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 | 劉先覺:對外國建築史教學的體會

2021-02-19 建築師

我國世界建築史、現代建築理論、中國近現代建築史等領域的傑出學者劉先覺先生,2019年5月16日辭世,享年88歲。

劉先覺先生作為外國建築史教學的重要推動者,在我國外國建築史教學發展過程中作出重要貢獻,特發此文,以表悼念!

 

※ 本文節選自劉先覺 著,楊曉龍 整理《建築軼事見聞錄》P64-78。經劉先生家人許可刊發。

從 1953 年下半年開始,我到清華大學做研究生,一方面是接受梁思成先生的中建史教育,同時梁先生還要求我要協助當時的外國建築史教師胡允敬先生輔導學生進行外國建築史的教學。這是我初次接觸到外建史的教學任務,胡先生基本上是按照弗萊徹的《比較建築史》的內容進行教學的。後來由於蘇聯出了兩本大部頭的建築史專著:《建築通史》與《城市建設史》,主要是按社會形態來解釋的,不以風格形式為主線,所以一時間就要學習這種教學內容與方法,而且蘇聯著作對群體與城市關係分析較多,不像弗萊徹的建築史都是以單體作為分析對象,所以逐步在教學中要加上一些俄文書的內容。課外作業描圖還是不能少的。到了第二年,在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後,我也帶學生進行了幾次教學實踐。

1956 年我在清華研究生畢業後,又分回到南京工學院,劉敦楨先生就把外國建築史的教學任務直接交給了我,從此我就和外國建築史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一回到南工,大概只有一個月的備課就匆忙上陣,擔起了「外國建築史」這門課的全部教學任務,雖然很吃力,但是挑著擔子可以走得快一些。當時教學基本還是遵循傳統的教學方式,板書加幻燈片,只是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後期,幻燈片才逐步改進為 135 的小幻燈片。

在長期的外建史教學過程中,備課還是以弗萊徹的《比較建築史》為主,蘇聯的《建築通史》和《城市建設史》為輔。為了增加一些現代的內容,我就找到吉迪恩著的《空間、時間與建築》作為主要參考書。讀完書後寫了大量的讀書筆記。當時感到問題比較大的是插圖問題,因為下了課,學生很難再找到這些圖複習。所以我就和同濟的羅小未老師商量合編了《外國古代建築史圖集》,在同濟出版,20 世紀 60 年代就廣泛應用了。那時清華的陳志華先生也於 1962 年在建工出版社出版了《外國古代建築史——19 世紀末葉以前》,作為教學用書,插圖相對比較少,而且由於它的分量太重,作為教材比較困難,所以一般各校都另外編有自己的油印講義。

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末,建設部要求要統編中國與外國建築史的教材。外建史教材指定由同濟、南工、清華、天大四校的教師合編,當時在同濟大學開了一個會,商討此事。會上陳志華先生提出他已有了外國古代建築史的書,比較系統,只要精簡修改就可以了,沒有必要重編,因此大家也就不再爭論了,否則硬是重編,不但意見很難統一,而且時間也可能會拖得很長。接著大家就一致趨向由同濟羅小未老師為主編來新編一本《外國近現代建築史》,這也是當時比較迫切需要的教材,由同濟的羅小未、南工的我、清華的吳煥加、天大的沈玉麟四人分工負責。新教材在1982年問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過了二十年後,由於建築的發展變化巨大,後來又進行了一次修訂,出了第二版,那是 2005 年的事。兩本教材與圖集在當時的教學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各校普遍感到教材還是分量太重,複習還是有一定困難,於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又委託我編一本「簡史」以適應學生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應邀編了一本《外國建築簡史》在 2010 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特點是:1. 簡明扼要,學生容易掌握;2. 古今的比例均衡;3. 東西方的文化有適當的比例;4. 重點突出,典型實例明確;5. 點面結合,各方面均有涉及。所以還比較受學生們的歡迎。

再回溯到 2003 年,我曾應邀參加同濟的博士生答辯會,在上海遇見了羅小未先生,我和她說起,近來中建史學術活動比較頻繁,有年會、民居研討會、東方建築研討會、中國近代建築研討會等,而外建史則沒有什麼活動,希望她也能帶頭組織。她回答說,她現在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而且已經退休,同時清華二位先生也已退休,倒是希望我在退休之前能組織一次全國性的外建史研討會,開個頭,以後每兩年舉辦一次。我覺得這也是時代的責任吧!回到南京,我就和我的弟子們商量,並向學院請示,王建國院長很乾脆地答應,不僅支持開會,而且說要開就開國際會議,這是世界建築史嘛,要有一點影響,經費問題學院支持。就在這種形勢下,我們籌備了 2005 年第一屆「世界建築史國際研討會」,就在東南大學召開了,來賓很踴躍,除了國內多所高校代表之外,還邀請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我國香港和臺灣的專家教授,陣容相當龐大,花費有限的經費的確是值得的。在會上確定了第二屆在上海同濟大學召開,第三屆在北京清華大學召開,基本上是每兩年一次,輪流主持,這一體制深得各校認可,這樣也不致使某個學校負擔過重。為了學術交流,我在 2007 年第二次同濟大學的學術交流會上,發表了論文《外國建築史教學之道》,把為什麼教、怎樣教、教什麼,以及如何深入進行研究,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後來又在 2009 年清華大學的第三屆會議上寫了一篇《再論外國建築史教學之道》。在《再論》中又對教學與研究的關係、東西方建築遺產兼顧、古今比例適當,講清基本概念,補充城市建設史與園林史的內容,以及開闢建築理論的研究等又作了進一步的闡述。2011 年第四屆研討會在天津大學舉行。第五屆的研討會已定於 2013年 11 月在重慶大學召開,想必也會有新的貢獻。

