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合理表達攻擊性是一種能力,越能發脾氣的人,越該深交

2020-12-11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在我們的文化中,一個人經常發脾氣和表達憤怒可能會被貼上「不禮貌、不合群」的標籤。

因為我們中國人嘛,喜歡把仁義禮智信放在嘴邊談。

但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曾說過: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徵性地、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溫尼科特形容說,每個生命都宛如一個氣泡,若想在這個世界上彰顯存在,都要擴張氣泡的大小。所謂攻擊性,就是氣泡擴張之動力的直接展現。

用武志紅的話說,攻擊性即生命力。

現實中,我們人際交往也可以發現,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其實沒有什麼壞心眼,相反那些表面把仁義道德放在嘴邊的人,一旦做起壞事來毫無底線可言。

所以很多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越能表達情緒,或者越能發脾氣,這個人越值得深交。

當下隨著人們利益至上原則,越來越難交到推心置腹的朋友,與其交一堆虛偽善變友好的人,倒不如交一個脾氣大、但時仗義的人。

陳丹青曾說:「朋友,只有一段路能共同走過,走過這一段,就會各奔東西,能一輩子都走同一條道的人很少。這個時代很虛假,與我們那個時代相比,垃圾更多了,人心也更複雜了,故此知音難求。」

這裡很多人可能困惑了,人際交往中,我總不能有什麼說什麼或者有脾氣就隨便發洩吧?

的確,我們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今天我給大家介紹馬歇爾·盧森堡所著的一本書中,給我們提供了具體方法:如何正確在人際關係中表達憤怒的三步法。

第一步:接納自己的攻擊性

上述我提到了,攻擊性是一個人的本能。

對個體而言,能感到自己的攻擊性並允許自己表達出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可以保護我們的邊界不受侵犯。

它也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活力。而關係裡沒有攻擊性的存在無疑會變得虛偽和疏離,無法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如果他時時刻刻都是溫和的,你就永遠也不知道他的底線,而且他很可能是偽裝自己與你相處的。

林奕含說過這樣一段話,「忍耐是美德,但把忍耐當成美德是這個偽善的世界維持它扭曲秩序的一種方式,有時候,發脾氣才是一種美德。」

所以當我們感受到自己有憤怒的時候先允許自己可以有憤怒,允許、理解和接納,可以讓帶有破壞的攻擊性,變成積極的生命力。

第二步:表達感受,而非評判

我們產生憤怒的時候很容易去指責對方,這其實非常不好。

如果我們在關係中感受到憤怒,先學會放下評判和對錯,直接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比如對方遲到,高情商的人不會一上來就指責對方,而是先允許有憤怒,然後告訴對方我已經等了很久,有些不舒服。

學會區分「感受」與「評判」,學會使用表達感受的詞彙。

其實這就夠了,倘若對方很在意你,肯定會在意你的感受下次說話或者做事都會注意,但如果對方壓根就不尊重你,這樣的人也不需要深交其實。

第三步: 學會提出具體的要求

當我們把具體的感受表達出來時,其實還可能希望對方為我們做些什麼。

這個事情一定要記住,我們要學會說:「我想要什麼,而不是和對方提出非常籠統的要求。」

比如,還是上述遲到的問題,我們表達了等很久不舒服之後,如果你希望對方改進就直接告訴他,下次我希望不要這樣了,這樣雖然有點直接,但總比你含糊不清說半天要求要好。

要知道,聰明的人知道沒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任何一段人際關係是不會產生衝突的。

