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為何「偷錢」、孩子為何逆反?教育心理學:超限效應

2020-12-12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次聽演講。演講者是個牧師,起初他講得十分動人,馬克·吐溫決定捐款,並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錢。但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演講、準備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但沒捐錢,竟然還從募捐的盤子裡偷了兩元。

一、超限效應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超限效應,接近於成語「過猶不及」,也有點像「物極必反」。

有一次,一個朋友跟我說,前幾天孩子考試沒考好,本來想批評兩句就算了,結果聯想到他平時不用功,就越說越氣,沒想到一口氣罵了他40分鐘。不過,孩子好像並不服氣,第二天起來都不跟她說話。她說,後來也挺後悔的,但當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問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以後不發這麼大的脾氣?

「孩子沒考好,你這麼批評是不對的,對孩子進步沒有建設性意義。」我開始批評她。

「你說得對。」她欣然承認。

「可見平時你並沒有給孩子有效的教育。」

「嗯……也不全是。」她覺得自己被全面否定,並不完全認同。

「估計你之前對孩子的批評也都有問題。」

「好像不能這麼說……」她有些想辯解。

「不光是學習,估計你在孩子教育的其他方面,做得也不咋的。」我不等她說完,批評繼續。

「你這麼說太武斷了吧!」明顯感覺到她有些生氣。

「像你這樣的媽媽,是教育不出好孩子的。」 不管她生不生氣,我又來了一句。

「你這什麼水平,怎麼光知道批評我呢?我是想讓你幫我解決問題,你光說這些有什麼意義?」毫不保留地表達了她的生氣。

「哈哈,你也受不了吧!這個過程是不是跟你批評孩子差不多的?只怕有過之而無不及。」我笑著跟她說,讓她明白我的用意。

二、所有不聽話的孩子,都是家長親手培養的

能把孩子批評10分鐘以上的,大致都會像我剛才那樣,分的步:

第一步:針對孩子當時的錯誤。這時,孩子心中有愧,一般會承認錯誤,內心也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評。

第二步:縱向「串聯」翻舊帳。「你之前就怎麼怎麼樣……」,孩子開始有點不認同,「這次就說這次,扯之前幹什麼?」

第三步:橫向「並聯」找旁證。「你看你桌上這麼亂」、「床上也亂七八糟」、「每天讓你多吃點菜就是不願意」……孩子想:「這和我這次考試有什麼關係?」

第四步:全盤否定。「我看你是學不好了,你也就這樣了……」這時候孩子往往會忍耐不住,替自己辯解幾句,但會被認為是頂嘴、不服氣。

其實,除了第一步有一定的意義外,後面的三步都是多餘。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批評不能從根本上讓人改變,反而招來怨恨。即便是聽起來「正確」的批評也是如此,更何況像後三步的批評孩子根本就不會認同。

一旦受到這種不認同的批評,孩子就會潛意識裡反駁:「你說得不對。」久而久之會形成「習慣性不認同」,他不認同的不光家長的話,還有家長本身——只要是家長說的就不認同,實際上這形成了孩子的逆反。

有人說,所有不聽話的孩子,都是家長親手培養的。不無道理!

我們的專家吳校長,在學員班上說過一句話:「『子不嫌母醜』,孩子是不會嫌棄媽媽『醜』的,但他們一定會嫌棄媽媽嘮叨。嘮叨是什麼?其實就是過度的、多餘的批評,是批評的『超限』。」

三、情緒記憶

有研究表明:人們在交流時,內容、語氣語調、肢體語言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內容只佔7%、語氣語調佔38%、肢體語言佔55%。

比如你問孩子:「這道題為什麼錯了?」問同樣的內容,可以有三種情緒:一是輕聲細語地問,二是大聲斥問,三是拍著桌子聲色俱厲地斥問。大家可以腦補一下相關的畫面。

可以想見,多數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語氣語調、肢體語言肯定是第二或第三種畫面。

