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五運六氣學說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有關六氣起始時間的規定學術界存在爭議,主要可歸納為三種觀點:大寒說,立春說和正月朔日說。本文從內經原文及各代學者論著中有關章句出發,對不同觀點展開討論。
歡迎引用本文:
王莉, 吳波. 六氣起始時間探討[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9, 38(1): 22-24.
WANG Li, WU Bo. Discussion on the Beginning Time of Liu-qi[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8(1): 22-24.
六氣起始時間探討
王莉1 , 吳波2
(1. 山東中醫藥大學, 濟南 250014;2. 山東省中醫院, 濟南 250014)
有關五運六氣學說中六氣的起始時間,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大寒說,立春說和正月朔日說,各有依據,也各有矛盾之處。本文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1 六氣時間的基礎規定
據內經原文,我們可窺測古人在設定五運六氣系統時的思想。六氣是在幹支歷下將一個太陽回歸年進行均分,起點為年首,每年每氣的時長相等。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素問·至真要大論》:「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說明六氣是對一個太陽回歸年內的劃分。《素問·天元紀大論》:「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氣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繼續說明五運與六氣均是在一個太陽回歸年內的劃分。起點為年首,終點為第二年年首,每年均如此。不存在六氣已循環一周而五運未結束,反之亦然,否則就不會出現「七百二十氣」、「千四百四十氣」的數字。《素問·六微旨大論》「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一段對六氣的交接時間進行了規定說明,由此段可提煉出幾點關鍵信息。第一,句中以「甲子之歲」、「乙丑歲」記述時間,未提及月地關係,可見採用幹支歷(太陽曆)記時,只強調日地關係;第二,段落中詳細時間以「水漏下幾刻」記述,可見採用漏刻記時的方法,而且規定每年的時長相等,印證了僅採用太陽曆的推論。在六氣的始終及交接時間上規定六氣是將一個太陽回歸年進行均分,每一氣的時長相等,為87.5刻。
2 六氣始點的幾種論說
在對六氣的始終及交接有初步的概念後,下面就是確定年首的問題。作為五運六氣理論推演的始點,其正確與否決定了推演的成敗,這也是學術觀點產生分歧的關鍵。
2.1 大寒說
大寒說起源於唐·王冰《補註黃帝內經素問》註解《素問·六微旨大論》「天之六氣」一段:「初之氣,起於立春前十五日,餘二、三、四、五、終氣次至,而分為六十日餘八十七刻半。」立春前十五日即大寒,意為初之氣起於大寒。後人研究內經多宗王冰,故大寒說現今認同者較多。
如金·張子和認同初之氣開始於大寒,他在《儒門事親》中提到:「自大寒至立春、春分,厥陰風木之位,陽用事而氣微……以大寒交初之氣,分以六周。」清·雷豐也認同大寒說,在《時病論》中寫道:「每年從大寒日,初交木運,二為火運……主氣亦從大寒日交,厥陰風木為初氣,少陰君火為二氣……。」當代學者任應秋支持大寒說:「初氣主春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從十二月中的大寒起算……二氣主春分後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從二月中的春分開始起算……。」現行中醫學教材也以大寒日為初之氣的起始時間:「初之氣交自上一年大寒日,二之氣交當年春分日……。」
2.2 立春說
立春說在王冰注經中也有體現,但未引起重視,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歲半之前」一段註:「歲半,謂立秋之日也。」以立秋日推算,則立春為歲首。
清·張志聰雖未明確提出初之氣起於立春,不過根據他在《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中「二之氣,乃君火所主之位;三之氣,乃相火所主之位。如未至三月,而暄熱之氣先至;未至五月,而炎暑之氣先至,此來氣有餘也」一段可推論其擁護立春說;結合張志聰後文「寅者正月,卯者二月,辰者三月,巳者四月,午者五月,未者六月」,可知文中採用幹支曆紀月而非陰陽合曆。也就是說明張氏是將六氣平均分在一個幹支紀年中,初之氣為正月二月,二之氣為三月四月,如此類推。幹支歷的年首歷來為立春,那麼可以認為張志聰筆下的初之氣開始於立春。
既然內經原文中採用太陽曆記時,二十四氣歷作為太陽曆的一種形式,那麼大寒說與立春說兩種觀點則有其可取之處。後人對大寒說與立春說各有擁護。支持大寒說者認為大寒日乃地氣一陰之氣來復,應為初之氣的始點;支持立春說者認為立春日乃人氣「陽氣微上」,是一年春天的開始,也是一年的開始,而大寒是地道最寒冷時,雖地道一陽生,但尚處於潛藏期,在三九四九天,不可能是春季的開始。
值得指出的是,無論大寒說還是立春說,凡是以二十四氣歷為基礎的論點,如今每氣(即4個節氣)的時長並非均固定為60.875天,即並非「每一氣所主時間為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
