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7月9日電 (龔莎)小腦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控制身體和四肢的肌肉協調、走路時身體的平衡、動作的平順、說話的清晰度、吞咽的順暢及眼球的運轉等。
小腦萎縮是一種以小腦性共濟失調和腦幹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中樞神經系統慢性變性疾病。據歐美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小腦萎縮的患病率約為6/10萬。近年來,我國小腦萎縮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走路不穩只是開始 晚期可危及生命
時至今日,小腦萎縮的致病原因仍不明確,但大多有家族遺傳傾向。其他病因如炎症、缺血缺氧、大量飲酒、藥物中毒、腫瘤性疾病等也可引起小腦萎縮。小腦萎縮患者可能會緩慢起病,也可急性起病。其症狀根據輕重程度一般可分為初期、中期、晚期。
初期表現症狀包括:走路有眩暈感;動作反應不靈活,提重物有困難;肌肉僵硬、無法精確完成某些特定動作,如跑步、爬山、打球等;靜止站立時,身體會前後搖晃;眼球轉動有障礙,辨別距離能力較差。
中期表現症狀包括:四肢、肌肉不協調感加重,運動失調現象明顯;無法控制姿勢與步伐,狀似企鵝行走;搖搖晃晃,身體無法保持平衡,易摔跤;舌頭打結、說話不清,寫字有困難,吃東西或喝水時容易被嗆等。
晚期表現症狀包括:說話極不清楚,無法控制音調,甚至無法言語,寫字無法辨認,吞咽困難;無法站立,甚至無法坐起,需靠輪椅代步,或臥病在床,生活無法自理;大腦或周圍神經受到波及,患者智力會受到影響;可能合併多種嚴重併發症。
可見,隨著小腦萎縮病情的進展,對患者日常生活會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會危及生命。
患上小腦萎縮,最關鍵的是要及早進行治療。由於該病病因複雜,對於某些原因導致的小腦萎縮,及早就診、明確病因,及時診斷和治療有助於防止疾病進一步加重。
對於小腦萎縮患者來說,準確的診斷非常關鍵,需要進行症狀檢查、病史檢查、臨床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加以明確,為專家評估患者病情,制定後續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憑藉突出的專科特色、臨床經驗豐富的專家陣容、先進的診療設備,由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神經外科6A病區主任侯增欣領銜,開設了小腦萎縮專病門診。
專病門診針對該病患者進行相應檢查,依據病史、神經系統查體及輔助檢查結果,實行多學科或跨學科聯合會診制,查找發病原因,進行診斷並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外科手術治療可改善小腦性共濟失調
目前,對已經形成的小腦萎縮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一些可控的致病因素進行幹預,通過綜合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高壓氧治療、康復治療等)改善各種功能障礙、恢復腦部病灶供血供氧功能,使症狀減輕或減慢病情的進展。但對於因炎症、變性、外傷而引起的小腦性共濟失調以及遺傳性共濟失調,或供血不足而造成的小腦萎縮,藥物治療效果不太理想。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起,包括侯增欣主任在內的專家學者,在國內率先開始研究嘗試外科手術方法治療小腦萎縮。通過診斷分析小腦萎縮發病的病灶和病理,進行分型、分類、分期評估,採用「枕動脈植入、後顱窩減壓、局部松解」等外科手術方法,達到增加腦部供血、改善小腦血液循環系統的目的,改善患者步態不穩、站立不穩、言語不清等小腦性共濟失調症狀。
侯增欣主任提醒,隨著小腦萎縮病情進展,會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逐漸下降,後期對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等都會造成較大影響。因此,一定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責編:龔莎、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