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教授劉先覺辭世 曾呼籲加強南京民國建築保護

2020-12-15 大蘇網

他是著名的"建築四傑"楊廷寶、梁思成、劉敦楨、童寯共同的學生。早在 1988 年,他就帶領學生對南京的民國建築進行調查,他一直呼籲:南京要加強民國建築保護。

他是東南大學教授、著名建築學者和建築教育家劉先覺。5 月 16 日,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發出訃告:劉先覺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 2019 年 5 月 16 日 12:35 分逝世,享年 88 歲。根據老人的囑咐,喪事從簡,不設靈堂;告別儀式將於 5 月 20 日 8:00 在南京殯儀館舉行。

師從"建築四傑",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寫在了書裡

劉先覺 1931 年 12 月 12 日出生於福建福州,祖籍合肥。

1949 年考入之江大學建築系,1950 年又考入原南京大學(後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師從楊廷寶先生,1953 年畢業。

1953 年,他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師從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建築學研究生。同時,他也是劉敦楨、童寯的學生。

1956 年畢業後,他一直任教於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後輩們稱呼他"教科書裡的先生"。

他畢生致力於建築學術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是我國世界建築史、現代建築理論、中國近現代建築史等領域的傑出學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成果卓著,在亞洲建築、中國園林、生態建築學等領域也不斷開拓。

他曾出版著作、譯著約 30 部,論文百餘篇。他將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寫在了書裡,主要著作有《生態建築學》《現代建築理論》《外國建築簡史》《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江蘇近代建築》《澳門建築文化遺產》……

他曾主持多項國家科研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曾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教育特別獎、寶鋼優秀教師等榮譽;執教半個多世紀,迄今他已培養了 3 名博士後,26 名博士,50 餘名碩士。

關注民國建築,呼籲南京加強保護民國建築

劉先覺對民國建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一直呼籲南京要加強民國建築的保護。

1988 年,以劉先覺本人為首的研究小組曾做過普查,選出了近 200 幢有研究價值的民國建築,並將其記錄在案。而 10 年後,這些建築中的 30 幢已在道路拓寬、城市改造中被拆毀。2002 年的調查顯示,又有超過 10 幢建築被拆毀,如原中央銀行等。而之後的調查再次顯示,這些建築還在不斷消失。

他曾經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呼籲,要加強民國建築的保護,他說,"首先要保護,然後才能談到開發旅遊線路。如果連保護都做不到,還談什麼開發?"

正是在老人的不斷呼籲下,南京才給優秀近現代建築掛牌,對民國建築更好地進行保護。

學生回憶:劉老住院期間還在寫作

劉先覺桃李滿天下,許多學生為業界翹楚。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是劉先覺的學生。周琦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半年前劉老就住院了,學生們聽說他病了,常到醫院去看他。發現他在住院期間,還在寫作,完成並出版了一本有關中國當代建築的書。大家都非常敬佩他。

如果沒有劉老師,周琦也入不了建築學這行。周琦本科時學的是結構工程,研究生時想改學建築學,但是在上世紀 80 年代,想換專業沒那麼容易。但是劉先覺認為只要學生對建築學感興趣,包容並蓄,換專業又何妨。就這樣,1987 年,周琦考上了劉先覺的研究生。

"他在讀梁思成研究生時,論文寫的就是有關民國建築的保護。"周琦說,劉先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呼籲保護民國建築的人。1988 年大夏天,劉先覺騎著自行車,帶著相機,帶著周琦和其他同學走街串巷,調查南京民國建築的現狀,拍照、鑑定、測量,認真仔細。1989 年,劉先覺要求周琦拍攝中國最古老的教會學校——匯文書院(今金陵中學),他把周琦帶到那裡,跟他講解拍攝的注意事項,然後讓周琦單獨前去拍攝。"光第一個建築,我就拍了 8 次。劉老師總不滿意,讓我反覆返工。"周琦說,看似單調的重複過程中,自己收益頗豐,以後再拍攝類似的東西,就駕輕就熟了。周琦說,後來劉先覺擔任南京市近現代建築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對推動南京近現代建築的保護起到了關鍵性的重要。

而在周琦的記憶裡,老師也是學貫中西,堅持"外語不離口,畫筆不離手"。劉先覺先後學習了英、德、日、俄等語言,尤以英語為最佳。"讀書時,我翻譯一篇文章,其中有 men and women, 我翻譯成。男人們,女人們。"周琦說,老師立刻糾正,翻譯成男男女女,"他說翻譯要信達雅,一個小小的細節都不放過,可見老師治學嚴謹。"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汪曉茜也是劉先覺的學生,同時是他 20 多年的助手。她說,劉老師是一個特別認真的人,寫《外國建築簡史》期間,汪曉茜真正領略到他的認真勁。為了確保圖片質量,請汪曉茜把圖片編輯的事情都做了:把五六百張照片按大小、高度、方向一一排好,加上準確的圖片說明,印成冊子寄給出版社。

