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太原:百花釀成蜜 幸福「蜂」中來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扶貧故事
全媒體記者 李亞軍 冉若蘭
曾凡成(右)在察看蜂箱。 全媒體記者 李亞軍 攝影
近日,立冬已過,天氣漸冷,七曜山下落葉紛紛。
「冬季天氣冷、氣溫低,要做好蜜蜂越冬的各項準備,為第二年春天採蜜打下基礎。」彭水縣太原鎮高橋村4組,曾凡成正在為張祖強講解中蜂冬管注意事項。
「蜂群在室外越冬,要選擇背風向陽,地勢高,乾燥的場地放置蜂箱。」張祖強一邊聽,一邊點了點頭。
依託區位優勢
發展「甜蜜」產業
要想脫貧致富,就要走產業發展之路。
發展什麼產業?怎樣發展產業?產業是否能讓村民實現增收?是太原鎮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張祖強在製作蜂脾。 全媒體記者 李亞軍 攝影
曾凡成和張祖強交流經驗。 全媒體記者 李亞軍 攝影
太原鎮毗鄰七曜山,植被豐富、蜜源眾多,培植了油菜、五倍子、烏桕、荊條、黃柏等天然蜜源,是蜜蜂的「天堂」。
擁有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太原鎮中蜂養殖卻發展得並不是很好。
「在走訪摸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全鎮養蜂的村民並不是很多,養蜂大戶更少。」太原鎮政府工作人員馮萬奎說。
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天然的區位優勢,為何鎮裡的養蜂大戶卻不多?
答案是:缺技術。
如何將區位優勢利用起來,讓蜜蜂養殖成為全鎮的「甜蜜產業」?
答案是:為村民送技術。
於是,鎮農服中心全力做好技術指導,定期進行蜂農培訓,並深入農戶家中進行現場指導。
同時,鎮政府聯繫到當地的養蜂大戶曾凡成,讓他作為技術顧問,為蜂農講解中蜂養殖技巧,讓有養蜂意向的村民有了一位「好老師」。
「我們還通過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參與進來,目前全鎮養蜂十群以上的有64戶,其中貧困戶21戶,共700多群。全鎮中蜂保有量達3000多群,估計產值300多萬。」馮萬奎介紹到。
蜂蜜功效多,常吃不僅美容養顏,對身體也有好處,太原鎮的中蜂蜜原生態,口感佳,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據馮萬奎介紹,養蜂的收入十分可觀,在太原鎮,養蜂較多的蜂農一年可以賺到四五萬,少的也能賺到一萬左右,「毫不誇張的說,養蜂的都賺到錢了。」
如今,在太原鎮,總能看到排列整齊的蜂箱,成群紛飛的蜂蜜和蜂農臉上溢出的笑容。
養蜂大戶
成技術指導員
已經養了16年中蜂的曾凡成在中蜂養殖上經驗豐富,在當地蜂農眼中,儼然是一位「養蜂專家」。
談及「養蜂專家」這個詞,曾凡成很是謙虛:「我不過就是比他們養蜂養得早一點,時間久一點,經驗豐富一點。」
養蜂多年的曾凡成見證了蜂桶從一開始的圓桶到現在的新式方桶的轉變,「方桶養蜂不僅便於觀察,好管理,蜂蜜產量也比圓桶高,十群蜜蜂一年能產蜜80斤左右,現在全鎮養蜂基本都是用方桶。」
曾凡成所培育的蜂群蜂種在太原鎮很受歡迎,蜂農基本上都在他手中購買蜂種。
「他們在我這兒買蜂種,我就要教他們怎麼養。」教技術,講技巧,誰家養蜂遇到問題曾凡成都上門現場手把手指導,有時候實在抽不開身就用電話指導。
「養蜂的技術也不是很難,通過講解,大家都能掌握。」從蜜蜂的習性到趕花,從蜜蜂越冬的各項準備到冬季養蜂的注意事項,曾凡成將自己所掌握的養蜂技巧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蜂農。
在曾凡成的指導下,不少貧困戶都通過養蜂走上了增收路。
田維本是麒麟村的貧困戶,一直想發展產業,但苦於沒有門路。在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引導下,他開始養殖蜜蜂。
沒有技術,田維本吃了不少苦頭,在村幹部的牽線搭橋下,田維本與曾凡成結為了對子,由曾凡成專門指導,田維本成為了曾凡成的「學生」。
「感謝『曾老師』的悉心教導,我現在也是養蜂的一把好手了。」田維本坦言,如果沒有曾凡成的幫助,他的中蜂養殖不可能發展到現在的規模。
現在,田維本養蜂數量已有51群,年收入達四萬左右,這不僅讓他成功的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還讓更多農戶和貧困戶看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
甩掉貧困帽
實現脫貧增收
張祖強也是曾凡成的「學生」之一。
年滿50歲的張祖強是高橋村4組的貧困戶,因家屬生病,孩子上學,2014年被評為村裡的貧困戶。
「雖然被評為貧困戶,但是我不想永遠當貧困戶。」這是張祖強的心聲,「看到大家養蜂都賺了錢,我也想著養蜂。」
於是,2016年,張祖強從曾凡成手中購買了10群中蜂,也走上了養蜂之路。
「剛開始沒得經驗,不懂怎麼養,就向別人請教。」曾凡成成了張祖強最好的老師。
在曾凡成的言傳身教下,張祖強不僅學會了養蜂,還學會了自己培育蜂王,自己製作蜂箱和蜂脾。
來到張祖強家,一眼便看到標上了序號、擺放整齊的蜂箱。
「這些蜂箱都是我自己抽空做的,節約了不少錢。」張祖強指著家門口整齊排列的五十幾個蜂箱笑著道。
張祖強家的柴房整齊地堆放著一堆木板,這是張祖強制作蜂箱和蜂脾的原材料。
斧頭、木板、鐵釘、鐵絲、鉗子……將工具準備齊全,不過十分鐘,張祖強熟練地將蜂脾製作完畢。
張祖強將製作好的蜂脾放入蜂箱,迅速將蜂箱蓋上。
「冬天要減少增光,也要減少蜂箱的震動,避免擾亂蜂群生活。」張祖強說,等到春天,他就要將蜂箱全都搬到七曜山林場趕花,「為了採到合適的蜂蜜,我們養蜂人總是帶著蜜蜂往花開的地方趕,一年有大半時間都在外面,和蜜蜂一起度過。」
養蜂3年的張祖強也有了自己的養蜂心得:「蜜蜂也有靈性,你對它好,它就對你好,你讓它吃飽了,它就多產蜜。」
有鎮上定期進行的蜂農技術培訓,也有曾凡成這位老師的指導,張祖強的養蜂之路走得十分順利,在今年終於成功甩掉了貧困帽。
「我買的10群中蜂不斷發展,最多的時候達到了80多群,第一年養蜂我就賺了一萬多,第二年賺了三萬多,今年我賺了五萬多。」一盤帳,張祖強的心裡比吃了蜂蜜還要甜。
「明年我還要繼續擴大中蜂養殖規模,爭取發展到100多群。」張祖強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