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生命會因爭奪資源而打擊其它文明嗎?就像黑暗森林那樣
在我國鳳毛麟角的世界級科幻作家中,劉慈欣的地位當之無愧的第一,而他最優秀的作品《三體》在科學愛好者眼中的影響力也相當深遠,就算不是科幻迷也常常能圍繞著相關的熱詞嘮上幾句,比如什麼「降維打擊」啦,「面壁者」啦,當然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概念必然是「黑暗森林法則」
關於此法則,我想還是原文解釋得更加生動,這裡我直接引用了: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一種解釋。
於是有一些童鞋可能就會擔心了,是不是人類文明現在正處在這樣一個可怕的困境中呢?如果我們被外星人打擊,是否立即面臨單方面被毀滅的危險呢?今天就讓我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可能性。
首先我們要知道「黑暗森林法則」的兩個前提: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擴張需要資源,但宇宙中的資源總量保持不變。
這兩句話看起來都非常正確,但事實上我認為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要一個一個來分析其中可能藏的問題。
生存等於擴張嗎?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迷惑的概念,我們的知道科學的發展會帶來劇變,但是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模式還常常停留在相對原始的狀態,例如線性思維。
當我們發現A增長→B增長時,常常很容易就得出A極大增長→B極大增長。在過去的幾千年裡限制人口的主要因素是饑荒,那麼根據歷史人口數據統計,我們得到了 糧食產量增長→人口增長,是不是很自然地默認為 糧食產量極大增長→人口極大增長?
200年前的馬爾薩斯就是如此「合理推論」的,他寫了一本書叫《人口論》,並指出人類如果想擺脫貧窮,就必須要主動控制人口。
但百年後的今天,事實又如何呢?我們發現雖然只有少數國家,但確實地,糧食產量極大增長並沒有持續地帶來人口膨脹,現在公認的發達國家人口均陷入了停滯甚至是負增長,倒是人均體重增長了不少,以至於「大腹便便」代替「皮包骨頭」成為了新時代窮人的特徵之一。
這是為什麼?因為一對一的簡單模型讓人忽視了社會發展下複雜的關係網絡,糧食增產的主要原因是科學的進步,而科學進步的主要原因又是文明的進步,而文明進步會導致全民受教育水平增加,而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又會提高她們的社會地位與經濟水平,抑制她們需要通過生育改善自身生活條件與養老條件的需求。所以大量的糧食什麼也帶不來,它與人口一樣只是文明發展的一個分支成果。
如果在中世紀直接發生長期天上掉糧食的事件,那麼人口可能真的會直接爆炸,但此場景只能存在於幻想中了。
那麼自然,一個高度繁榮的文明需要永無止境,貪婪地擴張自己的體量嗎?雖然我們還無法知道,但是就從目前人類的發展方向看,向著此方向的可能性不大。
「文明」二字絕不只是掩蓋殘酷叢林法則的畫皮:在15世紀,這個地球上每天都會發生5~6萬起大規模暴力衝突與戰爭,有些原始部落因衝突引發的青年男性死亡比例超過30%;而在5百年後的今天,全球每天發生的戰爭與大規模暴力衝突只有幾十件,35%的人口生活在每10萬人不足一起命案的國家。
宇宙中的資源值得爭奪嗎?
這同樣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我前一篇文章中已經指出,宇宙最大的問題是「空」,實在是太空曠了。將全宇宙的物質化為等質量的水,只能構成一個半徑3~4光年的球體,而宇宙的可觀測半徑已經超過了460億光年,二者的比例為100億,相當於向地球同體積的空間中噴灑一枚中性筆尖珠大小的飛沫。
而不幸的是我們已經知道,速度的上限是物理法則束縛的,時間與空間是牢不可分的。每兩個恆星之間都隔著數年甚至數萬年的距離,是貨真價實、名符其實的兩個不同的世界。
有一句話叫「地理是歷史之母」,如果要知道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為什麼會有這樣或那樣完全不同於其它文明的歷史,首先就要從它的自然氣候、地理條件、環境變化開始分析。在我往期的文章中就提到過,古代中國之所以可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國,與地理條件密不可分,同時也正是過大的面積產生的「早熟」作用,讓中國失去了發展出科學的機會。
現在讓我們展望宇宙,很多人幻想文明高度發達的外星人來到地球,正如同來到美洲大陸的哥倫布給原住民帶來了災難與毀滅。但其實這二者根本沒有可比性,要知道只需37天就可以用一艘古典帆船從西班牙抵達美洲,在現代通信技術下只需要一個電波,就可以與地球彼端的人交流。
但是現在為止我們有很多空間障礙無法突破的證據,卻完全沒有任何可行的空間旅行的證據。這與古代完全不同,那時的人們可以想像「日行千裡」並在今天實現,只是因為他們做不到,卻沒有理論告訴他們不可能。
這是宇宙中的星系網絡圖,在引力的作用下含量極少的物質彼此間聚集起來,其它黑色的部分都是沒有任何物質的,就算是所謂的物質密集區,每兩個星系團之間也有超過1000萬光年的距離。每個星系團中又包含幾十到幾百個星系,每兩個星系間也有幾萬到幾十萬光年的距離。
如果將文明發展所需的資源比喻為採蘑菇,那這個小姑娘未免也太慘了,剛西伯利亞的凍土上採到一枚後,就得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去南極洲邊緣採下一枚。沒辦法……誰叫這兩個蘑菇之間的空無一物呢。
所以無論一個文明有多麼發達,對資源與能量的需求有多麼大,都不可能以「爭奪資源」為由向另一個文明發動打擊,畢竟99.999999999%的宇宙資源都屬於無人問津的狀態;沙漠的水之所以貴並不是因為水本身變了,而是因為它在沙漠;夠不到的宇宙物質不會有文明覬覦,更不可能為了搶它們而打起來。
其實相對於人類文明來說,僅佔太陽系0.14%總質量的八大行星就已經豐富到幾乎無法用完,消耗大量資源能量星際航行去其它恆星「佔領」資源一定是個賠本買賣;文明有向宇宙深空進發的理由,但一定不是為了掠奪與佔領,幹什麼事情都要講究成本,而巨大的空間距離,就是橫在無邊沙漠與村口老井之間無法逾越的代價。
我是酋知魚,一條來自星星科學作者,歡迎關注!