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從平凡之辨中獲取人生之智

2020-12-14 王小弘說教育

本收費專欄是配套《中學生如何寫出優秀議論文·原理》的議論文高分實戰專欄(初中版)。凡購買本專欄者即可免費獲得《中學生如何寫出優秀議論文·原理》(完整修訂版35000字)。

這是目前我見過的最好的議論文實戰教程。

中考高分議論文實戰30課,每一道真題從三層階梯進行引領:

1.題解邏輯:精準審題 成功一半

2.哲理思辨:深度立意 高分保障

3.構思成篇:精煉表達 挑戰滿分

每一課都能提升你的審美,為你激發出讓人驚豔的創造。

正課開始:

真題

閱讀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只是抵達了生活的平凡」。平凡,是每個人都想著要去突破的。但平凡的真味、深味,又恰恰是在人生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之後。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從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種自知平凡的謙卑。

請以「平凡的智慧」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如下:

1、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

2、不少於600字。

3、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

有一種平凡叫大美無言

1 題解邏輯:精準審題 成功一半

這是一道給材料的命題作文,題目「平凡的智慧」,明確指向是要探討「智慧」,且必須是關於「平凡」的智慧,顯然這最起碼要思考這兩層內容:

① 平凡中到底有些什麼樣的智慧?

③ 平凡中的智慧有怎樣的意義?

要思考這些內容,首先得明確「平凡」的概念。這需要充分結合題目材料去理解。

一個詞語如果沒有特定條件的限制,其概念範圍就可以無邊無際,討論起來將非常複雜。比如平凡這個詞,可以與優秀對應,就是很一般,沒啥優秀可言。可以與特別對應,就是普普通通,大眾化,沒啥特別之處。可以與創新、特色、個性、顯赫、異常、神奇、怪誕、深邃、引人注意、與眾不同、富有情趣、獨有情操等等對應,每一種不同的對應,都有不同的意味。一個詞語具有豐富而細微的意味變化,正是漢語魅力之一。

這麼說,是要同學們注意分析題目材料中對「平凡」的定位,雖然「平凡的智慧」本身沒有明確範圍,但這個命題是在一段材料之後出現,是對材料的概括提煉,材料對「平凡」是有明確概念範圍的。我們可以冒險突破材料定義的範圍去探究更廣闊的平凡意味,但並不意味著這個突破就是更好的作文方法,反而稍有不慎就可能寫偏題,後面會專門探討這一點。對這個題目而言,在一段材料後給出了一個確定命題,顯然是要考核你能否基於材料邏輯來進行定向的探究思考。

先來研究這個材料中「平凡」的意義。

這個題目給出的四句話,前面三句所構成的邏輯是為了說明第四句這個結論:人不能光想著超越,還要有一種自知平凡的謙卑。來看一下這個具體邏輯:

①「我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只是抵達了生活的平凡」。

這是出自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的一句話,後因安徽省文聯主席陳先發在復旦大學的演講而廣為人知。不過,不知道它出自哪裡,是誰講的,也並不影響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裡我需要先插入一個常識:有人喜歡把大量名人名言當作知識儲備背下來,這個是個人喜好,沒什麼問題,但並不意味著背了很多名人名言就有深刻思想,如果因此而寫作文時動不動就堆上幾句名人名言來顯示深刻,有時可能效果適得其反。——每一句名言應該都有嚴謹的邏輯,即使並不非得結合名言誕生過程中的人物個性、經歷、命運、價值觀等背景,也得理順名言本身的內在邏輯,建立起名言與作文內容之間的邏輯關聯。但是把名言當作死知識背下來的,往往就忽略了解讀名言的邏輯,只是把名言當成一個知識來顯擺。作文中的名言如果引用不當,反而會造成作文的擰巴,甚至因此暴露了作文者思想的蒼白和審美水平的低下。

我們試著脫離毛姆或思特裡克蘭德(《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來理解這句關於平凡的名言。

這句話裡的「平凡」看起來非同凡響,因為是「用盡了畢生力氣」才抵達的。但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一輩子白折騰了,最終仍然不過是平凡。細細一想,「抵達」這個表達,是朝著既定方向的行進,最終才有「抵達」的結果。也就是說,這句話中的「我」是把「生活的平凡」當作了人生目標,且經過了「畢生努力」才終於實現了這個目標。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平凡,這麼奇怪呢?

