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市民可「林中尋路,河畔賞花」(附照片)
崇明生態廊道示意圖。(崇明縣新聞辦供圖)
東方網1月9日消息:崇明縣約500公頃生態廊道日前完成公開招投標,已進入樹木種植階段,結合崇明主要道路,將形成「一鎮一樹種」、具有本鄉本土特色的生態景觀。
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是上海「十三五」期間建設綠色生態網絡的重點項目之一。「十三五」期間,本市將重點推進近郊綠環、瀋海高速、浦東大治河等骨幹路網「一環七縱九橫」、骨幹河道「八縱九橫」生態廊道建設,面積超過3000公頃。
「一鎮一樹種」是特色
在崇明,生態廊道建設最大特色是「一鎮一樹種」:各鄉鎮分別種植一種特色樹種,形成各鎮間不同景致。在樹種選擇上,以彩色葉喬木為主,優先選用公益林建設樹種名錄中的色葉樹木,在此基礎上也充分考慮各鄉鎮實際,比如中興鎮的櫻花種植原本初具規模,那就在此基礎上「添一把火」。
各鄉鎮儘可能收集某一樹種下不同屬種的樹苗進行種植,呈現色彩繽紛的廊道景觀。中興鎮將種植早櫻、晚櫻、十月櫻;新村鎮是桂花之鄉,將種植金桂、銀桂、四季桂;廟鎮的楓樹多,今後將遍植紅楓、青楓、三角楓;豎新鎮以玉蘭樹為特色,市民可以欣賞白玉蘭、紫玉蘭、二喬玉蘭、紅玉蘭、黃玉蘭等玉蘭樹。
未來五年,生態廊道將在崇明島上「三橫十五縱」主要道路及鄉鎮主幹道、主要河道兩側等區域建設。以道路為紐帶,生態廊道串聯起島上的公園、綠地、林地,使崇明全島成為景致連貫的「大公園」。
綠色景觀「沿河接海」
根據「十三五」規劃相關內容,上海將按近郊綠環500米、高速公路兩側100米、主幹道兩側50米,市管河道兩側50米、區管河道兩側30米的標準實施防護綠帶,形成網絡體系。路網、河道成為生態廊道建設的主戰場。
根據上海市生態空間規劃,浦東新區將在「十三五」期間重點推進9條生態廊道建設,包括S1、S2、S32、G1501、林海公路、申江南路、東大公路、浦星公路、大治河等主幹道路和河道防護林建設。初步估算可建公益林面積約5000畝。其中,大治河生態廊道已經布局。
大治河長40餘公裡,途經老港等多個鎮域後入海。據浦東新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消息,大治河生態廊道(S2高速—G1501高速段)專項規劃的草案已於去年12月底完成公示。草案中,大治河生態廊道該段總用地面積2629.78公頃,近期規劃範圍面積555.02公頃。
生態廊道裡有眾創空間
建設綠色生態網絡,是為實現生態和公共開放空間的有機串聯,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那麼生態廊道可以為我們提供什麼呢?答案是,不僅具有生態防護功能,而且能讓人騎行遊憩,還是未來眾創空間的所在。
長興島北環河段生態廊道是崇明縣最早進入樹木種植階段的生態廊道之一。廊道共63公頃,東部與郊野公園一期工程接壤,西部直達石沙村,由東向西分為四個景觀分區。為方便市民騎自行車,在四個景觀段分別設計了四個自行車服務驛站,可供人休息、停留。
生態廊道建設有別於一般的植樹造林。其中一項做法是將樹木種植密度控制在每畝20-30棵,以便於因地制宜地在林間預留可供行人和自行車通行的空間。本地居民可到林地間晨跑鍛鍊,遊客也可以在林間享受慢騎生活。
在浦東新區大治河規劃中,生態廊道也不僅僅是「綠色沙漠」。在遠期規劃的2629.78公頃總面積中,有520公頃城鄉建設用地,約佔五分之一。其中包括了居住用地150.21公頃,公共設施用地105.35公頃,規劃人口約4萬人。這一塊綠意環抱的「寶地」未來將以休閒遊憩、旅遊度假、眾創基地功能為主,輔以生產性服務業、城市綜合型配套服務業和教育培訓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