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理上的羅森塔爾效應?
我們在小學的時候都接觸過這樣一篇文章,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他把小白鼠隨機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讓他好好對待,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b組的這些老鼠智力一般,甚至可以說有些愚笨,幾個月以後教授對這兩組老鼠進行了一個小小的測試,就是穿越迷宮,他發現自己曾經說的話居然變成了真的a組的老鼠,居然比b組的老鼠聰明,他們能夠率先走出迷宮找到食物,於是他得到了一個啟發,我們課本當中曾經講到過這個實驗就是來到一所普通的中學。
在班級裡隨便走了一趟,然後在上面圈出了幾個名字,並且告訴他們這幾個孩子智商很高,以後絕對會有大有作為,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他發現那幾個被選出的學生真的成為了佼佼者,由於這種對於家長的期待產生的積極效應,便叫做羅森塔爾效應,在小學低年級的小孩當中更容易產生,所以在班級裡,老師可以應用這樣的方法來鼓勵那些差生,私底下和他們友好的進行溝通交流,告訴他們你們其實並不差,這樣的話我們會把這種羅森塔爾效應傳遞給孩子,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不要一味的否認孩子,只要孩子的本質不差,一切都是可以挽回的。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的益處。
什麼是心理上的超限效應?
除了這種積極的效應,在班級當中還有另外一種心理學效應出現,就是如果刺激過多過強產生的一種極為不耐煩的反抗心理,也就被稱為超限效應,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們比較容易發生這種狀況。為什麼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當中也經常發生,比如說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經常說教一次,兩次三次四次重複的對一件事情說孩子就會感覺到不安,從剛開始的內疚轉變為反抗,出現這種逆反心理,就是說你不讓我這樣,我偏要這樣的青春叛逆期,為什麼在研究心理學的時候,科學家們把孩子的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定為孩子叛逆期呢?就是因為這種朝鮮效應的發生,其實如果孩子經常犯一個錯誤重複的批評,並不能讓他更好的改正,要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模式,如果重複一種東西,大人們也會非常不耐煩的。孩子的叛逆期就是因為沒有交流和溝通才產生的一些隔閡,就是一種心理上的逆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超限效應是不良的,羅森塔爾效應是正面積極的,在班級當中老師應該避免超限作用的發生,如果還是發生了,家長和老師們應該主動化解,用羅森塔爾效應就可以完美的對抗。 其實還是要多加溝通,孩子的心理變化是很難掌控的,心理學是一個深奧的科目,不過家長還是可以為了孩子多了解多學一學。希望每個孩子身上都不會有超限效應的發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