關於我寫的這兩篇文章,對於學生和新教外建史的教師來說可能會有一點參考作用,現附錄於下。

■ 附一:

外國建築史教學之道——

跨文化教學與研究的思考

建築史作為建築學的一門基礎學科,自 20 世紀 20 年代開始已陸續在我國各高校建築系設立,它為建築系學生提高修養、豐富建築知識、激發建築創作構思、了解建築技術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並且為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建築師、學者、管理人員奠定了建築思想、審美情趣、建造方法的理論基礎。今天,在新時代的形勢下,建築史,尤其是外國建築史又應該承擔什麼樣的使命呢?這不僅是建築史教師和研究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更是整個建築學科值得認真對待的問題。由於某些認識方面的片面性,有的學校已把建築史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教學時數一減再減,建築史教師也無心研究,而只是處於被動完成任務的局面,致使建築史教學的效果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相比之下,西方和日本一些著名高校的建築學院(系)則在建築史的教學與研究方面成果豐碩,通史與專史齊備,必修與選修兼顧,使學生的眼界可以大開,興趣可以得到充分發揮。有鑑於此,筆者擬再贅述一些過去在外國建築史教學過程中的體會,供有關方面參考。

一、為什麼要學外國建築史

——Why ? 

這是許多學生經常會提到的問題。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目的與興趣。因為在工科之中只有建築學專業比較突出建築史的教學,其他學科則沒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由於建築學科既有工科的性質,又兼有文化藝術的要求,這就不能不對建築學科給予建築歷史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化素養,了解建築發展規律,學習優秀的設計手法,培養審美能力,辨別建築理論的源流,這既可以為建立正確的建築觀而發揮作用,又能直接為建築設計做參考。

學習外國建築史就像是學習基本詞彙一樣,只有掌握了足夠的詞彙,才能使作文豐富多彩,不致處於文字乾癟的境界。因此既要學中國建築史,也要學外國建築史,使我們的知識面更加全面和豐富。作文是要講究文採的,建築藝術同樣也注重它的品質與韻味,設計高雅的建築藝術就需要有深厚的建築文化素養作基礎,這種文化素養只能從建築文化遺產的美學品位中獲得,只能在不斷審美的積澱中提取。

建築歷史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有不同的建築形態,這種形態是社會的反映,是物質技術的表現,只有把建築形態與社會形態聯繫起來認識,才能真正理解建築的發展規律與特點,才能正確對待各種歷史時期建築文化遺產的價值。學習建築史不僅是一個知識與審美的教育,同時也是一次理論的教育,它可以使人們知道建築思想理論的源泉及其影響,可以了解各種建築思潮的來龍去脈及其在建築設計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二、外國建築史教學應該包括些什麼內容

——What ? 

外國建築史內容繁多,由於學時與篇幅有限,往往容易掛一漏萬。儘管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重點闡述,但是為了闡明外建史的框架與系統,仍然需要注意在內容上涵蓋相應的時間範圍、空間範圍,還應該注意它的系統性與典型性,同時也應該注意結合設計經驗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使外國建築史表現出其真實的面目,才能對專業讀者有益。

歷史是一面鏡子,外國建築史這面鏡子既要回顧過去,也更應該審視現代的潮流與實踐,因此,外建史教學中的古今比例應該均衡,基本要做到各佔半壁江山為宜。在空間範圍上,由於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毋庸諱言是要以西方為重點的,但是東方一些國家的成就與經驗特點也應給予足夠的評析。這樣才不至於把外國建築史僅僅看成是西方一統天下。因此,我們既要講希臘、羅馬、哥特、歐洲文藝復興,也應該闡明埃及、兩河流域、印度、阿拉伯民族的建築貢獻。

研究建築史可以有多種方法,可以是斷代史,可以是分類史,也可以是國別史,但是通常還是以斷代史容易為讀者所理解,當然在斷代史的前提下,再輔以分類解析也是一種常用的有效方法。

