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足球報》的報導,足協已經在醞釀2020年的改革了,聯賽中對於外援與歸化球員的政策尤其引人關注,按照媒體的說法,歸化堅持註冊2人上場1人的原則,應該說這個政策問題不大,影響也一般,但是,其中的一個解釋就比較引人關注了,那就是,現有的歸化球員不計算在內,也就是說北京國安,廣州恆大以及山東魯能成了直接受益者,尤其是廣州恆大,早就囤積了一批歸化球員的他們,甚至可以排出一套超級歸化陣容。關於歸化的問題,又再度被推到大眾面前,在有了艾克森等人的試驗下,我們今天不妨再來討論一下,歸化對於國足究竟利弊如何。
艾克森李可歸化初體驗,場下效果明顯大於場上效果
艾克森與李可已經成功代表國足以及各自的俱樂部出戰了,應該說其造成的轟動效應比想像中的要小,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其場下效果明顯大於場上效果。
先說場上效果,事實上二人放在中超外援中,水平也就是中等,並沒有什麼太過突出的實力,在中國或許還可以,放眼亞洲,艾克森頂多算是一個準一流,而李可估計也就是二流水準,國足的成績並沒有因為二人的加入而有質的提高,艾克森年事已高,李可本就是英冠水準,你很難對他們有所期待。
而場下,二人倒是蠻符合中國人的個性,行事低調,個性溫和,甚至因為這個事情,在接受採訪的,都是謹言慎行,並沒有任何出格的言語或者是舉動,除了他們的面龐之外,你似乎找不出什麼可以挖掘的東西,場下造成的效應的也極其有限,不過,畢竟是特殊身份,相對而言,其場下的效應還是要高於場上的。
因此,這第一批歸化給人的感覺總是不疼不癢,沒掀起什麼浪花,但是,依然展現出了我們在歸化的時候所看重的點,或許比起實力,其性格更為被足協看重,中國人歷來講究「德才兼備」,看來這種骨子裡的東西,並沒有改變。
繼續放開,俱樂部與國足成績必然提高
其實,足協這步棋走得不錯,首先放出幾個不溫不火的人員,試試水,看看大家的反應,顯然,這個預期還是不錯的,儘管艾克森與李可並沒有在實際上幫助到中國隊,但是,大家對於二人的比賽態度以及對於中國的認可程度還是比較滿意的,這間接造就了國人對於歸化的接受程度,算是從思想上,進一步打開了國人的排外心理,畢竟中國不同於歐美國家,我們的民族意識比較強,觀念也相對保守。因此,不得不說,這次試水是極其成功的,足協也難得做對了一件事情。
可以預見的是,接下裡的歸化無論是力度還是被歸化人員的實力,都將會大大提高,既然從0到1這一步已經走出去了,那麼從1到10,甚至是更多那也就沒什麼問題了。
這樣的舉措,必然將會有助於短期內提高國足與俱樂部的成績,尤其是可以藉助2021年世俱杯在中國舉辦的東風,從而進一步加強民眾對於足球的關注度與信心,吸引資本的流入,起碼從資金支持上是有利的。這或許是歸化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吧!
強化競爭,本土球員將會更有危機感
而歸化的另一個好處,則在於對於我們土生土長的 本土球員來說,也是一次促進其提高自身競技水平的機會。資金的大量流入,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從業人員的收入提高,但是,相對應的,他們沒有踢出應有的水平,又成了大家攻擊他們的主要原因。
足球運動員無疑成為了運動員裡收入最高的群體之一,但是,卻沒有產出相對應的戰績,國足的拼搏精神以及進取心值得懷疑。一方面,國內薪水高,踢得也不累,導致了大家不願意去歐洲高水準聯賽踢球吃苦,最近,就有關於楊立瑜與韋世豪拒絕了恆大將其送出國踢球的新聞傳出,中國球員長時間遠離歐洲聯賽,看起來不僅僅是水平問題。
另一方面,他們在場上的敬業精神也讓人不滿,今年6月楊立瑜在場上散步的表現,就在賽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此後恆大小將也再沒進入過國家隊,看著艾克森在場上不知疲倦的奔跑,以及輕傷不下火線的頑強意志力之後,相信我們的這些本土的國腳,更會有危機感,歸化之後,給他們的機會將會更少,這是一種良性競爭,也是我們樂意看到的,如果可以起到這種效果,那自然是最好不過了。
政策一變,將會加劇聯賽兩極分化
如今的這個政策假如真的實施開來,那麼必然會導致聯賽的兩極分化,強隊更強,弱隊更弱,競爭力進一步下降的話,實則不利於聯賽的發展。
英超之所以成為全世界最賺錢的聯賽,並不在於他的球星數量,英超遠離歐洲金秋與世界足球先生長達10年,歐足聯的積分也不如西甲,但是緣何成為全球收視率最高的聯賽,正是因為其激烈的對抗。
而近幾個賽季的中超,基本上打到一半就進入了國安,上港與恆大三強爭冠的局面,其他球隊早早掉隊,今年要不是更大接二連三的自毀長城,恐怕現在已經讓聯賽失去懸念了,在資金大量湧入的情況下,聯賽身價第一的恆大的身價聯賽身價倒數第一的人和的十倍,甚至恆大一隊之身價,可以超過包括泰達,天海,人和等七支球隊的身價總和,假如進一步開放歸化球員的政策,這個身價差將會進一步拉大,聯賽的競爭性也會進一步縮小。
而且,假如許家印自己「食言」,不用全華班徵戰聯賽,那麼恆大下賽季甚至可以排出6歸化+4外援+曾誠的首發組合,這難道是球迷想看到的嗎?
歸化可行,但絕非長遠之計
當然,總體來說歸化是可行的,但是絕非長遠之計,想要發展足球,依然是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青訓。
沒有青訓支持的歸化,僅僅空中閣樓,瞬間就會倒塌,卡達這個歸化的先驅者,其成功之處也在於走的是青訓+歸化的路子,因此,歸化也看怎麼運用,用好了,這就是順風,我們可以借勢而起,用不好,這就是逆風,我們不僅不會前行,還會大幅倒退,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如果短期的歸化,提高了國足或者是俱樂部的成績,人們對於足球的熱情與認可度加大,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踢球,足球從此成了中國社會的一個正面教材的話,那就是順風了,足球必然是越來越好。
而反之,我們僅僅是急功近利,追求政績工程,試問,歸化球員的見效期快還是搞青訓的見效期快呢?答案顯而易見,到那個時候,資本不會再願意投資青訓,而完全依仗歸化與外援,那麼中國的青訓將會徹底廢掉,到那個時候,中國足球就是無本之木,無根可尋,說實話,現在咱們的各級青年隊那慘不忍睹的成績,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因此,歸化必然是可行的,也可信的,用好了,那是中國足球的一針強心劑,助推器;但是,不加以正確的運用的話,他也可能是加劇中國足球滑落的一支毒藥。如何運用,就看後續效果了,在這裡,我們也只能祝願中國足球越走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