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可視化工具真心是沒什麼可講解的,主要是演示。更有效的方法是指導,也就是學習者要去使用思維導圖來完成任務,而指導者要根據完成的作品給出反饋。所有技能類的教學都應該是這麼操作的。
思維導圖是一個體現思維過程的工具,它最大的價值是組織思維。但是說了無數次依然無效的,太多的老師拿它當成知識樹來用。我不否認知識樹的價值,但是在思維導圖這個概念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們不是早就擁有知識樹了嗎?為什麼要換一個名字,管它叫思維導圖呢?所以不管是知識結構圖、知識樹、知識地圖或是其它什麼,那都不是思維導圖。
再說概念圖,概念圖也一樣悲劇,很多老師把知識結構圖當成了概念圖,但是概念圖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強調概念之間的關聯關係,沒有關係屬性的圖充其量就是個結構圖。概念圖不能算是思維工具,而是一個知識加工工具,它所加工出來的成果是進一步思考的基礎,這也很重要。奧蘇貝爾本來就是把它當成一個學習工具來考慮的。
我在視頻裡主要講的就是工具的誤用問題,但是也結合了實踐應用,舉了一個閱讀《駱駝祥子》的例子。
昨天,李榮華老師給我發了好多圖,她很興奮,因為學生們的活躍與投入。確實,學生在運用可視化思維工具的時候,更容易獲得成就感,會從練習中獲得一種作品的感覺。這是有助於激發學習動力的。
但是我也必須要強調,點評反饋、點評反饋、點評反饋——重要事情說三遍。一個七年級的學生畫了一張密密麻麻的思維導圖,很認真,很辛苦。因為這個學生如此認真地畫圖,他的問題表現也非常突出,千萬不能用視覺的標準來評價思維導圖,而是要用專業的標準來分析學生的作業。
在概念圖這一部分,我還是以《駱駝祥子》為例,用概念圖軟體來處理人物關係,事實上很明顯我們能感受到人物線的梳理能夠帶動情節線的清晰。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把一件我們講授的事情變成學生去處理的人任務。當學生能夠完成整部作品的人物關係概念圖時,我們還有必要講解什麼嗎?
顯然,我們要進入到分析、評價、賞析的層面,去做更深層次的思考了。
最後我想強調一點,不論是哪種思維可視化工具,它的目的都是簡化和澄清。如果一個學生練習的結果是滿紙的花花綠綠,那至少意味著我們要反思,給學生的議題是不是太大了。過於龐雜的一張思維導圖是很難指導的,會消耗老師巨大的精力。而且,思維導圖不是一個裝飾工具,別把學生的思維導圖當壁紙,其實某些特別優秀的思維導圖,可能並沒有什麼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