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在中國究竟能發展為一門什麼樣的生意?印象筆記CEO唐毅思考了8年的時間。2012年Evernote進入中國,其中文版產品「印象筆記」由此誕生,它憑藉「個人筆記的多終端雲同步」這一非常超前的概念,吸引了一批自我管理意識很強的用戶。早在2015年,中國便成為Evernote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然而,中國市場的獨特性讓時任Evernote中國區總經理唐毅意識到,矽谷的成功經驗並不能被照搬到中國,在這裡開展業務甚至與創業無異。經過32個月的漫長談判,2018年6月,「印象筆記」宣布從Evernote分拆獨立,繼承了後者的原始碼和智慧財產權,從此擁有獨立決策權,唐毅也成為印象筆記的CEO,Evernote則從之前的母公司變為現在印象筆記的股東之一。
隨著各內容平臺、網盤、瀏覽器逐步搭建起自己的帳戶和收藏體系,「雲同步」和「儲存」不再是一件讓人感到新奇的事,這也促使唐毅開始思考筆記生意的下一站是什麼。經過一年多的獨立運營,印象筆記給出了一個初步的答案。
Yi:YiMagazine
T:唐毅
Yi:距離印象筆記獨立已經過去一年多,如今哪些是你們繼承的,哪些是新創的?
T:繼承方面,主要是Evernote本身對於設計感和美感的追求,這個追求是不能變的,此外還有一些基本的產品技術。印象筆記是一家技術公司、知識公司,但同時也是一個design thinking的公司。除此之外,大多數的創新是我們自己推進的。事實上這麼多年以來,PC端和移動端都沒有出現非常革新的文檔、表格編輯器,而我們發布了「超級筆記」,它擁有模塊化編輯器、清單、素材庫、協作性空間等功能。在用戶分層上,我們在原有免費帳戶、標準帳戶、高級帳戶的基礎上,推出了專業版。更重要的是,我們重新定義了公司的願景及方向—重要信息和知識的平臺。因此我們也開始嘗試知識分享和在線協作。此外,我們還開啟了在智能硬體上的嘗試,推出了第一款硬體產品「EverPEN」。畢竟手寫作為重要的信息輸入手段還沒有被替代,但我們找不到在這方面做得更優秀的品牌,因此選擇自己做。目前來看,反饋超乎了我們的預期。要說明的是,我們永遠不會變成一家所謂的硬體公司。現在我們和美國那邊的溝通大多僅僅與董事會投票有關。任何一家在中國運營這麼獨特、這麼大潛力市場的企業,如果不斷考慮要跟誰搞好關係,這事肯定做不好。
Yi: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印象筆記的產品定位,或者給用戶帶來的獨特價值,這個詞是什麼?
T:做3億用戶的「第二大腦」,一個關於知識和重要信息的首屏應用。你可以簡單理解為,你需要一個地方去存放很重要的東西,它可能是視頻、圖片或者文字,可能是遊記,或者是育兒過程中選奶粉的清單。記筆記是有門檻的,但是收藏重要的信息是沒有門檻的。試想一下,在3個綠色的應用—電話、微信、印象筆記中,你會先刪除哪個?大家會說先刪除電話,剩下的如果二選一,可能很多人會刪除印象筆記。但我相信幾年以後,大家會說哪個都不能刪,因為微信是我的全部社交網絡,而印象筆記是我所有的信息財富。現在我們的訂閱用戶數是6000萬,如果你認為3億人記筆記,這個數量是被高估的話,那麼說6億人都有存儲重要信息和知識的需求,這個概念更容易被理解。所以我說3億用戶是保守的估計,在中國,至少一半的個人和企業未來需要解決這個問題,但目前還沒有人提供這樣的產品。
Yi:在2020年,印象筆記將要推出內容平臺,這些社區元素,會給只將印象筆記當作個人存儲工具的用戶帶來困擾嗎?