對孩子來說,38%的語氣語調和55%的肢體語言,給孩子來說就只是一個東西——情緒。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學習與記憶神經生物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研究認為,人的情緒可分兩大類,一類是正面情緒,一類是負面情緒。

人的大腦在處於正面情緒之中時,有更多的神經元網絡被激活,神經傳導速度也會被升級,全腦達到一種十分積極的亢奮狀態,大腦會把這些「感覺」記錄下來,由此構成深層次的「情緒記憶」,大腦這種積極亢奮的狀態,使學習者注意力專注,學習動機增強,思維活動活潑多樣,解決問題的態度積極主動。學習效能會以幾何幾何基數向上增長。

當大腦處於負面情緒時則相反。所以過度的批評,不利於讓孩子改正錯誤,反而會降低學習效率。

情緒記憶在記憶系統中還有優先權。多年之後,孩子可能會忘了挨批評的具體原因,但他一定會記得挨批評時那種委屈、難過或者憤怒的情緒。

而且這種情緒積攢還會發生「轉移」,因為它是由於學習引起,大腦會將對批評的情緒「轉移」成對學習的情緒。這個過程會像條件反射一樣,每當孩子想起學習,就會想起這種不良情緒。這種「條件反射」重複得多了,孩子就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所以,批評孩子時,批評的內容不能「超限」,家長的情緒也不能「超限」。不過,我們不願看到的是:多數家長在批評孩子時,情緒是「超限」的,似乎他們的第一目的是解氣,第二目的才是讓孩子改正錯誤。

四、孩子不會故意犯錯誤

孩子在學習方面的錯誤,主要有三類:一是知識類,如某個公式、定理沒掌握好,某道題不會做等;二是習慣類,如答題習慣不好、計算習慣不好等;三是態度類,如愛玩手機、不愛學習等。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說的,所有的孩子都有三個天性:

1、都有所求卓越的天性;

2、都希望得到認可和接納;

3、都希望自己有用、有價值。

除非這三種天性,都已被磨滅,否則孩子不會去故意犯錯誤。但即便這三種天性真的被磨滅了,又是誰將給磨滅的呢?一定還是家長,通過其長期的、不正確的教育。

對於知識類的錯誤,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找出根本的原因,給出有效方法。

比如,某同學作文寫不好,經常得分比較低。光靠批評是肯定不行的。家長後來向我諮詢,我分析了孩子的幾篇作文發現,孩子的文筆構思都是不錯的,差的是寫作素材積累的不夠。

於是,我教給家長5種幫孩子積累素材的方法,不需要報班、不需要額外增加壓力,按照方法去做,一個月後,孩子又一次考試的作文就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再比如,有一個小學生,在學溶液、溶質、濃度的時候,這幾個概念太抽象,老是搞不懂,幾個公式自然不會運用。我建議家長,在家裡找幾個玻璃杯,用水作溶劑、醬油或其他東西做溶質,給孩子演示一遍,有個直觀的概念。第二天家長就反饋說,孩子這回明白了。

知識類的錯誤,一定要給孩子找方法。千萬不可想當然覺得家長理解了,孩子就得理解。

對於習慣性的錯誤呢?

改掉一個壞習慣,要比養成一個好習慣更難。大家知道養成一個新習慣大約需要21天,改掉一個壞習慣呢?差不多需要3個月!對你沒看錯,3個月!

所以,不要以為糾正幾遍扣孩子還改不過來,就理直氣壯地批評,捫心自問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有很多壞習慣一直改不掉呢?

有個孩子考試習慣不好,分析下來有6個細節方面的小毛病需要改進,於是我幫這個孩子編了個6個字的口訣,讓家長每天提醒孩子背幾遍,一直堅持,也不知哪天開始,孩子的這些小毛病就無影無蹤了。

對於態度類的習慣又該怎樣呢?

