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覺祖籍安徽肥東,1931年冬出生於福建福州。因為父親忙於生計,母親又目不識丁,劉家的孩子在學習上全都「靠天收」。
由於戰亂,初中時代的劉先覺隨家人輾轉到江西,就讀於寧都縣中。初中生活一直讓他難以忘懷,下課以後,他喜歡和同學跑進果園,摘下半生不熟的柚子當足球踢。
劉先覺當時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卻總是拿不到第一名,短板在於語文。高一的時候,經過語文老師的悉心指點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終於寫出朗朗上口的好文章,從此語文成績扶搖直上。
為了學好英語,劉先覺煞費苦心。當時,江西的教堂裡有從英美淘到一些舊卡片,劉先覺經常和夥伴們跑過去拿卡片,還不停地跟牧師用英語「套近乎」,他的英語口語因此突飛猛進,還一度幻想能成為外交家。
高中時代,劉先覺偶然讀到描寫金陵大學校園生活的《北極風情畫》《塔裡的女人》,對南京產生了嚮往之情。這段時間,他還迷上了畫畫。彼時,劉先覺有了自己的新理想——做一名建築師。
1949年高考,劉先覺被之江大學錄取。入學以後,發現那裡跟理想的大學生活有些差距,加之教會學校的學費昂貴,劉先覺決定退學重考。
1950年,劉先覺如願來到南京四牌樓,成為一名建築系大學生。當年建築系有16名新生,大二年級8人,大三年級7人,大四則只有3個人,大家都爭分奪秒地學習。
劉先覺的宿舍在四牌樓文昌橋,教室就在如今南高院對面的平房裡。上設計課的時候,全系學生同時坐在同一個教室,座位則按照年級高低從前排到後。楊廷寶、童寯、劉光華三位先生一起授課,四年級3個學生,每個老師負責1人;三年級7個學生,每個老師負責大約2人;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