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探討】六氣起始時間探討

2021-02-07 天津中醫藥大學期刊編輯部

導讀:五運六氣學說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有關六氣起始時間的規定學術界存在爭議,主要可歸納為三種觀點:大寒說,立春說和正月朔日說。本文從內經原文及各代學者論著中有關章句出發,對不同觀點展開討論。


歡迎引用本文:

王莉, 吳波. 六氣起始時間探討[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9, 38(1): 22-24. 

WANG Li, WU Bo. Discussion on the Beginning Time of Liu-qi[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8(1): 22-24.





六氣起始時間探討

 王莉1 , 吳波2 

(1. 山東中醫藥大學, 濟南 250014;2. 山東省中醫院, 濟南 250014)

有關五運六氣學說中六氣的起始時間,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大寒說,立春說和正月朔日說,各有依據,也各有矛盾之處。本文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1 六氣時間的基礎規定

據內經原文,我們可窺測古人在設定五運六氣系統時的思想。六氣是在幹支歷下將一個太陽回歸年進行均分,起點為年首,每年每氣的時長相等。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素問·至真要大論》:「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說明六氣是對一個太陽回歸年內的劃分。《素問·天元紀大論》:「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氣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繼續說明五運與六氣均是在一個太陽回歸年內的劃分。起點為年首,終點為第二年年首,每年均如此。不存在六氣已循環一周而五運未結束,反之亦然,否則就不會出現「七百二十氣」、「千四百四十氣」的數字。《素問·六微旨大論》「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一段對六氣的交接時間進行了規定說明,由此段可提煉出幾點關鍵信息。第一,句中以「甲子之歲」、「乙丑歲」記述時間,未提及月地關係,可見採用幹支歷(太陽曆)記時,只強調日地關係;第二,段落中詳細時間以「水漏下幾刻」記述,可見採用漏刻記時的方法,而且規定每年的時長相等,印證了僅採用太陽曆的推論。在六氣的始終及交接時間上規定六氣是將一個太陽回歸年進行均分,每一氣的時長相等,為87.5刻。

2 六氣始點的幾種論說

在對六氣的始終及交接有初步的概念後,下面就是確定年首的問題。作為五運六氣理論推演的始點,其正確與否決定了推演的成敗,這也是學術觀點產生分歧的關鍵。

2.1 大寒說

大寒說起源於唐·王冰《補註黃帝內經素問》註解《素問·六微旨大論》「天之六氣」一段:「初之氣,起於立春前十五日,餘二、三、四、五、終氣次至,而分為六十日餘八十七刻半。」立春前十五日即大寒,意為初之氣起於大寒。後人研究內經多宗王冰,故大寒說現今認同者較多。

如金·張子和認同初之氣開始於大寒,他在《儒門事親》中提到:「自大寒至立春、春分,厥陰風木之位,陽用事而氣微……以大寒交初之氣,分以六周。」清·雷豐也認同大寒說,在《時病論》中寫道:「每年從大寒日,初交木運,二為火運……主氣亦從大寒日交,厥陰風木為初氣,少陰君火為二氣……。」當代學者任應秋支持大寒說:「初氣主春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從十二月中的大寒起算……二氣主春分後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從二月中的春分開始起算……。」現行中醫學教材也以大寒日為初之氣的起始時間:「初之氣交自上一年大寒日,二之氣交當年春分日……。」

2.2 立春說

立春說在王冰注經中也有體現,但未引起重視,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歲半之前」一段註:「歲半,謂立秋之日也。」以立秋日推算,則立春為歲首。

清·張志聰雖未明確提出初之氣起於立春,不過根據他在《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中「二之氣,乃君火所主之位;三之氣,乃相火所主之位。如未至三月,而暄熱之氣先至;未至五月,而炎暑之氣先至,此來氣有餘也」一段可推論其擁護立春說;結合張志聰後文「寅者正月,卯者二月,辰者三月,巳者四月,午者五月,未者六月」,可知文中採用幹支曆紀月而非陰陽合曆。也就是說明張氏是將六氣平均分在一個幹支紀年中,初之氣為正月二月,二之氣為三月四月,如此類推。幹支歷的年首歷來為立春,那麼可以認為張志聰筆下的初之氣開始於立春。

既然內經原文中採用太陽曆記時,二十四氣歷作為太陽曆的一種形式,那麼大寒說與立春說兩種觀點則有其可取之處。後人對大寒說與立春說各有擁護。支持大寒說者認為大寒日乃地氣一陰之氣來復,應為初之氣的始點;支持立春說者認為立春日乃人氣「陽氣微上」,是一年春天的開始,也是一年的開始,而大寒是地道最寒冷時,雖地道一陽生,但尚處於潛藏期,在三九四九天,不可能是春季的開始。