講歷史,難免會平鋪直敘,容易產生單調枯燥的感覺,這就需要在內容中突出特點,強調若干重要實例,使讀者能夠通過具體形象對歷史產生深刻的印記。典型實例的評析,不僅可以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而且還可以供專業工作者在設計實踐中做參考,將某些成功的經驗進行因地制宜的轉化,往往能夠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選擇典型實例進行剖析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西方古典的聖地雅典衛城建築群就應該給予特別的關注,它不僅是建築藝術的典範,而且更是雕刻藝術無與倫比的傑作,也是建築群規劃設計的樣板,它的巧妙構思甚至還影響到了現代著名建築師邁耶設計美國洛杉磯的蓋蒂文化藝術中心布局。世界著名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在他 74 歲高齡之際還專門去訪問過雅典衛城這處建築聖地,為了虔誠,他這次特意起得很早,回來得也很晚,在衛城足足鑑賞了一整天,並且回來後還在默默地沉思,想著哪些是古典的精髓,想著他的作品如何能體現新古典的精神,這就是一位世界級的大師對待西方古典建築的態度。西方古典遺產對於我們今天絕不是無用或者過時,問題是要看我們去如何認識和對待。

三、外國建築史教學如何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How ?

外國建築史教學要取得較好的效果,當然主要是內容起決定作用,但是方法與技巧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要取得好的效果,應該在方法上聯繫設計應用,進行中西對比,組織就地考察,選擇典型實例剖析,布置繪圖作業,安排問題思考與選擇提問,這樣可以使學生注意外建史中的重點與特點,可以增加學生對外建史的興趣與深刻印象。

第一是要聯繫設計手法,進行中西對比評述,這樣容易使學生提高興趣,他們會覺得不僅增加知識,還可以對設計有參考作用,有些過去的設計手法,在總結其成功經驗之後,進行靈活的變化應用,同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已是盡人皆知的道理了,我們為什麼不樂於採用呢?例如在文藝復興時期廣泛應用的梯形廣場,帕拉迪奧母題的構圖原則,古典柱式的收分卷殺方法都能對現代設計有所啟示。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的話,就可以看到,天安門廣場上的英雄紀念碑的碑身就是有微微收分和卷殺的處理。

第二是就地考察,在上海、南京、北京、天津、廣州、武漢等地都有許多西方古典建築和現代建築實例,如果我們能夠組織學生就地考察這些建築,更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深刻的記憶。因此在可能條件下予以安排,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典型實例剖析與繪圖作業的安排,也是加強學生了解建築史的有效方法,如果一個學生能詳細了解帕提農神廟,實際上等於他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希臘古典建築的精神,一般特點就是存在於典型實例之中的,只有認真掌握典型實例的要點,才有可能掌握建築史的真諦。繪圖作業實際上是一個加深印象的過程,不論是實例摹繪、柱式製圖、實物測繪,還是歷史建築的復原設計,都是加強對建築歷史教育的一種強化訓練,更是一種建築基本功的訓練,可以讓學生在今後的設計中有很多啟示。例如楊廷寶先生就曾經說過:「我在學生時代的基本訓練對我後來的設計有很多幫助。」但凡每一位成功的大師,他們在青年時代的基本訓練都是非常嚴格的。例如畢卡索、柯布西耶等人莫不如此。除此之外,經常給學生提些問題給他們思考也非常有助於他們對理論聯繫實際、史論結合的興趣。

四、如何深入外國建築史的研究

——Research

作為一個建築史的專業工作者來說,要深入外國建築史的研究當然有許多工作要做,姑且暫時不論。這裡只想談談作為一般外建史的教師和對建築史感興趣的人來說,如何進一步研究才能取得成效呢?實際經驗告訴我們,要深入外建史的研究,必須要多閱讀西方經典原著,例如弗萊徹的《比 較建築史》(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吉迪恩(S. Giedion)著的《空間,時 間和建築》(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Charles Jencks 著的 Architecture Today;約翰·佩爾著的《世界室內設計史》(譯著);塔夫裡與達爾科著的《現 代建築》(譯著);本奈沃洛著的《西方現代建築史》(譯著)等都應該予以閱讀。除此之外,還應關心最新書刊的動態,才能使我們的知識保持著時代的信息,否則只是看教科書是很不夠的。如果我們是外建史教師,知識就像水源,當你給學生一杯水的時候,你自己至少要有一瓶水,這一瓶水就是從這些書刊中獲得的。當學生還需要水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再給他一點。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還能到國外進行實地考察。古人云,「百聞不如一見」,你看了實物,你就會覺得親臨其境是如何的其樂無窮。當然並不是實地考察就可以代替讀書,但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格言卻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把歷史讀活,才能融歷史與設計為一體,才能使歷史與理論結合。

要深入研究外國建築史,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適當的專題進行系列的研究,例如大師系列、地域系列、形式系列、專史系列、類型系列、建築文化系列等,都是值得探討的有效途徑。歷史研究是時間的積累過程,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這也是我們建築史工作者的共同願望。


■ 附二:

