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廣東特色小吃,你吃過多少呢?

2020-12-19 紹興美食圈

沙灣姜撞奶

這是一款百年經典的粵式甜品,是用熱鮮奶衝入新鮮薑汁凝結而成,形似豆腐花,辛甜香滑,養顏美容,止咳安眠。即可現做熱食,暖胃表熱,祛寒行血,又可冷藏食用,清涼潤喉,冰爽舒暢。姜撞奶口感綿軟糯香,吹彈可破的肌膚猶同少女牛奶般潔白透明,勺子輕觸便劃開痕跡,有時看著一碗完好的姜撞奶,竟是不忍拿勺挖開的。入口一股綿滑奶香……甜甜的帶一絲微辣,難怪這道甜品流傳之廣,其中滋味絕妙。

雲吞麵

雲吞麵起源於廣州,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興起,至今雲吞麵依然深得人心。據說,此食品在唐宋時即已傳入廣東,又稱餛飩麵、細蓉、大蓉。 雲吞個個有嬰兒拳頭大,口感潤滑,麵條要用傳統方法巧制的竹升面,筋道通透,入口有彈性,還有濃濃的蛋香,讓人回味無窮。湯頭也十分講究,要用豬骨、大地魚乾、蝦皮熬至而成。麵湯餃一起下肚只能發出妥帖溫暖的感慨。

艇仔粥

艇仔指的是水上人家的小船,因他們在船上就地熬製並販賣粥品得名。艇仔粥以新鮮的小蝦、魚片、蔥花、蛋絲、海蟄、花生仁、浮皮、油條屑為原料,煮粥的手法也依照滾粥衝燙粥料的手法。其特點是粥底綿爛,粥味鮮甜,集眾多物料之長,爽脆軟滑兼備。

布拉腸

廣東腸粉發源於珠三角洲星鬥市民之間,因為價廉物美,方便美味而傳開到各地。廣東腸粉流派眾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做法。最早的廣東腸粉是以竹編圓屜內墊白布,淋上米漿蒸出,故名布拉腸,現今多簡稱拉腸。但在這個凡事講究效率的時代,統竹屜布拉的整法出單太慢,於是精明的商家改良為馬口鐵做的多層蒸屜,食材同米漿一同放入蒸熟。雖然賣相略遜,但勝在夠快,夠新鮮,而且味道好。

腸粉的絕妙之處在於米漿的新鮮度以及爽滑的口感,另外必不可少的是在米粉的彈韌爽滑與綿柔回味中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所以布拉腸的老手藝,格外受到眾人的青睞,米漿刷在織得細細密密的籠屜布上,蒸到初有形狀,在師傅乾脆利落的一抖下爽快脫落。懶惰的米漿瞬間變成了活蹦亂跳的米皮。米香、油香、豉香以及韭黃構成了拉腸最基礎的味道。

狀元及第粥

及第粥起源於明朝,據傳與嶺南才子倫文敘有關。用豬瘦肉丸、豬肝片、豬粉腸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鮮明,糜水交融,味鮮香厚。講究粥底綿滑,白米粥熬到米粒全化。客人點時,舀入小鍋燒滾,加豬心、豬肝和豬粉腸,滾熟後盛碗,撒花生米,切碎油條,伴小碟雞蛋散上桌。豬內臟又稱「雜底」,美化為「及第」,十分鮮味可口。

鹹煎餅

鹹煎餅是廣州老城區的地道點心,本是街頭小吃,後來才登上大雅之堂。鹹煎餅的名字來源,是由於炸得好的鹹煎餅,顏色金黃,邊脆而餅心酥軟微向內凹陷,整個外形像氈帽,因此得名。在粵語中,氈和煎的發音相似。做這道點心最關鍵就是要跟足傳統做法,用上好南乳、蒜蓉、豬油和鹽水來製作,尤其是豬油不能擅自削減。在製作的時候,南乳麵團揉好後要適當靜置,炸的時候不能求快,而是要中低油溫慢慢炸開,這樣才會外脆內酥軟,外形如同一頂氈帽。

綠豆沙

如果說最經典、最受廣東人歡迎的糖水是綠豆沙,相信不會有人反對。無論是粗陋的街邊糖水店,還是富麗堂皇的星級大酒店,綠豆沙必定是糖水的保留項目。綠豆沙秋防燥熱,夏消暑氣,總是離不開它。因為綠豆性寒,食之能解熱毒,治熱咳。若在熬製中加入陳皮,還有化痰止咳的功效。

