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學習最根本的特點是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其目標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探究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個學習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初中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抓住探究學習的契機,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中科學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教師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自主、主動地獲取知識,並產生對科學這門課的濃厚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為終生學習打好良好的基礎。筆者在初中科學教學的實踐中,談談探究性學習在科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探究性學習要適應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在學習心理方面,目前初中學生的觀察、記憶、邏輯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他們能夠在觀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細微處,能夠較長時間地專注做一件事情,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抽象的表達事物本質特徵的能力。這一時期初中學生具有強烈的求趣、求知、求動的特點。而探究性學習正好符合這一時期學生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它是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激發學生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的學習途徑。教師要善於保護他們的好奇心,且適時地給予鼓勵和分析,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時期的初中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具有過渡性的特點,他們的認識隨之由經驗型向思維發散型發展,求知慾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同時也喜歡動手操作。他們在掌握科學這門課的能力上,是通過各種活動作為中介來形成的,在活動中進行思考,在思考中進行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相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上下功夫,要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創新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為目的,特別是在引入新課程中,即在引入新問題、新知識時創設情景,應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巧妙地利用各種偶發事件提出問題。如運用故事、詩歌、實驗、課件等等。如在學習「大氣壓強」時,讓學生觀察 「吞」雞蛋、覆杯等生動有趣的實驗,他們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新奇的實驗現象常常出乎他們意料之外,使他們興趣盎然,這樣,就容易喚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對於初中學生來說,淺顯的問題,學生沒有太大的熱情來探究,只有那些真正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學生才會投入到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來。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思維空間的問題,才是值得探究的問題。如「磁場」的概念十分抽象,不易為初中學生所理解,教師可以這樣設計一套問題來組織教學:在一些小磁針的中間放一支粉筆,此時觀察到周圍的小磁針仍然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當你用粉筆碰一下小磁針,小磁針就發生偏轉。問題1:小磁針現在為什麼發生轉動?學生回答:小磁針受到粉筆施加的力的作用。問題2:用條形磁鐵代替粉筆,小磁針的運動狀態會改變嗎?學生觀察到小磁針發生偏轉,不再指南北,而顯示出有規律的排列。問題3:小磁針為什麼發生偏轉?有學生答:它受到了磁鐵的力的作用。問題4: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現在磁鐵與小磁針並不直接接觸,這個力的作用又是如何發生的呢?通過教師所設計問題的誘導,學生展開了緊張的思索。到此時,引入磁場的概念已到火候,師生共同小結認為,原來磁體周圍的空間與非磁體周圍的空間是不同的,磁體周圍的空間存在著一種肉眼所看不見、摸不著,但實際確實客觀存在的物質,即磁場,小磁針的偏轉正是由於受到了磁鐵的磁場的作用而發生。這樣的問題設計,既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利用了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通過質疑解答,達到了本堂課的教學目的。
二、探究性學習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提出問題,表明他對這個問題已經進行過獨立的思考和分析,表明他對前人的學問和現成的知識有疑難或產生懷疑,同時更表明他已更積極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了。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運用這種方法,常常會有新的發現,提出新的探究問題,從而出現教學新資源的生成。比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教學中,學生在光屏上觀察到實像,而虛像卻不能在光屏上觀察到,而是用眼睛通過凸透鏡去觀察到。這時就有學生提出問題,用眼睛通過凸透鏡能觀察到實像嗎?這種課堂即時生成的教案資源,教師不能放過。此時,安排一個「觀察實像」的小實驗:不設光屏你能不能觀察到實像?讓學生進行探究,引發思考。學生很有興趣,想儘快得找到答案。結果問題又出來了,有的學生說看到了實像,有的學生說看到了虛像,有的說像是倒立的,有的說像是正立的,有的說看不到像,有的說看不清楚等等。又比如:在探究「串聯電路的特點」時,剛連接好二盞燈,閉合開關,接通電路,就有學生發現了問題,提出為什麼燈L1較亮,燈L2較暗,也有的學生發現燈L1亮,燈L 2不亮,這時教師也不要急於做分析,讓學生自行討論分析解釋,有學生甲回答,可能是一盞燈壞了,學生乙回答可能是兩盞燈的規格不相同,學生丙說可能是電流從電源正極出發經過燈L1、燈L2電流逐漸減小,所以燈L1較亮,燈L2較暗甚至不亮。這時教師追問這個學生,請你說出判斷的依據是什麼?學生回答說:跟水流相似,不少同學受水流類比的影響,同意他的說法,也有好多同學認為丙同學的解釋是錯誤的,不能與水流相比,教師不作肯定與否定的回答,繼續讓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來尋找答案。由於問題本身來自於學生,所以他們對探究問題的答案有著濃厚的興趣,此時老師稍作點撥,就有學生提出,只要改變兩盞燈的位置,看其亮暗是否改變就可以解決疑問;又有同學提出來用電流表測電流就可以了;也有學生提出可能有一盞燈短路了。但對於為什麼規格不一樣的兩燈亮暗不一樣的具體原因不清楚。這時教師說,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學習許多相關的知識,這樣很自然地引發了他們的學習熱忱。
有意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解決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知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整個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自觀察實驗,他們的質疑一一得以解答,而在此過程中,求知的渴望又激發起他們許多新的發現,新的思考與問題,這又是創新意識與智慧在頭腦中碰撞出的火花。
三、探究性學習要注重到課外拓展
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也不能局限於課堂,由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為了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有部分探究任務可以轉移到課外,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課外探究性學習自由度更大,時間更充分,範圍也更廣。在學習「陽光直線傳播」這一課中,為了向學生展示小孔成像的原理,課文中首先出示的是地面上樹影中的圓形亮斑,教師預先布置學生課外去親自觀察陽光下的地面上,其樹影中是否有一個個圓形的亮斑,經過仔細的觀察之後,學生說出了看到的各種不同的形狀:有圓形的;也有橢圓形的;還有很多不規則形狀。於是很自然的就產生了疑問:為什麼這些亮斑不全部都是圓形的,難道小孔成像的原理不再適用了嗎?第二天他們帶著問題來聽課,教師告訴學生在實際的例子當中,樹葉間的縫隙相互挨得很近,很有可能導致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會重疊在一起。如果發生了重疊,我們又將會看到什麼現象呢?這時學生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他們用帶孔的硬紙板,改變其離地面的高度,觀察到不同的現象,得出小孔成像的形狀還與小孔距地面的距離有關,距離較近,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相同,距離較遠時,像的形狀與物體的形狀相同。教材中安排的許多活動可以讓學生預先去課外探究學習,擴大視野。
此外,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中,不是每節課都有必要實施,有時一節課,有時一節課中的某一部分,有時一個問題中的某段進行探究性學習。有開放性的探究,也有指導性的探究。這裡要注意的不是形式,而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靈活應用探究性學習在課堂上的使用,是教師在教學中這種教學思想的滲透。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說明每個學生都有創造性學習的願望和需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要讓學生自己動起來,使他們的所有的感官(眼、耳、口、腦、手)都充分發揮作用。實踐證明探究性學習的教學能使學生不僅獲得科學知識,同時還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更需要不斷地研究學生,依據學生的需求設計和調節教學過程,從學生的實際開展探究教學,開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學習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訓練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