……但平凡又恰恰是……」的句式,表現了「平凡」的兩種不同含義。前一個平凡看起來是與優秀、卓越相對應,是平庸、沒出息的意思;後一個平凡則是指人生絢爛之極後的平淡境界,這種境界是指取得了成功、經歷了輝煌之後的寵辱不驚,把榮譽、得失都看淡了,是一種從容淡泊、寧靜致遠的平凡。
回頭來看「我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只是抵達了生活的平凡」那句話,不管它是在什麼背景下說的、原意到底包含了些什麼內容,放在這個語境裡,其中的「平凡」就只能是②、③這兩種平凡中的後一種。因此,前面這三句並不是分別表意,而是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要用畢生努力去達到後一種平凡的境界。很顯然,這是一種先要創造「人生絢爛」才能抵達的境界。
然後來看第四句:
④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從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種自知平凡的謙卑。
說「人光有超越不夠」,並沒有否定超越,而是說除了超越還需要別的。這個「別的」,後面有兩層:第一層說要從平凡中汲取智慧,這是承接了前面三句的邏輯,是要從前面說的後一種平凡中汲取智慧,要以一顆平凡心去看待自己的超越;第二層說要有自知平凡的謙卑,這是對前面三句邏輯的延伸。謙卑是一種心境,是絢爛之後如何才能歸於平淡的修養。謙卑自然也是包含了絢爛的,如果根本不曾絢爛,一直平平庸庸,就談不上謙卑了。有了謙卑的修養,那麼即使我們的人生超越了、絢爛了,也不至於癲狂失性,最終有了走向平淡境界的可能。可見,「自知平凡的謙卑」中的「平凡」,也是指前面兩種平凡中的後一種,只有認識了平凡的真味、深味,才會有謙卑的修養。
所以從題目材料的整體來看,前面三句是給「平凡」下定義,最後這一句是提出了如何對待平凡,是前三句的總結和延伸。
題目材料的邏輯理順了,對於這個材料中的「平凡」概念也就清楚了。下面來探討如何提煉論點,深度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