像愛玩手機,是因為玩手機在心理上給孩子帶來了愉悅感。「心病還需心藥醫」,要用學習帶來的的愉悅感替代手機帶來的愉悅感。

小魏同學就是這樣的,家長曾把他的手機沒收過,但最近上網課,又得用手機。家長沒辦法,來向我們諮詢。

我建議家長採用「學習愉悅感療法」。如果讓孩子通過取得好成績來實現,這種愉悅感是很強的。但由於最近沒法考試,即使有考試,一直玩手機的話,也難以取得好成績。

沒有成績的愉悅感,就用行為的愉悅感:家長先跟孩子商量好,逐漸減少每天玩手機的時間,如果孩子做到了,家長要對孩子予以表揚或肯定。與此同時,家長也要發現孩子每天學習方面值得稱讚的地方,如果有的話,也要予以表揚,家長也要表現出非常高興的樣子。

能夠每天遞減玩手機的時間,就是一種進步,而進步本身對自己的一種獎勵,再加上自己的行為得到家長的認可,孩子的心情就很愉悅。漸漸地,這種愉悅感就替代了玩手機的愉悅感。

·END·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匯集上海百餘位教育專家(同時是成功家長),給您分享有效的教育經驗、方法、理念和思想。】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兩個效應,讓孩子從逆反到主動
    家長越是急於解決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問題,越容易不斷重複嘮叨、叮囑、說教,然而這種「念經式」的教育往往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達到適得其反的結果。其實,我們可以用心理學知識來解決這一問題。第一個效應:「超限效應」,批評帶來逆反「超限效應
  • 什麼是心理上的羅森塔爾效應和超限效應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的益處。什麼是心理上的超限效應?除了這種積極的效應,在班級當中還有另外一種心理學效應出現,就是如果刺激過多過強產生的一種極為不耐煩的反抗心理,也就被稱為超限效應,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們比較容易發生這種狀況。
  • 「父母需懂的兒童心理學」超限效應—有效的批評!
    超限效應家長們常常遇到這種苦惱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所謂朝鮮效應,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裡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 《我的青春期》|從「超限效應」分析,如何應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當人體受到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心理學將這種效應稱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來源於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 趣味心理學 | 為何越禁止越無效?潘多拉效應為你解密
    當媽媽告訴孩子不要吃太多冰激凌時,孩子卻每次都吃到肚子疼......當媽媽告訴孩子不要玩手機時,孩子總會想盡辦法玩手機......當老師告訴學生上課不要看窗外時,孩子們卻總是向外邊探頭探腦......‍為何越禁止越無效呢?這都是「潘多拉效應」神秘力量的作用。那這個「潘多拉效應」究竟為何方神獸?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心理學小知識——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 你也可以成為懂兒童心理學的媽媽(系列二:超限效應)
    【什麼是「超限效應」】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 說得太多也是一種錯,父母教育孩子時,請小心別觸發「超限效應」
    其實家長反覆說教,不斷給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會使孩子產生「心理惰性」,對家長不再敬畏。當再次出現相同的刺激時,教育效果便隨之減弱,甚至消失。所以,無論家長對孩子嘮叨的出發點是多麼的正確,多麼地為孩子著想,只要觸發了「超限效應」,家長的嘮叨就往往會適得其反。
  • 柳巖談教育:父母「砸鍋賣鐵」式的愛沒錯,關鍵是避開超限效應
    只有為孩子營造一個寬鬆舒適的成長環境,他們才能生活的更好。當父母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孩子自然會感到很大的壓力。父母「砸鍋賣鐵」式的愛沒錯,但是這份壓力顯然已經超過了他們能承受的正常範圍。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的壓力就會越大,從而導致陷入超限效應。
  • 面對不聽話孩子有三大誤區,善用教育的智慧——四大心理學效應
    教育不是速成的事,由此漫長一定是改變不了的主題,如果在這一過程中家長感到「痛苦」,那麼一定是方法錯了。1:引以為戒的超限效應超限效應指的是當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會讓人產生不耐煩或逆反情緒。有關超限效應有一個小故事可以幫助家長理解: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在教堂中聽牧師的募捐演講,最開始他覺得牧師說的好,覺得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錢;十分鐘後牧師還在講,他不耐煩了,決定捐身上一半的錢;又10分鐘,牧師還在繼續,馬克吐溫決定不捐了;有一段時間牧師才結束冗長的發言