值得指出的是,無論大寒說還是立春說,凡是以二十四氣歷為基礎的論點,如今每氣(即4個節氣)的時長並非均固定為60.875天,即並非「每一氣所主時間為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

「60.875天」這一數字是由《素問·六微旨大論》「甲子之歲」一段推算而來,由原文我們知道每氣佔87.5刻,一個天陽回歸年中525刻,4年共2100刻,以4年為1461天計算,故每氣佔60.875天。在王冰年代,由於受天文學、數學的限制,主要以平運動計算中朔和日月五星的位置,認為太陽的運動是線性的,故二十四節氣是將二至進行均分而得。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六氣,可以認為「每一氣所主時間為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然隋唐以後至今,人們認識到了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均,對天體運動的計算經過了變速運動、本輪均輪、幾何學、球面三角方法和地心橢圓運動體系等不斷發展,如今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根據是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3]。視太陽從黃經零度(春分點,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點,合360°。每個節氣的到來時間不固定於某日某刻,而是每年略有變動,約在某日前後1 d,這樣就使得兩個節氣間的天數不同,長的達16 d,短的達14 d。因此,現在學者不可繼續引用古人「每一氣所主時間為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的說法,如此界定無異於刻舟求劍。

2.3 正月朔日說

仍有學者從內經原文出發,提出年首為「正月朔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夫六氣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運有餘其至先,運不及其至後,此天之道,氣之常也。」又如《靈樞·歲露論》、《靈樞·九宮八風》、《開元佔經》等預測全年氣候疾病均是觀測每年正月初一的氣候,強調正月朔日是一年的開始。

「正月朔日」的「朔」是指月地關係中朔望月的初一,實為太陰曆的體現,而「正月朔日」體現了陰陽合曆的記時方法。陰陽合曆即是傳世農曆,它調和了太陽、月亮、地球三者的運轉周期。而正因如此,年份有平年和閏年之分,平年12個月,354~355 d,閏年13個月,383~384 d。若以正月朔日為年首,便與《素問·六微旨大論》中每年、每氣時長相等的規定相矛盾。可見正月朔日說也不是十分完備。

2.4 立春日合於正月朔日說

近年有學者提出第四種觀點,立春日與正月朔日恰逢同一日的曆元年為年首。該觀點認為在傳世農曆中,正月朔日合於立春日的那年定為曆元,由此六氣的始點與五運的始點重合,在曆元年之外的年份則是正月朔日在立春日前後徘徊,過60年周期又重合於始點。

其實這種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傳世農曆設置閏年的方法是在19年裡設7個閏年,故每隔19年變回出現1次正月初一與立春是同一天,例如1943年、1992年、2038年、2087年,而並非田氏所言60年周期。而且曆元應由實際觀測而得,並非正月初一合於立春即為曆元。

3 由六氣起點的討論延伸出的哲學問題

目前有關六氣起始時間的探討尚無確鑿定論,不過從下述幾點出發可能獲得使人信服的論說。

3.1 天人合一觀

天人合一的立論基礎不僅體現在運氣學說中,更貫穿內經、中醫學甚至整個中國文化的始終。認為生命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人類生存於天地之間,必然受自然變化的直接影響,同時適應變化,與天地同呼吸。正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言:「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

天地人三者視為一體的思想推測可能發端於元氣論,如西漢末年劉歆在三統曆「太極元氣,函三為一」一段中描述的元氣學說的思想,認為宇宙的本原乃是元氣,在天地未分之時,天地人三者均蘊含於元氣之中。而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則是元氣隨著時間推移而演進的結果,由子至亥的變化象徵著萬物都有一個孕育、萌芽、發育、生長、興旺、茂盛、壯實、成熟、衰退、萎縮、凋零的過程。然而萎縮和凋零並不意味著事物的終結與死亡,這也引出了循環論的思想。

3.2 循環論

在中國古代思想中,有一種思想認為事物的變化存在明確的周期性。每個周期均經歷相同的時間長度,而且又都重複相同的生成、發展至毀滅的歷程,然而舊事物的毀滅並不意味著寂滅,死門亦是生門,其中包含的新事物繼續如此循環往復,無始無終。這與幹支、五運、六氣的循環周始十分相應。天地之間雖萬象紛紜,頭緒萬千,然而背後有統一的規律與周期。古人將對歲候、氣化、氣候、物候、病候、自然災害與天體之象統一起來,總結為五運六氣學說,執簡以馭繁,描繪出一副天地日月星辰主宰生命活動的巨大宇宙系統。