再論外國建築史教學之道——

教研結合,史論 並重,開拓外建史教學新視野

一、建築史的教學應研究先行 

作為建築史的教學,不論中國建築史還是外國建築史,研究都應該在教學之前。建築史的教師只有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才能說明為什麼要教這一部分內容和如何才能教好這一部分內容。外國古代部分是這樣,近現代建築史也應該是這樣。教師應該讀更多的原著或進行實地調研,並進行有關的研究,這樣才能使建築史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雅典衛城的帕提儂神廟,誰都知道它是希臘古典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也知道它的正立面的藝術特徵,但往往會忽視帕提儂神廟不僅是建築史的裡程碑,也是藝術史的範例。整個衛城的布局還是城市設計的傑作。可能這些問題並不一定都在課堂上詳細講解,但作為一位外建史的教師是應該心中有數的。甚至一些希臘神話故事也應該有所了解,因為這些內容也都與了解帕提農神廟和雅典衛城有關。又例如密斯曾設計過一幢著名的範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House),它是密斯「極少主義」建築的代表作之一,簡潔的形體,水晶般的質感,幾乎就像是一座天上仙閣,純淨得無以復加,在建築界也曾一度被奉為經典。然而,就是這一座經典建築卻引起過不小的波瀾,起初是業主和設計人的紛爭,一直鬧到了法院公堂,然後又是業主變換,成了好看不好用的擺設。我們只有知道了這裡面的緣由,才能真正了解密斯設計的作品的藝術價值及其存在的問題,才能對一座經典的作品有全面正確的評價。否則只是盲目抄襲必然會帶來不良的後果。其實,問題就出在經濟問題和實用問題上。由於過分追求精美,材料和製作的費用大大超過了預算,幾乎比原設計多了一倍;由於過分強調純淨,建築上不讓安裝紗門紗窗,連室內的家具也不能隨意移動和更換,生活在裡面的人也都成了裝飾,這就是純淨精美要換來的代價。今天我們對於這樣一座現代典型作品應該如何正確評價呢?如果不了解這些就妄圖評論,甚至一味頌揚,是不是太盲目了呢?因此,作為一名教師,他一定要對歷史上的許多重要事物預先進行研究,然後才能給學生正確的指引。

二、世界建築史教學應重視東西方兼顧

世界建築史的研究源自西方世界,因此內容自然也偏向西方。雖然我們不否認古代的西方世界從古希臘、古羅馬、歐洲的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甚至近現代的歐美國家的確在歷史上創造了許多偉大的成就,但是如果就把這些成就看成是人類全部的成果,那就太片面了,這不僅是曲解了歷史,而且也會損害東方民族的文化尊嚴。其實,除了中國之外,古代埃及、西亞地區、印度、日本等地區在古代和近現代都曾在建築史上有過光輝的業績,我們在教學中卻交代得太少,甚至是忽略了。尤其是我們的近鄰日本,在當代已發展成舉世矚目的國家,不論是古代的建築,或是現代建築的創作都在世界範圍具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我們過去在外建史教學中就很少講到日本的古建築和園林,認為他們都學自中國,只不過是模仿而已。其實,日本在學習中國文化之後都已有了許多改進和創新,日本古建築不僅在高臺木構和屋頂挑簷的技術方面成就突出,而且在古典園林藝術方面也可以說是青出於藍,具有很鮮明的特色和成就。例如京都的桂離宮,原名桂山莊,始建於 1615 年(明萬曆四十三年),由智仁親王創建,1649 年完成。此後,1662 年全園佔地面 積已達 69000㎡,是池泉式園林與茶庭相結合布局的典型實例,也是日本古典園林的第一名園。在這座園林裡,內容豐富,主次分明,空間開闊,曲徑通幽,景觀秀麗,色彩淡雅,水面汪洋,池島相依,洄遊與舟遊均相當得體。1883 年桂山莊成為皇室的行宮,並改稱「桂離宮」,歸當時的宮內省管轄。目前該古典園林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理念與手法同樣可以啟發我國在古典園林保護與利用中的參考。因此有些內容不僅應該在建築史中給予必要的介紹,而且也應該給予一定的歷史地位。

