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陵,位於潭峪嶺西麓,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死後葬於此,是明營建的最後一座帝陵,也是天啟皇帝朱由校與張氏皇后合葬的陵寢。
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在位只有一個月時間的明光宗朱常洛突然被殺。這一消息引起了群臣的恐慌,都認為這一事件太離譜了。有的心懷不軌的人更是勾結起來,想趁亂渾水摸魚,剷除異己。幸運的是,光宗臨終前曾任命自己的長子朱由校為繼承人,這才沒有引起太大動亂。
年僅16歲的朱由校,在明王朝禮部尚書劉一燝和吏部尚書周嘉謨等重臣的支持下,登基稱帝,即明太宗。熹宗做了皇帝之後,就只想玩玩,對國事毫不關心。只要不過分地要求,大臣們都會表示同意。所以,與光宗時期相比,熹宗初期明王朝的朝政變化不大。大明王朝中也有一些老練的大臣,對各種事物都很謹慎,使政局保持明朗,趨於穩定。
不像其他昏君那樣沉溺於聲色之中,熹宗對玩的喜愛,主要體現在木工作品上。在光宗在世時,他曾嚴厲地管教明宗,因此,明宗只能暗中玩弄刀斧。稱帝後,熹宗自以為再也沒有人能約束自己,於是,痛痛快快地玩起了木工活。起初,大臣們還以為熹宗是小孩子的心性,等他老一點就好了。但兩三年過去了,熹宗依然我行我素,全身心地投入到木工工作中。
明宗對木工的喜愛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十分狂熱。
王宮裡的木床,都是由精湛的木匠精心製作而成,一個個看上去很漂亮。但熹宗總覺得木床很難看。他下令讓木匠重新建造,但是,又換了幾個木匠,還沒能造出一張令人滿意的木床。看到熹宗不屑的樣子,木匠們面面相覷,都覺得皇帝的要求太苛刻了。
為做一張稱心如意的木床,也為向眾人展示自己的技藝,熹宗決定親自動手做一張木床。首先,他拿起畫筆,畫下了心中理想的木床。接著,在大家驚異的目光中,熹宗熟練地抄起刀斧,開始按圖做一張木床。木匠們急忙前去幫忙,可熹宗卻衝他們擺擺手,表示自己已經足夠了。
不久以後,熹宗獨自一人做了一張大木床。建造的那天,他不顧疲倦,興高採烈地叫妃嬪和木匠過來,讓他們觀看自己的作品。看得出這些木床稜角分明,表面裝飾極為考究,比宮中木床更加華麗。一位老木匠仔細打量了許久,然後忍不住發出讚嘆的聲音,說自己的水平實在太差了,皇帝的手藝的確讓人佩服。明宗聽後嘿嘿一笑,繼續向眾人展示這張木床的獨特之處。
他走到木床中央,按下旋鈕和開關,很快就把看上去很笨重的木床摺疊起來。那些木匠瞪著眼睛,都不相信這是真的。
一人精力有限,熹宗在木匠工作上胡亂鑽研,自然無法應付朝政。
藉此機會,魏忠賢太監不斷在朝中發展自己的勢力。每逢明宗高興玩木工時,魏忠賢都會帶著一大批奏章出現,要求明宗處理文件。光宗耀祖,不希望魏忠賢搞砸自己的興致,於是,心急地說:「好了,這些事情朕都知道了,你看著辦吧。」
狐假虎威的魏忠賢如此肆意陷害忠良,排擠異己,搞得明王朝烏煙瘴氣。
明王朝強盛後,萬曆後期就開始走向衰弱。如果明王朝勵精圖治,勤政的話,明王朝仍有中興的可能。但熱衷木工活的熹宗只想做個好木匠,根本不把明王朝的前途放在心上。依我看,這個國家的興衰,都是大臣們的事情,與自己無關。本人要打造更精緻的木工作品,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天啟七年(1627年),魏忠賢等隨熹宗乘船而去,賞景賞景。沒料到,遊船竟被風吹翻,熹宗也落水了。幸虧大家拼了命相救,熹宗這才沒有淹死。但熹宗久居深宮,身體本來很虛弱。在掉進水中後,熹宗的身體更加虛弱。名醫生多次診治,但仍不見效。不久,熹宗就因病離世,年僅二十三歲。
這時朝廷上仁人志士已盡,政治已經黑暗到極點,大明江山危在旦夕,明熹宗就把這樣一團糟留給了繼位的弟弟崇禎。即便是在彌留之際,也不忘叮囑崇禎帝要重用魏忠賢,然而,志在復興的崇禎卻在三個月後將其剷除。
後世談及明宗時,總說他誤國誤民,置祖宗大好之事於不顧。崇禎繼位後,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使明王朝滅亡。誠然,明熹宗在位七年,玩樂七年,對江山社稷幾乎沒什麼益處。因此,明朝滅亡後,他必須承擔很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