雞仔餅

廣州名餅雞仔餅,原名「小鳳餅」,據說是清鹹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製,其成為名餅卻在半個世紀之後,廣州河南成珠茶樓因中秋月餅滯銷,制餅師傅急中生智,把制月餅的原料按小鳳餅的方法製作,並大膽地用搓爛的月餅和豬肉、菜心混合為餡料,再調以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鹽,製作出甜中帶鹹、甘香酥脆的新品種「成珠小鳳餅」來,因其異味香脆而受到顧客青睞。小鳳餅形狀像雛雞,故又稱雞仔餅。其後,又進一步改進,務求精製巧作,並改進包裝,罐裝或盒裝,遠銷東南亞。

雞仔餅僅是外形,就讓人一見鍾情:嬌小的身段,橢圓形略似美女的鵝蛋臉,在幾乎清一色正圓形的餅餌群體中顯出另類美。皮薄餡少的,吃起來比較脆;皮厚餡豐的,酷似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筆下正在俯首覓食的小雞,外脆內軟,很有嚼頭。咬一口,只聽「咯咯」作響,濃香像一股決堤的洪水奔湧而出,再咬幾口,恍若引爆了一個香料庫,複合香氣從餡裡迸射四濺,濃得化不開,直至進入了深度咀嚼階段,才逐漸分辨出蒜茸的辛香、南乳的鮮香、芝麻的油香、肥肉的甘香……

泮塘馬蹄糕

馬蹄(荸薺)在廣式甜點裡的出鏡率很高,首當其衝的就是晶瑩清爽的馬蹄糕,不愧是中式布丁的當家花旦。 相傳源於唐代,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製而成。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飲茶後或開胃菜點上一件馬蹄糕,別有一番清新滋味。在廣州,最傳統也最出名的馬蹄糕出自泮溪酒家,這是因為酒家所處的泮塘之地盛產馬蹄。

市橋白賣

燒賣吃的多了,那白賣呢?「白賣」是市橋特色點心,以鯪魚、腊味、蝦米、陳皮、胡椒粉、魚茸皮等為主料,而外皮也是用鯪魚膠製作的。其中所用的鯪魚必須要新鮮,打出來的魚膠才會膠性足而不發腥。「白賣」的頂部還會根據時令放臘腸片、蟹子等配料。做得好的白賣號稱「唇紅齒白」,也就是魚肉雪白、爽滑鮮香,頂上的臘腸片油潤鮮紅,這才叫地道。

沙河粉

「沙河粉」就是我們常說的「河粉」,最早還叫做「水河粉」或者就叫做「水粉」。這種粉最早產於廣州的「沙河鎮」,是由客家人所發明,大約相傳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沙河粉」的原料主要以大米為主,先用石磨把大米加水磨成米漿,水用的是白雲山的天然礦泉水。「沙河粉」可用蔬菜炒、海鮮炒,而最著名的就是用牛肉炒。這種用牛肉炒制的方法,最講究的是用爆炒,製作起來快捷味香濃。如火力掌握的好,會使牛肉吃起來有燒烤的感覺,炒好後牛肉乾爽但很滑嫩,吃完一碟河粉後盤中絕無半點湯汁,因此大家把它叫做幹炒,「幹炒牛河」也便由此而得名。

蝦餃

說起粵式點心中知名度最高的,非水晶蝦餃莫屬。看似簡單的小小蝦餃,卻是考驗粵式點心師傅功力的重要標杆,沒兩把刷子還真做不好。蝦餃也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幹蒸燒麥、叉燒包、蛋撻)」之一。

蝦餃最早出現在廣州郊外靠近河湧集市的茶居。當時蝦餃的外皮選用粘米粉,皮質較厚,但由於鮮蝦味美,很快流傳開來。城內的茶居將蝦餃引進,經過改良,用澄粉代替粘米粉製成蝦餃皮,使之口感柔軟又爽口,蒸出來以後更是呈現出一種晶瑩剔透的質感。上乘的蝦餃形似一梳香蕉,皮薄而半透明,在小巧精緻的竹製蒸籠裡晶瑩透亮,鮮活的蝦仁露出羞澀的粉紅,隱約可見,入口柔韌而富有彈性,吃起來爽滑清鮮,美味誘人。

達濠晶華魚丸

達濠晶華魚丸,是潮汕魚丸的著名代表。達濠盛產海產,聰明的達濠人採用達潦港捕撈的鮮活海鮮通過獨特的製作千藝烹製達濠魚丸。達濠人說:凡有潮人的地方,就有達濠魚丸。

據「晶合魚丸」第四代掌門人梁志波介紹,他們祖傳的魚丸製作工藝近乎苛刻:

1、選料。必須選用在達濠漁港捕撈的「那哥魚」或「馬膠魚」 (也可摻入部分「白鰻魚」),個重在半斤左右。為什麼非得達濠本港魚呢?這是因為達濠港門海域水質鹹度適中,魚鮮有膠質,非常適合製作魚丸。