三、世界建築史的教學要考慮古今比例適當,講清基本概念 

在講授世界建築史時,古今的適當比例還是應該把握的。不能完全按教師的興趣或知識範圍決定。這既要根據教學計劃的學時數,也要考慮各部分的適當比重。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把建築史講成現代建築思潮和手法的註解。有些外國建築史中的基本概念都有必要給予澄清,不能等閒視之。例如,我們就發現有一些學生將「古典建築」與「古代建築」的概念混為一談,把古代建築都說成是古典建築,這實在是一種誤讀。我們知道這二者之間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古代」是時間的概念,從原始社會開始,包括古代的埃及、西亞、古希臘、古羅馬、古代印度的建築都可以稱作是古代建築。而「古典」則是一個學術名詞,是特指西方某些時段和地區的典範式建築,它從公元前 5 世紀的希臘古典文化開始,開創了古典柱式作為立面構圖的範例,然後經過古代羅馬時期的發展與完善,形成了《建築十書》的古典建築範本。在歐洲中世紀時,西方古典文化遭到了破壞,人本主義湮沒了,神權思想佔據了上風,作為神權思想像徵的哥特建築成了中世紀建築的標誌,到了 14 世紀末 15 世紀初,歐洲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人文主義思想重新抬頭,因此,以希臘、羅馬古典建築柱式為立面構圖的思潮又風靡一時,這不僅是古典文化的復興,也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人性解放的反映。我們不能把古埃及建築稱作古典建築,更不能把哥特建築說成是古典建築。由於世界範圍廣闊,古代和中世紀的時間跨度也很漫長,講清一個輪廓,再重點總結一些各地區和時段的特點與成就,分析一些可資借鑑的經驗和手法,有必要給予一定的教學工作量。近現代時期雖然相對於古代是比較短暫的,但其變化之快,信息量之大是史無前例的,對於我們的參考價值也特別大,給予一定的時間安排也很重要,尤其是 20 世紀上半葉現代主義建築形成期的思想與代表作更是有必要給予重點關注,因為這些大師基本上都是已經過了歷史的考驗,值得我們借鑑。對於當代變化多端的建築思潮與諸多學派,我們也應本著生態的標準,人本的思想,科學的精神,社會的價值來認真分析對待,既不應該盲目崇拜,也不應一概排斥,然後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樣可能是比較恰當的。

四、世界建築史教學中也應該適當補充城市建設史與園林史的內容

在我們過去的世界建築史教學內容中,城市建設與園林的內容相對較少,甚至會由於學時安排的限制而忽略不講。整個建築史只是介紹單體建築的歷史,這對於了解整個建築發展的過程來說是有一定局限的。如果能補充一些城市建設和造園藝術的內容,這樣既可以豐富外建史的內容,也可以使讀者了解到廣義建築學的含義。在中國建築史的教學中,城市和園林部分是有相當分量的,長安、南京、北京這些城市都會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關注。至於園林,對於那些皇家古典園林如頤和園、避暑山莊、私家園林如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無錫的寄暢園都會作必要的評介。而在外建史的教學中,可能是由於受到原來西方建築史學家著作的影響,城市和園林的部分相對就少多了,幾乎等於沒有。例如著名的弗萊徹的建築史就是典型的著作。我們不應該局限於過去外國人的慣例,把這一部分內容適當補充進來是完全應該的,也是可能的。在古羅馬時期,城市就已有多種類型:政治性城市、商業性城市、休養性城市、軍事性城市等,它們的布局也各有特色。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曾出現過許多理想城市的雛形。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在義大利和法國,城市廣場得到很大的發展,廣場建築群的藝術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這是對單體建築成就的一次升華,作為建築師來說,這方面的知識是不能不知道的,而且對於今天城市的整體思想尤為重要,值得借鑑。至於國外的園林,尤其是西方古典園林,很有必要做一些評介,從而與中國古典園林作比較。義大利羅馬郊區的提伏利有一座埃斯特莊園(Villa d'Este)是 1550 年建造的一處古典式臺地園,也是西方古典園林最典型的作品。全園布局成幾何形,由南向北逐漸呈臺階狀升高。園林植物多為常綠樹,水池噴泉均成規則的幾何形,園林建築也都是對稱的古典形體,給人的印象是嚴謹、整潔、開闊、華麗,加上那處水風琴(已壞)和一長條的噴泉以及大大小小的雕像,更增加了貴族園林的高貴格調。另外,我們再考察一下美國費城郊區的長木花園(Long Wood Garden),這是一座現代式的新型花園,它原為美國化學大王杜邦的私人花園,後來捐獻給了國家,現在對公眾開放。因此,花園部分可以做到設計細緻入微,處處入畫,而且各個景區都有明顯的不同特色,使人遊覽其中,頗有流連忘返之意。它的藝術效果,設計手法,不僅對現代園林設計有參考價值,而且對城市設計也具有借鑑意義。在建築史教學中適當評析這部分內容,可以使建築史教學更全面生動。