這個句子裡並沒有明確定義,所以這個奇怪的平凡就有無數種可能,這可不好猜。別急,先放下,接著往後看,就會發現,原來後面兩句其實正是對這個「平凡」的解釋。

②平凡,是每個人都想著要去突破的。

③但平凡的真味、深味,又恰恰是在人生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之後。

我不明白這裡為什麼要分成兩句。我懷疑把應該是逗號的打成了句號。這裡的兩個句子,語意上是完全連貫的,後句的轉折也分明是對前句而言,句式上也是承接了前句的「平凡」的,所以基本可以判斷並不是兩個獨立的句子。但因為是從原卷上拷貝下來的題目,我就保持原樣,正好可以藉機再給同學們普及一個常識:如果發現試卷上出現了錯誤,就不能去糾結,只要基於邏輯能推理出原來是命題者(有時是作者)犯的一個錯誤就行了,我們有時的確得透過錯誤去理清命題者(或作者)想要表達的本來意思。這種情況在平時考試中是偶有發生的,畢竟卷子都是人出的,文章也是人寫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犯點錯也並不奇怪。不過,在規範嚴謹的中考、高考時,這種情況是極少出現的。

咬文嚼字,是文字推理邏輯中特別重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在整體語意的基礎上來咬文嚼字。

這個句子用「平凡是……但平凡又恰恰是……」的句式,表現了「平凡」的兩種不同含義。前一個平凡看起來是與優秀、卓越相對應,是平庸、沒出息的意思;後一個平凡則是指人生絢爛之極後的平淡境界,這種境界是指取得了成功、經歷了輝煌之後的寵辱不驚,把榮譽、得失都看淡了,是一種從容淡泊、寧靜致遠的平凡。

回頭來看「我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只是抵達了生活的平凡」那句話,不管它是在什麼背景下說的、原意到底包含了些什麼內容,放在這個語境裡,其中的「平凡」就只能是②、③這兩種平凡中的後一種。因此,前面這三句並不是分別表意,而是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要用畢生努力去達到後一種平凡的境界。很顯然,這是一種先要創造「人生絢爛」才能抵達的境界。

然後來看第四句:

④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從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種自知平凡的謙卑

說「人光有超越不夠」,並沒有否定超越,而是說除了超越還需要別的。這個「別的」,後面有兩層:第一層說要從平凡中汲取智慧,這是承接了前面三句的邏輯,是要從前面說的後一種平凡中汲取智慧,要以一顆平凡心去看待自己的超越;第二層說要有自知平凡的謙卑,這是對前面三句邏輯的延伸。謙卑是一種心境,是絢爛之後如何才能歸於平淡的修養。謙卑自然也是包含了絢爛的,如果根本不曾絢爛,一直平平庸庸,就談不上謙卑了。有了謙卑的修養,那麼即使我們的人生超越了、絢爛了,也不至於癲狂失性,最終有了走向平淡境界的可能。可見,「自知平凡的謙卑」中的「平凡」,也是指前面兩種平凡中的後一種,只有認識了平凡的真味、深味,才會有謙卑的修養。

