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bei.hteacher.net 2019-03-15 10:33 湖北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課程目標
一、內涵:是根據教育宗旨和教育規律而提出的具體價值和任務指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他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是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準則。
課程目標具有時限性、具體性、備考性、可操作性等特點。
二、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的研究和對學科的研究。
(一)對學生的研究
對學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學生身上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它通常包括三方面內容:①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現狀,並把它與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較,確認其中存在的差距;②了解學生個體的需要;③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
(二)對社會的研究
對社會的研究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課程領域裡通常採用的方法是把社會生活劃分為若干有意義的方面,再分別對各個方面進行研究。泰勒介紹的一種可行為的分類是:健康,家庭,娛樂,職業,宗教,消費,公民。他認為這種分類有利於把整個社會生活分析成一些便於控制的方面,保證不遺漏任何重要的東西。
對已有的社會研究的結果如何看待,是課程編制者面臨的一個問題。例如,對減輕同學課業負擔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相反的看法,這就需要對人們所重視的價值、觀念、習俗等作進一步研究。
課程編制者還需要對「學校課程能夠給予適當滿足的社會需求」與「只有通過社會上其他各種機構的合力才能完成的社會需求」兩者之間作出區分。例如,學生健康的問題,學校課程可以使學生獲得需要的知識、習慣和態度,但這需要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全力配合。這類目標不可能僅憑學校課程就能達到。
(三)對學科的研究
學校課程畢竟是要傳遞通過其他社會經驗難以獲得的知識,而學科是知識的最主要的支柱。由於不同的學科講師熟悉各自領域的基本要領、邏輯結構、探究方式、發展趨勢,以及學科的一般功能及其與相關學科的聯繫,所以學科講師的建議是課程目標最主要的依據之一。事實上,大多數課程的教科書通常就是由學科講師編寫的。
由於學生、社會、學科這三個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對任何單一因素的研究結果都不足以成為課程目標的唯一來源。如果過於強調某一因素,就會走到極端。課程史上出現過的學生中心課程、社會中心課程、學科中心課程就是這類型的例子,它們基本上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三、三維課程目標(《基礎教育課改綱要》確立的課程目標)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程教學,要求根據各學科教學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設計課程目標。三維課程目標是一個整體,三個方面互相聯繫,融為一體。
課程結構
一、課程結構概述
課程結構是課程各部分的組織和配合,即課程內容有機聯繫在一起的組織方式。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
課程結構可分為課程的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縱向結構有直線型課程和螺旋型課程兩種形式。
二、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
(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二)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三)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並作為需修課程;(四)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新的高中課程的基本結構是學習領域、科目、模塊。)
責任編輯:大白
<上一頁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