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兩個效應,讓孩子從逆反到主動

2020-09-03 心理知識匠

「你怎麼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

「你看看人家xxx,什麼都會幹。」

「你不能這樣,你應該······」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呢?對於許多家長來說,小時候很厭煩父母這種無休止的嘮叨,然而當自己成為家長後,卻也會不可避免地走上同樣的道路。家長越是急於解決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問題,越容易不斷重複嘮叨、叮囑、說教,然而這種「念經式」的教育往往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達到適得其反的結果。其實,我們可以用心理學知識來解決這一問題。

第一個效應:「超限效應」,批評帶來逆反

「超限效應」,即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是刺激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的心理極度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也就是說當孩子犯錯後,父母不停地反覆說教而不採取其他有效措施,孩子就會在過多的刺激下產生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長對著幹。

前一陣子和一位家長聊天時了解到,她的孩子軒軒上小學三年級,成績還可以但是已經出現逆反心理。每次家長給他檢查作業時會要求他把沒有認真回答的問題再做一遍,剛開始和他說的時候他會和家長進行爭論,堅持認為這樣做已經可以了,而當家長多次重複要求他重新做時他就會很煩躁地賭氣回應:「我就不改!你們怎麼這麼煩!」孩子這種逆反行為讓家長非常頭疼,卻又無計可施。

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出現這樣的逆反心理呢?關鍵是要破除「超限效應」,讓你的指令在一定的限度內。

1.擺正心態,正確認識。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超限效應」是普遍存在的,這不能怪到孩子身上,也不能因此而放棄與孩子交流溝通,正確的交流方式才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法寶。

2.溝通簡潔明了,直擊要點。

我們要避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陷入到無盡嘮叨和嚴厲批評的漩渦中,也不要一味的以自我為中心,企圖控制孩子的行為,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負面刺激,有害無益。所以和孩子的溝通一定要簡潔扼要、突出重點,不要兜兜轉轉講一大堆,也不要講故事、擺道理,年紀小的孩子只會聽得一臉困惑,也就慢慢失去了興趣。

3.明確獎懲,避免情緒化。

要讓孩子明確事情的本質和獎懲關係,明確告訴他做某件事的後果或者獎勵,而不要只是強調父母個人情緒,只是告訴他這樣會讓媽媽生氣,這樣做沒有任何明確的指向性和效果。

第二個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期待會成為現實

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是比較含蓄的,很少會對孩子表現出鼓勵和讚揚,更多的是以嚴厲、批評、懲罰的方式來控制孩子,這種「虎媽狼爸」式的教育方式在中國普遍適用甚至成為許多家長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但它只能讓孩子在高壓下「被迫主動」進行學習,失去獨立自主性或是在長期的批評下導致最終自毀式的爆發。

對之相比,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和期待,讓他願意主動學習是不是非常吸引人呢?這是源於心理學上的另一種效應:「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

羅森塔爾利用一個善意的謊言,讓班主任以為班上被隨機抽取的一部分學生的潛力很高,於是通過老師的言行暗示,這些學生感受到老師的信任和期待,變得更加自信也更主動,一段時間後學習取得了很大進步。

可見當孩子接收到父母和老師傳達出的期望和信任時,對於他們來說是極大的鼓勵和正面的引導,能夠促使他們得到學習動力和樂趣,進而不斷為之努力,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當家長掌握了這兩種效應在教育上的應用時,也就慢慢開始摸索到讓孩子積極主動的竅門。當然這只是冰山一角,教育與心理是門深奧的學問,家長面對它時同樣是學生,需要不斷學習、深入探索的方面還有很多很多。