「60.875天」這一數字是由《素問·六微旨大論》「甲子之歲」一段推算而來,由原文我們知道每氣佔87.5刻,一個天陽回歸年中525刻,4年共2100刻,以4年為1461天計算,故每氣佔60.875天。在王冰年代,由於受天文學、數學的限制,主要以平運動計算中朔和日月五星的位置,認為太陽的運動是線性的,故二十四節氣是將二至進行均分而得。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六氣,可以認為「每一氣所主時間為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然隋唐以後至今,人們認識到了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均,對天體運動的計算經過了變速運動、本輪均輪、幾何學、球面三角方法和地心橢圓運動體系等不斷發展,如今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根據是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3]。視太陽從黃經零度(春分點,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點,合360°。每個節氣的到來時間不固定於某日某刻,而是每年略有變動,約在某日前後1 d,這樣就使得兩個節氣間的天數不同,長的達16 d,短的達14 d。因此,現在學者不可繼續引用古人「每一氣所主時間為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的說法,如此界定無異於刻舟求劍。
2.3 正月朔日說
仍有學者從內經原文出發,提出年首為「正月朔日」。《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夫六氣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運有餘其至先,運不及其至後,此天之道,氣之常也。」又如《靈樞·歲露論》、《靈樞·九宮八風》、《開元佔經》等預測全年氣候疾病均是觀測每年正月初一的氣候,強調正月朔日是一年的開始。
「正月朔日」的「朔」是指月地關係中朔望月的初一,實為太陰曆的體現,而「正月朔日」體現了陰陽合曆的記時方法。陰陽合曆即是傳世農曆,它調和了太陽、月亮、地球三者的運轉周期。而正因如此,年份有平年和閏年之分,平年12個月,354~355 d,閏年13個月,383~384 d。若以正月朔日為年首,便與《素問·六微旨大論》中每年、每氣時長相等的規定相矛盾。可見正月朔日說也不是十分完備。
2.4 立春日合於正月朔日說
近年有學者提出第四種觀點,立春日與正月朔日恰逢同一日的曆元年為年首。該觀點認為在傳世農曆中,正月朔日合於立春日的那年定為曆元,由此六氣的始點與五運的始點重合,在曆元年之外的年份則是正月朔日在立春日前後徘徊,過60年周期又重合於始點。
其實這種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傳世農曆設置閏年的方法是在19年裡設7個閏年,故每隔19年變回出現1次正月初一與立春是同一天,例如1943年、1992年、2038年、2087年,而並非田氏所言60年周期。而且曆元應由實際觀測而得,並非正月初一合於立春即為曆元。
3 由六氣起點的討論延伸出的哲學問題
目前有關六氣起始時間的探討尚無確鑿定論,不過從下述幾點出發可能獲得使人信服的論說。
3.1 天人合一觀
天人合一的立論基礎不僅體現在運氣學說中,更貫穿內經、中醫學甚至整個中國文化的始終。認為生命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人類生存於天地之間,必然受自然變化的直接影響,同時適應變化,與天地同呼吸。正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言:「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
天地人三者視為一體的思想推測可能發端於元氣論,如西漢末年劉歆在三統曆「太極元氣,函三為一」一段中描述的元氣學說的思想,認為宇宙的本原乃是元氣,在天地未分之時,天地人三者均蘊含於元氣之中。而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則是元氣隨著時間推移而演進的結果,由子至亥的變化象徵著萬物都有一個孕育、萌芽、發育、生長、興旺、茂盛、壯實、成熟、衰退、萎縮、凋零的過程。然而萎縮和凋零並不意味著事物的終結與死亡,這也引出了循環論的思想。
3.2 循環論
在中國古代思想中,有一種思想認為事物的變化存在明確的周期性。每個周期均經歷相同的時間長度,而且又都重複相同的生成、發展至毀滅的歷程,然而舊事物的毀滅並不意味著寂滅,死門亦是生門,其中包含的新事物繼續如此循環往復,無始無終。這與幹支、五運、六氣的循環周始十分相應。天地之間雖萬象紛紜,頭緒萬千,然而背後有統一的規律與周期。古人將對歲候、氣化、氣候、物候、病候、自然災害與天體之象統一起來,總結為五運六氣學說,執簡以馭繁,描繪出一副天地日月星辰主宰生命活動的巨大宇宙系統。
4 結語
不同論說之間的爭論,是司空見慣的事。這些爭論有時甚至很激烈。其中有些論題隨著人們天文曆法和氣候物候認識的提高,或者共認的客觀標準可供判別,使得不同的論說有了是非優劣的結論。也有不少論題由於缺乏客觀標準,則形成幾種論說長期並存的局面。大寒說、立春說和正月朔日說各有其理論依據,也各有其矛盾和不足之處。王冰既言初之氣起於大寒,何謂歲首為立春。且不論王冰之說自相矛盾之處,內經中《素問·六微旨大論》「甲子之歲」一段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一段對歲首起點的含義也不能互相吻合,推測可能與內經非一時一人之作有關,以致各卷互生牴牾。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673807)。
作者簡介:王莉(1993-), 女,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為五運六氣與臨床。
通訊作者:吳波, E-mail:wubojinan@163.com。
本期公眾號責編:高杉
版權歸天津中醫藥大學期刊編輯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