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情的體驗嗎?面對這個問題有很多人會調侃到:「我長這麼大唯一堅持的事情,應該就是呼吸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體驗。」關於這個問題,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和孩子的經歷:
「兒子5歲時,學了半年畫畫後的某一天,他去接兒子,看到老師在課堂上展示了孩子們的作品。除了兒子那一幅畫塗抹得非常模糊,其他孩子的畫都各有特點。老師委婉地說,孩子畫畫很一般。他開始有了讓兒子學完這期就放棄畫畫的想法。
1個多月後,兒子告訴他,自己畫了一個故事,是一個正在孵化的恐龍蛋。雖然談不上好,但也算是一個有想法的作品。他問兒子,以後是否可以堅持每天畫一個故事?沒想到,兒子居然答應了。
一個承諾,一句堅持,一晃8年過去了。兒子的作品堆了厚厚的一大摞。三年803張,平均每月22張。一天天,一年年,他親眼看見兒子的進步和成長,兒子的作品還獲得了上海市動漫大賽一等獎等許多大獎。這份堅持,讓他喜出望外。」
被老師斷言沒有繪畫天賦的孩子,卻在8年後交出了令人驚豔的畫作,這位網友的分享讓我們看見了堅持的力量。天賦並不能決定一個孩子的成就高低,能決定一個孩子能否成事的後天因素中,意志力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
意志力,是指一個人有意識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
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品質。
同樣是堅持,為什麼有些行為能帶來改變和意外的收穫,而有些行為就算堅持了再久也還是原地踏步呢?究其原因,要看這件事是否有意志力的參與,也就是說,需要看這件事情是否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是否需要克服困難和挫折。
1)、有目的、有意識
像眨眼、呼吸、抖腿這些無意識的、習慣性的動作,就不屬於意志行為。
曾經有人問,為什麼大部分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學習的苦?
因為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而生活的苦躺著不動就來了。
學習的苦和生活的苦,這二者相對而言,學習就是有目標、有意識的,需要有意志力參與的意志行為,堅持的過程中是不斷積累、階梯上升的過程;
躺著等待命運安排什麼牌,再想辦法去應付的人,也需要付出時間、精力、汗水,可是被生活推著走的人,因為沒有自己確定的目的地,生活中任何方向的風,都可能成為自己進步的阻力,所以他們更容易在兜兜轉轉中原地踏步、或者說後退。
2)需要克服困難和挫折
吃飯、睡覺、刷劇這些可以自然而然完成的事情,也體現不出意志力;
意志力不好的孩子,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迴避困難。這也是有些孩子在學習上花費了很多時間,成績卻提不上去的原因之一。
當孩子回家就寫作業、眼睛不離書本,學習效率卻很低時,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們大部分時間用來處理簡單的學習任務,面對困難的部分選擇了迴避和拖延。事實上,往往是困難的部分更重要,而且困難的部分也不會憑空消失,所以這些孩子哪怕花費了再多的時間,學習任務都很難達到完成的狀態,更沒有學習效率可言。
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埃裡克森認為:
人的一生,每個年齡段都有特定的發展任務;
每個階段也伴隨著普遍的社會危機;
先前各階段的發展任務完成的成功與否,會影響到以後的發展階段。
讀起來有點拗口,通俗理解起來,其實是和關鍵期、關鍵幫助的理念相通的,就是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發展重心,而不同階段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繫的。
1、3歲前培養孩子的自主感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認為:
意志品質是嬰兒後期(2-4歲期間)最需要培養的人格特徵。
在這期間,想要孩子獲得意志的品質,最主要的發展任務就是培養孩子獲得自主感。
和新生兒對世界全方位的依賴不同,孩子2歲以後,就會不斷探索自己和外界的關係,他們會很醉心於對周圍環境中的物品和事件施加影響:反覆扔東西、壘高積木推倒、執拗的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 這個階段是培養孩子面對挫折和障礙時,如何處理和突破的絕佳時機。
因為孩子在2-4歲期,往往也處在第一逆反期,很多家長這時候就會像是個24小時待命的雷達,時刻看管著孩子:「這樣不對,那樣不行,這個危險別碰,那個髒別摸……」,這種過度溺愛和保護,會讓孩子產生一系列膽怯和懷疑。不被允許操控和嘗試探索他們周圍環境中的物品,孩子也很難進入充滿自主性的感覺階段,沒有個人掌控感,他們也很難在以後的生活中擁有克服困難和障礙的自信。
父母這個階段應該遵循一個原則:「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為孩子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自做自己的兒童世界。」這是蒙臺梭利博士的一句話,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感和專注力,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指導意義。
2、七歲前培養孩子的目標感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認為:
目標品質是幼兒期(4-7歲期間)最需要培養的人格特徵。
在這期間,想要孩子獲得目標的品質,最主要的發展任務就是培養孩子獲得主動感。
4-7歲的孩子開始了與其他孩子的交往,他們會在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中,學習怎樣和別人相處、共事、解決衝突。
4、5歲的孩子,已經會在遊戲和玩耍之前,在腦海中做無意識的預設。6歲左右的孩子,就具備了一定的計劃性,他們甚至會在去幼兒園之前,就計劃好了今天玩什麼,和誰一起玩兒。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形成一種主動性的目標感。
對於家長而言,這個階段如何呵護好孩子的目標感呢?最簡單的一個建議就是「常立志不如立常志」。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協助孩子設立一些能夠達到的,具體的、可量化的、可評估的「小目標」,及時給予正向回應和反饋。
回想開頭提到的父子,這位父親也是在和孩子協商的基礎上,確定了「一天畫一個故事」的承諾。試想,如果這位父親如果是把拿獎作為孩子的強制目標,那對於孩子而言可能就很難堅持這麼多年。因為對於孩子而言,一個抽象的遙遠的目標,並不能夠給當下的行為提供很好的執行動力。
我們可以在陪伴孩子玩耍時,多聽孩子「指揮」,多問孩子的意見,多聽孩子的想法:
「接下來我們玩什麼呢?」、「還有一個小時就到了睡覺的時間,我們可以讀哪幾本書呢?」
然後討論這個目標是否可行,能否達成,能否優化,再去落實執行。
我們可以在出門前,和孩子一起協商,規劃好出門的待辦事項:
「我們今天要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再做什麼」,
回家後和孩子討論做一個簡單的復盤,「任務」完成的怎麼樣。
李笑來在《與時間做朋友》中,對成功的定義是:「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並在最後期限之前漂亮的完成」。對於孩子而言,成功的基礎就是要有明確的目標感去判斷一件事是否正確。我們需要通過日常的點滴互動,教會孩子在做事情時聚焦自己的目標,分清主次、輕重緩急,訓練孩子對目標的感知力和掌控感。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採取行動的過程中,面對選擇時,有克服「外界噪音」幹擾的自覺性和自製性,這是培養孩子意志力的另一塊基石。
在3歲左右著重培養孩子的自主感,孩子才有克服困難的底氣,不會半途而廢;
在7歲之前著重培養孩子的目標感,孩子才能不斷聚焦目的地,不會隨波逐流。
二者相加,才能真正培養出一個有良好意志力品質的孩子,
而一個有意志力的孩子,未來也肯定會無往而不利。
感謝您的閱讀與分享,關注
共同記錄育兒所思,做成長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