——最後記得點亮關注哦,帶你了解更多實用的心理學——


相關焦點

  • 促進孩子學習,減少孩子「逆反」的鳥籠效應
    卡爾森不信: &34;鳥籠效應"在促進孩子學習的運用家長可以使用欲擒故縱的手法,不明說目的,只是做一下引誘,讓孩子自己去主動做。當你給孩子置辦一件東西時,孩子就會想什麼樣的行為會讓他和這個東西建立聯繫,其實就是運用了「鳥籠效應」1、想讓孩子讀書給孩子創設一個漂亮的書屋或者書架,並詢問孩子想讀什麼書籍,並且經常多去孩子閱讀室翻看幾本書去吸引孩子。果然,孩子一下子就被好奇心吸引過去了,每次作業寫完,就會自己跑到裡邊去閱讀。
  • 著名作家為何「偷錢」、孩子為何逆反?教育心理學:超限效應
    一、超限效應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超限效應,接近於成語「過猶不及」,也有點像「物極必反」。有一次,一個朋友跟我說,前幾天孩子考試沒考好,本來想批評兩句就算了,結果聯想到他平時不用功,就越說越氣,沒想到一口氣罵了他40分鐘。
  • 再讀《觸龍說趙太后》,用心理學破解青春期逆反
    ---------------心理學解讀:a、趙太后出現了「超限逆反」心理。所謂「超限逆反」,是機體過度接受某種刺激後出現的逃避反應。 對任何刺激,包括能給個體帶來巨大滿足的刺激,人的接受性都是有限的。如果過度,對個體是一種壓力甚至是傷害。個體就會採取措施逃避刺激。大臣們輪番上陣,說的都是大同小異的話語,老太太已經逆反了。
  • 孩子做事拖沓、不積極,巧用3個心理學效應,孩子變得更主動
    ,做事拖拖拉拉,幹啥都不積極,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不少家長都會下意識地採用棍棒教育,希望孩子能夠在疼痛的教訓下,主動積極地做事情。,這3個心理學效應很有用,父母不妨試一試1.專治孩子不積極:皮格馬利翁效應
  • 心理學:一個人不快樂,源於陷入了這兩個心理學效應,你是嗎?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在生活中,我們不快樂,其實可能源自我們內心的心理學效應,如果我們想要快樂,可以先覺察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我們才能真正快樂。投射效應強調我們內心的巨大作用,如果我們知道了投射的影響力,或許我們就要提防自己有沒有陷入到投射效應中去
  • 孩子在家學習要靠逼?充分利用「鳥籠效應」,輕鬆讓孩子主動學習
    一、什麼是鳥籠效應1、鳥籠效應的含義鳥籠效應是由近代心理學專家詹姆斯提出的一個心理學理論,又被稱為&34;。當生性比較活潑貪玩的孩子每天都被要求耐著性子學習的時候,他們不會理解家長的&34;,反而會覺得家長不考慮他們的內心想法,只會提要求和命令,從而對家長產生逆反的心理。家長可以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從而減少逆反心理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從而有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
  •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逆反和作對?
    ,這叫作禁果效應。禁果效應跟兩種心理有關,一種是好奇,一種是逆反。「禁果效應」也叫作「潘多拉效應」,亞當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園無憂無慮地生活,卻禁不住蛇的誘惑,去偷吃了知善惡樹上結出的禁果。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送給人類的女人,她擁有各種各樣的禮物,都是美好的、可愛的。
  • 什麼是心理上的羅森塔爾效應和超限效應
    除了這種積極的效應,在班級當中還有另外一種心理學效應出現,就是如果刺激過多過強產生的一種極為不耐煩的反抗心理,也就被稱為超限效應,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們比較容易發生這種狀況。為什麼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當中也經常發生,比如說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經常說教一次,兩次三次四次重複的對一件事情說孩子就會感覺到不安,從剛開始的內疚轉變為反抗,出現這種逆反心理,就是說你不讓我這樣,我偏要這樣的青春叛逆期,為什麼在研究心理學的時候,科學家們把孩子的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定為孩子叛逆期呢?
  • 家長懂得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
    ,這樣才肯學習,如果你一旦放鬆沒有管住孩子,他們就會放棄上學,更不會主動去學習。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說白了鳥籠效應就是對一個人的心理暗示,它能夠影響孩子一個人的行為和習慣,所以,家長們將這個效應運用到學習上,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習主動性!
  • 趣味心理學 | 為何越禁止越無效?潘多拉效應為你解密
    當媽媽告訴孩子不要吃太多冰激凌時,孩子卻每次都吃到肚子疼......當媽媽告訴孩子不要玩手機時,孩子總會想盡辦法玩手機......當老師告訴學生上課不要看窗外時,孩子們卻總是向外邊探頭探腦......‍為何越禁止越無效呢?這都是「潘多拉效應」神秘力量的作用。那這個「潘多拉效應」究竟為何方神獸?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孩子不懂事,累到要放棄:都是「超限效應」惹的禍,治理講究方法