(圖片來源:東南大學微信公眾號)(記者 胡玉梅 趙丹丹)

相關焦點

  • 沉痛哀悼建築教育家劉先覺:一位永遠留在教科書裡的先生
    🕯🕯🕯劉先覺先生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建築學者和建築教育家1949年考入之江大學建築系,1950年又考入原南京大學(後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1953年畢業。劉先覺先生曾擔任中國建築學會史學分會理事、南京近現代建築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曾於1981-1982年赴美國耶魯大學做訪問學者。1987年任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客座教授,義大利國際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員。他還曾受邀到義大利羅馬大學、佛羅倫斯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等多所高校講學,曾任兩屆江蘇省人大常委委員。
  • [分享]東南大學建築系資料下載
    ,於2019年5月16日12:35分逝世,享年88歲。   劉劉先覺先生1931年12月12日出生於福建福州,祖籍合肥。1949年考入之江大學建築系,1950年又考入原南京大學(後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1953年畢業。同年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師從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建築學研究生。1956年畢業後一直任教於本學院,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的教學和研究。
  • 星光丨中國「建築四傑」共同的弟子 ——劉先覺:同事眼中的「砂鍋...
    5月16日,88歲的著名學者和建築教育家、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劉先覺教授於南京逝世。  劉先覺教授有著傳奇的學術人生。  師承楊廷寶、梁思成、劉敦楨、童寯  劉先覺祖籍安徽肥東,1931年冬出生於福建福州,後來由於戰亂隨家人輾轉到江西。高中時代,他偶然讀到描寫金陵大學校園生活的《北極風情畫》《塔裡的女人》,對南京產生了嚮往之情。彼時,他還迷上了畫畫,於是有了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理想——當一名建築師。
  • 《南大建築百年》節選:國立中央大學
    1937年,日寇轟炸南京,南京淪陷、中央大學西遷之前,中央大學曾受到過三次轟炸,第一次被炸之後,大禮堂已相當殘破[7]。1965年,楊廷寶主持設計大禮堂兩翼加建,各建三層教室,擴建佔地面積848平方米,建築面積2544平方米,整個大禮堂平面成十字形。1994年4月,在臺灣的中大校友餘紀忠先生捐資107萬美元修茸大禮堂。
  • 國立中央大學-南京民國建築
    國立中央大學位於玄武區四牌樓2號。其前身三江師範學堂,是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時於1902年創立的。不久,一分為二,分別改名為兩江師範學堂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簡稱南高)基礎上建立起東南大學,它是南京最早的國立綜合性大學。1927年,改名為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2月,更名為江蘇大學;同年5月,又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 劉先覺高分作品推薦,你看過幾本?
    劉先覺,在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工作,現兼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理事,義大利國際城市建築研究中心研究員,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副會長,英國名人研究中心(IBC)顧問,美國名人研究會(ABI)顧問,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他走了 把「砂鍋」精神留給建築學子
    部著作、譯著,發表論文百餘篇……  他就是我國著名建築教育家、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劉先覺。  「建築四傑」共同的弟子  劉先覺祖籍安徽肥東,1931年出生於福建福州,1953 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大學期間,他先後受教於建築學家楊廷寶、劉敦楨、童寯。本科畢業後,劉先覺被保送到清華大學讀研,成為建築教育家、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學生。
  • 劉先覺的傳奇人生:中國「建築四傑」共同的弟子
    劉先覺祖籍安徽肥東,1931年冬出生於福建福州。因為父親忙於生計,母親又目不識丁,劉家的孩子在學習上全都「靠天收」。由於戰亂,初中時代的劉先覺隨家人輾轉到江西,就讀於寧都縣中。初中生活一直讓他難以忘懷,下課以後,他喜歡和同學跑進果園,摘下半生不熟的柚子當足球踢。劉先覺當時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卻總是拿不到第一名,短板在於語文。
  • 不輸南京大學的東南大學一日遊—感受民國時期故事在校園發生