2、起肉。魚鮮洗淨上砧斬頭去尾,切肚起皮,用利刃剔骨、剁漿。這個過程要非常小心,防止魚刺和近皮處的紅肉滲入。

3、拍打。將魚肉用雙刀輪番斬糜後,放進一個特製的木桶中,純用剛猛掌力快速摔打,拍打技術是製作魚丸的關鍵,動作要有力度,一桶魚漿也就十斤左右,但要摔打幾千下,魚的膠質才會慢慢吐出。一個年輕小夥兒,拍打一桶就會累得直喘粗氣。

4、制丸。魚漿拍打完成後,加入適量的蛋清、精鹽、白砂糖、味精等調味品和少許雪粉,攪拌均勻,然後用手掌抓起粘膠狀的魚漿,把魚漿從食指和拇指箍起的小圓圈中擠出,成了球狀,濺入冷水中,如能浮起,說明拍打功夫到家。

5、蒸煮。把製成的魚丸排列在竹盤,上蒸籠蒸5分鐘取出,放入冷水中冷卻,這時,魚丸還不能食用。做菜時,在上湯中放進冬菇、筍花、紫菜連同魚丸在鍋中用猛火煮至丸子上浮再轉文火,加麻油、胡椒粉和香菜,一碗香噴噴令人唾涎欲滴的魚丸湯可以上桌了。魚丸晶瑩潔白,配以翠綠的香菜和些許黑油油的紫菜,色、香、味俱全,難怪無論老幼大小都十分喜愛、百吃不厭。

陳村粉

陳村粉產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1927年,順德陳村人「黃但」借鑑了南海西樵人的經驗,經過精心改進,創製出一種以薄、爽、滑、軟為特色的米粉,這就是擁有近百年歷史「薄如蟬翼、純白若雪」的陳村粉。與腸粉相比,陳村粉更偏韌性,人們以薄、爽、滑、軟來形容,很是貼切。排骨陳村粉上鋪排骨,醬濃,同蒸後滋味透入粉內,風味才真正體現出來。

大良崩砂

大良崩砂始創於清乾隆年間縣城東門外的「成記」老鋪,這一由麵粉拌和豬油、南乳、白糖等配料製成的傳統食品,初為脆硬薄片,由於其形似金黃色蝴蝶,順德俗稱蝴蝶為「崩砂」。後來「李禧記」改進,甘香酥化,鹹甜適度,品種有蠔油、蝦蓉、欖仁、南乳等,如今遊客嘗到的多為南乳崩砂。雖然崩砂只是一種不起眼的小吃,但如今已成為當地人飲食文化中一個永不磨滅的亮點。

金榜牛乳

自明代時便有金榜牛乳,但不知具體從何時起。只是從前一輩的人說,有了金榜村,便有了金榜牛乳。相傳以前金榜村耕地很少,本地村民大多靠養水牛賣牛肉為生,由於周期較長,難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一些金榜人便開始擠賣水牛奶。那時候市場需求不穩定,村民有時擠出牛奶後卻賣不掉。受條件限制,牛奶保鮮不易,金榜人就用醋和食鹽將牛奶製成晶瑩透明的牛乳片———金榜牛乳來保存。

新鮮的水牛奶和白醋各用一個鍋煮溫,再用茶杯依次將它們裝入一點點,用手輕輕攪拌,然後將攪拌後的牛奶倒入一個木製模具中,用手壓平,用手掌將牛奶裡的醋壓擠出來,再把形成的牛奶片倒入飽和濃鹽水中浸泡,4小時後,一個個奶香四溢,色澤白皙的牛乳餅便做成了。

牛乳食用方法和功效很多,例如將兩片牛乳放在杯子裡,用開水衝來喝,火氣很快就降了;煲好白粥以後,把牛乳片搗碎,放入白粥中,甘香可口,奶味很足;懷孕的女人沒胃口時,在煮好白飯的鍋裡放入3片牛乳,會非常開胃,飯裡還有濃濃的奶香味,一片牛乳可以下一碗飯,因為牛乳裡面有醋,經常吃還能預防感冒。

大良雙皮奶

要說順德的傳統美食,「雙皮奶」是小吃中的代表。雙皮奶,顧名思義,乃含雙皮之奶也。大良雙皮奶,清甜嫩滑,奶香濃鬱,它名馳粵港澳臺,譽滿大江南北,海外遊子大多慕名而來,以一嘗其美味為快。傳統的雙皮奶選用水牛奶做原料,加蛋清和糖混合燉製而成。上層奶皮甘香,下層奶皮香滑潤口;香氣濃鬱,入口嫩滑,還可以自由搭配紅豆、芒果、雞蛋等食用,讓人唇齒留香。

