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在我們的文化中,一個人經常發脾氣和表達憤怒可能會被貼上「不禮貌、不合群」的標籤。
因為我們中國人嘛,喜歡把仁義禮智信放在嘴邊談。
但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曾說過: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徵性地、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溫尼科特形容說,每個生命都宛如一個氣泡,若想在這個世界上彰顯存在,都要擴張氣泡的大小。所謂攻擊性,就是氣泡擴張之動力的直接展現。
用武志紅的話說,攻擊性即生命力。
現實中,我們人際交往也可以發現,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其實沒有什麼壞心眼,相反那些表面把仁義道德放在嘴邊的人,一旦做起壞事來毫無底線可言。
所以很多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越能表達情緒,或者越能發脾氣,這個人越值得深交。
當下隨著人們利益至上原則,越來越難交到推心置腹的朋友,與其交一堆虛偽善變友好的人,倒不如交一個脾氣大、但時仗義的人。
陳丹青曾說:「朋友,只有一段路能共同走過,走過這一段,就會各奔東西,能一輩子都走同一條道的人很少。這個時代很虛假,與我們那個時代相比,垃圾更多了,人心也更複雜了,故此知音難求。」
這裡很多人可能困惑了,人際交往中,我總不能有什麼說什麼或者有脾氣就隨便發洩吧?
的確,我們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今天我給大家介紹馬歇爾·盧森堡所著的一本書中,給我們提供了具體方法:如何正確在人際關係中表達憤怒的三步法。
第一步:接納自己的攻擊性
上述我提到了,攻擊性是一個人的本能。
對個體而言,能感到自己的攻擊性並允許自己表達出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可以保護我們的邊界不受侵犯。
它也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活力。而關係裡沒有攻擊性的存在無疑會變得虛偽和疏離,無法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如果他時時刻刻都是溫和的,你就永遠也不知道他的底線,而且他很可能是偽裝自己與你相處的。
林奕含說過這樣一段話,「忍耐是美德,但把忍耐當成美德是這個偽善的世界維持它扭曲秩序的一種方式,有時候,發脾氣才是一種美德。」
所以當我們感受到自己有憤怒的時候先允許自己可以有憤怒,允許、理解和接納,可以讓帶有破壞的攻擊性,變成積極的生命力。
第二步:表達感受,而非評判
我們產生憤怒的時候很容易去指責對方,這其實非常不好。
如果我們在關係中感受到憤怒,先學會放下評判和對錯,直接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比如對方遲到,高情商的人不會一上來就指責對方,而是先允許有憤怒,然後告訴對方我已經等了很久,有些不舒服。
學會區分「感受」與「評判」,學會使用表達感受的詞彙。
其實這就夠了,倘若對方很在意你,肯定會在意你的感受下次說話或者做事都會注意,但如果對方壓根就不尊重你,這樣的人也不需要深交其實。
第三步: 學會提出具體的要求
當我們把具體的感受表達出來時,其實還可能希望對方為我們做些什麼。
這個事情一定要記住,我們要學會說:「我想要什麼,而不是和對方提出非常籠統的要求。」
比如,還是上述遲到的問題,我們表達了等很久不舒服之後,如果你希望對方改進就直接告訴他,下次我希望不要這樣了,這樣雖然有點直接,但總比你含糊不清說半天要求要好。
要知道,聰明的人知道沒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任何一段人際關係是不會產生衝突的。
他們知道,人際關係中的「發脾氣」可以成為相互磨合的潤滑劑,知己難求,多數密友都是因為彼此磨合才變得親近的。
希望你懂這一點,人際關係可以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