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浦源村的鄭氏宗祠
鄭氏的船形宗祠內如桅杆一般的柳杉
浦源村村書記鄭國城向海峽之聲記者說明「閩東錦鱗鄭氏始遷祖世系網圖」
鄭氏宗祠董事會秘書長鄭孫雲手持鄭氏宗譜
水鄉漁村浦源村
鄭氏宗祠旁有一大片美麗的荷花池
白鷺紛飛、荷花綻放、鯉魚遊弋……這是一個美麗得有些夢幻的鄉村:周寧縣浦源鎮浦源村。盛夏的一個午後,「閩臺走親鄉鎮行」記者一行來到這個猶如世外桃源的水鄉漁村,只覺靜謐清爽、心曠神怡,炎夏的燥熱倏忽間遠去了。
源於海拔1448米紫雲山麓的鯉魚溪,匯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至浦源村口水勢頓減,五彎六曲穿村緩流而過。就在這長裡許、寬丈餘的溪流中遨遊著上萬尾五顏六色的鯉魚,「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竟相覓食,彩鱗翻飛。
鯉魚溪畔、荷花池邊,坐落著一座前窄後寬、形同古船的大宗祠:鄭氏宗祠,目前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浦源鄭氏與臺灣新竹鄭氏同祖同宗,同根同源。浦源村鄭氏開基始祖朝奉公(諱懷字國珍)是河南滎陽入閩的鄭昭的後裔。經考證,以儒業致顯的莆田南湖三先生——鄭露、鄭莊、鄭淑也是鄭昭的後裔。鄭莊、鄭淑兩房後裔又分支到臺灣去。
浦源,元明間俗稱孵兜,因鵝在此孵蛋得名。南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鄭懷公掛冠歸梓,途經此地於柳杉下打盹,夢見乘坐龍舟,舟上滿載,舟下耀光。醒來聯想祈示,決意喬居卻未能如願,遂遺命子孫不為仕,故後裔在此耕讀傳家。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鄭氏八世祖晉十公(諱模字懿顯)以鵝孵蛋處創建宗祠,歷經數次擴建與重修,續建為五進式。宗祠初建的時候,取柳杉作為船形宗祠的「桅杆」,數百年來雖樹心漸成空洞,但枝繁葉茂。可惜的是,公元2002年7月21日晚,因村民焚香引起柳杉著火。2012年12月7日,鄭氏族人在原來的地方再插一棵柳杉接替。
800多年前,為防敵人投毒,保溪水潔淨,鄭氏先人在溪中投放鯉魚,此後設立村規民約,立誓愛魚護魚,從此形成浦源村重視環境、守護生態的「鯉魚文化」傳統,至今從未改變。也正因這八百年鯉魚文化的傳承,鄭族享譽「錦鱗鄭氏」之稱。每逢農曆三月三,山花燦漫時,鄭氏各地朝奉公派孫都聚會於鯉魚溪拜祖謁宗,充滿濃厚的家族氣息。
手指著《閩東錦鱗鄭氏始遷祖世系網圖》,浦源村村書記鄭國城告訴記者,自始祖昭公入閩,福建鄭氏發展出六大派系,分別是侯官派(主要分布在閩東)、南湖派(主要分布在莆田、仙遊)、清源派(主要分布在泉州)、桃源派(主要分布在三明大田)、漳州派(主要分布在漳州)、永定派(主要分布在龍巖)。閩東錦鱗鄭氏是侯官派,臺灣新竹鄭氏是南湖派。目前,臺灣鄭姓人口約50萬,為當地第12大姓,分布遍及全島。
2009年5月17日,鄭氏宗祠董事會秘書長鄭孫雲帶著修訂於1939年,記載了鄭氏七、八百年來族人變遷的巨製族譜參加了首屆海峽論壇「閩臺姓氏族譜和涉臺文物展暨宗親懇親會」,盼望能與臺灣宗親對接上,遺憾未能如願。
「當時在海峽論壇上,我是想通過這個平臺,因為這個平臺觸及面寬、到達得遠,希望臺灣朋友找到我,來對接。」鄭孫雲說,「臺灣那邊當時來看族譜的人是有,但因為我們侯官派和南湖派相隔的代數稍多了一點,要對接上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人諳魚性、魚鍾人情、人魚同樂」的鯉魚文化,「尊祖敬宗、敦親睦族、積德行善」的宗祠文化,讓浦源這個山裡的水鄉漁村既靈動又古樸,文化底蘊深厚。鄭氏族人都為自己的出身感到由衷的自豪。鄭孫雲對記者說:「今後希望能夠和臺灣方面對接成功,彼此互相幫助、互相提攜。我們抱著這個美好的願望,希望下一輩人能夠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把臺海兩岸的鄭氏文化結合得更緊密,有更大的收穫,閩臺鄭氏一起締結出文化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