龍江煎堆

煎堆由宋末南遷移民經南雄珠璣巷傳至珠三角,每逢「謝灶」,這些移民及其後代便炸煎堆,寄託對家鄉和先人的懷念。正如明末清初文學家屈大均所記:「煎堆者,以糯米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饋親友者也。」後來,重賈貴利的嶺南人給煎堆注入了功利色彩和吉祥意蘊,以油、糖、谷花、芝麻寄寓了人丁興旺、發財肥潤、生活甜蜜、節節高升之意。 在林林總總的廣東煎堆中,龍江煎堆被奉為正宗。以糯米粉揉合粘米粉碾作皮,以爆谷花與炸花生加糖漿拌均作餡,捏成球狀,大若拳頭。不僅皮脆耐嚼、餡甘味濃外,還具有圓而不滑的特徵。「九江尚扁,龍山尚圓。」正球體被美學家認為是最完美的幾何圖形,可最大限度包容餡料,更重要的是,龍江煎堆比扁圓的九江煎堆、鵝蛋形的石岐煎堆更能「碌得起」,更能寄託「金銀滿屋」、「青雲直上」的致富高升憧憬。

倫教糕

倫教糕的味道,軟軟略糯,不能用驚豔來形容,卻是無可替代。用大米漿經發酵蒸製而成。其糕體晶瑩雪白,表層油潤光潔;內層小眼橫豎相連,均勻有序;質爽軟而潤滑,味甜冽而清香。此品因首創於順德縣的倫教鎮而得名,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鹹豐間成書的《順德縣誌》載:「倫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裡,泊舟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止一家,在華豐圩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非他人所用。」

佛山盲公餅

盲公餅是廣東四大名餅之一,由於它是由一盲人創製於浦嘉慶年代後期(1796一l820年),因而得名盲公餅。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之久。盲公餅全用糯米配以食糖、花生、芝麻、豬肉、生油等上乘原料巧制而成。餅內所夾的豬肉,其製法更為美妙精巧,用幼細白糖醃藏數月(最少數天)才取出配製,成品色澤金黃,味香、甘、酥,也曾譽滿全國,如今,它依然是佛山老街坊和一些老廣東的心頭好。他們說,嘴饞盲公餅,留戀的不僅僅是口齒留香,還因為它飽含著佛山的古香古色。

南乳花生肉

廣東人稱花生米為「花生肉」,南乳花生米也就被稱為「南乳肉」,故舊時廣東街頭常有盲公叫賣:「卜卜脆,南乳肉。」 現在用花生製作的小食品多到數之不盡,但南乳花生卻以香脆而聞名遐邇。據說,以前的人將花生仁用南乳醬泡浸一夜,晾乾,然後用大鐵鍋內裝大粒和花生仁一起炒熟,即成粒粒脆的南乳花生肉了。也有另外一種製法,就是用花生肉加入小茴谷、八角、果皮、南乳,用水一起煮熟,然後烘乾食用。聽說南乳花生製作關鍵在於煮花生的水,因為加入南乳醬水、豬骨湯汁,所以會有一股奇香。南乳花生的精髓就是那股南乳味,很特別,是其他花生無法比擬的。

西樵大餅

西樵大餅與西樵山可謂是南海旅遊的絕代雙驕。一開始,大大的圓餅是作為西樵山登山遊客的乾糧,靠清香甜軟滑打出名堂。這是用西樵山清泉才能製成此餅,其它地方仿製,不及此味,所以被稱為西樵大餅。西樵山的大餅,已有300年歷史,遠近馳名。西樵大餅名不虛傳,外型圓大,大者有2市斤,一般也重半斤,也一兩左右的小餅。它顏色白中微黃,不起焦,入口鬆軟,清香甜滑,食後不覺乾燥,可與雞蛋糕比美。

平洲福肉餅

相信即使佛山本地也很少人知道有這個特產。其實它出現的時間比盲公餅要早,一直是家庭和小作坊式製作,與中山的杏仁餅相似。此小吃捏在手裡,軟綿綿的;放到嘴裡,甜而不膩,柔韌而不粘牙;嚼之散發出淡淡的玫瑰花香,和著絲絲陳皮的特殊香氣。形如棋子而稍大,表面撲上薄薄一層乾粉,避免互相粘連。正宗福肉餅的餅皮用生、熟糯米粉加水反覆揉搓至出現韌性,碾成薄塊包住餡料而成,口感軟滑,柔韌;而現在市售的福肉餅,用麵粉經發酵做餅皮,口感有如吃大福餅,與餡料風味格格不入,更無相得益彰之妙。正宗福肉餅的餡料最大特色是使用玫瑰糖,與冰肉、果仁、糖冬瓜、碎陳皮拌和,再加少許熟糯米粉作填充劑使餡料稠化,便於成型。食用時淡淡的玫瑰花香,正是來自玫瑰糖。