T:首先「小天地」和「廣場」的陣地是絕對分開的,但大多數人都會在小天地裡待一待,再去廣場轉一轉,這兩者並不衝突,至於這兩種需求是在一個App還是在兩個App裡被滿足,這既是科學也是藝術的概念,我們也還在分析中。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有很多用戶提出了這方面的訴求,也確實符合我們做知識平臺的願景。但我們不想把知識精英化,我們不做PGC(專業生產內容),因為印象筆記本身主打的就是底層知識和工具的概念,沒有任何大V和KOL,所有內容都是基於工具而產生的。所以我們的路徑會是從知識積累、知識編輯、知識儲存,逐漸延伸到知識分享、知識共享、知識協作,再到我們即將布局的知識平臺和知識市場,為大多數人賦能。
Yi:你在描述印象筆記升級方向的時候經常提到「智能化」,如何理解這個「智能」?
T:讓數據進來得更順暢,讓數據能更好地分享出去之後,我們還能做什麼?智能化其實就是「數據背後的數據」,也就是說,當你需要作決策的時候,這個「第二大腦」怎樣更好地服務你,而不僅僅是機械式地儲存和記憶。比如我們有一位非常深度的用戶,他在境外使用印象筆記,同時自己也是一位極客。他會把自己的健康數據、智能家居數據都通過接口導入進來,非常希望印象筆記能夠幫助他更好地分析、思考、整理和搜索。要實現這點,我們需要一些人工智慧方面的嘗試,比如我們已經推出了基於智能語義分析技術的「速讀摘要」,是一項AI驅動的服務。這時場景化的想像就十分重要了。我常常跟產品經理講這個問題,比如一位家庭主婦會準備一大家子的飯,她可能永遠都不覺得這是個知識。但是突然有一天,她覺得這個東西積累下來挺牛的,甚至想把積累的東西拿到一個平臺上分享,但不是以視頻的形式,而是以多形態、多格式的內容呈現出去,這也是我們在嘗試解決的。
Yi:工具類App的商業化並不容易實現,你怎樣定位印象筆記的商業模式,有沒有一些值得參考的企業?
T:我們的模式非常簡單,2019年我們除了合作的產品,其他廣告都沒上過,靠付費訂閱用戶目前完全可以養活自己。我甚至有點擔心商業化做得過快了,因為我們的訂閱增長略超過用戶活躍度,也就是說,用眼球投票的比例略少於用錢投票的比例,我們更希望能平衡發展眼球和錢包。不管是to B還是to C,我一直認為訂閱是一個非常健康的模式。在C端公域定製中,WPS做得不錯,它的復購率、留存率、毛利率和長尾效應好過很多其他產品。現在已經不像10年前了,C端工具收費並不難,很多用戶願意為有價值的工具付費。我們並不缺錢,但是也在考慮融資,目的是優化股東結構,為未來上市布局,第二是為了加速發展。所以融資對我們來說絕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Yi:Evernote在美國市場的主要付費用戶是企業用戶,現在也有很多中國本土公司在做企業協作類產品,未來印象筆記也會大力發掘B端市場嗎?
T:我相信沒有人會把產業網際網路再稱為一個風口了,2018年大家都在喊產業網際網路,現在來看吃虧的有,佔便宜的也有,不見得比C端更容易掙錢。我對產業網際網路的認識是,中型企業、大企業、小企業需求不同,付費的意願也不同,且B端生意絕對不能直接複製美國的模式,企業需要對垂直需求有深度的理解,不是每件事都能通過建立一個水平平臺解決,對行業有深度領會才行。最後,要解決to B業務自身的挑戰—銷售成本高,帳期長。所以印象筆記在產業網際網路方面的思路是,通過更好地服務工作場景下的C(消費者),進而更好地服務T(團隊),從而服務到B(企業)。我們已經推出方便團隊協作的空間功能,2020年也會有專門針對團隊和企業的產品規劃。目前我沒法說哪些企業才是我們的重點,希望企業能夠在我們提供的標準化服務裡面,看到足夠強的自我定製機會。但是我們目前不會考慮為一個幾萬人的企業做私有部署,這是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