4 結語

不同論說之間的爭論,是司空見慣的事。這些爭論有時甚至很激烈。其中有些論題隨著人們天文曆法和氣候物候認識的提高,或者共認的客觀標準可供判別,使得不同的論說有了是非優劣的結論。也有不少論題由於缺乏客觀標準,則形成幾種論說長期並存的局面。大寒說、立春說和正月朔日說各有其理論依據,也各有其矛盾和不足之處。王冰既言初之氣起於大寒,何謂歲首為立春。且不論王冰之說自相矛盾之處,內經中《素問·六微旨大論》「甲子之歲」一段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一段對歲首起點的含義也不能互相吻合,推測可能與內經非一時一人之作有關,以致各卷互生牴牾。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673807)。

作者簡介:王莉(1993-), 女,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為五運六氣與臨床。

通訊作者:吳波, E-mail:wubojinan@163.com。


本期公眾號責編:高杉

版權歸天津中醫藥大學期刊編輯部所有


相關焦點

  • 關於劉完素五運六氣理論之探討
    五運六氣理論可反映天地變化的規律,也可反映人體變化的規律,所以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序中說:「且運氣者得於道同,蓋明大道一也。觀夫醫者,唯以別陰陽虛實,最為樞要,識病之法,以其病氣歸於五運六氣之化,明可見矣。」劉完素把運氣理論的意義與自然原理相合,並提出了以五運六氣來考察疾病的變化,反映了他對運氣理論的深刻理解。
  • 科學家探討真核核糖體如何從翻譯起始過渡到延伸
    科學家探討真核核糖體如何從翻譯起始過渡到延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4:34:03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Joseph D.
  • 託多羅夫《象徵理論》,探討語言學問題
    《象徵理論》中譯本茨維坦·託多羅夫(一九三九-二〇一七)是法國批評家、符號學家(出生於保加利亞)。在這部《象徵理論》的「題解」中,託多羅夫開門見山地說:「象徵是本書研究的對象:我指的是象徵這個現象,而不是『象徵』這個詞。本書不是談『象徵』這個詞的歷史,而是研究曾對現在稱之為『象徵』的現象做過思考的那些人的觀點。」託多羅夫接著談到了本書的結構等問題。
  • 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建構與方法論探討 _中國婦女報<20170627...
    研討會立足婦女/性別學科建設與推動的本土化發展,圍繞 「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提煉與總結」「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探討」「本土性別社會學教學工作實踐與理論反思」三個專題進行研討。研討會立足婦女/性別學科建設與推動的本土化發展,圍繞 「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提煉與總結」「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探討」「本土性別社會學教學工作實踐與理論反思」三個專題進行研討。婦女/性別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婦女學是西方女權運動第二次浪潮的產物,自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至今已有近40年曆程,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仍需不斷前行。
  • 漢語起始動詞認知研究前瞻
    據此,未來研究可選取漢語起始動詞及其在語料庫中的句法行為為研究對象。國外相關研究趨勢為我們從認知角度來探討漢語起始動詞的內部結構,以及為研究起始體的語法特徵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即事件結構隱喻的認知能力為其研究提供理據,揭示漢語起始動詞構式(漢語起始體)背後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
  • 從語言接觸理論探討漢語國際傳播
    從語言接觸理論探討漢語國際傳播 2016年11月18日 09:4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西平 字號 關鍵詞:研究;語言接觸;學習;影響;母語;外語教學
  • 需求分析丨「Y」理論的深入探討
    一個好的思維理論,能夠幫助你快速地去學習融入,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理解,探討關於「Y」理論,enjoy~需求分析Y理論「1」是用戶需求場景或是一個點子,可以理解成各部門提出的初始需求,是需求的起點。這裡可以理解成需求的第一層深度——觀點和行為。
  • 《教育理論與改革》雜誌《中國高教探討雜誌》
    《教育理論與改革》雜誌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711-6662    國內統一刊號:CN 46-4115/G4    網上投稿:E-mail:edu910@vip.sohu.com 或登錄http://www.chinaeducn.com    稿件投寄地址