九江酥皮煎堆

光緒末年,九江鄉人鄒便南覺得圓圓的、硬硬的煎堆不易食用,口感也不算太佳,於是潛心研究改進,將圓球形煎堆改為扁圓形,又在配方工藝方面大下功夫,使煎堆酥化爽口,製作出的新式煎堆在鄰裡間頗受歡迎。扁扁的巴掌大的圓煎堆,色澤金黃,咬一小口便會發出咔擦咔擦的清脆聲,餡料中的花生和爆谷香甜可口,而又略帶淡淡的芝麻香,油而不膩。十多年前九江煎堆已列入我國第一部介紹中國土特名產的大型辭書——《中國土特名產辭典》。

梅州菊花糕

菊花糕是梅縣畲江鎮的特產,糕如菊花,質地軟韌,香甜可口。 菊花糕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問市,至今盛產比衰。它用糯米為原料,加上麥芽、白糖、榛糖、生油等,搓成糕坯,成形蒸熟,冷卻後即成。菊花糕比一般糕點多了菊花的冷香和淡定,而且外形美觀,質地軟韌,香甜可口,齒頰生香,因此格外受人喜歡。

梅州麥芽糖

「叮叮腳,叮叮腳,毛錢轉去捎櫃角,打爛燈泡屙領殼。」一首在梅州地區廣泛傳播的關於麥芽糖的歌謠,能喚起不少上個世紀70年代或者80年代出生的人的舌尖「記憶」。麥芽糖也叫飴糖,又稱膠糖、餳糖,製作時先將小麥發芽,待其芽長如針,便把麥芽切細搗爛如泥,隨後將適量的大米煮成飯,把其與麥芽拌勻,經過約八小時的發酵化解,將米飯和麥芽的澱粉轉化成糖分。然後把米飯和麥芽的發酵物進行壓榨,把榨出的汁放進鍋裡煮,使汁濃縮成糖漿。剛煮出來的糖漿是赤色固體,俗稱「麥石」,將其經過不停拉絞,變為白色的麥芽糖。製作麥芽糖雖然工序多、時間長,但這樣製作出來的麥芽糖鬆軟甜香、入口即化。

「家家戶戶買餳糖,廿四黃昏祭灶王。家長家娘密密拜,俱求好話奏天堂。」其實,不管對於老人還是小孩,麥芽糖都是惹人喜愛的食品。舊時,客家人家廚房裡都供奉著灶王爺神像。人們在臘月廿三日祭灶,都要把麥芽糖作為供品之一,來供奉灶王爺,意在讓灶王爺甜甜嘴,讓它「上天言好事,回宮保平安」。這小小的糖果,充滿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味酵粄

舊時六月六有新米,農家才會蒸味酵粄來慶祝豐收。大米磨成漿後,配以適量鹼水,沸水衝漿攪拌,倒入碗中蒸熟。製作過程並不複雜,吃起來韌而頂牙,風味獨特。

吃法:

1、醮吃:用黃糖以及少許醬油熬汁,成「紅味」,或用蒜仁、辣椒、鹽煎調,成「白味」,放進粄碗中,用竹籤劃成小塊醮吃,前者香甜,後者香辣。

2、炸吃:把麵粉調成糊,碗粄切成兩塊放糊中均勻拌於表層,放進滾沸的花生油鍋內炸熟後撈起,配以「紅味」「白味」「蒜蓉辣椒」均可,各具風味。

3、炒吃:把碗粄切成小塊,配以肉絲、魷魚絲、香菇、蔥花等配料烹炒後盛盤中,撒上胡椒粉即可,味道甚佳,為客家酒樓餐館所喜歡採用。

湯南面線

湯南手工面線於清朝年間傳入湯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湯南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質肥沃,歷史上曾是小麥高產區,出產的小麥蛋白質含量高,有「烏金麥」之稱,是製作手工面線的理想原料,這是手工面線在湯南得以流傳和發展的基礎。生產過程全憑手工將麵團拉成面線。因為面線條形細而長,寓意「長命百歲」、「長長久久」等,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當地群眾日常喜愛的一種食品和各種喜慶宴會的必備菜餚。

湯南手工面線的製作,首先是以高筋麵粉加入適量鹽水,用手工揉製成麵團。然後將麵團分割,用力甩成條狀,再在灑有木茨粉的面線筐上反覆搓揉成細圓條狀。將細圓麵條以倒8字形環繞在兩根面杆上,灑上木茨粉,由兩人各握一端,將麵條稍微拉長,再沾些木茨粉,靜置在面柜上進行「醒面」。一段時間後,原本兩竹竿間的面線就會變長。將經過兩次以上「醒面」的面線取出,插在專門拉麵的架子上即可開始拉麵。