五、建築理論學科的開闢是大勢所趨 

以史帶論,論從史出,這同樣是建築史教學的客觀要求,然而,由於建築理論已逐步發展與完善,因此有必要開拓為新的領域,專門進行建築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其實,建築理論就是闡明建築史中許多問題或現象的為什麼(Why)以及如何做的問題(How)。目前,許多高校已在研究生課程中開設了《現代建築理論》課程,主要包括建築哲學與設計方法論兩大範疇。由於這是一個新學科,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新理論仍在層出不窮,這需要我們抓住主要脈絡,理清主次,搞清當前那些流行理論的來龍去脈,明辨其特點和可資借鑑的成分,正是這門學科的主要任務。近幾十年來,許多建築工作者都深感建築理論對建築創作的重要性,因為它能形成一種思潮和某些流行的手法,直接影響到建築創作的方向。因此,只有認真學習和分析這些新的建築理論才能使國外先進的建築經驗和科學方法為我國現代化服務,提高現有水平,這無疑是有著積極意義的。當然,要求每個建築師和建築工作者都能弄清當代這些複雜的建築理論確實很不現實,也沒有必要。不過,作為一名有修養的建築師和建築學者,如能及時掌握當代建築理論的發展動態,明察當代各種建築理論中可資借鑑的成分還是很有益的。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只要有一套設計手法,不問建築理論照樣設計房子。其實,手法和理論是不矛盾的,所謂手法本身已是某種理論的外顯現象,是一種有規律的法則,應用某些手法已反映了是在不自覺地應用某種理論。如果我們能把不自覺地應用某種理論變成自覺的行動,變成一種既有思想又有文化意義的創作過程,這豈不是更好嗎?同時,如果建築師能有較豐富的理論知識,必然能更有利於選擇創作的手法和提高創作的水平。因此,進一步開拓建築理論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已是大勢所趨。

六、建築史學研究正在向何方去?

在我從事建築史教學與科研的六十年中,曾經歷過興奮的年月,也有過沮喪的環境。回想起來,也頗耐人尋味。這段漫長的歲月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20 世紀 50 年代到 70 年代;第二階段為 70 年代末到 20世紀末;第三階段為 2000 年以後。

第一階段是一個過渡時期,20 世紀 50 年代時,一切活動都剛起步,建築史研究在建設部建築科學研究院的組織下,到 1950 年代中期曾掀起「三史」(古代建築史、近代建築史、現代建築史)的全國普查工作,接著是全國集中編寫《中國古代建築史》,由劉敦楨負責主編,並且同時在全國開展古建、民居、園林的重點調查。到 1960 年左右,由於在全國開展了反浪費與設計革命的運動,加上學校裡也在開展教育革命,於是「三史」調查工作便偃旗息鼓了。原來在劉敦楨先生主持下研究的《蘇州古典園林》雖已接近定稿階段,也因運動的影響而不得不束之高閣。許多民居與古建的調查工作也都半途而廢。在學校裡,雖然也有少量教材的出版,但建築史也成了批判封、資、修的對象,教學時數一減再減,一些建築史的研究工作也都相應停止。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 1978 年。

第二階段是從 1979 年到 20 世紀末,這是改革開放後的復興時期,一切事物都重新開始。在研究方面,國內比較突出的是《蘇州古典園林》的重新組織、審校與修訂,並制訂了出版計劃,在 1979 年下半年公開出版了。這是一本堪稱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究巨著,出版後得到國內外一致的好評,並且很快被譯成了日文版與英文版。這大大鼓舞了學術界研究的信心。接著就是出版了劉敦楨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在學術活動方面也開始活躍起來,官方有中國建築學會的史學分會年會,民間的則有「建築與文化研討會」,「中國近代建築史研討會」,「民居研討會」,「東亞建築研討會」等等,成果也日益增加。與此同時,清華的汪坦先生還帶頭髮起了中日合作研究《中國近代建築史》的倡議並提出了計劃,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果。在這一階段,國內高校在建築史方面投入與產出較為突出的有東大、同濟、清華、天大、重建工、華南理工等校,其中尤以東大較明顯,因此被評為建築史學科的重點單位。東大在這一時期先後出版了潘谷西主編的《中國建築史》(教材)與《江南理景藝術》(研究專著),劉先覺主編的《現代建築理論》(研究生教學用書)與《密斯 • 凡 • 德 • 羅》(研究專集)、《阿爾瓦 •阿爾託》(研究專集)、《外國近現代建築史》(教材)(羅小未主編,劉先覺參編),以及一批翻譯的專著(《建築美學》、《現代建築》)等等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一時期研究的主流仍是多校合作,如《中國近代建築總覽》、《中國建築史》、《外國近現代建築史》、《現代建築理論》等等都是這一形勢下開展的。

進入第三階段,也就是 2000 年以後,教學秩序進一步正規化,各校科研也得到了更大發展。東大在中建史方面主要是在遺產保護方面取得很多成果,同時也出版了中國建築史多卷集的《原始到兩漢卷》(劉敘傑主編)、《元 • 明卷》(潘谷西主編)以及中國建築藝術全集中的若干卷。我也組織了一個團隊編寫出版了《生態建築學》(劉先覺主編),已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三個一百」原創工程獎,其他還有《江蘇近代建築》、《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澳門建築文化遺產》、《新加坡佛教建築藝術》、《江南園林圖錄》(劉先覺、潘谷西合編)以及一批翻譯著作:《世界室內設計史》、《世界新建築擷英》、《城市建築學》、《城市與人》等等。同時也組織開展了「世界建築史國際研討會」(每兩年一次),「建築理論國際研討會」(每兩年一次)。在這一階段,清華、同濟、天大也有不少專著與譯著出版。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多元並存格局的逐漸成熟,最近正在醞釀編寫與出版《中國近代建築史》,現在已有三家在同時進行,第一家是以張複合為首的清華團隊;第二家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組織的團隊;第三家是以楊秉德為首的浙江大學團隊。三家各有特色,第一家是以資料豐富見長,第二家是以編寫隊伍強大見長,第三家是以編寫觀點與方法創新見長。但願早日能見到各具特色的成果面世,以促進建築史研究與建築史學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當然更值得期待的是《中國現代建築史》的研究與出版。

