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Adv Mater》:超分子納米結構,癌症治療新機會!

2020-12-24 騰訊網

編輯推薦:三陰性乳腺癌(TNBC)是女性中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一個關鍵的瓶頸是建立TNBC的有效療法。本文提出了自組裝膠束納米結構,用於抑制原發性、轉移性和復發性TNBC。該研究為針對TNBC的有效光療提供了超分子納米結構協同性的策略。

乳腺癌是一種複雜的異質性疾病,在女性中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三陰性乳腺癌(TNBC)被認為是一種高度惡性的乳腺癌。光動力療法(PDT)作為一種依賴於光活性染料的療法,可以與免疫療法和化學療法等其他治療方法相結合,產生針對惡性腫瘤(如乳腺癌)的增強的抗腫瘤功效。然而,目前的困境是,光活性劑未能通過化學修飾可控地調節它們的光轉化,以優化腫瘤治療和預後。

蘇州大學陳華兵教授團隊提出,超分子納米結構中光活性劑的非共價相互作用,和重原子調節的相互作用,可能共同提供有效的亞細胞級聯傳遞和內在抗腫瘤活性。相關論文以題為「Heavy-Atom-Modulated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Increases Antitumor Potencyagainst Malignant Breast Tumors via Tunable Cooperativity」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4225

研究結果發現,多碘化硼二吡咯甲基膠束產生可調的光,然後轉化為單線態氧和熱效應,以及腫瘤處的深度滲透和隨後的細胞質易位。四碘化硼二吡咯甲基膠束(4-IBMs)通過大量凋亡蛋白的表達,有效抑制皮下和原位TNBC模型,以及降低氧依賴性,特別顯示出明顯增強的抗腫瘤效率的協同性。此外,與化療和手術切除相比,4-IBMs產生了更好的抗轉移和抗復發功效。

通過π-π堆積和疏水相互作用產生的自組裝的多碘化硼二吡咯甲基膠束(IBMs),引起了向細胞質的有效級聯傳遞和向單線態氧的可調光轉換以及熱效應,產生了對TNBC有利的PDT /PTT協同作用(圖1A)。根據透射電子顯微鏡成像(圖1B),這些IBMs顯示出平均大小的球形膠束形態為24.5 ± 8.2, 20.3 ±5.8, 和26.1 ± 7.3 nm。連同平均流體動力直徑為45.6, 34.2, 和 50.6 nm(圖1C)。

圖1 IBMs的製備和表徵。A)4-IBMs的超分子組裝、腫瘤靶向遞送和光療機制的示意圖。B)4-IBMs的TEM成像。B) 4-IBMs的尺寸分布。D)雙、四或八碘化BDP衍生物(2-IB、4-IB和8-IB)通過π-π堆積和疏水相互作用自組裝成具有J型聚集體的膠束。E)4-IBMs在水和二甲基甲醯胺中的歸一化吸收光譜。F)BMs、2-IBMs、4-IBMs和8-IBMs分別在0.5W·cm-2的660 nm光照下的電子自旋共振光譜。G)在660 nm光照射下,單線態氧量子產率分別為2-IBMs、4-IBMs和8-IBMs。H)濃度為20.0×106M的BMs、2-IBMs、4-IBMs和8-IBMs在660納米光照射(0.5 W· cm-2)下的溫度升高。I) 2-IBMs、4- IBMs和8-IBMs在0.5 W· cm-2在660納米曝光下的光熱轉換效率。J)重原子調製的IBMs通過系統間交叉和非輻射衰變以及受抑制的輻射躍遷光轉化為單線態氧和熱生成路徑的示意圖。

圖2 腫瘤中4-IBMs的體內靶向遞送。A)在注射後24小時,在小鼠的4T1腫瘤切片中的4-IBMs的免疫螢光成像,及其從血管(綠色)到深層腫瘤組織的相應螢光強度。B)在注射後0、4和8小時,以4.0 mol·kg-1的劑量,在4T1荷瘤小鼠的腫瘤部位的4-IBMs的體內光聲圖像,以及相應的光聲強度。C)在注射後0、12和24小時,以4.0 mol·kg-1的劑量在小鼠的4T1腫瘤處對4-IBMs進行體內螢光成像。D)4-IBMs和不含烷基的4-IBMs在4T1荷瘤小鼠中的生物分布,注射後24小時,劑量為4.0mol·kg-1。