他們知道,人際關係中的「發脾氣」可以成為相互磨合的潤滑劑,知己難求,多數密友都是因為彼此磨合才變得親近的。

希望你懂這一點,人際關係可以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表達攻擊性,是一種取悅自己的能力,請問你具備嗎?
    攻擊性的心理學意義有網友提問:每當別人提出過分要求時,雖然心裡有怨言,也不好發作,怕影響人際關係。但是憋在心裡不發洩,又很難受,不知該怎麼辦?攻擊性是心理學中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個概念,這一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性是一種心理能量,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徵性、合理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導致精神病。
  • 越是厲害的人,越知道如何發脾氣
    畢淑敏說過:「沒有憤怒是一種悲哀。猶如跳躍的麋鹿喪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猶如敏捷的靈貓被剪掉鬍鬚。」很多時候一再退讓只能讓對手更加猖狂。發脾氣是一種顯示,說明我真的不開心了,你這樣做會讓我很生氣。看到的人懂得的人自然就明白你的底線在哪裡,在你們之後的交往中也能避免觸碰你底線的行為,關係也能越處越融洽。所謂會發脾氣是鼓勵表達憤怒,而從不鼓勵憤怒的表達。
  • 心理學:層次越高的人,越不會一團和氣,反而有這些「攻擊性」
    這不僅讓你感嘆道,層次越高的人,越是和善。但事實上,如果你和層次高的人多接觸以後,你會發現,和善只是他們的表面。事實上,每一個大佬,都擁有極強的攻擊性。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真正成熟,高情商的人,往往都會有這幾種「攻擊性」。
  • 心理學:從不發脾氣的人,一旦發脾氣很可怕,不值得深交
    相反,對於那些看起來性格很好、從不發脾氣的人,反而讓人有所防備。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心裡的真實想法。 有心理學家表示:從不發脾氣的人,他們的情緒和感受往往得不到正常釋放。這些情緒和感受不會自動消失,而是被壓抑了下去,轉化為抑鬱的心情,並隨時可能爆發出來。
  • 為什麼說愛發脾氣的人,才最值得深交?有這3個原因
    那麼在工作生活中,什麼性格的人是值得深交的呢?其實,愛發脾氣之人是最值得深交的,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愛發脾氣的人,大多心思單純,心地善良。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脾氣,脾氣是性格的直接體現,往往可以通過一個人發脾氣時的樣子,了解他是怎樣的人。愛發脾氣的人,大多單純直爽。
  • 越是厲害的人,越會發脾氣
    有時候,發脾氣既是表達自己的不滿,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面對不同的人,有時候,好好說話,只會讓別人把你當成軟柿子;你的一再退讓,也只會讓他人更加放肆。只有學會發脾氣,才能得到應有的利益。但普通人和優秀的人的差別,就在於,普通人發脾氣,是在宣洩情緒;而優秀的人,發脾氣的目的,不是為了讓現有的問題產生更激烈的衝突。更多時候,它是一種態度,也是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方式。演員劉濤,在觀眾的心中,一直是溫柔、賢惠的國民媳婦。
  • 職場中,從來不發脾氣的同事是種什麼樣的人?值不值得深交?
    那到底和這些在單位裡,能和這些單位同事從來不發脾氣,無論上級懲罰還是下級頂撞,老是一副很穩的樣子的同事深交嗎?小李有些迷茫了。讓老夏來分析一下。這種員工的性格非常成熟,是一個專業員工應該有的素質,有這種素質的員工,將來一般都是前途無量的,深交這樣的人,我們自然也能進步不少,還可以作為長期投資,對自己當然是十分有益的。2.能力很強的員工。
  • 你越想對孩子發脾氣,就越說明你該成長了
    如果每當看到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出現了你不想看到的情況,第一時間想用發脾氣來解決,越是這樣就越說明你該成長了。所以今天,筆者通過幾個和往常不同的角度,剖析家長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更深層次因素以及避免方法。如果在同學家不做作業,就對孩子表達自己的目的,是看孩子上了一天學很辛苦,想讓她早點做完作業多些休息時間,如果孩子仍堅持去,那就依她,回來了做作業到很晚或做不完挨罰,自食其果,這個時候她就會想到媽媽對她說的話,真的是最好的辦法,在這以後孩子會很願意按媽媽說的做,這樣不好嗎?打,能解決什麼呢?
  • 悅讀丨越成熟的人,越懂得如何表達情緒
    ,一個成熟的人是不會輕易發脾氣的。控制情緒緒的意思是一種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建立在接納情緒、覺察情緒、理解情緒,有疏導方法、逐漸學習的基礎上。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而非直接壓抑情緒,阻斷情緒釋放的渠道。
  • 心理學:越厲害的人越謙虛,越落後的人越驕傲
