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家長几乎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借著自己身為家長的身份,打著&34;的旗號,對著孩子進行長篇大論的說教。其實,真正聰明的家長不會一味地對著孩子講道理,因為這樣做不過是&34;,是無用的事情。
我的媽媽就是一位&34;的媽媽,從小到大,都喜歡把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重複很多遍,比如前幾天,我在糾結要不要給兒子買一個平板,其實自己更偏向於不買,但還是需要別人給我一個&34;。於是便詢問媽媽。
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拒絕,因為還有事情要處理,草草的回覆一句便走進書房,過了一會兒,媽媽過來敲門:&34;
&34;
&34;
&34;
&34;
沒辦法我只能暫停手中的工作,認真的回答她&34;
媽媽這才確定我的態度:&34;
嗯?我就是想和她討論一下小朋友的問題,怎麼到最後反而成了我的問題?沒辦法只能告訴媽媽我有工作,之後再聊。
有不少人抱怨,自己從小就深受媽媽嘮叨的影響,甚至有人表示,自己就像帶著緊箍咒的孫悟空一樣,不敢做錯一件事情,生怕自己的唐僧媽媽念叨不停。或許我們也知道,家長的本質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但卻忽略了,過分的嘮叨會讓孩子進入&34;。
什麼是&34;?
名詞解釋是指受到的刺激太多、太強,或者是時間太長,從心底感覺到不舒服,想要逃離這種環境,也就是家長眼中的&34;。令人難過的是,大多數的孩子正處在&34;的影響下。在父母日常教育孩子中觸及超限效應都有哪些表現。
不管承認與否,大部分的家長都不能完全接受孩子的錯誤,為了他們能夠發展的更加完美,家長就會產生說教的行為。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在說教的時候應該會說著說著就剎不住車了。那是因為家長在說教的過程中完全同意自己的看法,越發的肯定自己,從而出現越說越起勁的行為。
但是孩子並不喜歡這種方式,甚至會出現厭煩的情緒,剛開始或許還能耐著性子聽下去,幾次之後,他們就會變得叛逆,想要遠離父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家長的嘮叨就是因為不信任自己。親子關係就會因此變得疏遠。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家長要儘可能的減少對孩子的嘮叨,換一種方式教育孩子:
用建議代替嘮叨。其實,孩子是有基本的分辨能力的,家長要學會相信孩子,簡明扼要的建議比&34;的嘮叨有效的多。比如孩子想要大夏天的出門玩球,家長一定是不同意,可以告訴孩子:&34;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為&34;,面對他們的錯誤總是急切的希望他們改正,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要知道,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或許小時候的他們是不完美的,但是只要家長願意相信他們,減少囉嗦的話語,讓孩子用時間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