圖3 IBMs對皮下4T1腫瘤模型的協同光療。A)在有或沒有Vc的情況下,以4.0或6.0 mol·kg-1的劑量用2-IBMs、4-IBMs、4-IBMs和8-IBMs處理的小鼠的腫瘤生長曲線,在660納米的光照下,以0.5 W·cm-2照射5分鐘。b)實驗結束時的腫瘤照片。c)照射後6小時,從用劑量為4.0摩爾/千克-1的2-IBMs、4- IBMs和8- IBMs治療的小鼠中採集的H&E染色腫瘤切片圖像。D )分別通過瘤內注射由濃度為5.0×10-3M的50.0 uLNa2S2O4和Na2S2O8溶液,引起的小鼠缺氧和氧化的4T1腫瘤中的HIF-1α水平。F) 如(E)所示,在注射後40天內,用2-IBMs、4-IBMs和8-IBMs治療的缺氧和氧化4T1腫瘤小鼠的存活率。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展示了重原子調節超分子的自組裝納米結構,這些超分子被有效地輸送到細胞質中,用於原位、轉移性和復發性TNBC病的協同光療。該研究將為實現協同癌症治療提供新的機會,並為精確納米醫學提供一種有洞察力的方法。(文:8 Mile)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新月形超分子四肽納米結構
    新月形超分子四肽納米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8 13:03:57 John B. Matson研究團隊對新月牙形超分子四肽納米結構進行了研究。
  • 蘇州大學屠迎鋒教授課題組發現具有厚度可調二維晶體的富勒烯超分子液晶
    在超分子液晶中,小分子或高分子通過非共價鍵等超分子作用力形成具有棒狀或盤狀等各向異性結構的超分子聚集體,從而表現出液晶性。該方法可使一些本身不具備傳統棒狀或盤狀液晶結構的分子形成液晶態,從而大大拓寬了液晶材料的範圍。富勒烯是一類具有優異光、電、磁性能的分子納米粒子,如果賦予其液晶性,則可具備液晶分子對光電磁等外場的響應性,從而達到對納米粒子排列的有序調控。
  • 【超分子】中南大學團隊JACS封面:「卯榫節點」自組裝巨型美學中空納米超分子
    隨著金屬超分子化學的成熟,組裝高度複雜且同時具有數學和藝術美學的功能性超分子結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不僅是由於化學藝術的審美需要,同時對於發展超分子體系的組成,進一步發展精確自組裝超大結構的超分子方法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管是對於二維還是三維的金屬超分子結構,通過組裝得到巨型剛性且有序的單一結構都極具挑戰性,一方面合成難度極大,另一方面合成得到的結構表徵困難。
  • 超分子化學研究獲新進展
    受生命體中刺激響應性酶催化的啟發,近年來如何利用超分子化學作用力動態可控的優勢構建人工有機、無機可轉換催化劑受到了廣泛關注。此前,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通過超分子主客體作用控制二氧化鈦納米粒子自組裝,從而實現雙穩態二氧化鈦光催化劑的策略。
  • 納米結構助力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
    近日,香港浸會大學(HKBU)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納米結構,可以刺激神經幹細胞分化成神經細胞。他們發現,將這些神經細胞移植到患有帕金森病的大鼠體內,隨著新細胞取代移植部位周圍受損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逐漸改善了大鼠的症狀。這項新發明為幹細胞治療提供了有希望的見解,並為帕金森病的新治療帶來了希望。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在用於癌症治療的納米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陶可副研究員、孫康教授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在納米材料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A simple yet multifunctional nanoformulation for eradicating tumors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with
  • 超分子科學研究進展
    曾任吉林大學化學系系主任,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副校長。《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國家教育部科技司化學學部組長。現任吉林大學教授,浙江大學教授。從事聚合反應與共聚反應概率統計理論研究,近年來開展超分子組裝體系的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合著專著4部。
  • 多元發色團和激發態——從離散組分到超分子組裝、納米結構和功能
    任詠華(Vivian Wing-Wah YAM),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現擔任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通過可調籠型支架實現熱應力超分子納米複合材料中的弗倫克爾激子
    通過可調籠型支架實現熱應力超分子納米複合材料中的弗倫克爾激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0:47:23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的城市學院Dorthe M.