    今天和大家分享心理學上的一個達克效應,他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事實,一個人在生活中力量越多,實力越強,反而他會更謙虛,但是一個人越無知,卻有一種盲目的自信。 這個實驗內容如下:一個是某個領域的平均水平,一個是你對這個領域水平的自我評估,他們想看下這些人的判斷是否準確。 鄧寧和克魯格在多個方面進行測量,比如,一個人自我幽默,邏輯推理能力以及語法方面都進行充分測試。超過百分之六十的人都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更高。 而事實上,這些人的能力遠遠低於平均水平。
  • 發脾氣是教育的最大死敵,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發脾氣除了逞一時之快恐怕找不出其它好處了。發脾氣也是教育的最大死敵,教育孩子時脾氣越大效果越差。01.發脾氣是對孩子精神的一種摧殘教育界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導致教育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讓孩子出現問題。
  • 心理學:越是心理不健康的人,越是賺不到錢,人際關係也越不好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攻擊性是人的基本動力,是活力和創造力的源泉;弗洛伊德認為假如一個人不能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他就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著名的母嬰專家、心理學家溫尼克特認為,每個生命都宛如一個氣泡,所謂的攻擊性就是氣泡變大的必然張力。
  • 寶寶亂發脾氣不能慣,越大越管不了!3個方法幫你改善孩子壞脾氣
    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發脾氣是一個正常的事情,從發展心理學上來講,發脾氣的行為是合理的,也是成長的一部分,大人都會有控制不住脾氣的時候,何況是小寶寶呢很少有寶寶是不發脾氣的,這也和孩子先天的氣質有關係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孩子生來就比別的孩子脾氣大
  • 心理學:喜歡吃辣的人,可能更有攻擊性
    對於愛吃辣的人我們傾向於認為更容易發脾氣比如辣妹子,英文中的「spicy girl」,這些都是將吃辣和易攻擊性聯繫起來>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鼻祖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性是天生的,屬於人的本能。再等到一周歲左右的時候,還會用手去攻擊周圍的人。所以吃辣可能是我們本能的一種需要。
  • 越會發脾氣的人,越混的好.
    美國康奈爾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在分析職場人員的「隨和度」特徵後發現:脾氣好、容易相處的人的平均薪酬要比「帶刺兒」的、難相處的人低18%。 令人驚訝。 在我們的印象中,要想在職場混得好除了能力強還得會做人,「會做人」可不是稜角分明的人能得到的評價。
  • 心理學:越是沒本事的人,越愛把脾氣撒在家人身上
    有一種人在發脾氣時,總是會尋找對自己沒威脅的人。心理學研究發現,越是沒本事的人,越愛衝著家人發脾氣。發脾氣者並不會毫無選擇性地發脾氣,他們只會向對自己毫無威脅的事物發脾氣,就像是心理學中的「踢貓效應」那樣。
  • 心理學:能力越強的人,越有這兩個特徵,你有嗎?
    因此說,人的天資是一回事,你努不努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心理學上,有的人之所以能力強,其實是他們能夠嚴格的要求自己,肯對自己的將來負責,正是因為他們存在好學的精神,敢於為了自己的目標去追逐,所以才不會被社會淘汰。當下的社會競爭激烈,你沒有謀生的本事,就容易困在社會的最底層。
  • 心理學:越沒教養的人,越容易有這4種特徵,中1條就不值得深交
    教養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待人接物時的基本外在表現,交一個有教養的朋友,我們會感到舒適、愜意,但如果遇人不淑,錯認了一個沒有教養的人,我們往往要準備好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承受他給予我們的傷害。那麼在生活中如何分辨那些沒有教養的人呢?
  • 心理健康的人,不會一直隱藏自己的攻擊性【轉曹暉博士】
    有一次弟弟不小心擋住了電視,爸爸剛好因為工作上的事情煩心,就衝弟弟大發脾氣。弟弟很不服氣:「我只是不小心,你為什麼發那麼大火!莫名其妙!」爸爸聽到後火氣更大,馬上拿起皮帶抽打他,一邊打一邊說弟弟嘴硬,該打。
  • 心理學: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攻擊性是一個好東西,因為它是我們生命力的象徵。正如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認為的那樣,攻擊性等同於活力或動力,每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個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時,自然會有攻擊性。只是很多人可能對攻擊性有誤解,認為攻擊性是罵人、爆粗口,其實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