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幼兒發育規律,寶寶在10-11月時能夠站立,12個月左右可以扶牆行走,13個月後可以獨立行走。
執筆:楊十一
編輯:楊十一
定稿:歐陽比文
很多寶寶在1歲左右都學會了走路,但不少寶媽發現了,寶寶總是不好好走路,有時外八有時內八經常「踮腳走路」,這是怎麼回事呢?
1歲寶寶喜歡「踮腳走」
洛依的兒子今年1歲多了,寶寶12個月的時候就能「獨立行走」了,現在寶寶14個月已經走的很穩了。
但寶寶走路的時候有一個毛病,就是經常喜歡踮著腳走路。洛依對此非常擔心,擔心會不會是寶寶有什麼問題。
上網一查居然發現踮腳是「腦癱」的症狀,這可嚇壞了洛依,她連忙在寶媽群裡詢問了一下,很多寶媽告訴她,「踮腳走」是寶寶很常見的現象。
一般1歲半左右就會好轉,可以試著給寶寶穿硬底鞋,等寶寶適應了以後就會自己改正回來了,但如果寶寶一直踮腳那就要去醫院即使查看了。
為什麼寶寶喜歡踮著腳走路?
在醫學上,這種踮腳走路被稱作「足尖步態」,多出現於1-3歲正在學步的嬰幼兒。
當寶寶出現這種踮腳走的行為,家長先不要著急,這不一定就是寶寶「腦癱」,很多寶寶剛學走路時重心不穩,所以有可能會出現身體前傾。
時間長了就養成了踮腳走路的習慣,還有些寶寶正在學習「更高級」的走路技能,如跑、跳等,身體協調度不夠,所以才會常常踮著腳走路。
還有一些家長急於求成,給孩子準備了學步車,這也可能是造成寶寶踮腳走路的元兇,一般只要撤下學步車1周後,就可恢復正常。
「踮腳走」,可能是這幾項發育未達標,家長多留心
當然如果寶寶一直「踮腳走」,並且怎麼糾正也不行,那麼就要及時就醫,檢查曲肌張力(腦癱)情況和兩腿長度是否相同。
1)感覺統合失調
寶寶喜歡踮腳有可能是因為前庭、觸覺和本體覺的整合出現問題。
大腦無法通過正常的接觸來反饋信息,所以只能通過踮腳來獲得更多的刺激感。
寶媽們可以讓寶寶多光腳在毛毯或地板上走路,鍛鍊孩子的感覺統合,培養其平衡力。
2)骨骼肌肉發育問題
還有些孩子是真的「生病」了,如長短腳、腦癱、後腳肌腱過短(扁平足)等,也會造成寶寶喜歡踮腳走路。
3)觸覺較為敏感
當然也有的孩子既不是生病也不是感覺統合失調,他們就是單純的怕冷,儘可能的減少腳底與地面接觸的面積。
如何糾正寶寶「踮腳走」?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並不是所有的踮腳走都是「腦癱」,這只是一種可能,但如果寶寶1歲半甚至2歲還是只會踮腳走,那麼就要考慮病理性原因了。
△ 及時就醫
如果你發現寶寶1歲半以後依然踮腳走,而且經常摔倒、走路不協調,那麼就要帶孩子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寶寶的情況,對其進行矯正治療。
△ 不使用學步車
美國兒科協會曾多次明確指出不要給嬰兒使用學步車,在加拿大嬰兒學步車更是被全面禁止。
根據相關研究:學步車並不會讓寶寶更快的學會走路,相反使用學步車的寶寶比未使用學步車的寶寶,學會走路要至少晚一個月。
真正可怕的並不是孩子走路晚了,而是學步車阻礙了大腦和身體肌肉群的交流,踮腳走路也是學步車的後遺症之一。
△ 赤足訓練
有些寶寶喜歡踮腳走路是因為感覺統合失調,寶寶學走路的時候我們可以經常讓寶寶光腳走路,增強足底和地面的接觸。
同時也可以讓寶寶走一走斜坡,鍛鍊小腿肌肉,寶寶走完路後可以給他們按摩一下,舒緩一下緊張的肌肉。
△ 合適的鞋子也很重要
寶寶踮腳走路也可以是「鞋」的鍋,寶媽儘量給寶寶選擇前腳掌容易彎曲的鞋子,能夠幫助寶寶養成正確的走路姿勢。
糖果媽媽今日話題:你家寶寶喜歡「踮腳」走路嗎?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