  • 五大兒童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教育能夠影響人的一生,從選擇接受教育那一刻起,便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許多老師或者家長為了教育學生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成人容易站在成人的高度看孩子,對於孩子的心理並不了解。把握這些常見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對於教育孩子至關重要。
  • 心理學:想讓男人放不下,請避免「超限效應」
    二、別讓超限效應,影響了你的愛情。幸福長久的愛情,是通過經營實現的。但是吵鬧的結果,只會事與願違,用爭執的方式,是無法真正說服一個人的。要知道,反覆在愛人耳邊,強調一件事情的結果,很容易迎來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對方不僅不會買你的帳,甚至還會因此,與你產生疏遠的心理。那麼,什麼是「超限效應」呢?
  • 心理學「超限效應」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甚至叛逆的重要原因
    每當孩子犯錯我們批評之後,他們很配合,也能認識並改正錯誤。可一旦批評次數多了,感覺效果就越發的不明顯,甚至還會遭到孩子的反抗。其實這就是「超限效應」的明顯特徵,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這恰恰也是家長們,經常容易出現的教育誤區。因為我們認為要讓孩子長記性,就要不斷地強化和提醒。
  • 5個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心理特點,能幫我們更好地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幾個有趣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吧。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其實,導致孩子有這種想法或者有頂撞父母行為的主要原因,有可能就是父母觸碰了孩子的超限效應。01何為超限效應?而用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身上,那些過多的叮囑嘮叨以及說教,使得孩子越來越反感,於是他們根本聽不進去,又或者是聽得太多就像耳朵起了老繭一樣,身體感覺到了麻木,因此才產生了超限效應。當然超限效應引用我們通俗的話講就是人的忍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旦超過了這個極限,那麼就會物極必反。
  • 父母必讀的十大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
    這種由於家長的期待和愛而產生的積極效應便叫做羅森塔爾效應,在小學低年級的小孩中最容易產生。因此,聰明的家長應該把這種效應傳遞給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02超限效應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 幫孩子戒手機癮,不能用「超限效應」,科學育兒,家長應該早知道
    最近有幾個好幾個粉絲私信問我,「超限效應」是什麼,能不能用它幫孩子戒除手機癮?原來是他們在網上看到一個家長的視頻。視頻中這個家長說用超限效應的具體方法,讓自己的孩子不喜歡玩手機了,再也不碰手機了,他認為挺成功的。然後如歌也去看了一下視頻,我先說一下自己的觀點。單純機械的使用超限效應,並不能真正的幫孩子戒除手機,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 這5個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爸媽越早知道育兒更輕鬆
    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心理特點,能幫我們更好地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幾個有趣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吧。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多以興趣為出發點,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
  • 想讓孩子聽你的,就要說出的話有力量,避開「超限效應」是關鍵
    第2個方面,可能跟超限效應有關。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做超限效應,它指的是當一個人所受到的刺激過多或者是作用的時間過程的時候,心裏面就很容易出現十分不耐煩或者逆反的心理現象。從這個效應裡面就可以發現,不管是人和人之間的交往還是親子教育,父母們都應該把握住那個最重要的尺度,只要一旦超過了孩子所接受的那個限度,就很容易起反作用。
  • 教育孩子最有用的四種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嗎?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家長都應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規律」的積極或消極影響,並趨利避害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只有讓家庭教育遵循一定科學的心理規律,教育的效果才能實現事半功倍,親子關係才會更加溫馨。心理規律一:超限效應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