所以從題目材料的整體來看,前面三句是給「平凡」下定義,最後這一句是提出了如何對待平凡,是前三句的總結和延伸。

題目材料的邏輯理順了,對於這個材料中的「平凡」概念也就清楚了。下面來探討如何提煉論點,深度立意。

相關焦點

  • 人生大課 首飾之「智」
    居家三個月,中國美院萬名師生全體「上線」,以網絡為課堂,為人生而藝術。許江院長言:「史無前例的疫情,錘鍊了史無前例的人性關懷,史無前例的線上教學,塑造了史無前例的人生大課」。高世名副院長則視其為一次深化藝術教育內涵的線上教改。
  • 《一堂好課》:越是平凡,越是需要知道人生的其他活法
    《一堂好課》裡好課不止一節,每一堂課都精彩絕倫,期期嘉賓都讓人驚喜,比如文學課請來了文學大家王蒙,思政課邀來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金一南,電影課則來了中國第五代導演領軍人物陳凱歌,這麼多領域,這麼多名家、專家、大家,內容想不好看都難,於是我把每一期節目都看了,甚至我還計劃看第2遍、第3遍書。為什麼這本書帶給我這麼大的觸動?
  • 義利之辨
    這一段短短的對話讓《孟子》開章明義,孟子思想最核心的「義利之辨」也和盤託出。君主、官員、百姓對「義利」都有著自己的「辨」,在「義」這樣的內在道德準則和「利」這樣的外在結果之間的「義利之辨」橫亙在孟子之後的中國時空,作為無形的力量,左右著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
  • 萬物本原與人生價值:論張載儒佛之辨的核心問題
    摘要:儒佛之辨構成了張載哲學的重要內容,而對萬物本原的追問與對人生價值的安頓則是其中的兩個核心問題。就前者而言,佛教主張「真如緣起」,以真如本心為萬物的本原,但在張載看來,這一思想實質上是以精神實體作為萬物的本原,不具有真理性。
  • 鈕則圳:朱子「道心人心說」新探——與孟子「人禽之辨」比較
    [3]14可以看出,朱子此處將心理解為虛靈知覺。這種心之知覺乃一身之主宰,具體來說是具眾理、行此情、應事物之主宰,這種思想與其晚年《尚書大禹謨注》中「心者,人之知覺,主於身而應事物者也」[4]3180的說法是一致的。然則心之中何以有道心與人心的差別?朱子認為,這種差別源於不同知覺發生的根源不同。
  • 細微之處顯真功,平凡之中不平凡
    細微之處顯真功,平凡之中不平凡吳國才 清風徐來 歲月留香 助力成長 7月1日細微之處顯真功,平凡之中不平凡——桐城市2018年送教下鄉活動心得體會之點滴但我校吳美榮老師和桐城二中黃娟老師的課,還有師訓中心萬仁彬先生與桐城市教研室姚芳老師的講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任憑時光流逝,總有一些感觸在心頭,我覺得他們都是細微之處顯真功,平凡之中不平凡。正如二中吳厚明校長所說:「吳美榮老師的課已無懈可擊。」整節課猶如課前名曲《高山流水》。
  • 企業培訓:從平凡到卓越,開啟你的那扇人生蛻變的門
    從平凡到卓越管理者素質訓練從平凡到卓越領導者素質訓練從平凡到卓越企業家素質訓練歷經4年同名書籍《這一生,從平凡到卓越》出版!這本由創始人著述的書匯集課程中所見、所感、所想、所得只為與更多人分享,幫助大家改變與成功15年,從平凡到卓越2006年成立至今整整15年從平凡到卓越公開課從2006年1月的第一期到131期內訓開展了500餘期超過
  • 先秦時期的義利之辨
    義利之辨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的核心問題,是先秦時期公私之辨展開的主要形式。程顥曰:「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
  • 觀點丨楊柳岸:人禽之辨的基本結構與功能——以孟子、朱子和船山為中心
    2這些說法我們基本同意,本文試圖在前人基礎上更進一步,一是闡明人禽之辨的基本理論結構,二則,以孟子、朱熹、船山為核心,考察人禽之辨在儒家哲學中扮演的角色。1李智福:《人之發現與類之自覺:晚周諸子「人禽之辨」勘會》,《諸子學刊》第十四輯,第19-33頁。 2陳科華:《先秦儒家的「人禽之辨」》,《倫理學研究》2019年第3期。 3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頁。 4趙法生先生認為,在孟子之前,儒家存在一個以情論性的「性情論」的階段。
  • 汪蘇瀧帶來電影同名主題曲《無名之輩》,唱出平凡人卻不平凡人生
    《無名之輩》敘述無名之輩「不下跪,不無畏」的堅韌性格,以及卑微無奈卻又不甘於平凡的倔強。整首歌十分符合電影想給人呈現的感覺,汪蘇瀧的時而呢喃時而低吼爆發,一步步將無名之輩心中的無奈不屈不饒唱出來,令人動容並深深地為之震撼。我們都雖是無名之輩,但你可甘願一生平凡?「也許我們不是世界的主角,但我們也不做人生的雞肋。」