拉麵線要講究巧勁,運用「拉」、「甩」、「扯」、「拖」、「彈」等功夫,將面線拉得越細越長越好,一般可以拉出大概2—3米。面線拉好後,需要拿到室外曬乾。將曬乾的面線對摺,扭斷面頭,便做成了嫩滑可口的白面線。將白面線放入爐灶內蒸一段時間,待面線慢慢由白變紅,再取出放涼,紮成小束包裝。至此,面線才算製作完成。曾有一副對聯貼切地道出了湯南手工面線的製作工藝,「金梭玉帛」、「牽絲如縷」,橫批:「巧奪天工」。

三及di

三及第湯是一道傳統小吃,在科舉取仕時代,狀元、榜眼、探花為 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及第。林召棠(清朝狀元)用豬肝、瘦肉、豬肚子三種食材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湯由此而得名。客家人將三及第配上枸杞葉、鹹菜等輔料,再加上幾滴酒糟,便做成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三及第湯。一碗三及第,加上一大碗的醃面,這樣豐富的早餐是許多梅州客家人的最愛。

七月七藥粄

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前後,在梅州的一些地方,人們就會忙著去田間地頭採來鮮嫩的7種草藥製作藥粄,因此也叫「七樣粄」。所需的七種草藥以雞矢藤為主,再加上牛膝頭、塅心蛇、艾葉、香蘇和柱葉等(七種草藥可以微調,並非完全固定,尖尾楓和五指毛桃也可以)。

這種傳統小吃「七月七藥粄」在當地流傳了上百年,製作時將有著各種功效的草藥用清水洗淨後泡軟,用石碓舂爛、碾磨後,與上好的糯米粉拌勻,再加水搓揉成團,然後用木製版印將草藥團製作成塊狀,入鍋隔水蒸熟即可。剛出鍋的藥粄顏色碧綠,散發濃濃的青草氣息。藥粄吃起來軟糯彈牙,沒有濃鬱的藥味,只有一股股青草藥獨有的清香和甘甜。更重要的是,它還具有特別的保健功效,7種藥草分別具有消食、健胃、除煩、祛溼、降暑、清肝、明目等作用。

仙人粄

「仙人粄」又名草粄,是一種清涼飲料,仙人草又稱涼粉草,喜生於坡地、溝谷之中,怡味甘涼,有清熱解暑功效。製作仙人板方法簡便,先用乾燥的仙人草放入鍋中熬煎,火候到一定程度時,將草漬撈起,再將仙人草湯過濾,然後倒入適量澱粉或者米粉和紅薯粉,並加熱不斷攪拌,待湯液變成糊狀後即倒入瓷缽內冷卻,便成了仙人粄。

經過冷卻後的仙人板呈黑色凝膠狀,食用時可盛於碗中,用小刀搞碎,配以蜂蜜(或白糖)和香露,甘、香、韌、滑而又帶有「仙人草」特有的香味。農曆入伏吃「仙人粄」是客家人的習俗,據說這天吃了「仙人粄」,整個盛夏都不會長痱子。「仙人粄」有降溫解暑之功,且無受冷患寒之弊,既能解饑渴,又有清熱驅暑、助消化、降血脂等多種功效。