  • 科學網—超分子化學研究獲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黃辛)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學院曲大輝研究組在基於納米粒子動態自組裝的多穩態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Angew Chem:中南大學利用納米人工酶進行癌症免疫治療
    儘管有現代的癌症治療,轉移和復發仍然是一個主要問題。而增強抗腫瘤免疫現在成為可能,這要歸功於模仿酶的碲化銅納米顆粒,尤其是在NIR-II光照射下。正如中國科學家在《Angewandte Chemie》上所報導的那樣,這一過程會在腫瘤細胞中誘導氧化應激,破壞其免疫抑制狀態並觸發炎症過程.
  • 什麼是「超分子」?
    Lehn 首次提出了「超分子化學」這一概念, 他指出: 「基於共價鍵存在著分子化學領域, 基於分子組裝體和分子間鍵而存在著超分子化學」 。 可以「自組裝」的分子Samuel I. Stupp教授是Northwestern University化學/材料/醫學 三個系的教授,是超分子化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 韓國研發出通過發熱納米磁石粒子治療癌症新方法
    據韓媒報導,延世大學化學系教授千珍宇和醫科大學教授樸國仁6月26日表示,利用癌細胞在攝氏42度以上變弱的特點,通過兩種磁石【鈷(cobalt)氧化鐵(oxidized steel)和錳(
  • 華威大學《JACS》白光發射的超分子肽納米管的高效人工採光系統
    最近,華威大學Sébastien Perrier教授團隊報告了一種基於水中超分子肽納米管的高效人工採光系統構建的通用策略。更重要的是,由於螢光團沿超分子肽納米管的滑動堆疊排列,典型的ACQ效應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螢光量子產率超過30%。此外,只需調整三種結合物的比例,就可以將發射色從藍色連續調到綠色,最後變成橙色。特別地,以特定的供體/受體比例獲得具有CIE 1931坐標的(0.32,0.34)的純白光發射。
  • 南開教授出版英文書籍 概述大環超分子化學
    日前,由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育、陳湧、張衡益三位教授主編的新書《Handbook of Macrocyclic Supramolecular Assembly》由國際學術期刊權威機構Springer Nature出版發行。
  • Nat Mater:揭示肝臟清除納米材料機制
    納米顆粒經功能化處理後能夠靶向特定的細胞類型。這在治療癌症和開發其他的靶向療法中有巨大的希望。然而,當納米藥物在體內測試時,它們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從血液中清除。這對所有類型的納米顆粒都是適用的。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多倫多大學生物材料與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Kim M. Tsoi等人開展全器官和亞器官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如何攝取納米顆粒。
  • ​浙江大學化學系黃飛鶴教授招收超分子化療專項博士後
    1-2名,受聘博士後將開展浙江大學化學系黃飛鶴教授、浙二醫院王偉林教授和浙江大學高分子系毛崢偉教授三方合作之超分子化療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材料治療腫瘤和炎症相關疾病。浙江省肝膽胰腫瘤精準診治研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依託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二院」)。浙大二院創建於1869年,已有150年歷史,是浙江省西醫的發源地,自2000年來,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每年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等科研項目200餘項。
  • 【超分子】共價和配位協同驅動的變形超分子八面體籠的組裝
    超分子籠狀化合物因其獨特的幾何構型以及特定的空腔結構,在化學傳感、催化、分子封裝和分離等領域都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自組裝過程中,主要是基於Lewis鹼供體單元與Lewis酸受體單元之間的配位作用,但配位角度的局限性大大阻礙了更加複雜結構的發展。此外,共價鍵也被用於構建分子籠結構,但是其節點仍是基於單一的配位作用或共價作用。
  • 臺灣大學詹益慈研究團隊近年來主要工作概覽:三聯吡啶配體自組裝精確構築超分子結構
    2000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化學所,獲理學碩士學位。2010年於美國阿克倫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導師為George R. Newkome教授。2010-2012年在日本東京大學擔任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特別研究員,導師為Takuzo Aida教授。2012年受聘臺灣大學化學系系助理教授,2017年至今於臺灣大學化學系任副教授。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超分子組裝在自然界和生命體系中廣泛存在。科學家師法自然,藉助各種非共價鍵作用和超分子組裝仿生合成了大量具有新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自組裝納米材料。作為一類重要的納米結構材料,半導體納米線(semiconductor nanowires)因其獨特的電學、光學、熱學以及電化學特性日益成為國際納米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