  • 好書推薦:《平凡的世界》中,那些不平凡的人生
    勞動與愛情、挫敗與追求、痛苦與幸福、平凡生活與巨大社會變革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出了普通人在大的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路遙憑藉《平凡的世界》獲得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運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來歌頌普通勞動者的文學作品。
  • 二十一世紀的「夷夏之辨」?
    在我寫的《清軍入關和日本侵華為何不能混為一談》文章中,我對「元、清等少數民族是亡國,與日軍侵華並無兩樣」諸如此類的言論進行了反駁。我不知道看了文章的人有幾成是支持我的立場的,但是對這篇文章進行反駁的不在少數。
  • 小新日記 | 初中拓展課之吉他課簡介
    這是「小新」(東康新教育學校)學生處的第 36 篇文章本學期起,我校初中部音樂課統一調整為吉他課,要求所有學生必修。學校希望每一個從「小新」畢業的學生,都可以掌握一門終身受益的樂器。除此之外,我們在拓展課程中也增設了吉他課,為同學們提供更加充足的學習空間,激勵同學們努力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 從「知」到「智」:《論語》中的知己與成己
    從「知」到「智」的過程就是由「聞見之知」向「德性之知」的轉化過程。智者不惑《論語》中孔子直接言說「知」(智)的地方約有14處,大概分三種情況。其一,用以說某人聰明、有智慧,如「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其二,單獨論「知」(智),最典型的是樊遲兩次問「知」(智)。
  • 平凡的世界充滿魅力,平凡的人生深具意義
    >1982年5月,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刊發於《收穫》第3期。為這部想像中的作品,路遙開始了艱苦且漫長的寫作準備。這種準備包括「藝術」和「生活」兩個方面。就前者而言,路遙集中閱讀了近百部國內外的重要長篇小說。國內以《紅樓夢》和《創業史》為重點。這也是路遙第3次閱讀《紅樓夢》,第7次閱讀《創業史》。此外,他還廣泛涉獵了各類「雜書」,包括政治、哲學、經濟、歷史、宗教,以及農業、商業、工業、科技等專門著作。
  • 那些像你一樣的平凡人,如何踏上他們的英雄之旅?
    他們使我相信,每個平凡人身上所潛藏的力量。1949年,著名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歷時五年,出版了對世人影響深遠的巨著《千面英雄》。在全世界所有神話系統中與英雄歷險歸來相關的故事裡,英雄都有相同的「原型」。他總結說,每個神話描述的都是「人類同一個偉大的故事」。神話是眾人的夢,夢是眾人的神話。」
  • 樓宇烈:義利之辨
    義利之辨人道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認為萬物(包括人類)都由天地所生,而人則是萬物之靈。
  • 聚焦時代之問,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且看滬上高校黨委書記第一堂思政課:聚焦時代之問,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們正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新時代中我們要肩負起什麼樣的歷史使命?」「每一位青年要實現和怎麼樣實現一個出彩人生?」
  • 「條辨」體例之書重現江湖
    導讀:「條辨」這種體例,在古代的醫學著作中已是常見之法,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楊濬的《傷寒溫疫條辨》、薛雪的《溼熱條辨》、陳葆善的《白喉條辨》等當屬此例,就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說來也屬此類。
  • 《孟子》第2課:心之四端
    學完《孟子》,你會懂得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應該在艱苦中磨礪意志。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chù惕惻cè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