算盤子

算盤子是非常出名的一道梅州客家特產,一般是由煮熟的薯粉和芋粉搓和而成。客家算盤子為什麼叫算盤子?因為客家算盤子的形狀跟真實的算盤子十分類似,大小相仿、中間凹下兩邊凸起,人們喜歡用竹籤將幾顆串起來食用,更加形象。算盤子用木薯粉和香芋粉這兩種一硬、一軟的材料混合做成,就既不會太「韌」也不會太「痞」,口感剛剛好。客家人吃「算盤子」不但象徵團團圓圓,同時也期盼自己更加精打細算、賺很多錢。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好吃的十種特色小吃,你吃過幾種?
    因為工作和旅行的原因去過不少地方,也有機會品嘗到非常多的美食,這次我們就來分享10種我覺得最好吃的各地小吃,請確認家裡有可以充飢的食物再觀看,以免看到中途點外賣。做法特色:烤冷麵其實跟煎餅餜子有不少相似之處,只不過用冷麵皮代替裡面糊,香腸取代了餜子、餜箅兒,醬料也進行了調整。但因為是小時候就開始吃的小吃,所以也算是家鄉味道之一,在我心目中也算是最難忘的小吃了。
  • 廣東廉江有一種特色小吃,叫做「菜頭籺」,你吃過嗎?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廣東廉江的一種特色小吃:菜頭籺。 「老闆,來份菜頭籺!」廣東廉江的菜頭籺檔口從不缺食客,剛出鍋的菜頭籺,擠點番茄醬,菜頭籺的軟糯鹹香與番茄醬酸碰撞的美味,絕對讓您心服口服。菜頭籺是廉江的特色小吃,出外打工的遊子在外地就很難享受到這種獨特的小吃了。很多在珠三角打工的年輕人,每次回家的時候,有空都會叫上幾個朋友去嘗嘗這個特色小吃的。
  • 上海的這幾種特色小吃,你知道多少,吃過幾種呢?
    我們全國各地的美食非常多,不但有名菜還有傳統特色小吃,在每個地方都有當地的特色。當聽到上海時,大家覺得它是時尚國際化的代表,它匯聚了全球的各種品牌,所以也很多人嚮往這座城市,但你知道嗎,上海的美食也是很不一般的,下面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 廣東「最有名」的4種小吃,被稱為「四大天王」,看你吃過哪些?
    廣東「最有名」的4種小吃,被稱為「四大天王」,看你吃過哪些?美食不分貴賤,只要覺得好吃就是美食,能夠帶給人幸福感和滿足感的就是美食,品嘗美食不單單為了滿足味蕾的需要,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孤獨寂寞的時候,來一個三明治或者一杯奶茶,都可以驅逐負面情緒,帶來快樂!
  • 廣東五大特色小吃,樣樣鮮美誘人,你想不想嘗一嘗呢?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廣東一直被稱作「最會吃」的一個城市,更是愛吃、會吃。不管是早餐時候的早茶,還是半夜時分的夜宵,品種都是多種多樣,並且味道樣樣鮮美誘人。不得不得能夠吃盡廣東美食,也實在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情。
  • 廣東早茶最愛吃的6種美食,你吃過幾種?全吃過才稱得上吃貨
    廣東早茶最愛吃的6種美食,你吃過幾種?全吃過才稱得上吃貨俗話說: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由此可見早餐的重要性。而提到早餐,就不得不說廣東人的早茶文化。對於廣東人來說俗話說: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由此可見早餐的重要性。而提到早餐,就不得不說廣東人的早茶文化。對於廣東人來說,喝早茶時一邊與朋友聊天,一邊吃上一兩件精緻美味的茶點,是件非常美妙的事情。面對著這些琳琅滿目的茶點小吃,有沒有哪種是你最喜歡的呢?讓我來為你一一盤點這些美味吧。
  • 廣東特色小吃,大良蹦砂,你吃過嗎
    廣東特色小吃,大良蹦砂,你吃過嗎大良蹦砂大良蹦砂主要原料有麵粉5公斤(其中0.5公斤發麵種)、白砂糖2.5公斤、花生油150克(油膽)、南乳250克、食鹽100克、食臭粉10克蛋散蛋散,廣東省著名的傳統小吃,是以麵粉、筋粉、雞蛋和豬油搓成落油鑊炸,炸到淺黃色時便撈起,蘸麥芽糖便可吃。在粵語中即是膽小怕事或不成氣候沒出息的小人物,取其"不夠剛硬"之特徵·。
  • 吃過這36種小吃,才稱得上是正宗的廣東人!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東妹子在吃這方面從來就沒有怠慢過自己!在廣州,有36種地道小吃從小吃到大吃過20個才合格,全吃過3C認證大兄弟,你肯定是100%廣東人!Let's Go!跟著小編的腳步帶你去吃正宗特色小吃分分鐘美味得讓你吃了挪不動腿~1.缽仔糕缽仔糕是許多廣州人兒時的回憶!軟糯香噴噴的,紅豆餡、綠豆餡、巧克力、桂花......不論放學,還是逛街,看到必買!一口一個,超級喜歡!
  • 河北十大地方特色小吃排行,你吃過幾個?
    河北,又稱燕趙,冀州,一個有著豐富歷史沿革的地方,這裡的地方特色小吃,也自然都帶著幾分的歷史痕跡,可以說河北的特色小吃裡總是充滿了有趣的歷史故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河北排名前十的地方特色小吃中都有哪些獨特之處吧。
  • 德州特色的小吃,每一種都值得品味,你吃過哪些呢?