    說起南京美麗的大學,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想到南大。其實四牌樓校區的東南大學也毫不遜色。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緊靠著鼓樓,北面有玄武湖,中間一條珍珠河縱貫校園,學校可以說是依山傍水。山湖相映之間的學校還有著悠久的歷史。
  • 國立中央大學舊址——南京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最有民國風的大學
    隨著國民黨的戰敗,國立中央大學也最終被瓦解拆分, 其中,文學院和理學院併入當時的金陵大學,後來成為南京大學,工學院的主要院系繼續留在中央大學的原校址,成為南京工學院,後來更名為東南大學。原來國立中央大學的舊址就在現在的東南大學校園內,東南大學也因此成為國內最具有民國風的大學校園。
  • 沉痛悼念建築理論家劉先覺先生:屈指可數的梁思成嫡傳弟子
    劉先覺祖籍安徽肥東,1931年冬出生於福建福州。因為父親忙於生計,母親又目不識丁,劉家的孩子在學習上全都「靠天收」。由於戰亂,初中時代的劉先覺隨家人輾轉到江西,就讀於寧都縣中。初中生活一直讓他難以忘懷,下課以後,他喜歡和同學跑進果園,摘下半生不熟的柚子當足球踢。劉先覺當時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卻總是拿不到第一名,短板在於語文。
  • 南京300多處重要近現代建築今年將全部掛牌保護,都有哪些
    簡介部分,用最簡單的語句概括出建築的時間、設計者、風格與歷史意義。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公布的名錄中,不少建築都是文保單位。比如,去年被列入了南京市級文保單位的利濟巷民國建築群(侵華日軍利濟巷慰安所舊址),以及國家級文保單位金陵大學舊址。
  • 加強保護利用 南京頤和路民國公館區將開放部分院落
    2018-01-17 07:5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為進一步加強南京民國建築,特別是頤和路民國建築群的保護和利用,頤和路將開放部分已經修繕好的院落。 頤和路民國公館區將開放部分院落南報網訊 (記者  江瑜)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
  • 那些曾經的民國建築
    那些曾經的民國建築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還。留存下來的只有前人的智慧和物質,比如建築。今天,我們來看看民國時期的建築吧!首都飯店舊址民國時期南京最豪華的賓館首都飯店舊址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中山北路178號,是民國商業建築遺存,是軍政要員及外賓下榻之處。1932年始建,1933年竣工。該建築主體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佔地面積1376平方米,建築面積926平方米。建築為現代派西式風格,根據功能和地形特點,平面設計為不對稱的「7字形」。2002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華江飯店。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其中南京的民國建築一枝獨秀,無與倫比,富有典型性、獨創性和代表性,堪稱是民國建築的大本營。 風雲際會的南京民國建築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應運而生、華麗轉型、黃金十年、停滯不前和迴光返照五個階段。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其中南京的民國建築一枝獨秀,無與倫比,富有典型性、獨創性和代表性,堪稱是民國建築的大本營。 風雲際會的南京民國建築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應運而生、華麗轉型、黃金十年、停滯不前和迴光返照五個階段。
  • 南京江南水泥廠16座民國建築將全部修繕保護
    1937年底至1938年初的107天,丹麥小夥辛德貝格在南京棲霞山東麓的江南水泥廠設立難民營,挽救了近兩萬中國難民及傷兵的生命,保護了廠裡的生產設備。  昨天,與丹麥女王同行一起來到南京的辛德貝格外甥女瑪麗安,重返江南水泥廠舊址,與水泥廠創始人之子、前蘇州大學校長陳克潛會面,並代表家族和在日本侵華戰爭中蒙難的父輩國人們,表達一份穿越76年的感謝。
  • 南京頤和路公館區 原汁原味的民國味道
    原標題:頤和路公館區的民國味道日前,觀築歷史建築文化研究所與頤和公館舉辦了一場「建築與文化——歷史建築的修繕與使用研討會」,來自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南京民國建築進行了多方位的解讀。
  • 用落葉給百年建築寫下情詩!南京最文化的梧桐美景在這裡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唐塘 記者 仲茜/文 顧煒/攝)「露寒風起梧桐葉,搖落東南滿地秋。」一場秋雨過後,南京城裡的梧桐樹葉紛紛掉落,在位於四牌樓2號的東南大學百年校園裡,成千上萬片金黃的梧桐葉散落在校園,百年建築與大自然「詩意棲居」的美景,宛如油畫一般,令人美不勝收。這裡被稱為南京「最人文的梧桐」。
  • 那些民國大學校園建築背後的故事
    1915年,金陵女子大學在南京成立,開辦初期,校址在南京東南繡花巷李鴻章花園舊址,1923年7月移至隨園。金陵女大在隨園開辦時,聘請美國建築師墨菲設計校園,中國建築師呂彥直設計參與,營造了一組7幢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會議樓、科學館、文學館、圖書館、大禮堂、學生宿舍),而且樓宇之間以中國古典式外廊相連,不僅美觀,而且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