    面對這麼「不懂事」的孩子,媽媽從一開始的平心靜氣講道理,到最後大吼大叫甚至懲罰打罵,孩子從開始「說了不聽,聽了不做,做了又錯」,到最後「揭竿而起」,公然和自己對著幹,媽媽無計可施,最能只能被逼「放棄孩子」。
  • 孩子逆反了怎麼辦?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會出現逆反的情況,情緒往往極不穩定,特別容易激動,亂發脾氣、反抗心理、虛榮心強、聽不進正確的意見跟建議;孩子逆反不僅會導致厭學,影響學習成績,還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家長如何幫助逆反的孩子走出困境呢?其實逆反的孩子自身是特別痛苦的。他們一定是內心十分的痛苦所以才通過逆反這種外在的表現形式發洩出來。
  • 孩子做事愛拖拉,這3個心理學效應很有用,父母不妨試一試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總是慢慢悠悠,做事拖拖拉拉,幹啥都不積極,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不少家長都會下意識地採用棍棒教育,希望孩子能夠在疼痛的教訓下,主動積極地做事情。這種棍棒教育的方式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驅使孩子主動做事情,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討厭父母的管教方式。現代家庭教育都融入了心理學教育法,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妨試一試一些很經典的心理學原理,或許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 教育心理學:家庭教育的五大效應你知道嗎?
    家長可能會有體會,有時讓孩子做作業,他磨磨蹭蹭不大愛做,原因可能是對某一項作業打怵,不大愛做。此時學點「進門坎效應」,可能有用。「進門坎效應」是指個體一旦接受了他人的較小要求以後,就有可能進而接受他人較大的要求。運用這種方法讓人接受要求,叫做「進門坎技術」。關於這個效應的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在實驗中提出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說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
  • 巧用「椰殼效應」,3步讓孩子由「被動」變「主動」
    其實,媽媽正是運用了心理學中的"椰殼效應"解決了女兒不願主動去洗漱休息的難題,讓孩子由"被動"變"主動"。"椰殼效應"的關鍵是找到"椰殼"——孩子所愛,然後製作出"椰殼碗"——父母充分利用孩子所愛尋找到的孩子樂於接受的正確方法,那麼孩子做事被動的局面就會得到改善。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你推脫的是機會和幸福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5篇——責任分散效應。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媒體報導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受害者被一大群路人圍成一圈「看熱鬧」。
  • 「父母需懂的兒童心理學」超限效應—有效的批評!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所謂朝鮮效應,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裡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 5個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心理特點,能幫我們更好地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幾個有趣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吧。 德西效應
  •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出現逆反 家長要反省6歲前管沒管孩子
    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在2019PAT家庭教育講座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玫瑾從心理學的角度詮釋了不少家庭面臨的孩子青春期問題。
  • 身邊的心理學丨別讓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應,阻礙孩子的成長
    每天學習一個心理學小技巧,讓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與他人更好的相處。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身邊的心理學之教育無小事——蝴蝶效應的啟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好與壞很可能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