  • 《隨機漫步的傻瓜》翻譯探討
    10位置:第三章 P39 第一段書中翻譯:我們不關心比如說一年後投資人的財富有多少,但關心這段時間內他所有財富的起落。世界上只有兩種理論:眾所周知是錯誤的理論,這些理論經過檢驗並被完全拒絕(他稱其為「被證偽的」);還沒有被廣泛認為是錯誤的理論,這些理論尚未被證偽,但面臨被證明是錯誤的。為什麼一個理論不可能是「正確的」?因為我們永遠無法知道是否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波普爾借用了康德哲學中人類感知機制缺陷的概念)。
  • 溝通的藝術:從人際關係的本質,探討溝通的技巧
    「看入人裡」聚焦於探討與自己有關的溝通因素,簡要介紹人際關係的本質,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並分析知覺與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於探討與溝通對象有關的因素,分析語言和非口語的特性,強調傾聽的重要性;「看人之間」聚焦於討論關係動力,強調關係的重要性與關係中的親密和距離,如何增進溝通氣氛及人際衝突的形態與因應之道。
  • 《隨機漫步的傻瓜》翻譯探討
    10位置:第三章 P39 第一段書中翻譯:我們不關心比如說一年後投資人的財富有多少,但關心這段時間內他所有財富的起落。探討:應該翻譯為,大量的歷史學家試圖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發現某些定律,據以形成理論,並且解釋各種事件。這些黑格爾主義者和偽科學歷史學家得出了所謂「歷史終結論」(歷史終結論是偽科學,因為它從過去的事件中抽象出理論,而沒有考慮到這種歷史事件的結合可能是因為隨機性的事實。它通常是偽科學,因為沒有辦法在對照實驗中驗證它的說法)。
  • 探討藝術的意義的詳細內容
    雖然,隨著西方現代藝術的崛起,在各種全新觀念的衝擊下,這一理論遭受嚴重的挑戰而變得如此不堪,但在我國當代的一些僵化和陳舊的藝術理論中還有極大的市場,以一種變形了的「反映論」藝術觀的面目出現。這一理論探討的是藝術的本質問題,但實際上卻是從藝術作品的問題開始的,分析了藝術作品和自然、理念、事物的關係。
  • 光明中醫教學體系探討
    大家好,在這裡和大家探討一下光明中醫教學體系的問題。
  • 張強 楊亦鳴:語言能力:從理論探討到重大需求
    張強 楊亦鳴:語言能力:從理論探討到重大需求 2017年11月07日 10:03 來源:《語言戰略研究》 作者:張強 楊亦鳴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運用混沌分形理論,探討彩票開獎號的周期性自相似形態
    邏輯斯諦映射是混沌理論的典型表現之一。邏輯斯諦映射(logistic map)亦稱拋物線映射,表現複雜非線性行為的典型映射之一,是揭示混沌周期的重要方法。有人說,混沌是時間的分形 ,分形是空間上的混沌。研究彩票的混沌之謎,除了從混沌的時間效應進行研究,還要從分形的空間效應進行研究,必須把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玄莊策馬在研判彩票走勢圖,預選號碼時,發現了彩票開獎號存在明顯的周期性遺傳自相似現象。
  • Python時間運算的詳細機制初探討
    博客地址:http://coderselftrain.com/archives/本篇共2部分,上篇我們初步探討Python時間運算的機制,下篇為一句話快速運用Python的datetime進行時間運算的技巧。
  • 數列蛛網法解題思路的探討
    數列蛛網法是循環迭代型數列的一種解決方法,方法中綜合了函數和高等數學級數的一些理論和知識能快速解決該類型數列難題!本文通過幾個小例題探討常規的解題思路,僅供大家參考!九月份待工作不忙時會製作一集儘量通俗易懂的專題視頻供大家學習參考!
  • 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原標題:探討侗文化傳承與創新  本報7月18日訊(記者 肖軍 黃巍 通訊員 胡益龍 吳炳 蔣進 粟匯華)7月12至15日,中國侗族文學學會、中央民族大學、臺灣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海峽兩岸的近100位專家、學者,匯聚通道侗鄉,舉行第二屆兩岸少數民族(侗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
  • 高校合唱教學方法探討
    高等院校如何有效地推進合唱這一載體,發展並更好地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強化基礎教育的鋪墊,豎立正確的聲音觀念,從課堂走向舞臺,是我們值得研究的課題。4)設置合理的實訓教學課程:合唱作為西方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我國在合唱藝術理論研究方面卻存在不足
  • 中國探討「時間銀行」發展路徑 助力「老有所養」
    原標題:中國探討「時間銀行」發展路徑 助力「老有所養」 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當下,如何讓「老有所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倡導互助養老公益志願服務的「時間銀行」也在中國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