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建築四傑"楊廷寶、梁思成、劉敦楨、童寯共同的學生。早在 1988 年,他就帶領學生對南京的民國建築進行調查,他一直呼籲:南京要加強民國建築保護。
他是東南大學教授、著名建築學者和建築教育家劉先覺。5 月 16 日,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發出訃告:劉先覺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 2019 年 5 月 16 日 12:35 分逝世,享年 88 歲。根據老人的囑咐,喪事從簡,不設靈堂;告別儀式將於 5 月 20 日 8:00 在南京殯儀館舉行。
師從"建築四傑",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寫在了書裡
劉先覺 1931 年 12 月 12 日出生於福建福州,祖籍合肥。
1949 年考入之江大學建築系,1950 年又考入原南京大學(後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師從楊廷寶先生,1953 年畢業。
1953 年,他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師從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建築學研究生。同時,他也是劉敦楨、童寯的學生。
1956 年畢業後,他一直任教於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後輩們稱呼他"教科書裡的先生"。
他畢生致力於建築學術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是我國世界建築史、現代建築理論、中國近現代建築史等領域的傑出學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成果卓著,在亞洲建築、中國園林、生態建築學等領域也不斷開拓。
他曾出版著作、譯著約 30 部,論文百餘篇。他將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寫在了書裡,主要著作有《生態建築學》《現代建築理論》《外國建築簡史》《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江蘇近代建築》《澳門建築文化遺產》……
他曾主持多項國家科研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曾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教育特別獎、寶鋼優秀教師等榮譽;執教半個多世紀,迄今他已培養了 3 名博士後,26 名博士,50 餘名碩士。
關注民國建築,呼籲南京加強保護民國建築
劉先覺對民國建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一直呼籲南京要加強民國建築的保護。
1988 年,以劉先覺本人為首的研究小組曾做過普查,選出了近 200 幢有研究價值的民國建築,並將其記錄在案。而 10 年後,這些建築中的 30 幢已在道路拓寬、城市改造中被拆毀。2002 年的調查顯示,又有超過 10 幢建築被拆毀,如原中央銀行等。而之後的調查再次顯示,這些建築還在不斷消失。
他曾經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呼籲,要加強民國建築的保護,他說,"首先要保護,然後才能談到開發旅遊線路。如果連保護都做不到,還談什麼開發?"
正是在老人的不斷呼籲下,南京才給優秀近現代建築掛牌,對民國建築更好地進行保護。
學生回憶:劉老住院期間還在寫作
劉先覺桃李滿天下,許多學生為業界翹楚。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是劉先覺的學生。周琦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半年前劉老就住院了,學生們聽說他病了,常到醫院去看他。發現他在住院期間,還在寫作,完成並出版了一本有關中國當代建築的書。大家都非常敬佩他。
如果沒有劉老師,周琦也入不了建築學這行。周琦本科時學的是結構工程,研究生時想改學建築學,但是在上世紀 80 年代,想換專業沒那麼容易。但是劉先覺認為只要學生對建築學感興趣,包容並蓄,換專業又何妨。就這樣,1987 年,周琦考上了劉先覺的研究生。
"他在讀梁思成研究生時,論文寫的就是有關民國建築的保護。"周琦說,劉先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呼籲保護民國建築的人。1988 年大夏天,劉先覺騎著自行車,帶著相機,帶著周琦和其他同學走街串巷,調查南京民國建築的現狀,拍照、鑑定、測量,認真仔細。1989 年,劉先覺要求周琦拍攝中國最古老的教會學校——匯文書院(今金陵中學),他把周琦帶到那裡,跟他講解拍攝的注意事項,然後讓周琦單獨前去拍攝。"光第一個建築,我就拍了 8 次。劉老師總不滿意,讓我反覆返工。"周琦說,看似單調的重複過程中,自己收益頗豐,以後再拍攝類似的東西,就駕輕就熟了。周琦說,後來劉先覺擔任南京市近現代建築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對推動南京近現代建築的保護起到了關鍵性的重要。
而在周琦的記憶裡,老師也是學貫中西,堅持"外語不離口,畫筆不離手"。劉先覺先後學習了英、德、日、俄等語言,尤以英語為最佳。"讀書時,我翻譯一篇文章,其中有 men and women, 我翻譯成。男人們,女人們。"周琦說,老師立刻糾正,翻譯成男男女女,"他說翻譯要信達雅,一個小小的細節都不放過,可見老師治學嚴謹。"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汪曉茜也是劉先覺的學生,同時是他 20 多年的助手。她說,劉老師是一個特別認真的人,寫《外國建築簡史》期間,汪曉茜真正領略到他的認真勁。為了確保圖片質量,請汪曉茜把圖片編輯的事情都做了:把五六百張照片按大小、高度、方向一一排好,加上準確的圖片說明,印成冊子寄給出版社。
(圖片來源:東南大學微信公眾號)(記者 胡玉梅 趙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