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變化表現在方方面面,一切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就以陌生人之間打招呼這一現象來看,發生了很多變化,似乎給人一點「亂」的感覺,到處隨意叫「哥哥」「姐姐」「妹妹」「美女」「帥哥」……究其原因,這種變化,其實是市場經濟所需的公關交往中的產物。在此無意多加分析,只是覺得在這「亂叫」中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度、掌控好自己的分寸,顯得十分必要。
一、同志:這個叫法的流行始於上世紀初,源於志同道合革命者之間的稱呼,後來大眾化了。新中國歷史上,「同志」叫法幾乎是唯一,年齡相仿叫同志,老的叫老同志、小的叫小同志、介紹個新來的人「這是李同志」,文革時期「媽同志、爸同志、爺爺奶奶老同志」,一個同志全覆蓋。如今「同志」黯然失色了,甚至還被同性戀給盜用了。
現在打招呼中還在使用「同志」的人群一般都是年齡大些的人了,和對方的年齡沒啥關係,至多加個老或小。
2.師傅:「師傅」這個叫法過去是很嚴肅的稱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個叫法的隨意化是近些年逐漸興起,很多情況下取代了過去「同志」叫法,有點「捧著」對方的色彩,老師傅、小師傅,求人所需吧。不同行業領域間的往來,你叫「同志」或許就不是那回事了。
3.大哥、大姐:這個叫法應該是源於公關所需。在實際交往中,叫對了挺好,比如判斷對方年齡肯定比自己大,這樣叫比較合適,既尊重了,也「近乎了」拉近了距離。但是在對方年齡跟自己年齡差不多、甚至小的情況下,叫「大哥」「大姐」效果就不好,有的人會介意、反感,你是個明顯虛頭巴腦的人,給人家叫「老了」。女人更討厭(我有那麼老嗎?你都多大了叫我大姐?)
與之接近的「哥哥」、「姐姐」,陌生人之間還是不合適的。異性之間總給人些許的「曖昧」感。
4. 哥們、兄弟、姐們、妹子:也是市場經濟環境中的公關產物。一般是覺得對方與自己屬於同齡人或比自己小點時使用。這樣叫的人,在性格上有「自來熟」特點,有與陌生人迅速拉近距離的能力, 一般來說對方都不會反感,是公關能說會道的人。
5.女士、男士、先生、小姐:「女士」、「 男士」、「 先生」,這與公關沒多大關係。一般在特定的環境中,需要提醒、提示、詢問、打聽等時使用,在辦事打交道過程中不太適合使用。一般性格比較嚴肅的人使用機率大。
「小姐」,這個叫法過去都是大家閨秀、富貴人家千金的尊貴身份稱謂,可現在變成了「小姐」,此「小姐」非彼「小姐」,本來意思沒了,也就不能用在公關交往中了。
6.阿姨、叔叔:這個可謂 「多用途」,任何場所,只要判斷準對方的年齡屬於長輩段位就可以。但明明人家年齡和自己差不多,叫阿姨、叫叔叔,就滑稽了,讓人反感,女人更在乎,或許鬱悶一天呢。所以,看人要準的同時,自己也要有年齡感,自己都是阿姨年齡段人了,叫與自己差不多的人阿姨,人家反感是正常的反應,所以有些禮貌是絕對有分寸感的。
7.帥哥、美女:帶有恭維(誇)、調侃、玩笑色彩的打招呼法,適用於中年以下人群,也是比較隨意的打招呼法,出發點是讓對方聽著高興、舒服(人都喜歡好聽、讚美的話,明明知道自己長的就是一般人,但還是喜歡聽有人叫美女。人心向美、求美呀。)。但要值得注意的是,明明這個人和「帥哥」「 美女」不沾邊,人家自己都覺得長的困難,你叫人家帥哥或美女,你啥意思?瞎嗎?是不是太沒「底線了」。我都長成這樣了,你叫我美女(帥哥),這不是寒磣人嗎?!是人家的軟肋,是忌諱的。這就是個分寸感的把握問題,「帥哥」「 美女」再泛濫也是有邊際的。
8.小夥、姑娘、孩子:這一般是中老年人對感覺是孩子輩分人的叫法。人到了一定年齡變得慈愛,往往對一些陌生小孩、年輕人,感覺是孩子輩分的,自然就叫孩子,這不僅僅是一個叫法,實際是為人之父、為人之母的愛心的無意流露。
再有,在與陌生人第一次見面中,表情、距離也是要注意的問題。微笑是必須,但第一次打交道,身體跟人家貼的很近就不合適,哪來的那麼「親近」。
總之,打招呼叫法的變化,也是時代變化的一面鏡子,過去是革命色彩突出,「同志」一稱全覆蓋。如今的形形色色的叫法,無疑是市場經濟催生出來的,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比較符合人性的一面,在此不做更多闡述,只是說在這個變化中,每個人把握好自己的度、掌控好分寸感,不瞎叫、亂叫、是十分必要的。怎麼與陌生人第一次見面辦事打招呼,也展示著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