《建築師》雜誌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主辦

查找公眾號:建築師

新浪微博:@建築師雜誌微博

投稿方式:登錄系統進行在線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inaarchitect

淘寶天貓商城:http://zgjzgycbs.tmall.com

雜誌訂閱:郵局統一郵發代號82-608

相關焦點

  • 沉痛哀悼建築教育家劉先覺:一位永遠留在教科書裡的先生
    以下信息主要來自公眾號「中大院」《訃 告丨沉痛悼念劉先覺先生》,略有增刪。劉先覺先生的學生時期作業,圖源網絡1956年畢業後一直任教於本學院,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的教學和研究。他是我國世界建築史、現代建築理論、中國近現代建築史等領域的傑出學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成果卓著,在亞洲建築、中國園林、生態建築學等領域也不斷開拓。他曾出版著作、譯著約30部,論文百餘篇。主要著作有《生態建築學》《現代建築理論》《外國建築簡史》《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江蘇近代建築》《澳門建築文化遺產》等。
  • 星光丨中國「建築四傑」共同的弟子 ——劉先覺:同事眼中的「砂鍋...
    研究生畢業以後,劉敦楨先生向自己的好友梁思成要來劉先覺,擔任自己的教學秘書。劉敦楨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在建築史研究中,他特別重視「實證法」。  耕耘不輟的「砂鍋」,十年成就非凡專著  在「建築四傑」的言傳身教下,劉先覺成為建築史專家和教授,當年剛走上講臺的時候,他經常主動請劉敦楨、楊廷寶等先生到班上聽課並指出其不足。身為老師,劉先覺依然非常好學,因為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齊康院士給他取了個外號叫「砂鍋」。
  • 東南大學教授劉先覺辭世 曾呼籲加強南京民國建築保護
    他是東南大學教授、著名建築學者和建築教育家劉先覺。5 月 16 日,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發出訃告:劉先覺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 2019 年 5 月 16 日 12:35 分逝世,享年 88 歲。根據老人的囑咐,喪事從簡,不設靈堂;告別儀式將於 5 月 20 日 8:00 在南京殯儀館舉行。
  • 沉痛悼念建築理論家劉先覺先生:屈指可數的梁思成嫡傳弟子
    劉先覺祖籍安徽肥東,1931年冬出生於福建福州。因為父親忙於生計,母親又目不識丁,劉家的孩子在學習上全都「靠天收」。由於戰亂,初中時代的劉先覺隨家人輾轉到江西,就讀於寧都縣中。初中生活一直讓他難以忘懷,下課以後,他喜歡和同學跑進果園,摘下半生不熟的柚子當足球踢。劉先覺當時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卻總是拿不到第一名,短板在於語文。
  • 劉先覺高分作品推薦,你看過幾本?
    劉先覺,在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工作,現兼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理事,義大利國際城市建築研究中心研究員,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副會長,英國名人研究中心(IBC)顧問,美國名人研究會(ABI)顧問,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劉先覺的傳奇人生:中國「建築四傑」共同的弟子
    劉先覺祖籍安徽肥東,1931年冬出生於福建福州。因為父親忙於生計,母親又目不識丁,劉家的孩子在學習上全都「靠天收」。由於戰亂,初中時代的劉先覺隨家人輾轉到江西,就讀於寧都縣中。初中生活一直讓他難以忘懷,下課以後,他喜歡和同學跑進果園,摘下半生不熟的柚子當足球踢。劉先覺當時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卻總是拿不到第一名,短板在於語文。
  • 建築史是個什麼玩意兒.
    上文寫於2010年,7年過去了,陳老師的想法隨著教學的精煉有了新的體會,建築史是個什麼玩意?看到最後吧,我們一起來探尋。在大學開設建築史課程,算起來已經有20個年頭了。難免的,總是會有學生問:「為什麼要學習建築史?」我以前做過回答,不過最近翻看知乎,發現上面的答案可比我寫的要豐富,五花八門,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都很有意思。
  • 【收藏】建築史乾貨 | 01 建築史考研概述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們將為帶著大家一起梳理梳理建築史的體系和知識點,這是第一期,快來收藏吧!建築史考綱教材考綱教材中,建築史的教材有三本:潘谷西主編的《中國建築史》、陳志華主編的《外國建築史》和羅小未主編的《外國近現代建築史》 ,國內大部分高校建築學教材也是這三本,所以大家通過本科的學習,多少還是有些基礎的。
  • 宜賓李莊獲稱「中國建築史研究基地」
    四川在線宜賓頻道消息(蔣運強 記者 鄒霞)10月30日,宜賓市李莊古鎮正式獲稱「中國建築史研究基地」,來自中國建築學會及建築史學分會、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及省內外的幾十名知名古建築專家學者,宜賓市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共同在授牌儀式現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 李莊被授予「中國建築史研究基地」稱號(圖)
