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小編在朋友圈看到一則消息:
上海市教委校長會議上,列出了讓人震驚的數字:從高三初三複課起,上海市跳樓自殺學生24人,其中浦東新區14人,小學生3人。安徽知名高中巢湖一中,一名17歲高一男生,因學習壓力太大,跳樓自殺身亡。
在安徽省郎溪縣某中學的開學日中,七年級女生劉某某在搬宿舍時,突然從四樓陽臺上後仰墜樓,重傷身亡。
江蘇無錫,一名12歲的女孩,在開學第一天竟跳樓自殺,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安徽合肥,一名15歲學生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發生爭吵後,爬出陽臺揚言要跳樓。幸好被派出所營救。
陝西商洛,一初三女生,從教學樓三樓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江蘇南通,一名15歲初二男孩從19樓墜落,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圖源:《少年派》劇照
這是一個特殊的開學季。
對於一些本身就存在心理或者精神障礙的孩子來說,會比其他時段更嚴重。
開學焦慮、學習壓力過重、人生觀坍塌、親子關係矛盾.
各種原因交織,最容易出現「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讓孩子在壓力下無所遁形,從而在衝動下犯錯。
這也讓我們不得不反思: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
不久前,有學校面向學生和家長做了個調查:
複課在即,你的壓力大嗎?0-10分你給自己打幾分?
調查顯示,給自己打了8分以上的學生佔比42%,家長佔比59%。
家長的壓力很容易理解:
孩子不上學,他們著急,孩子要上學了,他們也擔心孩子的健康,擔心孩子跟不上進度,擔心孩子厭學……
孩子的複課壓力主要來自於哪些方面?
有孩子在家學習鬆懈,生怕自己複課後無法跟上進度;
有孩子眼看著父母開始焦慮,自己也變得焦慮緊張;
有孩子每天學到凌晨一兩點才睡覺,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努力;
有孩子看到同學成績優秀,自己卻一再退步,變得沮喪失望……
一旦有出現一些意外情況,皮筋就可能鬆掉,或者直接崩斷……愛與關心是維繫情感的橋梁,只有愛存在,生活才會融洽。現在很多學生自閉自卑、不善交流溝通,也與父母沒有及時引導有關。中國的父母,教育孩子時第一件事就是喜歡跟他講道理:男孩哭了,爸爸告訴他:「男子漢大丈夫,流血不流淚。」孩子不願意把玩具送給別人,媽媽說:「好孩子應該懂得分享。」孩子沒有跟別人打招呼,家長這時會教他:「見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這是基本的禮貌。」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急於教給孩子生活的道理、正確的做法。在一個只講道理的家庭,往往是父母講贏,孩子總是受挫的狀態。真正的挫折教育,指的是家長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去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打著「為你好」的名義,故意不讓孩子開心,也就是所謂的「打擊教育」。以後,他再遇到快樂,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這是不對的,自己不應該快樂。知乎上有個提問:請問父母為什麼要孩子好好讀書,終極目標是什麼?「希望他有更大的選擇權,有權利選擇去做某件事,也有權利選擇拒絕某件事。」其實就是家長希望孩子通過讀書學習能有更多自由的選擇,無限度拔高的課程難度,如山的作業,頻繁的考試和排名……所有這些,以一個孩子稚嫩的肩膀和心靈,本就承受艱難。如果你太累了,就到爸爸媽媽的懷裡歇一歇,家是你永遠可以停下來歇息的港灣!如何讓孩子留戀生命,小編認為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感覺生活的美好。就是孩子應該把百分百的精力放在學習上,不應該浪費時間。其他的時間,要拿來享受生活,看書、做運動、跟朋友聊天。單就學習每一種功課而言,我們可以給自己定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標準。世界上活得最開心的,並不是站在每個學科最頂端那個人。在他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時給他勇氣,教他方法,陪他跨過一道道溝坎。
最後,小編想問問大家:
你們養育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為了要他成為和別人攀談時炫耀的資本?
為了滿足我們的「面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