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自己沒有缺點,當我們發現別人的缺點時就不會如此愉快。——拉羅什富科
每個人都會有缺點,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如果人生再完美,又怎會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樣的論斷,也不會有「吾日三省吾身」這樣的反思,更不會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樣的學習態度,所以我們不能苛求自己完美的同時,更不能苛求他人,以寬容之心待人,世界的美好就會與你環環相扣。
「尺之木必有節,寸之玉必有瑕疵。」無論是平平無奇的普通人,還是光鮮亮麗的明星藝人,或者是那些為人類事業做貢獻的偉人,都一樣會有缺點,只是缺點的多少和影響程度的差別。
就像南宋詞人辛棄疾,即使文武雙全,為國為民奉獻萬千,但他的世界裡,不止有詩和遠方,還有錢和數不盡的姑娘。
才能過人,文武雙全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南宋詞人、官員、將領,並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提起辛棄疾,我們腦海裡首先想起的就是他南宋詞人的身份,從初中到高中,他的很多詞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中,隨便一提,就能說上幾句。他的詞豪放大氣,意境深遠,字字都在表達著對國家的熱愛和恢復中原的堅定信念。
他的詞不僅在質量上文辭奧博,朗朗上口,產量上也十分驚人,據記載,辛棄疾現存詞六百餘多,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各式各樣的詞句,讓後人更好的了解那段歷史的同時,也為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也因為詞的質量與產量雙高,被人稱為「詞中之龍」。
無論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的哀婉,「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無奈,還是「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閒適,亦或是「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的苦楚,都是他留下來的永恆的經典。
其實除了辛棄疾的文人形象,他還有我們所不了解的身份,那就是武將。辛棄疾的在文學上的地位高於武將的地位,所以一提到他,我們首先就會想到他對文學界的貢獻,而很少提及他的武將身份。
辛棄疾剛出生時,北方就被金國佔領,他的祖父辛贊因為要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無法南下,於是就在金國做官,雖為金人服務,但辛贊對他們恨之入骨,一直期望有朝一日,金國能退出北方,自己的國家能夠完整。
除此之外,辛贊經常帶著辛棄疾觀察社會百態,因此也讓辛棄疾親眼目睹了漢人在金人的統治下所受的屈辱和痛苦,所以他的愛國之心也由此被激起。
又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家裡經常進行各地的軍事部署和政治形勢,也讓辛棄疾有了一定的軍事基礎和政治敏感度。
前期的英勇氣概,後期的報國無門
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和自己報國的理想,辛棄疾無時無刻不在等待反抗的機會。
終於,在紹興三十一年時,金主完顏亮野心勃勃,帶領軍隊大舉南侵,漢族人民忍受不了金人的嚴苛壓榨,於是奮起反抗。
辛棄疾抓住了這個絕佳的機會,從家裡拿出錢財,自己組建了一支兩千多人的武裝部隊,與另一支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一同謀事,辛棄疾擔任軍中的掌書記,就像現在的參謀長之類的職責。
後來,辛棄疾被耿京派出去出使南宋,與宋朝領導人討論裡應外合之事情,合作相談甚歡,暢通無阻,就在回去復命的途中,收到了耿京被叛徒殺害,而且軍隊也遭到了衝擊,變得潰散。
這讓辛棄疾心中的仇恨變得更為強烈,怒火充斥雙眼,於是僅僅率領五十騎兵,連夜闖進五萬敵軍大營,五十對五萬,能贏是多麼小概率的事件,但是辛棄疾沒有退卻,就是這樣義無反顧的他,創造了奇蹟,他不僅活了下來,而且將殺害耿京的叛徒張安國活捉帶回南宋給朝廷處決,那年的他,才二十三歲。
因為他在起義中的英勇氣概和果敢堅毅,被世人說驚嘆,也使他名重一時,也讓宋高宗對他十分重視,並且任命他為江陰籤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但是後來的官場生活並沒有多如意,經歷了多次彈劾和多次罷官,朝廷對他給出的建議並沒有重用,只對他表現出來的實際才幹感興趣。
他的豪放的性格和對北伐的熱情也很難讓他在官場上立足,仕途的發展也受到了限制,空有一身才幹卻沒法施展。雖說後來也被重新提拔,但始終沒有在他恰好的年紀得到重用。
所以在辛棄疾年邁知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嘆自己的報國無門,給人生留下了遺憾,於是才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經典。
好才喜色,成為人生暗點
辛棄疾的才華和勇毅令我們動容,他的愛國熱血讓我們肅然起敬,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即使這樣的人,也會有讓後人詬病的地方。
辛棄疾是個多情之人,貪愛美人,光是妻妾,就已經成群了,除了正室妻子,他光記載的小妾最少有七個,還有許多保持不正當聯繫的異性。
他的桃花泛濫,在現代人看來一定會覺得不可思議,在這麼多女人之間周旋,別說好男人算不上了,連壞男人可能也沒有他這麼厲害。
除此之外,辛棄疾還是青樓的常客,這麼多的妻妾都沒有攔住他出去找歡樂的決心,他也常因為出入青樓被人上奏,從而成為他被彈劾的原因,而且他還因為青樓上的事與下屬發生矛盾,並且公報私仇。
那是在辛棄疾出任鎮江知府時,邀請好友劉改之喝酒,讓青樓的新領班幫他叫他常叫的小姐陪酒時,領班說被別人叫走了,辛棄疾就趕緊走過去看,一看是自己的下屬,於是就將此仇記於心,立即回去通知各下屬到府衙召開緊急會議。
在青樓的下屬不出意料,果然缺席,辛棄疾直截了當:撤職查辦,他的下屬也是一臉懵,但又沒有什麼可辯解的證據,於是也就不好說什麼了。
另外,辛棄疾不僅好美色,對錢財也是沒有什麼抵抗力。青樓的事情,雖然下屬沒有什麼好辯解的,但是還是十分疑惑,之後問了劉改之才明白狀況,於是給了劉改之五十萬讓他幫忙說情,但是辛棄疾不領情,非得要一百萬才罷休。而且其在位時,也存了很多錢,據說他的莊園也十分華麗,朱熹看了都驚嘆:「耳目所未曾睹。」
無論如何,他生活上的劣跡與他對國家的貢獻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可能在當時,那些他人生中的暗點,是每個人都會犯的錯。
小結:
與其說他是詞人辛棄疾,不如說他是一員將士,甘願為祖國的將來馳騁沙場,如果能給他報國的機會,那麼他一定不會花費這麼多時間譜寫詩詞篇章,也不會有這麼多的靈感來源,當然也不會有這麼多傳世佳作,但是比起用佳作名垂千古,他更想將他的人生過得圓滿無憾,更想圓他的報國夢。
英雄雖已不在人間,但他已被人們牢牢記住,他所有的功勞都會被記入史冊,他的那些缺點,也被這些功績所掩蓋,而且這個世界上,本就人無完人,更何況是在他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我們更應該帶著包容之心去看待這些問題,他的愛國情懷永遠值得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