    10月30日下午,「中國建築史研究基地」授牌儀式在宜賓市李莊古鎮舉行,中國建築學會及建築史學分會、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及省內外知名古建築專家學者,宜賓市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到現場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理事長呂舟表示,鑑於宜賓市李莊鎮在抗日戰爭時期接納中國營造學社等學術機構,為中國建築歷史研究做出的貢獻,以及李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經宜賓市政府申請,由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常務理事會批准,授予李莊鎮「中國建築史研究基地」稱號。  宜賓市政協主席葛燎原介紹,75年前,李莊古鎮以一紙「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
  • 教育教學實習心得體會
    教育教學實習心得體會教育教學實習心得體會1作為一名新教師,面臨的就是新課程的教學。
  • ⓥ【悼念】深切悼念水博士江本勝!
    素食營養師公眾平臺:sushiyys 微信、QQ:8468823 QQ群:57207268 【悼念】深切悼念水博士江本勝!悼念,江本勝水博士,於17日凌晨零時五十分,辭世於日本東京。宗教教育那真的是萬能的,確實是遍虛空盡法界一切眾生最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所以宗教教學影響就大了,我們應當重視,應當認真的學習,幫助這個世界化解災難。我們無論做多大努力,全心全意去做,做成功了,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依然不起妄念,這就正確的。如果你說你看我做了這樁好事,我救了多少人啊,你只要有這個念頭一生,功德就沒有了。這個要知道。
  • 山下智久悼念喜多川 傑尼斯旗下藝人紛紛悼念社長
    山下智久悼念喜多川 傑尼斯旗下藝人紛紛悼念社長原標題:山下智久悼念喜多川:永遠都不會忘記他據港媒報導,7月10日,山下智久在個人社交網站公開自己的童年照據悉,社長喜多川7月9日晚逝世後,旗下藝人紛紛悼念,包括近藤真彥、東山紀之、生田鬥真、嵐及山下智久等,都有發聲明悼念。而曾是傑尼斯旗下藝人1988年解散的苦杮隊,其53歲前成員本木雅弘表示衷心感謝這位恩人,而另兩名前成員藥丸裕英與布川敏和在社交平臺悼念,為恩師離世哭了一個晚上。另一個傑尼斯男團KAT-TUN前成員赤西仁亦在社交平臺上傳自己唱英文歌的視頻悼念喜多川。
  • 沉痛悼念李碩豪教授
    學術兼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科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常務理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入庫專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普通高等學校師範專業認證入庫專家教育部綜合改革司教育綜合改革入庫專家
  • 【觀課體會】趙莉君:觀一年級拼音示範課教學心得體會
    今天,我有幸聆聽了郭老師執教的一節聲母教學課,郭老師精彩而獨特的教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年齡小,注意時間短的特點,努力創設活動情境,使孩子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拼音,激發了孩子學習拼音的興趣。她精彩生動的課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悼念】深切悼念水博士江本勝!
    江本勝 孩子全體守靈將於10月20日(星期一)晚上7點開始告別式將於10月21日(星期二)中午11點開始地點:浦安市齋場(http://www.urayasushi-saijou.info/)與父親本人見過面亦或者還沒有的各位,若能騰出時間參加儀式請務必前來。
  • 上海市領導與各界群眾緬懷犧牲烈士、悼念逝世...
    今天,全國舉行哀悼活動,深切悼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今晨,全市下半旗誌哀。上午10時,防空警報鳴響,市領導李強、龔正、蔣卓慶、董雲虎、廖國勳等肅立默哀3分鐘,與各界群眾一起緬懷犧牲烈士、悼念逝世同胞。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機關以及有關部委辦局、駐滬部隊、企事業單位、基層社區等組織悼念活動,表達對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 各界人士前往靈堂悼念梅葆玖 有老人跪地悼念
    各界人士前往靈堂悼念梅葆玖 有老人跪地悼念 2016-04-27 00:25:02梅葆玖先生的徒弟李勝素(左一)等在靈堂。  工作人員表示,今天一大早,京劇演員于魁智就來了,還有其他一些曲藝界人士也都過來悼念梅先生,「具體來弔唁的人數不好統計,但就一直沒斷過。梅葆玖先生的弟子李勝素老師也一直沒有走,陪在左右」。  約下午4時許,記者在看到,一位老人在兩位年輕人的陪伴下來到靈堂。這位老人徑直走到梅葆玖遺像前,在年輕人的攙扶下跪地悼念,眼圈泛紅,隨後不發一言匆匆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