    新時代的背景下,經過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提高,人民百姓生活水平也有了非常大的改變,開始要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人們開始追求嚮往生活中的享受,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介紹這「四大類型」中的最為基本普通的——「吃」。在多種多樣的特色小吃中,小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德州這個地區有什麼特色小吃。
  • 這些廣東人的特色糕點小吃,作為廣東人的你都吃過了嗎?
    廣東小吃屬嶺南漢族風味,多來源於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廣東小吃的成熟方法多為蒸、煎、煮、炸4種。現時的廣東小吃和點心有區別,小吃品是專指那些街邊小店經營的米、面小型食品,製作較簡樸;點心是茶樓、早茶的繁多品種,以及星期美點等,特點是花式品種較多,造型精細。
  • 廣東七大特色小吃 廣東特色小吃攻略~
    糯米雞 荷香糯米雞是粵式飲茶必備的點心,普通的荷葉經過蒸籠一蒸,那股特別的清香融入了糯米內,雞肉吃起來也特別的滑嫩,既可以作菜也可以當作主食。荷香糯米雞不同於一般的糯米雞,它是由新鮮的荷葉包裹而成,荷葉的香氣也會在製作的過程中散發出來。
  • 潮汕這種叫「寶鬥」的特色小吃,長得像骰子,非常可口,你吃過嗎
    除了那些呈上餐桌的「大」菜,還有很多很多的傳統特色小吃。我們中國製作糕點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一些糕點甚至是在很久之前,宮廷裡面才吃得到的,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那些宮廷劇,裡面各路娘娘們的桌子上都會擺上很多模樣精緻的糕點,看到這些你會不會感覺很心動呢?
  • 廣東十大特色菜品,你吃過幾種
    艇仔粥3、腸粉腸粉源於廣東羅定,是廣東著名的傳統特色小吃之一。腸粉潮汕腸粉各地有各地特色,比如汕頭市澄海區的腸粉,醬汁比較多,醬汁的味道也比較淡,裡面最常見菜是豆芽,生菜,而且還有肉末香菇鮮蝦等。是廣東常見的傳統小吃,屬於粵菜。河粉又稱沙河粉,源自廣州沙河鎮。通常煮法是放湯,或炒制。炒制則分為加入芡汁的溼炒和不加芡汁的幹炒。幹炒牛河被認為是考驗廣東初始炒菜技術的一大測試,手藝好壞一試便知。
  • 汕尾特色小吃「馬仔」味道濃鬱,香甜可口,你吃過嗎?
    在廣東汕尾紅海灣這一帶,除了看海玩沙,還能吃到地道的海產美食,當然各種粿還是比較多,而今天介紹的不是粿,也不是海產,而是汕尾人熟悉的一種小吃叫「遮浪馬仔」。馬仔,普通話叫「沙琪瑪」,因其口感酥鬆綿軟而味道又香甜可口深受汕尾人民的喜愛,漸漸發展成為汕尾的特色小吃。而在汕尾最著名的馬仔當稱「遮浪馬仔」。
  • 吃過衡陽這最好吃的6個特色小吃,你才算是真正的去過衡陽!
    衡陽小吃石灣脆肚,石灣脆肚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菜,屬於湘菜系。石灣脆肚又名三湘驚雷,「回瀾自古賽龍舟,得冠英豪聚酒樓,生肚茶油黃椒燜,香融嫩脆響神洲。」2、湖南衡陽小吃紫蘇田螺,紫蘇田螺是湖南省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湘菜系。主要用料有田螺、紫蘇葉,還有少許辣椒、蒜茸、豆豉等。3、衡陽小吃麻辣肚絲,麻辣肚絲是衡陽的特色小吃。
  • 潮汕這種叫「寶鬥」的特色小吃,長得像骰子,你吃過嗎 ?
    除了那些呈上餐桌的「大」菜,還有很多很多的傳統特色小吃。我們中國製作糕點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一些糕點甚至是在很久之前,宮廷裡面才吃得到的,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那些宮廷劇,裡面各路娘娘們的桌子上都會擺上很多模樣精緻的糕點,看到這些你會不會感覺很心動呢?
  • 珠海八大特色小吃,你吃過幾個?
    你知道珠海有哪些特色小吃呢?1 蝦米餈蝦米餈是鬥門區的非物質文化美食,是珠海有名的小吃之一。蝦米餈從往日的午間小食到如今是人們的早點,是鬥門鎮一直流傳至今的傳統民間小食,已有幾百年歷史。蝦米餈好吃,而且營養價值高,正宗口味的蝦米餈在製作上很講究。
  • 舌尖上的美味:廣東十大特色美食小吃,全吃過的有多少人?
    廣式的叉燒有很多種,肉製品經過烤制,外焦裡嫩,色澤紅潤,口感略帶甜味,深受廣東市民喜愛。 廣東的牛肉丸要數潮汕的最有名,純牛肉手工打制,Q彈有嚼勁,牛肉泥和肉筋都被揉制在一起,口感很豐富。
  • 「攻略篇」廣東最具特色小吃及人氣最旺的美食街
    「食在廣東」早已是家喻戶曉。廣東人對於吃可謂是十分有研究,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海裡遊的,全部都可以成為廣東人的盤中餐。穿行在廣東的大街小巷,無論你來自哪裡,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美食。最讓小鹿流口水的,還是廣東的特色小吃。今天小鹿就帶大家一起看看名震天下的廣東小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